本報訊(記者黃辛)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仇志軍與教授劉冉領導的團隊,在揭示有機薄膜電晶體性能穩定性機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提出一種水氧電化學反應與有機薄膜載流子相互作用的統一理論模型,這有望加速柔性電子領域的大規模應用。相關論文近日在《自然—通訊》上發表。
從2008年起,復旦大學聯合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和瑞典皇家理工學院,開始針對有機薄膜電晶體展開系列研究,並發現如果對這些有機材料進行某種程度的修飾,比如採用碳納米管摻雜的有機半導體材料,就可顯著改善其電學性能。經過5年多的不斷嘗試、試驗,該科研團隊已成功將有機薄膜遷移率提高了四個數量級,接近多晶矽的水平。
研究人員通過進一步研究、論證,最終找到導致有機薄膜電晶體性能發生變化的內在機理,提出水氧電化學反應與有機薄膜載流子相互作用模型。該模型為統一理論模型,不但可以解釋低導電特性的OTFT器件,還可以解釋類似碳納米管和石墨烯之類具有高導電特性的薄膜器件,為將來OTFT的大規模應用提供了理論指導和依據。
據介紹,目前復旦大學聯合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研發出的一種柔性可穿戴醫療器件Bio-Patch,已經可以像創可貼一樣貼在皮膚表面,並實時測量人體的心電以及體溫信息。
劉冉表示,只要我國加大重視和增加研發投入,一定會在材料、器件以及系統集成方面取得突破,並充分發揮柔性大面積電子在物聯網應用中的柔性、超薄、低成本、環保等優勢,使其成為一個高技術、引領性的產業。
《中國科學報》 (2014-02-25 第4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