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導專項成果⑥|有機薄膜電晶體:給全世界貼上「標籤」

2020-12-16 中國科學報

作者 |李丹 甘曉

2014年起,中國科學院啟動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功能pi(π)-體系的分子工程」(以下簡稱「先導專項」)。

在先導專項支持的5年工作裡,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朱道本、萬立駿擔任首席科學家,來自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以及微電子研究所等多家單位的科研人員通力合作,產生一批原創性的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創新成果。

從12月11日起,《中國科學報》盤點該項目支持下,科學家在6個不同領域取得的成果。

領域一| 有機熱電材料:未來綠色能源新翹楚

領域二| 石墨炔:開闢碳材料新世界

領域三| 有機半導體:從新分子邁向傳感器

領域四| 有機光伏:讓「萬物互聯」夢想照進現實

領域五| 有機微納雷射:許「視覺革命」一個未來!

領域六

有機薄膜電晶體:給全世界貼上「標籤」

超市收銀員掃描商品的二維碼獲得價格,是我們熟悉的場景。

有一天,我們不再需要給商品貼上二維碼,也可以了解它們的信息——「射頻識別(RFID)」將發揮大作用。

這是一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基本原理是由掃描器發射一種特定頻率的無線電波能量給「標籤」,驅動「標籤」中的電路將內部的代碼送回至掃描器,以實現「識別」的目標。

中科院微電子所副研究員耿玓介紹,這項技術的應用近來獲得了快速的增長,在未來幾年有望在傳統領域及供應鏈管理中佔據一席之地。

其中,有機材料的本徵柔性和低成本,將極大地擴展射頻識別標籤的應用場景——像塑膠袋一樣柔軟又便宜的射頻識別標籤,可以貼在任何地方,用來接收信號,給全世界貼上「標籤」的目標已不再遙遠。

中國科學院啟動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功能pi(π)-體系的分子工程」支持下,化學家們製造了有機薄膜電晶體,為製備新型射頻識別標籤奠定了材料基礎。

如何在有機材料上設計和製作電路,成為接下來的首要問題。

「由於有機半導體薄膜的無序性特徵,載流子的傳輸特性與傳統半導體材料具有很大差異。」

耿玓說,「傳統電晶體中使用的電子設計自動化(EDA)工具已不適於有機電路。」

為此,研究團隊發展了有機薄膜電晶體的遷移率模型,建立了一種包含漏電流模型、電容模型以及參數提取方法的「薄膜電晶體緊湊模型」,開發了新的EDA軟體工具。

基於上述基礎工作,研究人員成功製作了包括邏輯門、環形振蕩器、觸發器、計數器、解碼器和只讀存儲器等基本電路單元在內的射頻識別標籤。

國際評估專家指出:「團隊取得的進步令人鼓舞,應儘快與工業夥伴合作,快速進入大規模生產。」

耿玓指出,這項研究距離實際應用還有相當長的距離,標籤的穩定性和壽命都有待提升。

「不過,我們仍然有理由相信,這是有機薄膜電晶體向射頻識別標籤應用上邁出的堅實一步。」

編輯 | 趙路

排版 | 志海

相關焦點

  • 先導專項成果③|有機半導體:從新分子邁向傳感器
    作者 |李丹 甘曉2014年起,中國科學院啟動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功能pi(π)-體系的分子工程」(以下簡稱「先導專項」)。在先導專項支持的5年工作裡,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朱道本、萬立駿擔任首席科學家,來自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以及微電子研究所等多家單位的科研人員通力合作,產生一批原創性的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創新成果。從12月10日起,《中國科學報》盤點該項目支持下,科學家在6個不同領域取得的成果。
  • 先導專項成果⑤|有機微納雷射:許「視覺革命」一個未來
    作者 |李丹 甘曉2014年起,中國科學院啟動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功能pi(π)-體系的分子工程」(以下簡稱「先導專項」)。在先導專項支持的5年工作裡,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朱道本、萬立駿擔任首席科學家,來自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以及微電子研究所等多家單位的科研人員通力合作,產生一批原創性的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創新成果。從12月11日起,《中國科學報》盤點該項目支持下,科學家在6個不同領域取得的成果。
  • 「明星」pi-分子養成記|「率先行動」計劃
    勇攀科學高峰2014年5月22日,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功能pi-體系的分子工程」(以下簡稱先導專項)在化學所啟動,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朱道本和萬立駿擔任首席科學家。當時,「率先行動」計劃啟動實施不久,先導專項是其中一項重點工作。「從事基礎研究要勇於開展原始創新,瞄準別人沒有做過的新方向。」
  • 有機薄膜電晶體穩定性新模型誕生,助力柔性電子產品開發
    近日,復旦大學的研究者揭示了導致有機薄膜電晶體性能變化的機制,為進一步改良以有機薄膜電晶體為代表的柔性電子技術開拓了前景,從可穿戴設備到紙幣防偽,柔性電子技術將有望走進我們d 生活。此論文發表於最近出版的《自然-通訊》雜誌上。1965年,英特爾創始人之一的戈登·摩爾(Gordon E.
  • 復旦大學等揭示有機薄膜電晶體穩定性機理—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仇志軍與教授劉冉領導的團隊,在揭示有機薄膜電晶體性能穩定性機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 復旦專家研究有機薄膜電晶體穩定性獲突破
    中新社上海2月10日電 (記者 鄒瑞玥)最新一期的國際權威性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Communications)發表了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仇志軍與劉冉科研團隊的一項成果,他們在揭示有機薄膜電晶體(OTFT)性能穩定性機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 柔性低壓高頻有機薄膜電晶體
    柔性低壓高頻有機薄膜電晶體Flexible Low-voltage High-frequency Organic Thin-film
  • 化學所有機薄膜電晶體多功能化研究獲進展
    小】 語音播報   有機薄膜電晶體此外,他們還結合熱電原理,在國際上率先利用有機熱電材料構建了自供電柔性壓力-溫度雙參數傳感器(Nat. Commun.
  • 有機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技術淺析
    TFT-LCD  TFT-LCD是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TFT-LCD技術是微電子技術與液晶顯示器技術巧妙結合的一種技術。人們利用在Si上進行微電子精細加工的技術,移植到在大面積玻璃上進行TFT陣列的加工,再將該陣列基板與另一片帶彩色濾色膜的基板,利用與業已成熟的LCD技術,形成一個液晶盒相結合,再經過後工序如偏光片貼覆等過程,最後形成液晶顯示器(屏)。  OTFT-LCD  OTFT-LCD是有機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
  • 納米結構的柵極電介質:有助提升有機薄膜電晶體穩定性!
    它為有機半導體拓展應用於薄膜電晶體,掃清了最主要的障礙。它不僅可以保護有機半導體,還可以使得電晶體達到前所未有的穩定性。有機電子屬於一個新興的前沿科技領域。不同於傳統的矽基無機電子器件,它是由碳基的高分子和小分子材料製成。有機電子器件的優勢包括:廉價、輕量、柔性等等。此外,有機電子器件的應用前景也非常好,例如:太陽能電池、存儲器、薄膜電晶體、電致變色薄膜、生物電子等等。
  • 應用於下一代液晶顯示器的納米晶體薄膜電晶體(上)
    如果你是在液晶顯示器上閱讀這篇短文,那應該感謝薄膜電晶體。
  • 談談有機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技術
    TFT-LCD          TFT-LCD是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TFT-LCD技術是微電子技術與液晶顯示器技術巧妙結合的一種技術。          OTFT-LCD          OTFT-LCD是有機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傳統的TFT-LCD受材料的影響,只能以平面方式顯示,無法做到很有彈性的彎曲顯示。OTFT-LCD由於使用有機材料,具有可彎曲顯示的特點,因此不但耐衝擊,而且重量輕 、體積小。
  • 兼具小分子高遷移率特性和聚合物優良機械性能柔性有機薄膜電晶體
    該論文報導了一種兼具小分子高遷移率特性和聚合物優良機械性能的柔性有機薄膜電晶體。通過創新性的採用一種聚合物粘合了小分子PDIF-CN2的晶粒間隙,該種聚合物是以N2200為主鏈,而端點採用PDIF-CN功能化;N2200的主鏈提供了機械柔韌性和良好的電子傳輸性能,以及和PDIF-CN2契合的LUMO,而PDIF-CN端點官能團實現了在PDIF-CN2晶體上的錨定。
  • 有機半導體的發展介紹|有機半導體|器件|電晶體|半導體
    作為當前迅速發展的新興的交叉學科,有機電子學是主要研究有機材料的電學性能以及相關電子器件的製備,涉及有機導體和超導體、有機半導體、有機絕緣體等方面的研究。現如今基於半導體材料的有機薄膜電晶體、有機電致發光器件、有機太陽電池、有機傳感器和有機存儲器也不斷地走入人們的視野。
  • 中科院啟動「衰老的生物學基礎和幹預策略」戰略先導專項
    中新網北京9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8日從中國科學院(中科院)獲悉,該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衰老的生物學基礎和幹預策略」專項啟動會,近日通過線下和線上相結合的方式召開,正式啟動該戰略先導專項。啟動會上,中科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副局長張永清介紹「衰老的生物學基礎和幹預策略」專項立項背景,並宣讀專項立項通知和諮詢專家組名單。
  • 匯川區市監局牽線搭橋 助力山盆鎮土特產貼上有機認證標籤
    土特產通過有機認證,能助推黔貨出山,增加農民收入。為了讓匯川區山盆鎮叢壩村的稻穀、茶廠村的天麻、高雄村的野生方竹筍早日貼上有機認證標籤,9月11日,匯川區市場監管局專門請來南京國環有機產品認證中心專家為山盆鎮的稻穀、天麻、野生方竹筍做有機認證前期實地考察、調研。
  • 中科院A類先導專項「空間科學(二期)」啟動
    中科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專項領導小組組長、空間科學衛星工程總指揮相裡斌出席會議。  會上,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負責人、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匯報了專項實施方案。在「悟空」、「墨子」、「慧眼」和實踐十號等科學衛星相繼取得重大科學成果和社會影響後,專項瞄準宇宙和生命起源與演化、太陽系與人類的關係兩大科學前沿,在時域天文學、太陽磁場與爆發的關係、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規律、引力波電磁對應體等方向部署一批新的空間科學任務,力爭取得重大科學成果。此外,專項還部署了概念研究、預先研究、背景型號、科學衛星任務規劃與數據分析等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