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導專項成果③|有機半導體:從新分子邁向傳感器

2020-12-13 中國科學報

作者 |李丹 甘曉

2014年起,中國科學院啟動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功能pi(π)-體系的分子工程」(以下簡稱「先導專項」)。

在先導專項支持的5年工作裡,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朱道本、萬立駿擔任首席科學家,來自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以及微電子研究所等多家單位的科研人員通力合作,產生一批原創性的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創新成果。

從12月10日起,《中國科學報》盤點該項目支持下,科學家在6個不同領域取得的成果。

領域一| 有機熱電材料:未來綠色能源新翹楚

領域二| 石墨炔:開闢碳材料新世界

領域三

有機半導體:從新分子邁向傳感器

半導體是人們熟悉的材料。

綴以「有機」二字,便意味著令人期待的未來:超靈敏壓力感測器、高精度紅外光傳感器、人工智慧元件器將成為可能。

有機半導體指的是具有半導體性質的一類有機材料。

和傳統半導體相比,有機半導體材料具有原料易得、廉價、重量輕、製備工藝簡單、環境穩定性好以及可製作成大面積柔性器件等優點。

在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功能pi(π)-體系的分子工程」支持下,一支專門從事有機半導體研究的科研隊伍組建起來。

他們不僅創造出多種多樣的有機半導體分子,還開發出多種有機場效應電晶體傳感器。

國際評估專家表示:「這些工作代表了當前最先進的水平,所發展的n型材料是世界上最好的。」

中科院化學所所長張德清介紹,科研團隊在d—π共軛及單層共價有機框架(sCOF)方面開展了國際上有特色的研究。

例如,一種新合成的二維納米片薄膜,具有已知配位聚合物中最高的電導率,並在可見光區顯示出良好的透光率,在透明電極領域顯示出強大的應用潛力;

一種自支撐二維COF薄膜因具有均勻的形貌、大面積、一定範圍內可控厚度以及一定取向的結晶性,有望成為高性能半導體材料。

「高載流子遷移率的有機/聚合物半導體的設計和製備使得我們能夠進一步研究多功能有機場效應電晶體(OFET),尤其是傳感和智能設備。」張德清指出。

用有機半導體實現高靈敏度傳感

例如,新型的柔性浮柵OFET(SGOFET)實現了超靈敏的壓力感測,有望應用於可穿戴醫療設備和壓力測繪技術。一種無需濾光片的視網膜型近紅外光傳感器具有敏銳的顏色區分能力。

此外,研究人員製備了一種模仿生物突觸的OFET,並首次集成了壓力傳感器和突觸式OFET,在人工智慧元件中顯示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總之,在先導專項支持下,科研人員基於化學傳感器、壓力傳感器、光電探測器甚至各種感知系統的OFET取得了較大進展。

「未來,在科學界和產業界的共同努力下,有機場效應電晶體能夠在醫療保健和人工智慧系統中得到廣泛應用。」張德清期待。

編輯 | 趙路 宗華

排版 | 志海 郭剛

相關焦點

  • 先導專項成果⑥|有機薄膜電晶體:給全世界貼上「標籤」
    作者 |李丹 甘曉2014年起,中國科學院啟動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功能pi(π)-體系的分子工程」(以下簡稱「先導專項」)。在先導專項支持的5年工作裡,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朱道本、萬立駿擔任首席科學家,來自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以及微電子研究所等多家單位的科研人員通力合作,產生一批原創性的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創新成果。從12月11日起,《中國科學報》盤點該項目支持下,科學家在6個不同領域取得的成果。
  • 先導專項成果⑤|有機微納雷射:許「視覺革命」一個未來
    作者 |李丹 甘曉2014年起,中國科學院啟動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功能pi(π)-體系的分子工程」(以下簡稱「先導專項」)。在先導專項支持的5年工作裡,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朱道本、萬立駿擔任首席科學家,來自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以及微電子研究所等多家單位的科研人員通力合作,產生一批原創性的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創新成果。從12月11日起,《中國科學報》盤點該項目支持下,科學家在6個不同領域取得的成果。
  • 【中國科學報】新分子「派」出大本事
    例如,利用導電的性質能製備有機半導體、電晶體;日本科學家因製備聚乙炔導電塑料獲得200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依靠不同溫度下導電率的變化,製備出熱電材料;在光照下,合適的π—共軛分子會把光能高效轉變成電能;改變π電子的能量狀態,讓有機材料發出雷射。  2014年,中國科學院啟動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功能pi(π)—體系的分子工程」(以下簡稱先導專項)。
  • 「明星」pi-分子養成記|「率先行動」計劃
    勇攀科學高峰2014年5月22日,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功能pi-體系的分子工程」(以下簡稱先導專項)在化學所啟動,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朱道本和萬立駿擔任首席科學家。當時,「率先行動」計劃啟動實施不久,先導專項是其中一項重點工作。「從事基礎研究要勇於開展原始創新,瞄準別人沒有做過的新方向。」
  • 中科院啟動「衰老的生物學基礎和幹預策略」戰略先導專項
    中新網北京9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8日從中國科學院(中科院)獲悉,該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衰老的生物學基礎和幹預策略」專項啟動會,近日通過線下和線上相結合的方式召開,正式啟動該戰略先導專項。啟動會上,中科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副局長張永清介紹「衰老的生物學基礎和幹預策略」專項立項背景,並宣讀專項立項通知和諮詢專家組名單。
  • 有機熱電材料:未來綠色能源新翹楚
    2014年起,中國科學院啟動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功能pi(π)-體系的分子工程」(以下簡稱「先導專項」)。在先導專項支持的5年工作裡,由中國科學院院士朱道本、萬立駿擔任首席科學家,來自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以及微電子研究所等多家單位的科研人員通力合作,產生一批原創性的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創新成果。
  • 中科院A類先導專項「空間科學(二期)」啟動
    中科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專項領導小組組長、空間科學衛星工程總指揮相裡斌出席會議。  會上,空間科學(二期)先導專項負責人、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赤匯報了專項實施方案。在「悟空」、「墨子」、「慧眼」和實踐十號等科學衛星相繼取得重大科學成果和社會影響後,專項瞄準宇宙和生命起源與演化、太陽系與人類的關係兩大科學前沿,在時域天文學、太陽磁場與爆發的關係、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規律、引力波電磁對應體等方向部署一批新的空間科學任務,力爭取得重大科學成果。此外,專項還部署了概念研究、預先研究、背景型號、科學衛星任務規劃與數據分析等項目。
  • 新型有機圖像傳感器:有望取代矽基圖像傳感器!
    導讀近日,韓國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的研究團隊採用有機半導體與透明電極之間的一種黏結技術,開發出具有高色彩選擇的有機圖像傳感器,無需彩色濾光片就可以捕捉鮮明的色彩。韓國研究基金會宣布,韓國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DGIST)教授 Dae Sung Chung 的研究團隊採用有機半導體與透明電極之間的一種黏結技術,開發出具有高色彩選擇的有機圖像傳感器。2018年5月30日,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材料工程領域的國際期刊《先進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的在線版上,並將作為封面文章發表。
  • 中科院先導專項(A/C類)2019年度工作會舉行
    白春禮在總結講話中指出,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是國務院常務會議批准、中科院牽頭組織的經費體量最大的科研項目,是推進實施「率先行動」計劃的重要抓手,也是解決「卡脖子」問題、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重要抓手。先導專項啟動以來,專項團隊努力拼搏,砥礪前行,取得了可喜成績,突破的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為解決國家相關重大戰略需求、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升核心競爭力提供了有力支撐。
  • 中科院先導專項(A/C類)2019年度管理工作研討會召開
    12月16日至17日,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C類)2019年度管理工作研討會在深圳召開。會議由「地球大數據科學工程」專項總體組辦公室、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承辦。  此次研討會旨在進一步加強先導專項過程管理,宣貫政策規定,搭建專項間交流平臺,促進各專項相互學習借鑑,從而提升先導專項管理水平,促進重大科技成果產出。
  • 有機半導體的發展介紹|有機半導體|器件|電晶體|半導體
    有機半導體是由有機分子組成的材料,特殊的結構讓其具有導電性,其導電性能介於導體與絕緣體之間的材料。與金屬和絕緣體相比,半導體材料的發現是最晚的,直到20世紀30年代,當材料的提純技術改進以後,半導體的存在才真正被學術界認可。
  • 推動甘肅光電子器件等產業升級,甘肅省有機半導體材料及應用技術...
    集微網消息(文/小如)近日,甘肅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正式批覆依託蘭州交通大學成立「甘肅省有機半導體材料及應用技術工程研究中心」。據悉,該工程研究中心的目標將新型半導體材料、尤其是新型發光材料和有機/聚合物光伏材料開發和產業化先導技術研究為核心,力圖成為甘肅省乃至西北地區先進有機半導體材料開發、器件製備與測試和應用技術先導研發基地,建成集科學研究-材料開發-器件製備-工程示範-服務諮詢-人才培訓-國際合作等功能於-體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平臺,並建立西部地區領先的科研開發團隊,使中心的科研成果在稀土
  • 有機半導體雷射器現狀
    最早的有機雷射器可以追溯到1964年對有機染料雷射器的研究,到現在開始對有機半導體雷射器的研究,這之中的幾十年已經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進展。 有機半導體材料的高速發展使得有機半導體的雷射器的出現成為了可能。相對於無機材料,有機材料有最重要的優勢是其近乎無限的可修飾性。通過改變有機分子的分子構成及元素成分,有機材料的性能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進行調整,也就更有機會充分接近實際應用的要求。
  • 半導體壓力傳感器原理_半導體壓力傳感器結構
    半導體壓力傳感器原理   半導體壓力傳感器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根據半導體PN結(或肖特基結)在應力作用下,I-υ特性發生變化的原理製成的各種壓敏二極體或電晶體。另一類是根據半導體壓阻效應構成的傳感器,這是半導體壓力傳感器的主要品種。早期大多是將半導體應變片粘貼在彈性元件上,製成各種應力和應變的測量儀器。60年代,隨著半導體集成電路技術的發展,出現了由擴散電阻作為壓阻元件的半導體壓力傳感器。這種壓力傳感器結構簡單可靠,沒有相對運動部件,傳感器的壓力敏感元件和彈性元件合為一體,免除了機械滯後和蠕變,提高了傳感器的性能。
  • 新型分子添加劑顯著提高有機電晶體性能
    莫斯科國立大學的化學家近日發現了一種新型分子添加劑,可顯著提高有機電晶體的性能,該材料未來有望成為有機電子學發展的重要基礎。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先進材料》雜誌上。  這種新分子材料類似放射狀膠質細胞,可以作為聚合物基質添加劑使用。
  • 實現調整有機半導體的能量水平:電子激發態和電荷輸運能級!
    調整有機半導體的能量水平,來自德勒斯登大學應用物理與光子材料集成中心(IAPP)和先進電子德勒斯登中心(cfaed)的物理學家,以及來自圖賓根、波茨坦和美因茨的研究人員,能夠證明有機半導體薄膜中的電子能量是如何被靜電力調諧的。
  • 有機半導體的發展介紹
    有機半導體是由有機分子組成的材料,特殊的結構讓其具有導電性,其導電性能介於導體與絕緣體之間的材料。與金屬和絕緣體相比,半導體材料的發現是最晚的,直到20世紀30年代,當材料的提純技術改進以後,半導體的存在才真正被學術界認可。
  • 有機半導體導電性會受到水的影響!
    背景有機材料例如聚合物可以作為半導體。這項發現贏得了2000年諾貝爾化學獎。從那時起,有機電子領域的研究真正爆發,尤其是在林雪平大學。林雪平大學是這一領域中世界領先研究成果的聚集地。林雪平大學有機電子實驗室設計的熱電有機電晶體(圖片來源:Thor Balkhed)林雪平大學開發的基於n型有機電化學電晶體的互補邏輯電路(圖片來源:Thor Balkhed)林雪平大學有機電子實驗室開發的基於纖維素的傳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