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大揭示Fe3O4的額外容量主要來源及空間電荷存儲機制和位置

2021-01-08 網易

2020-12-25 09:19:43 來源: 新材料科訊

舉報

  近日,青島大學物理科學學院李強、李洪森教授在頂尖期刊《Nature Materials》發表突破性研究成果,通過原位磁性監測技術揭示Fe3O4的額外容量主要來源, 首次通過實驗證實了空間電荷存儲機制,明確了電子存儲位置

  

  該項研究突破了對傳統鋰離子電池儲能方式(Insertion、Alloying、Conversion)認知,聚焦過渡族金屬化合物儲能機制研究,利用自主開發的原位磁性監測技術,基於自旋電子學理論揭示了過渡族金屬化合物Fe3O4的額外容量主要來源於過渡族金屬Fe納米顆粒表面的自旋極化電容,並證明這種空間電荷儲鋰電容廣泛存在於各種過渡族金屬化合物中,其中費米面處3d電子高電子態密度發揮關鍵作用。

  

  近年來,為了進一步推進鋰離子電池的發展,比商業化石墨具有更高容量的負極材料正不斷被探索。其中一些負極材料的容量超過了傳統儲鋰機制(插層、合金化和轉換)所預測的理論值。這一現象困擾了儲能領域近20年,被眾多國內外研究人員廣泛關注。為了揭示這一關鍵科學問題,國際能源領域權威專家學者對該現象提出了多種不同理論解釋,如電極表面電解質衍生層的形成與分解、含鋰物質的氧化反應、空間電荷存儲等。然而由於電極材料界面處的複雜性超出常規設備的測試能力,其蘊藏的儲能機制始終處於爭議中。為了解決這個科學爭議問題,青島大學能源物理團隊師生歷時三年有餘,堅持不懈,從軟體到硬體、從材料到器件、從理論到實驗,多方面攻堅克難,最終取得突破性成果。

  該項成果的研究不僅為設計下一代高密度儲電容能器件指明了方向,也為能源材料的設計製備提供了一種有力的測試分析技術,在產業化方面的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青島大學研究團隊將繼續聚焦探索解決儲能科學中的焦點和難點問題,爭取基於該項成果的具有超快存儲且大能量密度的下一代鋰離子電池早日登陸國內市場。

  來源:青島大學

  論文連結

  http://nature.com/articles/s41563-020-0756-y

  「在看"一下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Nature Materials:綜合物性測量系統拓展新應用-原位磁性測試揭示...
    為了揭示這一關鍵科學問題,多位國際能源領域權威專家都對該現象提出了不同的理論解釋,如電極表面電解質衍生層的形成與分解、含鋰物質的氧化反應、空間電荷存儲等。然而由於電極材料界面處的複雜性超出常規設備的測試能力,其蘊藏的儲能機制始終處於爭議中。
  • 青大同一學院連續在《Nature》子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該研究聚焦於鋰離子電池中過渡族金屬化合物材料反常的超出理論極限的額外容量現象,這一現象困擾了儲能領域近20年,被國內外研究人員廣泛關注。為了揭示這一關鍵科學問題,多位國際能源領域知名專家都對該現象提出了理論解釋(如凝膠聚合物薄膜的生長,空間電荷存儲以及LiOH到Li2O和LiH的表面轉化),然而由於電極材料界面處的複雜性超出常規設備的測試能力,其蘊藏的儲能機制始終處於爭議中。
  • 《Nature Materials》雙管齊下,揭示晶界的電荷來源及變化!
    導讀:空間電荷效應被認為是高純度電解質中高晶界阻抗的主要起因,然而現階段幾乎沒有離子導體晶界發生電擾動的直接證據。本文採用電子全息技術和原子探針層析成像技術,雙管齊下探討了晶界電荷的來源,間接證明了晶界傳輸的化學可調性,空間電荷效應部分甚至全部歸因於晶界雜質,對通過控制界面電位開發出理想離子導體材料具有指導意義。在許多離子導體中,電荷跨晶界和沿晶界傳輸佔主導地位。這種晶界可以作為高電導途徑,或作為高阻抗屏障。
  • 《Nature Materials》雙管齊下,揭示晶界的電荷來源及變化!
    導讀:空間電荷效應被認為是高純度電解質中高晶界阻抗的主要起因,然而現階段幾乎沒有離子導體晶界發生電擾動的直接證據。本文採用電子全息技術和原子探針層析成像技術,雙管齊下探討了晶界電荷的來源,間接證明了晶界傳輸的化學可調性,空間電荷效應部分甚至全部歸因於晶界雜質,對通過控制界面電位開發出理想離子導體材料具有指導意義。
  • 研究揭示自我和他人位置編碼的神經機制
    研究揭示自我和他人位置編碼的神經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25 15:17:48 2020年12月23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Nanthia Suthana、Matthias Stangl
  • 王舜&金輝樂&夏鎮海 Angew.雜原子摻雜碳材料增強電荷存儲的起源
    成果簡介由於其可調的表面功能和優異的性能,摻雜雜原子的碳材料迅速成為超級電容器應用的候選材料。儘管人們一直致力於研究摻雜雜原子碳材料的增強電荷存儲的起源,但目前還沒有一個完整的結果。80 A g-1下的充放電曲線對稱,說明界面反應和電荷吸附速度快,這可以從循環性能上得到充分的證明。NPOC-900-0.5在不同電流密度下的體積電容和重量電容(插圖)如圖3c所示,在0.5 A g-1時,NPOC-900-0.5的比容量為616.77 F cm-3,大於NPOC-1000-0.5和NPOC-800-0.5。這是無金屬碳材料中報告的最高體電容之一。
  • 研究稱鑽石或能存儲大量數據:以負電荷和中性電荷的形式
    圖片展示了用鑽石做成的三維光學數據存儲設備的原理。研究表明,量子計算機在一瞬間完成的計算量可以超過整個宇宙中原子數量的總和。科學家稱,鑽石上的縫可以用來存儲信息,就像CD和DVD光碟上的微型「小坑」一樣。「我們率先發現可以把鑽石作為超密存儲的平臺。」該研究的主要作者、紐約城市學院物理學家希德哈斯·多姆卡爾(Siddharth Dhomkar)說道。有一部分鑽石的晶體結構中缺失了一些碳原子,從而構成了一些空穴。
  • 科學家揭示極性誘導的空間電荷分離促進光催化全分解水
    科學家揭示極性誘導的空間電荷分離促進光催化全分解水 2019-11-12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半導體研究所 :發現極性誘導的表面電場有效促進了光生電荷的空間分離,並大幅提升光催化全分解水的活性。
  • 美國馬凱特大學JACS:三種光譜揭示2D導電MOFs中的電荷傳輸機制
    構建具有電荷傳輸(CT)特性的MOFs策略通常有兩種方法,即鍵合和空間方法。鍵合的方法依賴於金屬節點和有機配體之間良好的空間和軌道重疊來實現有效的CT。通過空間的方法利用非共價的相互作用,如在有機連接物之間的超能疊加,創造了一個擴展的電荷離域途徑。
  • 突破:晶片存儲容量提高1000倍
    由UNIST能源與化學工程學院的李俊熙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提出了一種新的物理現象,該現象有望將指甲大小的存儲晶片的存儲容量提高1,000倍。研究小組認為,這將為直接集成到矽技術中的最終緻密的逐單元鐵電開關設備提供意想不到的機會。鐵電隨機存取存儲器(FeRAM或FRAM)通過極化現象來存儲信息,其中電偶極子(如鐵電內部的NS磁場)被外部電場對準。
  • 現代工學院何平、周豪慎揭示全固態電池內空間電荷層對...
    全固態鋰電池擁有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等優勢,成為能源領域研究的熱點。但是全固態電池內正極和電解質的固/固界面還存在諸多難題,尤其是空間電荷層效應。由於難以將空間電荷層與界面處其他影響鋰離子輸運的因素分離開,所以此前關於空間電荷層對鋰離子輸運影響的研究結果存在大量的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