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Materials:綜合物性測量系統拓展新應用-原位磁性測試揭示...

2020-11-25 儀器信息網


在鋰離子電池中,過渡族金屬化合物材料反常的超出理論極限的額外容量現象引發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為了揭示這一關鍵科學問題,多位國際能源領域權威專家都對該現象提出了不同的理論解釋,如電極表面電解質衍生層的形成與分解、含鋰物質的氧化反應、空間電荷存儲等。然而由於電極材料界面處的複雜性超出常規設備的測試能力,其蘊藏的儲能機制始終處於爭議中。


近期,青島大學物理科學學院李強、李洪森教授與加拿大滑鐵盧大學苗國興教授、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餘桂華教授等人通力合作,利用自主構建的原位磁性監測技術(如圖1所示),結合自旋電子學理論揭示了過渡族金屬化合物Fe3O4的額外容量主要來源於過渡族金屬Fe納米顆粒表面的自旋極化電容,並證明這種空間電荷儲鋰電容廣泛存在於各種過渡族金屬化合物中,費米面處3d電子高電子態密度發揮了關鍵作用(如圖2所示)。該研究結論突破了人們對傳統鋰離子電池儲能方式(Insertion、Alloying、Conversion)的認知,首次在實驗上直觀地證實了空間電荷存儲機制,並進一步明確了電子存儲位置。該工作已於近期發表在頂尖期刊《Nature Materials》[1]


精彩圖文展示:

圖1 原位觀測Fe3O4鋰離子電池材料在充放電過程中的磁響應,其中上圖為磁化強度變化,下圖為恆流充放電曲線。磁性測試出乎意料的發現在於,當電壓由0.45 V降低到0.01 V時,電極磁化強度緩慢降低直至放電結束。這一發現表明還原產物金屬Fe顆粒可以繼續參與反應,這與經典的鋰電池轉化反應相矛盾。有趣的是,隨後充電到1.4 V時,體系磁化強度再一次增大。


 

圖2. 自旋極化電子在Fe0/Li2O界面的表面電容示意圖(EF,費米能)。a、鐵磁性金屬顆粒表面(放電前後)的自旋極化態密度示意圖。b、自旋極化電容模型中額外存儲鋰形成的空間電荷區。放電過程中還原出的Fe0納米顆粒分布在Li2O介質中,具有大的表面/塊體比率且費米面處具有高的電子態密度。大量的電子可以存儲在Fe0納米顆粒中的自旋劈裂能帶中,從而產生自旋極化電容。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使用的樣品杆是研究人員經過多年努力自主設計的,他們將電化學工作站與綜合物性測試系統(PPMS)中的振動樣品磁強計選件(VSM)進行了有效結合,成功地構建了鋰離子電池原位磁性測試系統來觀察鋰電池充放電過程中的磁響應。文中所使用的PPMS系統具有高靈敏度磁性測試等優勢,可作為研究能源材料原子尺度臨近範圍內的原子探針,是研究雜質相和局部電子分布的全新「利器」,獲取其他傳統技術所不能測得的信息。

圖3 PPMS Dynacool系統示意圖 

基於該測試系統,本文研究者破解了多年爭議,首次在實驗中揭示了電池容量會超過理論極限的關鍵問題,不僅為設計下一代高性能儲能器件提供了新方向,也為能源材料的設計製備提供了一種有力的測試分析技術。


在這裡我們恭喜我們的PPMS用戶取得了新的突破,也祝願他們科研事業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 Extra storage capacity in transition metal oxide lithium-ion batteries revealed by in situ magnetometry, Nature Materials,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63-020-0756-y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儀器信息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② 本網凡註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③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兩周內與本網聯繫,否則視為默認儀器信息網有權轉載。

相關焦點

  • 磁性薄膜測量新突破:鐵磁共振FMR實現全方位搭配、升級!
    韓秀峰研究員團隊創新性地採用yig磁性絕緣體作為磁性電極、au作為中間層研製出了高質量、新型磁性絕緣體/金屬/磁性絕緣體(mi/nm/mi)磁子閥結構,並且在該結構中首次觀測和發現了磁子閥效應(magnon valve effect),揭示了磁子閥比值主要取決於磁性絕緣體/金屬界面磁子-電子自旋轉換效率的原理。
  • 實空間新型拓撲磁激發在磁性二維材料及人工反鐵磁薄膜中的發現與調控
    兼具溫度、電流、磁場等多物理場協同調控的高分辨洛倫茲透射電鏡在實空間探索納米尺度新型磁疇結構,原位揭示與磁相關的新奇物理現象微觀機制及自旋原理性器件應用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M07組研究員張穎研究團隊在中科院院士沈保根、磁學實驗室和物理所的支持下,搭建了集微納加工、高分辨磁疇多物理場調控、小尺度電輸運測量於一體的高解析度磁疇動力學研究平臺,自主發展了原位調控拓撲磁疇的新方法。
  • 進展 | 實空間新型拓撲磁激發在磁性二維材料以及人工反鐵磁薄膜中的發現與調控
    兼具溫度、電流、磁場等多物理場協同調控的高分辨洛倫茲透射電鏡在實空間探索納米尺度新型磁疇結構,原位揭示與磁相關的新奇物理現象微觀機制以及自旋原理性器件應用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原位調控拓撲磁疇的新方法。
  • PicoFemto掃描電鏡原位光電力一體化系統
    安徽澤攸科技-PicoFemto掃描電鏡原位光電力一體化系統 原位掃描電鏡光電力一體化系統集成了掃描探針控制單元通過電學探針施加電場,通過光纖施加光場,對單個納米結構進行操控並進行電學性質、光電性質的測量。並可在物性測量的同時,動態、高分辨地對樣品的晶體結構、化學組分、元素價態進行綜合表徵,極大地擴展了掃描電鏡的功能與應用領域。
  • 原位電鏡技術實現極性拓撲相變的原子尺度表徵與調控
    中科院物理所通過發展透射電鏡中的掃描探針技術,自主研製出具有原子級分辨的原位綜合物性測量與調控裝置,最近,與北京大學、湘潭大學、浙江大學、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等單位合作,系統地研究了PbTiO3/SrTiO3超晶格中極性拓撲疇結構在外場下的動力學過程,測量了亞單胞尺度下極性拓撲疇的極化分布,利用原位電鏡電、力局域場方法實現了對單個極性通量閉合疇和渦旋疇的操控
  • 【享•應用】物質的磁性(1)
    磁性是自然的基本屬性。鑑於沒有「統一的物理理論」,我們所知的磁性理論和其他的物理理論一樣,都是不完全的。電子(原子核,較小程度上)的角動量揭示了所有物質的部分磁特性。然而,磁性是一種遠超原子水平的領域,它與電現象密切相關。任何電流,移動電荷或改變電位均會產生磁場。
  • 熱點分會場之「原位電子顯微學表徵」精彩分享
    該技術通過研究物質在外界環境作用下的微結構演化規律,揭示其原子結構與物理化學性質的相關性,指導其設計合成和微結構調控,促進新物質的探索和深層次物質結構研究,為解決材料的形核及生長,界面反應,電化學反應,新能源、生物礦化,和催化反應等領域的具體問題提供了直接、準確和詳細的方法。目前國際上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已經利用實時原位電子顯微學表徵技術在所研究領域獲得了突破。
  • 離子調控功能氧化物新進展:從單相材料的拓展到新型異質結構的設計
    近年來,利用電場調控離子演化,從而控制材料結構、物性相變的研究思路被成功應用到若干過渡金屬氧化物的研究當中。但如何進一步拓展適用於離子調控的單相材料體系,進而探索設計這類材料的新途徑,依然是亟待研究的問題。 近日,研究人員在該領域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進展。
  • PicoFemto透射電鏡原位MEMS加熱/電學測量系統
    安徽澤攸-PicoFemto透射電鏡原位MEMS加熱/電學測量系統 透射電子顯微鏡可以在較高時間解析度下得到原子級空間解析度透射電子顯微鏡原位加熱/電學測量系統是在標準外形的透射電鏡樣品杆內安裝MEMS工藝製成的微加熱晶片和電學測量晶片。微加熱晶片可對樣品進行可控溫度的加熱,電學測量晶片可對樣品進行電性質測量。
  • Science: 掃描探針顯微鏡控制器在二維磁性材料研究中的突破性應用...
    目前,現存的二維磁性材料非常稀少,這意味著新範德瓦爾斯磁體的發現,不僅僅有助於二維磁性的研究,更是為二維自旋電子學器件的應用提供了材料基礎[1]。相比於傳統的三維空間結構,二維層狀磁性材料因其原子層間較弱的範德華爾斯作用力,能夠人為操控其層間堆疊方式,進而有可能影響其磁耦合特性,為新型二維自旋器件的研製提供新思路。
  • Nature Materials重磅:鋰離子電池中的自旋極化電容
    該工作利用自主構建的原位磁性監測技術,基於自旋電子學理論揭示了過渡族金屬化合物Fe3O4的額外容量主要來源於過渡族金屬Fe納米顆粒表面的自旋極化電容,並證明這種空間電荷儲鋰電容廣泛存在於各種過渡族金屬化合物中,費米面處3d電子高電子態密度發揮關鍵作用。
  • PicoFemto透射電鏡原位STM-TEM光電一體測量系統
    安徽澤攸科技-透射電鏡原位STM-TEM光電一體測量系統透射電子顯微鏡原位TEM-STM測量系統是在標準外形的透射電鏡樣品杆內加裝掃描探針控制單元,通過探針對單個納米結構進行操縱和電學測量,並可在電學測量的同時,動態、高分辨地對樣品的晶體結構、化學組分、元素價態進行綜合表徵,極大地擴展了透射電子顯微鏡的功能與應用領域。
  • 中科院物理所等用原位電鏡石墨烯液相反應池方法生長BeO新型二維...
    發展液固相變成像技術,在原子尺度上對液固相變自下而上的成核結晶熱力學/動力學行為進行實時觀測表徵,揭示相變微觀物理圖像,對生長機理研究和新材料合成及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白雪冬課題組在過去二十年致力於發展高分辨原位綜合物性測量系統,在透射電鏡內構築器件單元和微納測量系統,在外場(力、熱、電、光等)激勵下,產生、觀測和調控新物態與新物性。
  • 青島大學科研團隊在《Nature Materials》發表突破性科研成果
    近日,青島大學物理科學學院李強、李洪森教授在頂尖期刊《Nature Materials》發表突破性研究成果,通過原位磁性監測技術揭示Fe3O4的額外容量主要來源, 首次通過實驗證實了空間電荷存儲機制,明確了電子存儲位置。
  • 科學家用原位電鏡石墨烯液相反應池方法生長BeO新型二維晶體結構
    發展液固相變成像技術,在原子尺度上對液固相變自下而上的成核結晶熱力學/動力學行為進行實時觀測表徵,揭示相變微觀物理圖像,對生長機理研究和新材料合成及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白雪冬課題組在過去二十年致力於發展高分辨原位綜合物性測量系統,在透射電鏡內構築器件單元和微納測量系統,在外場(力、熱、電、光等)激勵下,產生、觀測和調控新物態與新物性。
  • 物理所等用原位電鏡石墨烯液相反應池方法生長BeO新型二維晶體結構
    發展液固相變成像技術,在原子尺度上對液固相變自下而上的成核結晶熱力學/動力學行為進行實時觀測表徵,揭示相變微觀物理圖像,對生長機理研究和新材料合成及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白雪冬課題組在過去二十年致力於發展高分辨原位綜合物性測量系統,在透射電鏡內構築器件單元和微納測量系統,在外場(力、熱、電、光等)激勵下,產生、觀測和調控新物態與新物性。最近,基於像差矯正電鏡技術和原位液相反應池技術,該課題組副研究員王立芬與合作者在新型二維結構的液相合成方法與生長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今日Nature:如鯊魚般靈敏感知的鈣鈦礦材料——強關聯量子材料跨界...
    在不同電場及水溶液條件下連續測試表明,該電感應現象在極小的電場區間內(5 mV)仍能實現可逆。這就使得SNO材料電感應可以跨越整個海洋電場工作區間(從海洋魚類產生的毫伏級生物弱電到船舶和無人潛水器產生的伏特級流電電勢)。對應用來說更為重要的是, SNO和HSNO材料體系在水溶液環境中(模擬海水環境,包括弱酸或弱鹼的條件)表現的長時間很穩定,不腐壞。
  • ——PPMS最全測量功能概覽
    說起綜合物性測量系統-PPMS大家都不陌生,自從1994年第一臺PPMS誕生以來,已經有超過1000臺PPMS工作在全球各大實驗室。科學領域的許多重要工作背後都有PPMS的貢獻。從最初的溼式系統到現在的全乾式系統,從磁學、電學測量到多領域高精度測量,PPMS誕生以來從未停下過前進的腳步。
  • 實空間新型拓撲磁激發在磁性二維材料及人工反鐵磁薄膜中的發現與...
    兼具溫度、電流、磁場等多物理場協同調控的高分辨洛倫茲透射電鏡在實空間探索納米尺度新型磁疇結構,原位揭示與磁相關的新奇物理現象微觀機制及自旋原理性器件應用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磁學國家重點實驗室M07組研究員張穎研究團隊在中科院院士沈保根、磁學實驗室和物理所的支持下,搭建了集微納加工、高分辨磁疇多物理場調控、小尺度電輸運測量於一體的高解析度磁疇動力學研究平臺,自主發展了原位調控拓撲磁疇的新方法。
  • 清華物理系實驗團隊合作在電場調控質子化控制磁性研究中取得進展
    如何調控這些自由度之間的關聯,進而設計出新型量子物性和更優功能特性成為凝聚態物理和材料科學的研究重點。在眾多氧化物體系中,4d過渡金屬氧化物SrRuO3由於其有趣的巡遊鐵磁性和顯著的自旋軌道耦合效應受到了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在眾多研究中,藉助電場實現對SrRuO3磁性的調控,即磁電耦合,由於其在自旋電子學器件中的潛在應用而成為研究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