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Nature:如鯊魚般靈敏感知的鈣鈦礦材料——強關聯量子材料跨界...

2020-11-23 騰訊網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

  分享信息,整合資源

  交流學術,偶爾風月

  身為眾多海洋生物中的霸主之一,鯊魚在地球上迄今已存在超過五億年。在海洋生態平衡以及地球生態平衡中,鯊魚佔據著及其重要的位置。極為靈敏的嗅覺、聽覺、視覺、味覺、側線,以及一種尤為獨特的「第六感」– 弱電場感知是讓鯊魚能夠站在廣袤海洋食物鏈頂端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鯊魚的弱電感知器官名為洛倫茲壺腹(ampullae of Lorenzini), 由義大利解刨學家Stefano Lorenzini於1687年發現並得名。除了鯊魚,洛倫茲壺腹也發現在多種軟骨魚(如鰩魚、魟魚)的身上。洛倫茲壺腹底部的薄膜中存在大量弱電感知細胞,在外界電場作用下能與壺腹中的膠體發生離子交換,並釋放神經遞質(neurotransmitters)。其中離子交換的主要介質就是氫離子。利用這一弱電感知器官,鯊魚能輕鬆感知生物電信號、海流電信號、並利用海洋中微弱的電信號進行捕獵和導航。可以設想,如果物質科學探索者能夠找到或模擬一種如鯊魚般靈敏弱電感知的材料並構造傳感器,人們進行海洋探索和海洋環境監測的能力將大大的提升。

  左圖:位於鯊魚嘴部附近的弱電感知器官---洛倫茲壺腹的探測和神經傳導原理。

  右圖:鈣鈦礦型稀土金屬鎳酸鹽(SNO)作為電場感應材料的工作原理。在海水中電場作用下,氫離子嵌插擴散進入鎳酸鹽的晶格之中並伴隨著電荷轉移。本徵態和氫化鎳酸鹽中鎳離子的3d電子結構完全不同。由於eg軌道雙電子佔據而誘發的強庫倫排斥作用,氫化鎳酸鹽(HSNO)的電子傳輸完全局域化。

  鈣鈦礦型稀土金屬鎳酸鹽材料由於其特殊的電子強關聯性和量子狀態,近年來已被廣泛應用於能源轉化(Nature, 2016, 534, 231),神經形態模擬 (Nature Communication,2017, 8, 240)等前沿物質科學領域。最近,由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Shriram Ramanathan 教授課題組聯合阿貢國家實驗室 (Argonne National Laboratory)、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等研究團隊首次發現,鈣鈦礦型稀土金屬鎳酸鹽材料在模擬海水的環境中具有獨特的與鯊魚相似的靈敏弱電感知能力,該研究成果於12月18日線上發表於自然(Nature)雜誌:Nature,10.1038/nature25008。文章第一作者為Ramanathan教授課題組博士後: 張禎博士(Dr. Zhen Zhang)及博士生 Derek Schwanz。

  該研究首次發現,具有強關聯性質的稀土金屬鎳酸鹽與鯊魚的電感知器官具有相似的感知弱電場能力。在模擬海洋的水溶液環境中,當有電場信號出現,稀土金屬鎳酸鹽的電導及光學性質會同時發生巨大的響應。這印證了其具有電感應能力!進一步的機理研究發現,該材料的電感知機制與鯊魚的洛倫茲壺腹非常相似:在電場下,水中的質子能在電場誘導下,注入材料晶格,並引發電子摻雜。鎳酸鹽隨之產生電子強關聯效應,並引發莫特轉變(Mott transition),導致相應的光學及電學性質共同巨變,也為多信道弱電探測提供了可能。同時在反向電場的作用下,整個物理化學過程都是可逆回復的。在不同電場及水溶液條件下連續測試表明,該電感應現象在極小的電場區間內(5 mV)仍能實現可逆。這就使得SNO材料電感應可以跨越整個海洋電場工作區間(從海洋魚類產生的毫伏級生物弱電到船舶和無人潛水器產生的伏特級流電電勢)。對應用來說更為重要的是, SNO和HSNO材料體系在水溶液環境中(模擬海水環境,包括弱酸或弱鹼的條件)表現的長時間很穩定,不腐壞。這也讓系統性地原位研究該材料的電場響應機制變的很便利。

  SNO材料在海水電場中的電阻與光學物性的同時巨變,以及反向電場下的可回復性

  SNO材料電感應測試與整個海洋電場分布區間的關係,結合納歐姆級高分辨電阻測量SNO材料可以靈敏地探測微伏級極弱電場

  在接受知社採訪時,清華大學於浦副教授點評稱:近年來,材料的質子化(或者氫離子注入)逐漸成長為調控關聯材料的一個利器,在金屬-絕緣體轉變,磁性、光學乃至超導調控領域都發揮了令人矚目的強勁實力。該工作中Shiram研究組通過對比功能材料SmNiO3在電場下的質子化過程與海洋生物體內的離子交換過程,提出了一個在海洋環境下靈敏探測弱電信號的有效途徑。該研究跨越物理,材料,生物等多個學科,無疑為質子調控這個新型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賦予其無限的可能。此前,於浦博士等一石三鳥,通過氫、氧雙離子實現氧化物三種物相與磁、電、光及輸運等多重性能的調控,引起廣泛關注,並榮獲2017中國新銳科技知社特別獎。

  除了發現電感應效應中的相關物性表徵,普渡大學領銜的這一聯合團隊也結合了多模式先進原位表徵手段和基於第一原理的分子動力學模擬來全面深入地理解SNO材料的環境電場相應機理和複雜的物理化學過程。阿貢國家實驗室先進光源(Advanced Photon Source) 周華博士及 Ramanathan教授課題組孫毅飛博士等為SNO材料提供了原位同步輻射X射線反射率及X射線衍射譜表徵測試。結果發現,除了相應光電物性響應,在模擬海水中外加電場下,該材料晶格會發生相應的由於離子嵌入和脫出而造成的膨脹-收縮。進一步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Joseph Dura博士在氫同位素替換下(使用重水)的中子反射率測試很明確地探測到在電場作用後SNO薄膜厚度的變化和大量氫同位素在體內的出現。另一方面,麻省理工學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Riccardo Comin教授和博士生JiaruiLi,及加拿大光源 (Canadian Light Source) Ronny Sutarto 博士和Feizhou He博士利用軟X射線吸收能譜研究了電場誘發材料相變過程中的電子軌道填充機理。麻省大學阿姆斯特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Stephen Nonnenmann 教授和博士生JiaxinZhu為該研究提供了縱斷面導電原子力顯微鏡分析。哥倫比亞大學 (Columbia University) 虞南方教授和Chongzhao Wu博士為該研究提供了光學探針分析及模擬。同時,阿貢國家實驗室 Sankaranarayanan團隊和羅格斯大學的Karin Rabe 教授團隊利用第一性原理計算電子結構與表面反應能壘以及基於第一原理的分子動力學模擬,特別是展現氫離子從水中嵌入SNO晶格的動態過程,都為該研究提供了非常深入的理論依據。

  原位X射線及中子反射率表徵揭示了SNO電場靈敏感應的物理過程

  基於第一性原理的分子動力學模擬展現氫離子嵌入SNO晶格的初始動態過程

相關焦點

  • Nature/Science盤點:三月材料領域重大進展
    Meyer(共同通訊作者)等人報導了利用分子束外延的方法生長氮化鈮基超導體並成功將該超導體材料與具有寬帶隙的半導體材料相整合。這一研究闡釋了在氮化物超導體上直接生長高質量半導體異質結的可能性,為整合具有宏觀量子效應的超導體和光電性能的半導體材料奠定了基礎。
  • 2016年鈣鈦礦型材料十大研究進展
    2016年鈣鈦礦型材料十大研究進展 發布時間:2017-02-14   來源:新材料在線 鈣鈦礦型材料在太陽能電池和發光二極體中的巨大應用潛力
  • 碳量子材料:一天兩篇《Nature》
    8月12日,學術頂刊《自然》上同期刊登了兩篇關於碳量子材料論文。二維碳量子材料中存在平帶(flat band)。處於平帶中的電子相互間作用力很強,從而產生特殊的電學性能,如非常規超導態和關聯絕緣態等。二維碳量子材料因而成為研究電子強關聯和高溫超導機理的重要平臺。最近大火的魔角石墨烯便是石墨烯量子材料的一員(今年最火課題之一!魔角石墨烯三個月內第5篇《Nature》!)。製備魔角石墨烯需要調整兩層石墨烯間的夾角至~1.1°(誤差不大於0.1°)。如此精密的操作難以推廣。《自然》上的兩篇工作面對這一挑戰,報導了製備更方便、具有類似魔角石墨烯電學性質的「替代品」。
  • 碳量子材料:一天兩篇《Nature》
    8月12日,學術頂刊《自然》上同期刊登了兩篇關於碳量子材料論文。二維碳量子材料中存在平帶(flat band)。處於平帶中的電子相互間作用力很強,從而產生特殊的電學性能,如非常規超導態和關聯絕緣態等。二維碳量子材料因而成為研究電子強關聯和高溫超導機理的重要平臺。
  • 南大團隊成功製備單胞層二維材料 成果登上《Nature》期刊
    不同晶向亞原子分辨結構表徵;(h)氧化物鈣鈦礦二維材料中的豐富強關聯二維量子態展望。儘管非層狀結構的氧化物鈣鈦礦體系由於電子的強關聯效應呈現出極為豐富的物理和化學特性及其豐富多彩的量子現象,但其原子層厚度的超薄二維材料製備仍然是有待攻克的重大難題。   2016年,史丹福大學HaroldHuang課題組利用脈衝雷射沉積技術在水溶性材料過渡層上生長鈣鈦礦氧化物薄膜,通過溶解過渡層的方式獲得了自支撐的鈣鈦礦薄膜,為製備二維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 南大團隊成功製備單胞層二維材料:成果登上《Nature》期刊
    (a-c)氧化物鈣鈦礦二維薄膜的製備與轉移示意圖;(d-g)不同晶向亞原子分辨結構表徵;(h)氧化物鈣鈦礦二維材料中的豐富強關聯二維量子態展望。 儘管非層狀結構的氧化物鈣鈦礦體系由於電子的強關聯效應呈現出極為豐富的物理和化學特性及其豐富多彩的量子現象,但其原子層厚度的超薄二維材料製備仍然是有待攻克的重大難題。2016年,史丹福大學HaroldHuang課題組利用脈衝雷射沉積技術在水溶性材料過渡層上生長鈣鈦礦氧化物薄膜,通過溶解過渡層的方式獲得了自支撐的鈣鈦礦薄膜,為製備二維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 我科學家揭示鈣鈦礦材料中 電荷輸運獨特量子幹涉效應
    新知 科技日報訊 (陳曦 通訊員喬仁明)鈣鈦礦太陽電池在短短7年間光電轉換效率突破25%,媲美已有40多年發展歷程的傳統晶矽太陽電池,伴隨性能研究的深入,其科學機制研究日益備受關注。近日,南開大學電子信息與光學工程學院李躍龍副教授與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洪文晶教授團隊、英國蘭卡斯特大學科林·蘭伯特院士合作,在國際上首次報導了鈣鈦礦材料在納米尺度電荷輸運中的獨特量子幹涉效應,為製備基於量子效應的鈣鈦礦材料和器件提供了可能,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上。
  • 量子材料,或許就在你身邊
    (https://www.nature.com/npjquantmats/) 誕生之初 (2016),「量子材料」還是一個相對「新穎」的名號,其定義和界域也多少有些語焉不詳。在最低物理層次上,絕大部分凝聚態和功能材料現象或效應都能以電磁物理為主體來粗略描述。既然如此,不妨嘗試一下用電磁學等「大學物理」的基本圖像來描述什麼是「量子材料」,從而給如筆者一般對量子力學和量子物理沒有什麼認知的學人一個粗略定域。再次聲明,本文只是基於大學物理的基礎知識給「量子材料」下的一個大致定義,不具有嚴謹性和十足的科學性。本文所發議論純屬個人陋見,不值得細緻推敲。
  • 南京大學製備新穎二維材料—新聞—科學網
    ;(d-g)不同晶向亞原子分辨結構表徵;(h)氧化物鈣鈦礦二維材料中的豐富強關聯二維量子態展望   南京大學聶越峰教授課題組採用分子束外延技術對非層狀結構的氧化物鈣鈦礦材料進行單原子層精度的生長與轉移,結合王鵬教授課題組的透射電子顯微鏡的結構分析,成功製備出基於氧化物鈣鈦礦體系的新穎二維材料。
  • 基於鈣鈦礦量子點的有源腔光學壓力傳感器
    圖源:Veer近日,北京理工大學鍾海政教授和鄧羅根教授合作報導了基於鈣鈦礦量子點的光學壓力傳感器。該傳感器採用有源諧振腔策略,通過集成原位製備的CsPbBr3量子點聚合物薄膜與高反射率的布拉格反射鏡,實現了半高全寬(FWHM)僅為0.9 nm的窄發射光譜。
  • 南開大學參研鈣鈦礦量子點量子幹涉效應最新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
    單顆鈣鈦礦量子點結及其電荷輸運的量子幹涉現象  結構的雜化鈣鈦礦太陽電池效率在短短7年內突破25%。隨著研究日漸深入,高效器件背後的載流子分離和輸運機制研究備受矚目,研究鈣鈦礦材料在納米尺度下電荷輸運的獨特尺寸效應對鈣鈦礦光電器件的設計和開發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然而,如何在亞納米尺度乃至單個晶胞層面上表徵和研究鈣鈦礦材料的電荷輸運仍存在巨大的技術挑戰。  針對這一問題,研究團隊設計合成了不同尺寸和成分的鈣鈦礦量子點。
  • 鈣鈦礦:新一代自旋電子器件的「神奇材料」
    導讀近日,美國猶他大學的研究人員展示了採用鈣鈦礦打造的兩個自旋電子器件,論證了鈣鈦礦將成為新一代電子學「自旋電子學」這一新興領域中的「神奇材料」。「我們一直在尋找新材料,來看看它們是否更適合這一用途。」然而,這正是鈣鈦礦發揮作用的地方。鈣鈦礦是一類具有特殊原子結構的礦物。它們作為技術材料的價值,在過去十年才凸顯出來。由於獨特的原子結構,研究人員們一直在開發鈣鈦礦,使之成為太陽電池板的材料。
  • 發光學報 | 鈣鈦礦量子點:機遇與挑戰
    以全無機鈣鈦礦量子點為例,筆者團隊在室溫下製備了大產率的多色量子點材料,其紅綠藍三基色半峰寬分別為35、20、18nm,並展示了廣色域、色溫可調的白光LED。在此基礎上,為了減弱藍光對人眼的傷害,研究人員更是通過摻雜、自捕獲(STE)等方法製備單組分白光鈣鈦礦量子點。除了利用其優異的發光特性,滷化物鈣鈦礦量子點作為電致發光層,在高清顯示應用中與太陽能電池的發展進程可以說不相上下,甚至更勝一籌。
  • 蘇大廖良生教授Nature子刊上發表有機光電材料研究系列進展
    】:製備了高效鈣鈦礦量子點發光材料和器件鈣鈦礦量子點作為一種新興的發光材料,正在獲得廣泛關注。但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紅色和綠色量子點材料上,而對藍色鈣鈦礦量子點的研究仍然較少。除此之外,用於合成鈣鈦礦量子點的長鏈有機配體往往使得鈣鈦礦量子點具有較低的遷移率和導電性,進而影響其在二極體中的性能。因而開發一種可改善鈣鈦礦量子點材料導電性和遷移率的配體交換方法顯得尤為重要。
  • Helio顯示材料CEO談論鈣鈦礦的未來
    Helio的材料可以將LCD的電源效率提高70%,對延長行動裝置的使用時間和減少碳排放都有重要影響(電視機約佔住宅用電量的4%)。 問:我們了解Helio的首要重點是將光致發光鈣鈦礦材料商業化。您能更詳細地介紹一下嗎?這些材料與量子點是相似的嗎?
  • 藍光鈣鈦礦發光二極體:從材料製備到器件優化
    得益於鈣鈦礦材料設計、器件結構優化和發光機理的深刻認識,自2014年首次觀察到室溫下的鈣鈦礦電致發光現象以來,綠光、紅光和近紅外光鈣鈦礦電致發光二極體(PeLED)的外量子效率(EQE)目前均已突破20 %。然而,作為三基色之一的藍光PeLED卻發展較為緩慢,嚴重製約了全彩色PeLED的發展。
  • 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新型多量子阱鈣鈦礦材料——基於壘寬調控的鈣鈦礦發光二極體
    普通的三維鈣鈦礦發光效率受限於缺陷態導致的強非輻射複合,基於多量子阱鈣鈦礦發光層通過把激發態局域化能有效的避免這個問題。相對於傳統三維鈣鈦礦發光層,多量子阱鈣鈦礦發光層是由不同層數(n)的二維鈣鈦礦組合而成,其中角-角共享的八面體無機滷化物形成天然的『勢阱』,而大分子有機銨鹽形成天然的「勢壘」。這種多量子阱結構呈現出了較強的量子限域效應與較高的螢光效率。
  • 以P3HT作為空穴傳輸材料的高效穩定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被認為最有潛力的光伏技術之一,在近十年來獲得了飛速的發展。合適空穴傳輸材料一直是實現高性能穩定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關鍵之一。
  • 今日黃維院士/邢貴川/陳永華Nature Energy
    >工作、高性能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最有希望的材料之一。基於MQW和純相QW層狀鈣鈦礦薄膜的光學特性要點: 1、n值決定了量子阱的厚度和量子限制的程度,從而導致可調諧的激子性質和帶隙。這允許具有微米級垂直排列晶粒的純相量子阱膜從其各自的中間相結晶。2、通過晶體結構表徵證明了純相量子阱的垂直排列。3、通過各種光譜技術和晶體結構表徵確認的高相純度可能潛在地促進電荷傳輸並穩定鈣鈦礦骨架。
  • 中國團隊今日《Nature》連發3篇,二維材料研究誰與爭鋒
    自石墨烯以來,二維材料逐漸在科研圈佔據主要地位。各種二維材料相繼被開發出來,為我們帶來了和體相材料截然不同的新性能。 2020年9月22日,Nature Nanotechnology和Nature Materials連續發表3篇二維材料有關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