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量子材料:一天兩篇《Nature》

2020-08-27 天下為工

8月12日,學術頂刊《自然》上同期刊登了兩篇關於碳量子材料論文

二維碳量子材料中存在平帶(flat band)。處於平帶中的電子相互間作用力很強,從而產生特殊的電學性能,如非常規超導態和關聯絕緣態等。二維碳量子材料因而成為研究電子強關聯和高溫超導機理的重要平臺。最近大火的魔角石墨烯便是石墨烯量子材料的一員(今年最火課題之一!魔角石墨烯三個月內第5篇《Nature》!)。製備魔角石墨烯需要調整兩層石墨烯間的夾角至~1.1°(誤差不大於0.1°)。如此精密的操作難以推廣。《自然》上的兩篇工作面對這一挑戰,報導了製備更方便、具有類似魔角石墨烯電學性質的「替代品」。

【1】

美國Rutgers大學Eva Y. Andrei教授和Yuhang Jiang教授團隊發現沉積在平整六方氮化硼(h-BN)或硒化鈮(NbSe2)納米片上的單層石墨烯在稀釋氫氣氛圍下(10% H2,90% Ar)加熱至503 K後降溫至4.6 K時,可在局部起皺形成規則的超晶格。該超晶格由兩列褶皺交匯而成,形成如山峰-山谷般周期起伏的形貌。通過掃描隧道電子顯微鏡表徵和計算模擬,作者們發現在超晶格中的電子運動仿佛被周期性分布的巨大磁場束縛,從而產生類魔角石墨烯的平帶和相關電學性質。本工作報導的製備方法有望拓展至其他超晶格體系。

(掃描隧道電子顯微鏡顯示沉積在NbSe2上的單層石墨烯局部的超晶格結構)

【2】

傳統石墨晶體結構屬六方晶系,呈ABABAB…堆積,結構穩定。而石墨還有另一種亞穩態晶體結構——菱形石墨。該結構呈ABCABCABC…堆積,為三方晶系。理論預測認為正是這種內在錯位堆積使菱形石墨表面出現近似電子平帶,從而出現電子-電子強關聯作用。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Artem Mischenko教授團隊首次實驗驗證了這一預測。他們採用h-BN封裝法,將不同層數(~10–50層)的菱形石墨限制於兩層h-BN之間,從而維持了菱形石墨的結構穩定性。他們測定了菱形石墨在不同溫度和電磁場強度下的電阻,發現施加電磁場可讓菱形石墨表面電子能級出現帶隙,機理與量子自旋霍爾效應有關。更神奇的是,當菱形石墨的厚度降到4 nm以下,不加任何電磁場情況下帶隙會自動出現。同時,作者們發現菱形石墨電阻變化遲於電磁場變化。這一現象的本質尚未有定論,但作者們認為這暗示了4 nm厚的菱形石墨為一種強關聯電子體系。

(菱形石墨結構及其在電磁場作用下出現帶隙)

相關焦點

  • 碳量子材料:一天兩篇《Nature》
    8月12日,學術頂刊《自然》上同期刊登了兩篇關於碳量子材料論文。二維碳量子材料中存在平帶(flat band)。處於平帶中的電子相互間作用力很強,從而產生特殊的電學性能,如非常規超導態和關聯絕緣態等。二維碳量子材料因而成為研究電子強關聯和高溫超導機理的重要平臺。
  • 碳量子點材料,未來可期!
    碳量子點材料具有綠色環保,水溶性和導電性好以及生物毒性低等優勢,近年來在納米電子學、光學、催化化學、生物醫學以及傳感器等領域都有較好的應用前景。目前,國家重點研究發展計劃將納米研究和量子調控作為重大科研計劃。碳量子點材料的發展,未來可期!
  • 分享Nature Materials兩篇
    前言今天分享最新一期Nature Materials上的兩篇文章,兩篇文章都對材料的作用機制進行了深入探討。一篇從分子層面揭示了甲醇制烴催化劑失活的機制,另一篇揭示了水敏性材料的驅動機制。下面進行分別介紹。
  • 「天才少年」曹原再次連發兩篇Nature,都講了什麼?-虎嗅網
    當地時間5月6日,因發現魔角石墨烯超導態而榮獲《Nature》「2018年度科學人物」榜首、麻省理工Pablo Jarillo-Herrero課題組成員曹原,再次連發兩篇Nature,講述了團隊在魔角石墨烯取得的一系列新進展。其中一篇Nature,曹原是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另一篇Nature,曹原為共同第一作者。
  • 95後博士生曹原連發兩篇Nature,均為一作,網友:這才是真正的後浪
    這是被認為「天才少年」的曹原第二次連發兩篇 Nature:在 2018 年 3 月,曹原同樣以第一作者的身份連發了兩篇 Nature,開闢了凝聚態物理的新領域,一時令學術界震動。曹原 1996 年出生於四川成都,14 歲通過高考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嚴濟慈物理英才班。
  • 兩篇Nature一個主題:介孔材料的催化「情緣」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多孔材料,已經成為如今化學化工領域不可或缺的催化劑和載體。1756年,瑞典礦物學家A. F. Cronsted首次發現沸石,因其加熱的時候會產生很多氣泡,故而得名「沸騰的石頭」(zeolite,希臘語含義「沸騰」);上世紀九十年代,第一代金屬有機框架(MOF)材料被合成出來,這種人造多孔材料迅速成為化學和材料學的寵兒[1]。
  • 一個億砸出兩篇Nature | 這個課題組一天發兩篇
    一個億砸出兩篇《Nature》,只為一睹原子芳容!別人家幾年發不了一篇Nature,這個課題組一天發了兩篇,也太酸了吧對於廣大的科研工作人員來講,能夠在頂級學術期刊《Nature》上發表一篇論文,幾乎是想都不敢想的。根了解Nature一共發了803篇論文,而全球的科研工作者超過了800萬,平均到每個人身上,大概就是一萬個人中有一個吧。
  • 今日Nature兩篇 | 一篇"發光",一篇「超聲」
    主體材料(DIC-TRZ)和發光材料Ir(ppy)3的化學結構在右側。b圖為OLED器件上表面的Ag納米立方體的AFM圖,提重率為15%,中心間距約200 nm。b,器件的外部量子效率測試(內插圖為電流密度為0.1 mA cm-2的歸一化圖像)。c,器件的瞬態螢光測試,plasmon NPA器件的激發態壽命明顯降低。虛線為每條曲線的雙指數擬合。
  • Nature罕見同期發兩篇「相似」量子成果,真相「真香」—新聞—科學網
    Nature罕見同期發兩篇「相似」量子成果,真相「真香」 《中國科學報》第一時間連線了這篇論文——《矽基量子晶片在高於1K溫度下的一種運作方式》(Operation of a silicon quantum processor unit cell above one kelvin)的第一作者楊智寰(C. H. Yang)。他是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電氣工程與電信學院的量子實驗科學家兼工程師。
  • 怎樣製備碳量子點_碳量子點的製備
    碳量子點(carbon quantum dots,C-dots),又稱碳點或者碳納米點,是一類尺寸在10nm以下的碳納米材料。更廣泛的定義為在水中或者其他懸浮液中的小碳納米顆粒。,將其與有機聚合物混合後,即獲得直徑小於5nm且具有光致發光特性的碳量子點。
  • 96年的博士生連發兩篇Nature,石墨烯超導重大發現
    來源 | 中科大新創校友基金會/青塔      編輯 | 化學加   導讀   2018年3月5日,國際頂尖期刊Nature連刊兩文,以背靠背長文形式在網站刊登了麻省理工學院Jarillo-Herrero教授課題組墨烯超導重大發現。
  • 碳量子點的主要應用
    碳量子點的研究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近年來更是掀起了以天然物質為碳源製備碳量子點的研究熱潮。 碳元素是自然界中含量最豐富的元素之一,也是構成生命體最基本的元素。近年來,含碳納米材料引起了廣泛的研究興趣,如碳納米管、富勒烯等。但由於其自身缺陷,如納米金剛石製作成本和分離成本過高、碳納米管水溶性較差,且不是有效的光學發射體(尤其在可見光範圍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這些碳材料更為廣泛的應用。碳基納米點是一種新型的零維碳納米材料,相比於傳統的碳材料,其製作成本、分離成本更為低廉。
  • 碳(矽)量子點助力植物光合作用
    為使廣大發光同仁了解該課題組近年來在這一領域開展的相關工作,課題組應編者邀請撰寫了本篇報導。01導讀非重金屬螢光量子點是一類新型的光致發光納米材料,具有物化穩定性好、毒性低、發光量子效率高、製備工藝簡單等獨特的優點,近年來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已經在生物醫學、光電器件、傳感器、和光電催化等領域顯示出廣泛的應用前景。相比之下,在農業上的應用則較為滯後。
  • 2019年將迎拓撲材料「寒武紀」?Nature三連發,中國「承包」兩篇
    2月27號,Nature 上同一天刊登了三篇論文,分別展示了來自中科院物理所、南京大學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三個團隊的研究成果。巧合的是,這些成果不約而同地指向了對所有材料進行分類的新算法,並依此建立了拓撲材料資料庫。
  • 碳量子點的簡單介紹
    碳量子點(Carbon Quantum Dots)是繼碳納米管、納米金剛石和石墨烯之後又一種新型碳納米功能材料,其粒徑一般小於10nm,且表面經過有機物鈍化處理後具有與傳統半導體量子點相媲美的螢光性能
  • 直到2015年武漢大學才斬獲第一篇《nature》
    頭版首頁的論文2020年3月11日,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袁聲軍教授與國內外研究團隊關於石墨烯氣體通透極限的最新研究成果,武漢大學用頭版首頁的新聞做了報導,雖然石墨烯屬於非常熱度高的材料學科,但是該篇論文並不是屬於材料化工領域灌水的應用論文
  • 他24歲,4篇Nature在手,也會關心學不懂C語言怎麼辦
    本文轉自AI新媒體量子位(公眾號 ID: QbitAI)中科大少年班校友、96年出生的曹原,再次連發兩篇Nature文章!最新一期Nature,連發兩篇魔角石墨烯的最新進展,來自麻省理工學院Pablo Jarillo-Herrero課題組。其中一篇,曹原是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而另一篇Nature的共同一作中,曹原的名字同樣在列。似曾相識?恭喜你答對了。就在2年前,Nature同樣在同一天裡連刊2篇曹原的一作文章。
  • 曹原在《自然》再連發兩篇論文:具體是什麼?有什麼重大意義?
    最近人們在熱議,我國赴美留學生、年僅24歲的曹原,早在2018年22歲的他就連續兩次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頂級期刊《自然》發表論文四篇,最近同一天又在《自然》上連發兩篇論文。年輕有為的科學家曹原具體是什麼樣的成就?有什麼樣的重大意義?下面就他的成就及其意義做最簡要的介紹。
  • 《Nature Astronomy》刊發兩篇文章紀念萬衛星院士
    《Nature Astronomy》刊發兩篇文章紀念萬衛星院士我國首次火星探測計劃「天問一號」首席科學家萬衛星院士逝世後,黨和國家領導人及社會各界紛紛表達了悼念和關注近日,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Astronomy》刊發了兩篇文章表達紀念。一篇文章題為China's first mission to Mars,介紹了「天問一號」的科學研究計劃概況。
  • 第3篇Nature論文!33歲中科大林毅恆教授實現量子糾纏新突破!
    5月7日,24歲的曹原繼2年前一天連發2篇Nature後再次Nature兩連發;5月1日,27歲的王武翟關於邊緣超電流的文章發表於Science;5月14日,22歲的季珠潤關於光的軌道角動量的文章發表於Science;5月14日,「90後」劉駿秋、何吉駿參與的雷射雷達工作成為Nature封面,兩項後續工作也相繼被Nature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