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效率幾乎為100%的光催化裂解水

2021-01-20 北洋輝光

    使用顆粒光催化劑進行整體水裂解,以2:1的化學計量比釋放氫氣和氧氣,是實現可擴展和經濟可行的太陽能氫氣生產的潛在手段。要獲得高的太陽能轉換效率,必須在較寬的波長範圍內提高光催化反應的量子效率,並且需要設計具有窄禁帶的半導體。然而,與使用現有光催化劑的整體水分解相關的量子效率通常低於百分之十。因此,顆粒光催化劑是否能夠實現100%的量子效率,以實現極強的水裂解反應,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在這裡,我們展示了使用一種改性的摻鋁鈦酸鍶(SrTiO3:Al)光催化劑,在350到360nm波長下,水的總裂解率高達96%,相當於幾乎1的內部量子效率。通過選擇性地光沉積助催化劑Rh/Cr2O3和CoOOH,對於半導體顆粒不同晶面上的析氫和析氧反應,利用各向異性電荷輸運,可以分別促進析氫和析氧反應。這使得多個連續的正向電荷轉移而不需要反向電荷轉移,達到了整體水分裂的量子效率上限。我們的工作證明了無電荷複合損失的整體裂解水的可行性,並引入了一種理想的助催化劑/光催化劑結構來實現高效的水裂解。

    使光催化整體水裂解的內量子效率達到100%是光催化研究中的的一個重要挑戰。整體水裂解是一個強吸熱反應(∆G=+237kJ/mol),由多個電子轉移過程組成。為達到100%的IQE,第一個要求就是在本體複合之前,所有的光機載流子必須遷移到表面反應位點。另外,析氫反應(HER)的雙電子注入和析氧反應(OER)的四空穴注入必須連續進行,沒有任何反向電荷轉移。然而,由於存在許多反向電子轉移的機會,即使在使用紫外線響應型光催化劑時,也很少證明外部量子效率(EQE)大於50%的整體水裂解。因此,確定是否可以通過完全抑制反向電子轉移來實現100%的IQE,並最終確定有效的光催化劑結構是很重要的。SrTiO3是評估這種可能性的一種合適的光催化材料。該化合物是一種表徵良好的光催化劑,禁帶寬度為3.2eV。過去的幾年裡,通過各種改進,它的整體水裂解EQE達到了69%。

作者通過在SrTiO3:Al顆粒上選擇性地構建高活性的HER和OER共催化劑,將EQE提高到了上限。這是通過使用分步光沉積方法而不是浸漬過程(導致了助催化劑的隨機分散)來實現的。圖1a顯示了通過光沉積和常規浸漬方法製備的負載Rh、Cr和Co物種的SrTiO3:Al催化劑的裂解水活性。負載Rh(0.1wt%)的光催化劑,隨後通過兩步光沉積與Cr2O3(0.05wt%)一起,以預期的化學計量比分解水釋放出H2和O2(圖1a,左)。在這個樣品上額外的光沉積CoOOH(0.05wt%)進一步提高了水的分解活性(圖1a,中間)。這些光催化劑通過連續光沉積改性,比共浸漬負載Rh-Cr氧化物(每種金屬的0.1%)的樣品裂解水的速度分別快約2和2.5倍(圖1a,右)。Cr和Co的負載量均為0.05wt%時,水分解活性最高(擴展數據圖1a,b)。活性可重複性增強,並至少在12.5h內保持在94%。圖1b展示了使用最活躍的樣品(圖1a,中間)進行的整體水裂解過程中EQE的依賴性以及未修飾的SrTiO3:Al的紫外可見漫反射光譜。確定在350nm,360nm和365nm處的EQE值分別為95.7%,95.9%和91.6%,這些是迄今報導的裂解水光催化劑的最高值。370nm和380nm處的EQE值分別降低至59.7%和33.6%,這是由於光吸收降低以及這些波長下的更低的IQE。考慮到EQE超過95%,儘管由於入射光子向反應器外部散射很難精確確定光催化劑吸收的光子數量,但基於吸收的光子數量獲得的IQE應該在350-360nm的波長區域內接近100%。模擬日光照射下的太陽能效率(STH)為0.65%(擴展數據圖3)。在光沉積過程中,光激發電子和空穴分別遷移到半導體顆粒的表面並被還原或氧化的金屬並形成沉積的納米顆粒。所得的納米顆粒充當助催化劑。在這種情況下,在兩步光沉積過程中,通過將Rh3+還原為Rh0,再使用光激發電子將Cr(Ⅵ)O4 2-轉化為Cr(Ⅲ)2O3,形成了Rh核/ Cr2O3殼結構。我們注意到,由Cr組成的殼預計會在水中水化形成Cr(Ⅲ)O1.5-m(OH)2m·xH2O,但為簡便起見,在本文中將其表示為Cr2O3。Rh促進HER和氧還原反應(ORR;主要的電子向後轉移過程),而Cr2O3殼通過阻止析出的O2進入Rh核表面而僅抑制ORR。因此,水分解速率幾乎與氣相壓力無關(擴展數據圖4)。作為前體添加的Co2 +離子被氧化光沉積為羥基氧化物Co(Ⅲ)OOH,從而促進了OER。不負載Rh,Cr,Co,Rh / Co或Cr / Co或僅負載其中之一,都會導致光催化活性較低。

     用電子顯微鏡研究了光沉積共催化劑改性後的光催化劑的微觀結構。圖2a-d顯示了助催化劑光沉積每一步樣品的SEM圖像。SrTiO3:Al顆粒不是完全立方的,並且各種不同的非等效面也被暴露出來。Rh粒子沉積在特定的晶面上,後續的Cr2O3沉積並沒有改變助催化劑顆粒的分布,表明在Rh芯層上形成了Cr2O3殼層。與Rh/Cr2O3納米粒子不同,光沉積CoOOH後,在其他晶面上觀察到CoOOH納米粒子。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和能量色散X射線能譜(STEM-EDS)分析也證實了這一點(圖2e)。

    圖3a顯示了從圖3b所示的單晶SrTiO3:Al顆粒獲得的選區電子衍射圖樣。研究發現Rh/Cr2O3助催化劑優先沉積在{100}晶面上。由於曲線面的暴露,沉積CoOOH助催化劑的面沒有明確界定,但似乎主要位於⟨110⟩方向,如圖3c所示。其他具有各向異性結晶的光催化劑材料也觀察到了類似的現象,它們暴露在不同的面上。這些觀測結果,再加上90%以上的EQE值,表明光激電子和空穴遷移到不同的晶面,因此HER和OER隨後發生在這些不同的晶面上。觀察到的助催化劑的各向異性沉積可以歸因於每個光催化劑顆粒內部由內電場誘導的電荷整流效應。該場又源於各個面之間的功函數差,就像在使用費米能級差的太陽能電池的p-n結中一樣。

    利用簡化的二維模型模擬了HER和OER面功函數差異對各向異性電荷分離的影響。增加功函數差明顯增加了各向異性電荷分離的程度,以及{100}面上的電子濃度和{110}面上的空穴濃度,如圖4f所示。功函數差為0.2 eV就足以實現各向異性電荷分離(詳情請參見擴展數據圖5中)。雖然目前還不可能在實際工作條件下通過實驗觀察半導體顆粒中的電場,但由於不同面上的陽離子/陰離子比例不平衡而導致的表面偶極子即使在沒有形成結或複合材料的情況下也可以引起這種功函數差異。

Rh/Cr2O3共催化劑被還原光沉積在吸電子的{100}面上,隨後介導了電子從半導體到質子的轉移。類似地,CoOOH助催化劑被氧化性地光沉積在收集空穴的{110}面和相鄰的面上,並介導空穴轉移。對於所研究的助催化劑/光催化劑體系,這些現象是獲得連續電荷轉移和最小電荷複合的核心。平面工程分離還原位和氧化位的概念已反覆報導。而水裂解的EQE小於1%,電荷複合損失佔主導地位。

這項研究表明,除了平面工程外,應用鋁摻雜抑制缺陷,助熔劑處理來改善結晶度,以及Cr2O3外殼來抑制ORR,整體水裂解IQE接近1。選擇高性能的HER和OER共催化劑是另一個重要的方面,因為Prompt HER和OER抑制了光激電子和空穴的積累以及由此產生的複合。因此,這項工作揭示了一種能夠幾乎完全利用光激電子和空穴的光催化劑設計。

    在光合作用涉及的光依賴反應中,幾乎所有被吸收的光子都可以用於驅動化學反應,這是基於複雜蛋白質結構的功能,這種結構能夠實現快速、單向、多步驟的電子轉移。目前,人工複製如此高效而複雜的光合作用系統是不可能的。然而,本研究中開發的顆粒半導體系統儘管結構簡單,但在水裂解過程中可以以相當高的量子效率利用光子。最近,Ta3N5和Y2Ti2O5S2被報導在可見光下將水分解為氫和氧。這些材料分別吸收波長高達600 nm和640 nm的可見光,一旦EQE提高到與SrTiO3:Al相近的水平,STH效率可以達到10%。本文提出的合適的光催化劑設計應能促進開發實用的太陽能水制氫顆粒半導體光催化劑。

相關焦點

  • 新技術之太陽能光催化制氫技術
    科學家們發現了以光催化材料為「媒介」,能利用太陽能把水裂解為燃料電池所必需的氧和氫,科學家稱這種僅用陽光和水生產出氫和氧的技術為「人類的理想技術之一」。   太陽能光催化制氫技術的研究現狀   技術研究的關鍵主要集成電路中在光催化材料的研究方面,光催化材料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1)光催化材料裂解水效率較高;(3)光催化材料最好要可能利用太陽所有波段中的能量。
  • 行業觀察 | 日本科學家利用紫外光分解水可實現100%的量子效率
    日本科學家利用紫外光分解水可實現100%的量子效率日本的科學家使用精心設計的催化劑成功地將水分解為氫氣和氧氣,量子效率可達到96%,這意味著幾乎沒有損失,也沒有其他的副反應。太陽能制氫的最新突破使得經濟上可行的大規模製氫可能性增加,為人類向清潔能源的邁進鋪平了道路。
  • 光催化甲烷活化制乙烷效率可達多少?
    甲烷活化一直被認為是科研界的「聖杯」,通過熱催化的方法,將甲烷轉化為高附加值化學品及燃料,通常需要高溫來實現(大於800攝氏度)。然而光催化甲烷轉化則可將溫度降至室溫,光催化甲烷偶聯已有二十多年的發展,但是仍然存在乙烷產率低和催化劑量子效率低的問題。
  • CCS Chemistry | 環糊精修飾CdS量子點實現光催化醇的100%原子經濟...
    而通過光催化方式將醇分子選擇性氧化脫氫是一種理想的綠色經濟反應途徑。可見光碟機動的醇脫氫可同時產生有價值的氧化產物和清潔的氫氣,其綠色特徵和100%的原子利用率,被認為是氧化脫氫的理想策略。近年來,半導體量子點因顯著的摩爾吸光係數、可調帶隙、較大比表面積等特性成為一種優良的光催化劑,在人工光合反應中表現突出。
  • Nature:光解水催化劑效率接近100%,馬斯克移民火星的能源和氧氣這...
    96%效率意味著什麼研究表明,如果太陽光催化分解水的效率達到10%,就能具備經濟上的競爭力。但是,光催化半導體的轉換效率通常遠低於10%。這是因為光催化過程非常複雜,並且要求半導體顆粒具有多種特性的組合。
  • Nature:光解水催化劑效率接近100%!馬斯克移民火星計劃有新招了
    96%效率意味著什麼研究表明,如果太陽光催化分解水的效率達到10%,就能具備經濟上的競爭力。但是,光催化半導體的轉換效率通常遠低於10%。這是因為光催化過程非常複雜,並且要求半導體顆粒具有多種特性的組合。
  • 青島大學 紅磷/氮化碳異質結構光催化材料顯著提升析氫催化效率
    青島大學為第一作者單位,博士後朱玉坤為第一作者,楊東江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學沈少華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山東省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的資助。紅磷是一種很有前途的光催化劑,其可見光吸收範圍寬,可達700 nm,但其快速的電荷重組限制了其光催化析氫反應(HER)活性。
  • TiO2光催化同時脫硫脫硝效率影響因素研究
    模擬煙氣從氣瓶流出,通過調節各自的流量,模擬不同的煙氣狀況,從底端進入催化反應器,在模擬混合煙氣上升過程中,光照TiO2產生的空穴和電子與煙氣中的水蒸汽、氧氣形成一系列的·O-2,·OH等活性物質,這些活性物質幾乎無選擇地催化氧化SO2和NOx[4]。然後,模擬煙氣從反應器頂端流到氣體吸收裝置中,煙氣流經乾燥瓶乾燥後,再由煙氣分析儀測出煙氣組分,從而計算NOx和SO2的催化氧化效率。
  • ZnSe納米棒——光催化分解水產氫再創新高
    氫能是太陽能轉化利用中的首選,目前已研發出很多可實現光催化分解水產氫的催化劑。在眾多催化活性材料中,同屬於硫族化合物的CdS與CdSe納米晶催化效果上佳。儘管催化活性與穩定性都極為顯著,但是這類材料的應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毒性以及Cd致癌性的限制。因此其替代物如氮化碳、碳量子點以及共軛有機聚合物等碳基材料由於環境友好等特性而被廣泛研究。
  • LED的內量子效率與電-光效率簡述及計算
    nint=(複合載流子產生的光子數/複合載流子總數)×100%    當然,很難去計算複合載流子總數和產生的光子總數。一般是通過測量LED輸出的光功率來評價這一效率,這個效率nint就稱為內量子效率。
  • 浙江理工大學石墨烯量子點製備光催化材料研究獲進展
    ,是利用催化劑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的一種技術,自上世紀70年代興起以來,經過多年發展,已被廣泛應用。作為光催化技術分支的年輕「一族」,近年來二維複合材料的製備研究成為熱門。  在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浙江理工大學化學系教授董曉平的主持下,一項名為「石墨烯量子點輔助剝離石墨相氮化碳製備二維複合材料及其光催化應用研究」的基礎研究獲得了一定進展。
  • 日本發現「光解水催化劑」,能源轉換效率接近100%
    高效率光解水催化劑有這「四大關鍵」 研究表明,如果太陽光催化分解水的效率達到10%,就能具備經濟上的競爭力。 但是,光催化半導體的轉換效率通常遠低於10%。這是因為光催化過程非常複雜,並且要求半導體顆粒具有多種特性的組合。
  • 紫外線下水分解制氫效率超96%:日本科學家改進光催化劑
    40年後,他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上公布最新研究稱,經過一系列降低副反應的設計,摻雜鋁的鈦酸鍶在紫外線下催化光解水的量子效率已經達到了96%以上。當然,太陽光中強度最高的部分是可見光,並非紫外線。鈦酸鍶因此很難真正進入大規模應用。不過,作為一種模型,堂免一成團隊的結果令人鼓舞,提出的改進效率設計也可能適用於可見光光催化劑。
  • 提高TiO2光催化效率研究取得新進展
    TiO2由於其具有強的催化活性,好的化學穩定性以及高的光生載流子壽命等特性而成為目前研究最多的半導體光催化材料。但是由於TiO2是一種寬禁帶半導體材料(Eg=3.2eV),只能吸收太陽光譜中的紫外光部分,而紫外光只佔太陽光總能量的5%左右,所以如何提高TiO2對可見光的光響應是目前該領域的研究熱點。
  • 二氧化鈦光催化效率研究獲進展
    甲醇能提高二氧化鈦光催化分解水的效率,但是甲醇本身與二氧化鈦的相互作用並不清楚。如果能從分子層次上認識這一過程,將可能為發展新的高效催化劑提供線索。 楊學明研究員領導的反應動力學團隊用自行發展的實時雙光子光電子能譜方法(TD-2PPE),研究了單分子層(ML)甲醇覆蓋的TiO2(110)在紫外光照射過程中的雙光子光電子能譜的變化,結合高分辨掃描隧道顯微鏡(HR-STM)實驗,得到了吸附在5配位鈦原子上(5c Ti4+)的甲醇的光催化解離的直接證據,消除了多年的爭議。
  • 納米級二氧化鈦光催化氧化技術的研究
    此外,由於顆粒的細微化,納米材料還具有塊狀材料所不具備的表面效應、量子尺寸效應、小尺寸效應和宏觀量子隧道效應。1 TiO2的光催化機理  半導體的能帶結構通常是由一個充滿電子的低能價帶和一個空的高能價帶構成,它們之間的區域稱為禁帶。禁帶是一個不連續區域。
  • 《JACS》綜述:量子光引發劑——邁向新興的光固化技術!
    它們具備靈活的光譜可調性、化學穩定性和可觀的光催化效率,其功能特性取決於多個參數的複雜影響,包括成分、尺寸、結構、表面塗層和環境條件等。已有研究證明了量子約束的半導體納米晶體可作為自由基聚合的光引發劑(PI),並為其光催化作用機理提供了見解。然而,早期的一些工作效率低下,並需要高強度光照射,這限制了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 帶你認識納米光催化氧化材料
    納米光催化氧化材料,主要成分是納米TiO2,是一種在日光(或者模擬日光)照射下,促進氧化反應的高效率催化材料。自此之後,多種半導體光催化劑如TiO2、WO3、ZnO、CdS、SnO2等逐漸開發應用。ZnO催化劑穩定性差,金屬硫化物壽命短,而納米TiO2顆粒在光照下顯示出優異的光催化活性,應用最為廣泛,但是TiO2的缺點明顯:光響應範圍主要在紫外,量子效率較低。
  • 【催化】福州大學王緒緒教授等在PNAS 發表光催化研究成果
    該論文福州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前兩位作者為福大博士生周言根和副教授張子重,通訊作者為王緒緒(福州大學)和Guihua Yu(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據了解,這是福州大學第一次以第一作者單位在PNAS發表學術論文。
  • 大連太陽能光催化全分解水制氫效率創國際最高紀錄
    近日,大連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李燦院士、李仁貴研究員等在太陽能可規模化分解水制氫方面取得新進展:率先提出並驗證了一種全新的「氫農場」策略,該策略基於粉末納米顆粒光催化劑太陽能分解水制氫,太陽能光催化全分解水制氫效率創國際最高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