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ll Methods:原位TEM動態觀測黑磷烯界面鈉離子傳輸及電化學反應

2021-01-09 騰訊網

共同第一作者:朱重陽,邵瑞文;通訊作者:孫立濤,高鵬,徐峰;

通訊單位:東南大學,北京大學

論文DOI:10.1002/smtd.201900061

全文速覽

納米材料的表面和界面化學行為是其廣泛應用於催化、能源存儲和轉換、傳感等領域的基礎,但精確地獲得納米材料表/界面處的結構、動力學以及相互作用一直是研究人員的巨大挑戰。本文通過原位透射電子顯微鏡技術,在納米尺度下首次觀測了黑磷烯電極接觸界面可逆的鈉離子傳輸行為並深入分析黑磷烯與鈉離子作用機制。

背景介紹

電池充放電時,電子遷移和離子擴散不可避免地發生在電極、電解液以及隔膜之間的各種界面上,進而引起電極材料的離子嵌脫和各種電化學反應。界面離子傳輸動力學行為因此被認為對電池的綜合性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此前的工作中,研究人員充分研究了電極和電解液的固-液界面離子傳輸行為及固態電解質膜的形成和對電池性能的影響,同時也調查了電極和固態電解質之間的固-固界面離子傳輸特性,如固態電解質中的晶格失配,異質結面上的「空間電荷區域」,以及電極和電解質之間的不兼容性等會對界面離子傳輸帶來較大的擴散阻抗,影響離子傳輸路徑及傳輸動力學。但迄今為止很少有人研究電極材料內部的固-固界面行為。

眾所周知,由於電極材料之間的緊密接觸,這些接觸界面也為離子傳輸提供了重要的擴散通道。當電池工作時,這些無處不在的固-固界面上也將發生著物質交換和電化學反應,進而影響電池的綜合性能。有效的觀察和研究這種潛在的界面反應過程將會給電池中複雜的電化學反應行為帶來新的機理性認識。為此,在原子尺度下實時動態地追蹤電極材料間的界面離子傳輸是十分必要的,但卻非常具有挑戰性。

研究出發點

隨著原位透射電子顯微學的發展,球差校正透射電子顯微鏡(TEM)以其高時間解析度和空間解析度在科學研究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黃建宇等人最早利用原位 TEM 技術來研究電池系統中的納米級電化學反應,實時捕捉了納米尺度下相的成核和相界面的遷移,並實時了局域相或中間相結構的動態追蹤。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大部分針對電極電化學行為的原位 TEM 研究都只集中在單個活性電極材料本身的相結構演變上,而電極材料間的界面離子傳輸及電化學反應則尚未被報導。基於此,在此工作中,我們提出了全新的研究思路,通過在 TEM 中構建高容量電極材料黑磷烯的接觸界面,來實現電極接觸界面的離子傳輸和電化學反應的實時觀察與動態表徵。

圖文解析

為了研究電池充放電時,黑磷烯電極之間的界面離子傳輸,我們巧妙地在 TEM 中構建了黑磷烯接觸界面。如圖1a 所示,首先將黑磷烯納米片進行原位鈉化,然後使用鎢針尖轉移完全鈉化的黑磷烯。由於鈉化後的黑磷烯表現出較差的機械性能,因此,很容易被轉移到鎢針尖上。將鈉化的黑磷烯重新接觸新的黑磷烯納米片,並施加一定的電壓,即可觀察鈉離子在相鄰納米片之間的傳輸和電化學反應,如圖1b 所示。圖1c 給出了所構建的黑磷烯接觸界面的 TEM 圖像。(說明:SP 代表鈉化黑磷烯,PP 代表初始黑磷烯)。

Figure 1. Construction of the modified in situ TEM setup. Conventional (a) and improved (b) in situ TEM modeling. Typical TEM image of the as-established in situ contact interface between the SP and the PP nanosheets.

進一步通過原位操縱將黑磷烯電極接觸並施加一定電壓以驅動鈉離子的傳輸,作者成功觀察到鈉離子在相鄰黑磷烯納米片之間的多次來回穿梭以及交替的黑磷烯納米片體積膨脹與收縮現象,如圖2 所示。這種可逆的離子穿梭如同將沙漏來回顛倒一般,直接揭示了電池充放電時黑磷烯電極的固-固界面鈉離子輸運和物質交換,表明電池工作時鈉離子能夠以固-液和固-固這兩種界面傳輸形式對電極材料進行電化學嵌脫。這為理解電池的微觀工作機制提供了新的認識。

Figure 2. Reversible sodium transport between few-layer phosphorene nanosheets. d–f) Applying a bias drove the sodium ion diffusion from the SP to the PP. The former gradually shrank in volume, and the latter began to expand, like a balloon that air was being pumped into. g–i) After applying a reverse bias, the back-flow of sodium ion from the PP to the SP occurred. The former began to expand, and the latter gradually shrank in volume. j–m), Additional two cycles of sodium ionic transport through the contact interface, showing the reciprocating motion of sodium ions and the corresponding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Scale bar, c–m): 200 nm

不僅如此,作者還發現接觸界面的取向對界面離子傳輸動力學有著重要的影響。如圖3 所示,接觸界面垂直於黑磷烯的鋸齒形方向,鈉離子容易通過接觸界面嵌入到黑磷烯中,並在 8s 內導致黑磷烯的(002)晶面消失、迅速非晶化,同時伴隨著較大的體積膨脹。然而,當接觸界面平行於黑磷烯的鋸齒形方向時,在初始的 50 秒內沒有觀察到明顯的鈉化現象。隨後,平行於鋸齒形方向的鈉化條紋出現,且納米片發生了明顯的側向膨脹,從 122 nm 變至 153 nm。

一般而言,鈉化條紋是由於鈉離子的嵌入所引起的,這表明著界面鈉離子首先擴散到了鋸齒形方向的擴散通道內,然後從該通道內嵌入到黑磷烯結構中。毫無疑問,這將大大降低界面鈉離子的擴散效率和速度。

Figure 3. TEM image series of interfacial sodium transport with different contact orientations between the SP and the PP nanosheets. a,b) Contact interface normal to the zigzag direction. Fast sodium ionic transport is favored upon contact, leading to the crystal-to-amorph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P nanosheet within 8 s. c‒e) Contact interface parallel to the zigzag direction. Sodium ions first migrate into diffusion channels along the zigzag direction, as indicated by the yellow arrows, and then embed into the PP structure, causing the sodiation stripes along the zigzag direction (marked by red arrows). f)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interfacial sodium transport with different contact geometries between the SP and the PP nanosheets. Scale bar, a,b): 10 nm. c‒e): 50 nm.

在圖4 中,我們進一步利用高分辨動態成像觀察了黑磷烯接觸界面的原子結構,以使界面鈉離子傳輸可視化。得益於所用超快相機的毫秒級成像,我們成功捕捉了界面鈉傳輸過程中黑磷烯樣品的高分辨條紋,發現鈉離子的嵌入引起了黑磷烯界面結構發生多重合金化相變,從初始的 P 逐漸變成 NaP5和 Na3P11,再到 NaP,最終演變成無定型的 Na3P。雖然黑磷烯與鈉的合金化過程被理論計算所廣泛研究,但一直缺乏實驗上的直接證據。我們的工作不僅從納米尺度揭示了固-固電極界面電化學行為和作用機制,同時也闡明了黑磷烯在鈉離子電池中的完整存儲機制。

Figure 4. Atomically probing the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few-layer phosphorene during interfacial sodium transport. a‒d), Time-sequenced HRTEM images of the PP domain upon sodium insertion. The white dashed lines clearly denote the boundary of the domain of sodium insertion. e‒i), Enlarged HRTEM images and the FFT patterns below corresponding to the squares in a‒d), demonstrating the formation of NaP5, Na3P11, NaP, and Na3P intermediate phases respectively. Scale bar, a−d): 10 nm; e−i): 2 nm.

特別地,在界面鈉傳輸過程中,我們還發現黑磷烯中特殊的條紋狀鈉離子傳輸路徑,如圖5 所示。這些條紋區域被充分鈉化形成非晶區,並不斷增多和擴大,最終使得黑磷烯結構被完全鈉化。這種特殊的結構變遷現象表明了鈉離子在 NaP5相中選擇性的沿著 [101] 方向遷移,這可能是由於緩慢的界面鈉離子傳輸動力學以及所形成的 NaP5相中存在大量的結構缺陷所導致的,因為缺陷位點也能夠促進鈉離子的遷移。

Figure 5. Tracking the stripe-like sodium transport pathway in few-layer phosphorene domain. a) HRTEM image of the phosphorene domain after sodium inser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FFT pattern below, suggesting the formation of NaP5. b−f) The structural evolu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FFT patterns during further sodium insertion, exhibiting a unique stripe-like sodium transport pattern, as indicated by the yellow dashed lines. g) The split process of the diffraction spot (102) of NaP5, suggesting the lattice expansion induced by the sodium insertion. h) The total striped domain area is plotted as a function of time from the selected region. Scale bar, a−e): 5 nm.

總結與展望

在此工作中,作者首次動態觀察到相鄰黑磷烯納米片間的可逆鈉離子穿梭行為,以及鈉離子嵌入和脫出所引發的體積膨脹和收縮,直接證實了電極材料間的固-固界面離子傳輸。作者還發現接觸界面處的鈉離子擴散動力學和接觸界面的取向密切相關,同時揭示固態電極間的緊密接觸對抑制枝晶生長具有重要作用。進一步通過原位動態高分辨 TEM(HRTEM)成像,作者成功追蹤了鈉離子在黑磷烯中的多步傳輸路徑,從而在實驗上論證了黑磷烯鈉化過程中的多重相變機制。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將加深對電池內部固–固界面離子傳輸行為和電化學機制的認識,同時為黑磷烯鈉離子電池的基礎研究和工業化生產提供了實驗參考。

課題組介紹

孫立濤:東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微電子學院(國家示範性微電子學院)院長,博導、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青、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東南大學-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先進碳材料應用聯合研發中心主任,東南大學-FEI 納皮米中心主任,MEMS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2005 年在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獲博士學位。2005 至 2008 年於德國美茵茲大學(University of Mainz)做 Research fellow。2009至 2010 年於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University of Strasbourg)做訪問教授。2008 年 3 月加入東南大學 MEMS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被聘為東南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石墨烯等新型納米材料的基礎前沿與相關應用研究。通過在透射電鏡裡原位搭建納米實驗室的構想,發展了多種基於原位電子顯微學的創新性新技術和新方法。申請專利 80 餘項,做國際會議邀請報告 70 餘次,培養創業人才多名,實現了石墨烯在環保領域應用的產業化。

徐峰:東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導。2009 年獲得材料物理與化學專業博士學位,同年在東南大學開始博士後工作,導師為孫立濤教授;2012 年和 2017 年分別晉升為副教授、教授,擔任博士研究生導師。2014.4-2015.4 在美國 Brookhaven 國家實驗室公派訪問學者,合作導師 Yimei Zhu 教授。主要從事基於原位透射電子顯微技術的納米加工與原位性能表徵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發表在 Nature Commun.,Energy Environ. Sci.,Nano Lett.,ACS Nano, Adv. Funct. Mater., Nano Energy, Small, Small Methods 等國際期刊上,他引 2600 餘次。

課題組主頁:

http://www.seu-npc.com/npc.htm

文章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smtd.201900061

相關焦點

  • 北理工吳鋒院士團隊在鈉離子電池材料結構設計和性能優化取得進展
    但是,鈉的標準電極電位較高、鈉離子半徑較大,導致現有鈉離子電池能量密度不足。因此,亟需探索具有高比容量和快速離子傳輸動力學的先進電極材料。二維過渡金屬硫族化物(TMC)具備開放的框架結構和良好的電化學性能,廣泛應用於鋰離子電池和鈉離子電池。其較大的層間距和較弱的範德華相互作用,可實現鈉離子的快速傳輸。但TMC的電導率低,導致比容量和倍率性能不佳。
  • . | 鈉離子電池電極/電解液界面的調控策略與展望
    「電極-電解液」界面對Na+傳輸具有關鍵的承接作用,對規模儲能電池體系所需的高能量密度和長循環穩定性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相對於大量研究的電極材料而言,當前人們對於構建穩定、高效的鈉離子電池「電極-電解液」界面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對鈉離子電池界面基礎理解和調控策略的研究還處於初期階段。
  • 黑磷+石墨,這款複合材料有點酷
    「如果想提高電池充電的速度,就需要一款充電的電化學反應速度很快的材料。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判斷標準,就是電極材料傳導電子和離子的能力是否夠強。」季恆星說,研究團隊希望能夠發現一款既能在綜合性能指標方面給行業以期待,又能適應工業化電池生產流程的電極材料。
  • 黑磷+石墨,這款複合材料有點酷!
    「如果想提高電池充電的速度,就需要一款充電的電化學反應速度很快的材料。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判斷標準,就是電極材料傳導電子和離子的能力是否夠強。」季恆星說,研究團隊希望能夠發現一款既能在綜合性能指標方面給行業以期待,又能適應工業化電池生產流程的電極材料。
  • 研究實現黑磷基水凝膠的光控原位生物礦化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喻學鋒與深圳大學副研究員邵俊東等合作,成功利用黑磷的光化學活性實現了水凝膠的光控原位生物礦化。近年來,二維黑磷優異的近紅外光熱效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使其在光熱治療、藥物/基因遞送、生物成像和生物傳感器等生物醫學領域中引起了廣泛關注。其中,黑磷的生物可降解性是其區別於其它無機二維光熱材料最重要的特性,它可以在水和氧氣的作用下,降解成人體必需的磷酸鹽(PO43-)。針對這一特性,研究團隊揭示了黑磷的光化學活性,並研究了黑磷基水凝膠的近紅外光控原位生物礦化現象和潛在用途。
  • 科學家實現硫化物基固態電池界面鋰傳輸的原位可視化和內電場調控
    然而,硫化物固態電解質的界面電荷傳輸困難和界面穩定性差等問題制約電池的安全性、能量密度、循環壽命和快充性能,導致固態電池的產業化面臨阻礙。因此,需發展界面高速傳輸和界面穩定化等固態電池關鍵技術,推動硫化物固態電池的發展。
  • CCS Chemistry | 新方法-原位共聚製備高性能鈉離子電池凝膠電解質
    中科院化學所郭玉國研究員、殷雅俠研究員團隊提出了一種雙單體原位共聚製備三維網絡結構凝膠聚合物電解質的方法,同時構建了基於該新型電解質的鈉離子電池。所得電解質展現出高的室溫離子電導率,良好的熱穩定性和寬的電化學工作窗口。良好的安全性、熱穩定性以及無液體洩漏是鈉離子電池(SIBs)成為大規模能量存儲體系的基本要求。
  • Small Methods: 二維各向異性黑磷晶體的晶格振動與拉曼光譜綜述
    二維黑磷晶體具有層數依賴的可調直接帶隙、高的載流子遷移率以及強的激子結合能等優異性質,在光學和電學器件中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受到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
  •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高性能鋰離子/鈉離子電池磷基負極材料最新研究進展及展望
    作為新一代高性能儲能裝置,鋰離子電池已經在可攜式電子產品和電動汽車等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 深思:探討水體黑臭和內源磷汙染發生機制
    深思:探討水體黑臭和內源磷汙染發生機制北極星水處理網訊:1 引言(Introduction)隨著近年來對外源控制力度的加大,底泥內源汙染對水體汙染的貢獻比例在逐步加大.對沉積物磷汙染的研究發現,Fe和S是影響P在沉積物中的活性及其向水體遷移的兩個關鍵因子
  • 黃維院士團隊原位界面調控助力高效無電子傳輸層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近期,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西安柔性電子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黃維院士團隊陳永華教授課題組在原位界面調控助力高效無電子傳輸層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方面取得了新進展,研究成果以「In Situ Interface Engineering for Highly Efficient Electron-Transport-Layer-Free Perovskite
  • 探尋黑磷的「殺手鐧」應用
    2016年以來,黑磷晶體產量實現了單管四個數量級的增長,王佳宏本人也從博士後快速成長為副研究員。  然而,對這樣的成績王佳宏並不滿意:「我們還是很期待能有更理想的工藝,比如磷礦石被還原成磷蒸氣後,我們能將磷蒸氣直接轉化成黑磷。」  按住躁動的「磷原子」  二維黑磷具有大比表面積、帶隙調控等優勢,但是黑磷上面的孤對電子和缺陷使其在水氧條件下容易發生分解、性能下降,極大地限制了黑磷的發展和應用。
  • 黃勁松等人《Adv Mater》雙極性黑磷納米片提升鈣鈦礦電池效率!
    導讀:本文首次報導了一種利用雙極性黑磷納米片材料作為鈣鈦礦電池的雙功能運輸材料的設計,能夠在電池中同時且快速的進行兩次界面載流子的提取,電池整體的效率從標件的16.9%上升到了最優解即雙黑磷界面電池的效率19.8%。
  • 雪梨科技大學汪國秀教授ACS Nano:MXene-磷烯納米異質結助力Na+存儲
    磷烯/MXene雜化材料製備過程示意圖以及對MXene,磷烯,以及磷烯/MXene雜化材料的表徵。研究人員通過將磷烯納米片與MXene納米片混合進行自組裝,經過冷凍乾燥後,得到磷烯/MXene雜化材料。HRTEM表明,在此異質結構中,單層磷烯夾在兩層MXene納米片中間形成三明治夾層結構,同時EDS結果也證明MXene和磷烯納米片的均勻分布。圖2.
  • 二硫化鉬共價組裝超結構用於鋰/鈉離子電池,同濟教授為解決二維層...
    二硫化鉬共價組裝超結構用於鋰/鈉離子電池,同濟教授為解決二維層狀材料能源應用中的固有問題提供了一種新策略 來源: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20-05-29  瀏覽:
  • 「Advanced Science」黑磷基水凝膠的光控原位生物礦化
    黑磷(BP)作為一種新型的含單一磷元素的二維半導體材料,在光電子、催化、能源、生物醫學等諸多領域具有優越的物理性能和巨大的應用潛力。近年來,二維黑磷優異的近紅外光熱效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使其在光熱治療、藥物/基因遞送、生物成像和生物傳感器等生物醫學領域中引起了廣泛關注。
  • 科學網—探尋黑磷的「殺手鐧」應用
    王佳宏介紹,黑磷的規模化製備難點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溫度高,最高生長溫度超過600℃;二是壓力大,當原料充分揮發時產生的壓力超過十兆帕甚至更多;三是腐蝕性強,反應過程中產生的蒸氣容易導致器壁損壞。 王佳宏帶領團隊解析化學氣相傳輸機制,發掘新的反應機理,持續優化工藝參數,成功解決了系列科學問題和工程問題,產量單管單次實現了四個數量級的增長。
  • 【中國科學報】探尋黑磷的「殺手鐧」應用
    王佳宏介紹,黑磷的規模化製備難點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溫度高,最高生長溫度超過600℃;二是壓力大,當原料充分揮發時產生的壓力超過十兆帕甚至更多;三是腐蝕性強,反應過程中產生的蒸氣容易導致器壁損壞。  王佳宏帶領團隊解析化學氣相傳輸機制,發掘新的反應機理,持續優化工藝參數,成功解決了系列科學問題和工程問題,產量單管單次實現了四個數量級的增長。
  • 學術前沿|全固態電池、鋰硫電池、電解液、電極界面頂刊文獻
    【全固態鋰金屬電池界面】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原位Li3P層助力聚合物電解質/金屬鋰界面快離子傳輸聚合物固態電解質具有更好的柔性和電極接觸性,是全固態鋰金屬電池具有前景的發展方向之一。
  • 黑磷,石墨烯的「升級版」
    同時,它還引發了人們對其他二維材料的探索,黑磷正是其中最具潛力的一個。  黑磷,人們可能比較陌生,但說起磷,可能無人不曉。從農用化肥、人體中的必要組成,到化學課本裡可以自燃的「鬼火」,都涉及到磷這種元素。化學中提到的磷其實是一種單質,它有多種同素異形體,具有多種形態。最早被發現的是白磷,後來人們陸續發現了紅磷、紫磷以及黑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