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原題:Manipulating Electrode/Electrolyte Interphases of Sodium-Ion Batteries: Strategies and Perspectives
通訊作者:殷雅俠,郭玉國,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作者:Enhui Wang (王恩慧), Yubin Niu (牛玉斌), Ya-Xia Yin (殷雅俠), Yu-Guo Guo (郭玉國)
鈉離子電池體系的「電極-電解液」界面對Na+傳輸具有關鍵的承接作用,對規模儲能電池體系所需的高能量密度和長循環穩定性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相對於大量研究的電極材料而言,當前人們對於構建穩定、高效的鈉離子電池「電極-電解液」界面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對鈉離子電池界面基礎理解和調控策略的研究還處於初期階段。
近日,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郭玉國研究員團隊從鈉離子電池「電極-電解液」界面的基本理解、電解液母體調節和電極自身因素等方面,對當前鈉離子電池界面調控的研究進展和前沿問題進行了梳理與展望(圖1),相關論文以「Manipulating Electrode/Electrolyte Interphases of Sodium-Ion Batteries: Strategies and Perspectives」為題發表在ACS Materials Letters上。
圖1. 鈉離子電池界面層的基礎理解、調控策略與展望
論文從鈉離子電池「電極-電解液」界面的基礎視角出發,對界面相主體本身的初始形成機制、化學成分與結構、生長演變過程和離子傳輸行為等方面進行了系統闡述與介紹。首先,熱力學驅動力解釋了界面相生成的根源、作用及其與電極電解液之間的關聯性。其次,分別從計算模擬和實驗手段兩方面闡述了鈉離子電池界面相形成的機制,包括電解液陰陽離子在電極表面的特殊吸附行為和Na+溶劑化行為。考慮到界面相形成所涉及的界面反應非常複雜,作者詳細討論了界面成分、結構及動態演變等方面的諸多前沿挑戰,例如關鍵化學成分的鑑定及其作用機制、不同化學成分形成次序及其在界面中的排布方式、外層有機成分的溶解穩定性等;這些關鍵問題影響著界面性質和功能,對於構建穩定、高效的界面層具有決定性作用。最後,對於在動力學上起主導作用的界面Na+傳輸行為,從Na+去溶劑化過程和界面成分結晶態兩個方面進行了綜述。
界面相主體的形成離不開母體電解液和承載電極兩個方面。作者總結了電解液母體的調控策略,包括溶劑和電解質鹽的選擇與組合、濃度效應、添加劑功效評估等方面,對人們在調節界面膜組成與分布、緩解界面問題等方面做出的努力進行了闡述,並對相應的界面化學反應機制進行了討論。鑑於所選電極表面特徵對界面形成的潛在影響,論文進一步討論並展望了從碳負極、正極到全電池構建過程中所面臨的界面問題。
最後,為獲得穩定的鈉離子電池界面,作者提出人們還需要深入理解眾多關鍵基礎科學問題,並據此開展相關基礎研究:(1)全面理解鈉離子電池界面層本質。需要進一步加深對界面形成機制、動態演變過程和離子傳輸行為的認識與理解。藉助於先進的原位表徵手段,揭示界面層中化學組分及其分布形式,為改善界面層的電化學/熱穩定性、溶解穩定性和離子傳輸性能提供科學參考。(2)界面化學和電解液化學的調控。基於溶劑、電解質鹽和濃度的三維特徵,深入理解溶劑、電解質陰離子和Na+之間在分子層面的微觀相互作用,開發設計具有意想不到功能的新型電解液。此外,鈉離子電池的界面行為或許並不完全遵從鋰離子電池的規則,因此鈉離子電池的界面化學和電解液化學可能需要探索新的方式。(3)電極表面性質的影響。探究電極表面環境,如表面微孔結構/官能團、電極反應活性、過渡金屬還原或溶解等,對電極-電解液界面相形成和生長的影響方式。通過以上電極-電解質方面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期待進一步推動鈉離子電池體系性能的不斷提升。
掃描二維碼閱讀英文原文
ACS Materials Lett. 2021, 3, XXX, 18–41
Publication Date: November 27, 2020
https://doi.org/10.1021/acsmaterialslett.0c00356
Copyright © 2020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