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實現硫化物基固態電池界面鋰傳輸的原位可視化和內電場調控

2020-10-26 中科院之聲

採用硫化物固態電解質的固態電池具有高安全、高能量密度、長循環壽命等優勢,預計將比現有電池更輕、更持久、更安全、更便宜,被認為是下一代動力電池的發展方向之一。然而,硫化物固態電解質的界面電荷傳輸困難和界面穩定性差等問題制約電池的安全性、能量密度、循環壽命和快充性能,導致固態電池的產業化面臨阻礙。因此,需發展界面高速傳輸和界面穩定化等固態電池關鍵技術,推動硫化物固態電池的發展。

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研究員崔光磊帶領的固態能源系統中心團隊,聚焦動力電池發展的重點問題,發展硫化物固態電池界面高速傳輸和穩定化關鍵技術,取得重要成果,為解決固態電池產業化發展的難題奠定研究基礎。2017年,通過仿生模擬設計一種聚合物導電纖維增韌技術,提高硫化物電解質的斷裂強度;2018年,基於剛柔並濟的設計理念,利用聚碳酸亞乙烯酯-Li10SnP2S12超分子化學作用,發展原位聚合一體化固態電池技術,獲得比容量和循環性能優異的LiFe0.2Mn0.8PO4基室溫固態鋰電池(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2018, 10, 13588-13597);2019年,在認識有機無機複合電解質鋰傳輸機制和構效關係的基礎上,設計具有三維雙連續導電相的聚合物-硫化物複合電解質,提出並發展離子和電子傳輸通道的原子尺度原位生成技術,實現電子、離子快速傳輸(室溫離子電導率可達10-3S cm-1數量級以上),為開發高安全、高容量、快速充放電的固態鋰電池提供技術支撐。

近日,青島能源所崔光磊、副研究員馬君與天津理工大學博士李超、教授羅俊,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谷林合作,採用原位掃描透射電鏡差分相襯成像技術,實現鈷酸鋰/硫化物電解質界面鋰離子傳輸的可視化研究,並通過設計製備具有非連續分布鈦酸鋇(BaTiO3)納米單晶顆粒的界面結構,證明一種新型的內建電場和化學勢耦合技術改善界面鋰傳輸的可行性,為改善界面鋰離子傳輸和提升電池快充性能提供新的技術方案。基於此,從超分子化學和界面構效關係的角度加深硫化物固態電池的科學問題理解,為理性設計高能量密度固態鋰金屬電池和解決其技術難題提供方案(Advanced Materials 2019, 31, 1902029Matter2020, 2, 805-815)。

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山東省科學技術廳等的支持。

圖.(a)原位掃描透射電鏡差分相襯成像技術工作原理示意圖;(b)鈷酸鋰/硫化物固態電解質界面鋰傳輸行為的原位掃描透射電鏡差分相襯成像結果;(c)內建電場和化學勢耦合技術改善界面鋰傳輸機制示意圖

來源: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

相關焦點

  • 固態電池研究綜述(2020.7-2020.11)
    硫化物固態電池鋰傳輸首次實現原位可視化  從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獲悉,青島能源所崔光磊研究員、馬君副研究員與天津理工大學李超博士、羅俊教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谷林研究員合作,採用原位掃描透射電鏡差分相襯成像技術,首次實現了鈷酸鋰/硫化物電解質界面鋰離子傳輸的可視化研究
  • 基於硫化物電解質的鋰/硫化物全固態電池
    硫化鈷表面原位生長Li7P3S11電解質和純Li7P3S11電解質的製備過程示意圖。金屬鋰/固態電解質界面類型示意圖:(a)理想穩定界面,(b)不穩定混合導電界面,(c) 亞穩態界面。(d) 硫化物電解質分解所需的能量與施加電壓的關係。(e) 第一性原理計算得出的LGPS鋰化/脫鋰過程的電壓曲線和相平衡曲線。
  • 學術前沿|近期頂刊固態電池研究進展
    來源-能源谷-1.Nature Communications:全固態電池中空間電荷層對鋰離子界面傳輸的影響的原位可視化空間電荷層(SCL)通常被認為是全固態鋰離子電池(ASSLIBs)中緩慢的界面鋰離子傳輸的起源之一
  • 我國科學家陶瓷基鋰氟轉換固態電池研究取得進展
    鋰金屬負極理論容量高、電極電勢低。與傳統鋰離子電池相比,鋰金屬電池的能量密度更高,正極材料的選擇更廣泛,既可以與傳統的含鋰聚陰離子框架和層狀氧化物材料匹配,也可以與新興的具有更高理論能量密度的無鋰氟化物材料配合。一般的鋰金屬電池以電解液為鋰離子傳輸的介質,主要成分是鋰鹽和有機溶劑,但由於液態介質副反應多和有機物的易燃性,這一類電池存在一定安全隱患。
  • 吳浩斌&盧雲峰:離子整流半固態界面助力高能量密度鋰金屬電池
    利用兼具高遷移數和高擴散係數的離子導體作為保護層,可實現鋰金屬負極在高面容量條件下安全循環。該工作採用金屬有機框架(MOFs)構築固定陰離子的半固態界面(SSI)作為離子傳輸整流層,可抑制鋰枝晶生長。經保護的薄鋰箔,搭配實用的高載量正極和貧量電解質,可實現高能量密度鋰金屬電池。
  • 全固態鋰金屬電池近期研究成果及國內電池供應商布局
    然而,在聚合物電解質結構轉變機制和界面反應機制方面,由於難以製備結構良好的電極/電解質界面且缺乏合適的原位表徵技術,對反應機理的認識還不充分,難以為聚合物分子結構設計和界面構築提供有效的理論指導。因此,研究失效機制和發展先進的表徵技術是解決固態聚合物鋰電池失效問題的理論基礎和關鍵手段。
  • 學術前沿|全固態電池、鋰硫電池、電解液、電極界面頂刊文獻
    【全固態鋰金屬電池界面】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原位Li3P層助力聚合物電解質/金屬鋰界面快離子傳輸聚合物固態電解質具有更好的柔性和電極接觸性,是全固態鋰金屬電池具有前景的發展方向之一。
  • 提高聚合物基固態電池循環和應用溫度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新型電化學材料與器件團隊在聚環氧乙烷基高性能電解質和固態電池方向取得進展,提高全固態聚合物鋰電池循環使用次數和穩定性,並實現在室溫和低溫下(0°C)的優異電化學性能,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納米能源》和《先進功能材料》上。
  • 固態電池什麼時候可以商用_全固態電池電極材料
    全固態電池電極材料   雖然固態電解質與電極材料界面基本不存在固態電解質分解的副反應,但是固體特性使得電極/電解質界面相容性不佳,界面阻抗太高嚴重影響了離子的傳輸另外,能量密度也不能滿足大型電池的要求。對於電極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對電極材料及其界面進行改性,改善電極/電解質界面相容性;二是開發新型電極材料,從而進一步提升固態電池的電化學性能。   正極材料   全固態電池正極一般採用複合電極,除了電極活性物質外還包括固態電解質和導電劑,在電極中起到傳輸離子和電子的作用。
  • 聚合物基固態電池循環和應用溫度範圍大幅提升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近期,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先進炭材料研究部新型電化學材料與器件團隊在聚環氧乙烷基高性能電解質和固態電池方向取得進展,提高全固態聚合物鋰電池循環使用次數和穩定性,並實現在室溫和低溫下(0°C)的優異電化學性能。
  • 全固態鋰離子電池正極界面的研究進展
    ,刺穿隔膜引起電池內短路,所以基於有機電解液的傳統鋰離子電池不能採用金屬鋰作為負極,限制了電池能量密度的進一步提升。第二部分:化學穩定性正極材料固-固界面極大的阻抗是造成全固態鋰離子電池室溫電化學性能不佳的主要因素,而導致正極材料固-固界面阻抗過大的重要原因是該界面的化學穩定性和電化學穩定性不佳。其中,界面的化學穩定性是指在沒有電場或磁場力的情況下,界面保持原有物理化學性質的能力。在正極材料固-固界面中,化學穩定性不佳的兩種表現形式為正極材料間元素的相互擴散和空間電荷層的形成。
  • 中泰證券:全固態電池商業化尚早 半固態電池鋰和碳納米管用量增加
    全固態電池在技術、工藝和成本上均存在一系列難題,技術指標在實驗室條件下扔處於不穩定狀態,距離商業化尚早。1、技術全固態電池目前在循環壽命、快充性能、界面阻抗上尚不達標。循環壽命上看,目前很多實驗室產品循環次數只有300-500次,QUANTUM SCAPE產品的循環次數也只有800次; 由於固體電解質的離子導電率較低,全固態電池目前無法實現快充;由於電解質是固態的,且正負極充放電過程中體積變化率高達10%+,界面阻抗問題難以解決。2、加工工藝難度大硫化物固態電解質對生產環境要求苛刻、需隔絕水和氧氣,加工工藝和大規模量產技術尚未解決。
  • 黃維院士團隊原位界面調控助力高效無電子傳輸層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近期,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西安柔性電子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黃維院士團隊陳永華教授課題組在原位界面調控助力高效無電子傳輸層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方面取得了新進展,研究成果以「In Situ Interface Engineering for Highly Efficient Electron-Transport-Layer-Free Perovskite
  • 研究提高聚合物基固態電池循環和應用溫度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新型電化學材料與器件團隊在聚環氧乙烷基高性能電解質和固態電池方向取得進展,提高全固態聚合物鋰電池循環使用次數和穩定性,並實現在室溫和低溫下(0°C)的優異電化學性能,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納米能源》和《先進功能材料》上。
  • 聚合物基固態電池循環和應用溫度範圍大幅提升
    目前,研究者們已經開發了聚合物固態電解質、無機固態電解質及複合型固態電解質等多種研究體系。其中,聚環氧乙烷(PEO)因其輕質、易成膜以及與電極間良好的界面接觸等特點,被廣泛應用於固態電解質的研究。近期,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先進炭材料研究部新型電化學材料與器件團隊在聚環氧乙烷基高性能電解質和固態電池方向取得進展,提高全固態聚合物鋰電池循環使用次數和穩定性,並實現在室溫和低溫下(0°C)的優異電化學性能。
  • 關於全固態鋰離子電池的淺析
    全固態電池電極材料雖然固態電解質與電極材料界面基本不存在固態電解質分解的副反應,但是固體特性使得電極/電解質界面相容性不佳,界面阻抗太高嚴重影響了離子的傳輸,最終導致固態電池的循環壽命低、倍率性能差。另外,能量密度也不能滿足大型電池的要求。
  • 張鎖江院士等人開發出用於固態鋰金屬電池的柔性陶瓷/聚合物混合...
    然而,CEs和SPEs在HSE中的界面相容性問題很大程度限制了它們的全部功能。在此,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張鎖江院士、Lan Zhang等人通過原位偶聯反應,製備了柔性陶瓷/聚合物HSE。陶瓷和聚合物通過牢固的化學鍵緊密結合,從而解決了界面相容性問題,並且離子可以快速傳輸。
  • 全固態鋰電池的產業化現狀如何?
    其中,固態電池主要採用了「原位固化固液電解質」,該技術的創新在於原位聚合塗覆技術,即在基膜上進行的塗覆是由原位聚合反應實現,可以改善正負極界面接觸,預計原位聚合塗覆用了LLZTO、LATP等陶瓷固態電解質成分。我們認為原位固化固液技術主要為了解決無機電解質/電極的界面阻抗問題。
  • 瀋陽:中科院金屬研究所聚合物基固態電池研究取得新進展
    然而,傳統的鋰離子電池越來越接近其能量密度的極限,使用易燃有機電解液也使其安全性受到嚴峻的考驗。因而亟需開發下一代兼具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的電化學儲能器件。固態電池是採用固態電解質代替液態電解質的新型電化學儲能器件,其具有安全性能高和能量密度高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