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華大學地學系聯合多家國際海冰研究主流單位共同發表北極海冰積雪橫向比較成果
近期,清華大學地學系博士生周璐以第一作者在《冰凍圈》(The Cryosphere)雜誌發表題為「Inter-comparison of snow depth over sea ice from multiple methods」的學術論文,與包括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美國NASA,華盛頓大學(UW),丹麥技術大學(DTU),德國不萊梅大學(U-Bremen)等在北極海冰領域的國際主流單位合作
-
地學系林巖鑾課題組揭示熱帶中尺度對流系統活動影響平流層水汽變化
地學系林巖鑾課題組揭示熱帶中尺度對流系統活動影響平流層水汽變化清華新聞網3月27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地學系林巖鑾教授課題組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發表題為「熱帶中尺度對流系統活動變化在平流層水汽中的足跡(Footprint of Tropical
-
清華大學地學系徐芳華研究組揭示北歐海高密度溢出流水體的來源與...
清華大學地學系徐芳華研究組聯合4家國內外單位,基於歷史水文資料、衛星遙感資料,應用海洋位勢密度-澀度坐標系,首次發現北歐海內高密度溢出流水體形成於格陵蘭海渦流區域,水體形成後下沉,沿海底地形向南流向冰島北部。
-
——記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團隊
對於年輕的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團隊來說,一連串的好消息讓他們在一番耕耘之後終於開始品嘗到成功的喜悅。 不久前,法國學者在《氣候動力學》雜誌上發文表示,諸多CMIP5(第五次階段耦合模式比較計劃試驗)模式中,清華大學參與研發的FGOALS-g2模式對厄爾尼諾特徵及其大氣反饋的模擬能力是最好的。
-
地學系宮鵬研究組發布多時相高解析度全球城市邊界數據集
清華新聞網6月17日電 6月11日,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宮鵬教授研究組聯合國內外多家研究機構在《環境研究快報》(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上發表題為「基於全球人造不透水面GAIA的全球城市邊界製圖」(Mapping global urban boundaries from the
-
清華大學地學中心成立3年 成績斐然—新聞—科學網
這便是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的特點——交叉性與國際化。2009年初,為深入研究地球系統的運行規律,以及人類活動對地球系統所產生的影響,為中國乃至世界培養應對全球變化方面的高層次人才,清華大學成立了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一年後,又以中心為依託,聯合計算機系、環境系、核能研究院等院系成立全球變化研究院,圍繞全球變化問題組織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
-
地學系張強教授研究組發文揭示中國汙染減排可抵消全球變暖對空氣...
清華新聞網8月6日電 8月3日,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張強教授研究組在《自然-氣候變化》(Nature Climate Change)在線發表題為「氣溶膠直接輻射效應減弱可減緩氣候變化對中國空氣品質的懲罰效應 」(Weakening aerosol direct radiative effects mitigate climate penalty
-
北極海冰面積再現低值丨北極何時無冰?尚難準確測定
圖片來源:All Canada Photos/Alamy不久前,全球33家主要研究機構提交了對今年9月海冰覆蓋面積的展望。其中,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LASG)提交的數值顯示,9月海冰面積將減少到380萬平方公裡,這將是有觀測記錄以來海冰面積第二小值,僅大於2012年創紀錄的357萬平方公裡。
-
地學中心楊軍副教授在《全球生態和生物地理》發文
地學中心楊軍副教授在《全球生態和生物地理》發文發表關於全球城市森林的種類組成相似性和空間尺度關係的論文 清華新聞網9月17日電 9月16日,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簡稱「地學中心」)楊軍副教授等在《全球生態和生物地理》(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在線發表了題為
-
北極海冰日漸衰減,科學家在行動
6月份發布的9月份北極海冰範圍預測,綠色實線為預測的北極海冰範圍,白色區域為海冰區域。 6月26日,國際海冰預測網絡發布6月的2020年北極海冰展望報告(SIO),全球33家主要研究機構提交了對今年9月海冰覆蓋面積展望,其中包括了16個數值模式預測結果和14個統計預測結果,另有3個使用定性分析結果。 提前3個月展望9月份平均的北極海冰覆蓋面積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各個機構提交的結果也有較大的差別。
-
海冰厚度預報助力北極科考作業順利開展
本報訊(特派記者 吳 瓊)當地時間8月9日,記者從中國第八次北極科考隊獲悉,今年8月,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首次為北極科考隊提供海冰厚度數值預報產品。據悉,由於海冰表面融化的影響,目前國際上很難遙感監測夏季的北極海冰厚度,夏季的海冰厚度預報是一個國際性難題。
-
北極海冰或在 2035年完全消失
我們知道隨著地球變暖,北極正在發生重大變化。通過了解歷史上地球上最後一個溫暖時期發生的事情,我們更好了解未來將會發生什麼。2035年北極海冰損失殆盡的前景確實應該使地球上所有人人類可行能力範圍內儘快實現低碳世界。幾十年來,北極的高溫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們。
-
多體系統動力學與分析動力學專題 | 《力學學報》
「多體系統動力學與分析動力學專題」共收錄11篇論文.此專輯涵蓋對分析動力學和多體系統動力學一些基本問題的討論,也包含這些基礎學科在不同工程領域的應用,展現了兩個學科最新的研究進展.在分析力學領域,專輯中的論文不僅包含對傳統變分法的討論,也包含經典的高斯變分原理新的應用場景.專輯中關於自行車動力學問題的討論,充分展示了幾何力學和對稱約化理論在非完整系統穩定性分析中的重要作用
-
地學中心付昊桓研究小組論文獲選為
地學中心付昊桓研究小組論文獲選為FPL國際會議25年來最具影響力文章之一清華新聞網9月14日電 日前,在第25屆現場可編程邏輯與應用國際會議(FPL 2015)上,清華大學地學中心付昊桓副教授研究小組所發表的論文《基於可重構數據流引擎的全球大氣動力方程快速求解器》「Accelerating Solvers
-
熱浪來了,北極海冰還好嗎——聽專家詳解北極海冰的秘密
新華社「雪龍」號8月7日電 題:熱浪來了,北極海冰還好嗎——聽專家詳解北極海冰的秘密 新華社記者申鋮 在中國第九次北極科學考察中,海冰觀測是考察的重點內容之一。今年全球多地的高溫天氣會導致海冰加速消融嗎?北極還有多少海冰?
-
全球變暖 北極海冰或將消失
事實上,不管今年9月的北極海冰面積能否創造新紀錄,海冰面積偏少已無爭議。眾所周知,9月是每年北極海冰面積最小的月份。從2015年開始,國際海冰預測網絡活動每年6月到8月向全球科學家徵集當年9月北極海冰覆蓋面積的預測結果,各個研究機構需要在6、7、8三個月的月初提交三次關於當年9月的預測情況。在業內,國際海冰預測網絡活動代表了北極海冰在季節和季節內預測的最高水平。
-
全球變暖 北極海冰或將消失
北極多地今夏出現破紀錄高溫,對冰凍圈造成重大影響。海冰曾是北冰洋的「甲冑」,如今「甲冑」越來越薄、越來越軟,有些已變成「輕紗」。它的變化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一個能引發海洋和大氣一系列變化的導火索。那麼,北極在全球氣候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北極持續「高燒」將帶來哪些影響?……本期科普看臺一一解答。
-
北極海冰縮減 影響幾何?
根據國際海冰預測網絡活動公布的結果多家研究機構預測的9月海冰平均數值比2019年的實際數值稍低眾所周知,9月是每年北極海冰面積最小的月份。從2015年開始,國際海冰預測網絡活動(SIPN)每年6-8月向全球科學家徵集當年9月北極海冰覆蓋面積的預測結果,各個研究機構需要在6月初、7月初和8月初提交三次關於當年9月的預測情況,SIPN代表了北極海冰在季節和季節內預測的最高水平。
-
北極海冰面積創新低 多國巨頭備戰北極能源開採
上一次北極海冰面積最低紀錄發生在2007年9月18日,約為417萬平方公裡,比1979年至2000年的最低均值少240萬平方公裡,縮小的面積相當於英國的10倍。 開展研究的美國航天局和國家冰雪數據研究中心的科學家認為,由於北冰洋海冰面積最低值通常發生在每年9月中下旬融冰季結束之時,因此今後兩到三周內,海冰面積預計將持續降低,其最低紀錄將被進一步打破。
-
國際知名地學刊物發表:中科院南海所研究團隊在海洋次中尺度動力...
海洋知圈 舉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團隊在海洋次中尺度動力過程及其對能量串級與垂向輸運的貢獻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