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新聞網9月17日電 9月16日,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簡稱「地學中心」)楊軍副教授等在《全球生態和生物地理》(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在線發表了題為「全球城市森林的組成相似性取決於尺度」(The compositional similarity of urban forests among the world’s cities is scale dependent)的研究論文。這是清華大學首次在此刊物發文。
該研究揭示了在全球尺度上由城市化所引起的樹木種類組成的同質化現象是由空間尺度所決定的,並依此對當前宏觀生態學研究中佔主流的全球生物同質化觀點提出了質疑。楊軍副教授是論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論文還得到美國康納爾大學、捷克國家科學院、美國林務局和北京林業大學的學者的幫助和支持。
生物同質化是指不同地區間生物基因、功能和種類的相似性增加的現象,人類活動影響地球生物圈的標誌,是造成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主要原因,具有重要的生態和進化上的後果:如造成獨特基因的喪失,生物種群擴散能力的削弱,和生物群落適應環境擾動的能力降低等。而其中城市化是造成生物同質化的一種主要人類擾動,主要通過城市環境的過濾作用和人類施加的壓力導致生物的多樣性發生變化。此前的研究結論大多認為城市之間的生物同質化現象已經在全球尺度上發生。但現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歐美城市的分析,且依賴於文獻數據中的種類的存在信息,缺乏高質量的種類數量信息支持。楊軍副教授通過自己調查和與國外合作者合作,建立了採用統一方法實地調查的全球38個城市的城市森林種類和數量信息資料庫,並採用了最新的生物多樣性數量化分析方法展開本項分析,取得了研究成果。
研究涉及的38個城市分布圖。
研究表明城市森林之間的種類組成並沒有在全球尺度上表現出顯著相似性,具體表現為:在地區尺度上城市森林表現出很高的種類相似度,但在大洲和全球尺度上的相似度依次遞減;城市所在地的生態分區、氣候、和城市之間的空間距離仍然是引起城市森林種類的組成差異的主要因素,而外來物種對城市森林的生物同質化促進作用並不明顯。同時研究還發現在分析中加入種類的數量信息後,城市森林的種類組成相似度在不同尺度上都顯著提高,過去僅依賴種類存在信息進行分析的研究會低估城市植被種類組成相似度。
不同尺度上城市森林間的種類組成相似度(顯示城市的經緯度位置,紅色代表差異顯著)。
本研究的數據和結論對於回答城市化是否能引發生態系統在全球尺度上的急劇變化和外來物種在生物同質化中的作用等生態學基礎問題起到了推動作用,對於全球城市制定城市生物多樣性和城市生態安全保護策略具有參考價值。
根據Thomson Reuters的2014年的文獻引用報告,《全球生態和生物地理》的影響因子為6.531,在自然地理類中排名第一。該雜誌的平均投稿錄用率低於20%,在該雜誌已經發表的1300餘篇文章中,中國作者作為第一作者發表的文章數量不到5%。這是清華大學首篇發表於此刊物的論文。
文獻連結: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geb.12376/abstract?campaign=wolsavedsearch
學生編輯:常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