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學中心楊軍副教授在《全球生態和生物地理》發文

2021-01-20 清華大學新聞網
地學中心楊軍副教授在《全球生態和生物地理》發文發表關於全球城市森林的種類組成相似性和空間尺度關係的論文

  清華新聞網9月17日電  9月16日,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簡稱「地學中心」)楊軍副教授等在《全球生態和生物地理》(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在線發表了題為「全球城市森林的組成相似性取決於尺度」(The compositional similarity of urban forests among the world’s cities is scale dependent)的研究論文。這是清華大學首次在此刊物發文。

  該研究揭示了在全球尺度上由城市化所引起的樹木種類組成的同質化現象是由空間尺度所決定的,並依此對當前宏觀生態學研究中佔主流的全球生物同質化觀點提出了質疑。楊軍副教授是論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論文還得到美國康納爾大學、捷克國家科學院、美國林務局和北京林業大學的學者的幫助和支持。

  生物同質化是指不同地區間生物基因、功能和種類的相似性增加的現象,人類活動影響地球生物圈的標誌,是造成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主要原因,具有重要的生態和進化上的後果:如造成獨特基因的喪失,生物種群擴散能力的削弱,和生物群落適應環境擾動的能力降低等。而其中城市化是造成生物同質化的一種主要人類擾動,主要通過城市環境的過濾作用和人類施加的壓力導致生物的多樣性發生變化。此前的研究結論大多認為城市之間的生物同質化現象已經在全球尺度上發生。但現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歐美城市的分析,且依賴於文獻數據中的種類的存在信息,缺乏高質量的種類數量信息支持。楊軍副教授通過自己調查和與國外合作者合作,建立了採用統一方法實地調查的全球38個城市的城市森林種類和數量信息資料庫,並採用了最新的生物多樣性數量化分析方法展開本項分析,取得了研究成果。

研究涉及的38個城市分布圖。

  研究表明城市森林之間的種類組成並沒有在全球尺度上表現出顯著相似性,具體表現為:在地區尺度上城市森林表現出很高的種類相似度,但在大洲和全球尺度上的相似度依次遞減;城市所在地的生態分區、氣候、和城市之間的空間距離仍然是引起城市森林種類的組成差異的主要因素,而外來物種對城市森林的生物同質化促進作用並不明顯。同時研究還發現在分析中加入種類的數量信息後,城市森林的種類組成相似度在不同尺度上都顯著提高,過去僅依賴種類存在信息進行分析的研究會低估城市植被種類組成相似度。

不同尺度上城市森林間的種類組成相似度(顯示城市的經緯度位置,紅色代表差異顯著)。

  本研究的數據和結論對於回答城市化是否能引發生態系統在全球尺度上的急劇變化和外來物種在生物同質化中的作用等生態學基礎問題起到了推動作用,對於全球城市制定城市生物多樣性和城市生態安全保護策略具有參考價值。

  根據Thomson Reuters的2014年的文獻引用報告,《全球生態和生物地理》的影響因子為6.531,在自然地理類中排名第一。該雜誌的平均投稿錄用率低於20%,在該雜誌已經發表的1300餘篇文章中,中國作者作為第一作者發表的文章數量不到5%。這是清華大學首篇發表於此刊物的論文。

  文獻連結: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geb.12376/abstract?campaign=wolsavedsearch

學生編輯:常松

相關焦點

  • 浮遊細菌廣布種和狹布種的生物地理格局與共存模式
    浮遊細菌群落具有極高的物種多樣性,是水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 地學中心付昊桓研究小組論文獲選為
    地學中心付昊桓研究小組論文獲選為FPL國際會議25年來最具影響力文章之一清華新聞網9月14日電 日前,在第25屆現場可編程邏輯與應用國際會議(FPL 2015)上,清華大學地學中心付昊桓副教授研究小組所發表的論文《基於可重構數據流引擎的全球大氣動力方程快速求解器》「Accelerating Solvers
  • 國際生物地理學會年會2016——生態與生物地理
    國際生物地理學會年會2016——生態與生物地理2016年5月4-8日,中國北京為促進中、外學者的交流,研討生物地理學的未來發展趨勢及其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的應用,北京大學、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和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將於2016年5月4-8日聯合主辦「國際生物地理學會
  • 清華大學地學中心成立3年 成績斐然—新聞—科學網
    歷史與現實,清華復建地學 全球變化研究是依託地球科學、生命科學、計算科學和社會科學等多學科交叉發展起來的新興研究領域。全球變化,包括氣候變化和地球系統多圈層相互作用引起的環境變化,已經引起了國際科技界、經濟界、政界以及整個國際社會的嚴重關注。王斌是清華大學地學中心最早的雙聘教授之一。
  • 阿里雲研究中心戰略總監楊軍:區塊鏈是數字社會的生產關係
    多位政界要人、商界名人、經濟學專家和企業家代表出席了本次論壇,合力打造了一場關於「新零售+區塊鏈生態系統」的主題論壇,共同探討區塊鏈實體場景的應用,開啟一場關於區塊鏈與新零售的頭腦風暴。本次論壇的特邀嘉賓包括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國,絲綢之路國際合作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國家經濟資源研究中心秘書長嚴萬鴻,原政協副主席省政府參事周長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網際網路+國家戰略智庫專家曹磊,胡潤百富創始人胡潤,華爾街交易所區塊鏈專家格萊格·塞爾,美國生物科學家喬·摩森博士,時代領袖雜誌社社長譚顯輝。
  • 模擬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和進化:生物地理搖籃、博物館和墳墓
    模擬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和進化:生物地理搖籃、博物館和墳墓我們不斷改進生物多樣性全球分布的文獻資料,提高對生物多樣性脆弱性的認識,但我們仍然面臨著對基本生態系統的無知。 形成大陸生物多樣性和複雜生物地理的CAL和進化過程。
  • 清華大學地學學科建立90周年暨復建9周年慶祝大會召開—新聞—科學網
  • 史前人類的進化與生態適應
    報告題目:史前人類的進化與生態適應報告人:湯卓煒 教授報告時間:8月29日上午9:00-10:30報告地點:吉林大學朝陽校區古生物中心三樓會議室網絡平臺:釘釘群號35204566,也可在報告開始前掃描下方二維碼入群。
  • 清華大學地學系徐世明副教授研究組開展高解析度多尺度北極海冰動力學建模研究
    同時,由於氣候模式目前解析度水平普遍較低,正確評估和改進較低解析度模式的海冰動力學過程,對氣候模式而言具有重要意義。2021年1月29日,地學系徐世明副教授研究組在《地學模式發展》(Geoscientific Model Development)雜誌發表題為「Comparison of sea ice kinematics at different resolutions modeled with a grid hierarchy in the 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
  • 城市環境所在水庫藍藻水華發生和消退後浮遊生物群落動態方面取得...
    在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雙重影響下容易引發湖庫藻類水華,嚴重威脅生態系統穩定性和供水安全。真核浮遊生物作為水生態系統食物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水體自淨和水質穩定方面發揮關鍵作用。水生態系統中,真核浮遊生物具有很高的物種多樣性,包含少量的優勢種和大量的稀有種。
  • SBB丨表層土壤真菌和細菌生物量碳的全球生物地理模式
    細菌和真菌是土壤微生物的兩大類群,在全球養分生物地球化學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細菌和真菌生物量的生物地理模式對於理解養分循環機制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綜合分析了1323個表層土壤的11個主要生物群落,包括源於磷脂脂肪酸的真菌生物量C(FBC)、細菌生物量C(BBC)和真菌與細菌的比值(F:B)。
  • 俄羅斯科學院伊爾庫茨克科學中心代表團訪問地理資源所
    1月14日,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伊爾庫茲克科學中心主席庫茲明•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Kuzmin Mikhail)院士率代表團訪問了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並同該所領導和研究人員進行了學術交流。中國科學院科學資料庫及信息系統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孫九林院士,中國科學院國際學術交流中心趙川宇部長,地理資源所周成虎副所長、董鎖成研究員、莊大方研究員等參加了交流會。
  • 廣西桂林全州「青蛙王子」楊軍 靠養蛙年銷售收益240多萬元
    在廣西桂林全州縣才灣鎮金堂村委六甲村,有這麼兩位青年:「70後」的楊軍和「80後」的劉建平。別看他們年輕,能耐卻不小:2016年底,兩人包下了60多畝的土地,搞起了「蛙-稻-鰍-果」一體的標準化立體生態循環種養基地。不到兩年時間,基地黑斑蛙的年產量達到了10萬斤、無公害水稻2萬斤,年銷售收益240多萬元,為當地9300人次提供了就業機會。
  • 資訊 | 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知識與創新中心將落戶中國
    今年是聯合國成立75周年,為進一步深化與聯合國合作,堅定維護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核心作用,推動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習近平主席於2020年9月22日在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正式宣布,將支持聯合國在華設立聯合國全球地理信息知識與創新中心。這是中國以更加務實方式踐行多邊主義,為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作出的積極貢獻。
  • 中國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提供「高清大圖」
    他說:「這一詳盡的數據集將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監測和管理全球地表和土地使用方面的變化」。  這套凝聚了中國科研人員4年心力的地表覆蓋圖,基於遙感技術獲取海量數據,涵蓋全球陸域範圍,包括耕地、水體、林地等10大類地表覆蓋信息,有助於各國提高地理信息獲取和應用能力,有效應對氣候變化。
  • 2020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溼地和生物多樣性研究組科研助理...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聚集了我國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生態學等領域的優勢隊伍和傑出人才,擁有三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為我國生態環境科學做出了奠基性、系統性和開創性的重大貢獻。生態環境中心現有職工504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3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4人,正高級研究人員120人,副高級研究人員126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1人,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人。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溼地和生物多樣性研究組,長期致力於鳥類及其棲息地的研究和保護工作,服務國家重大需求。
  • 高考地理小專題——生態價值
    紅樹林內部的眾多生物和紅樹林一起構成了一個良性循環的生態系統。下圖為我國東南沿海某地的紅樹林景觀圖,讀圖完成下列題目。(1)根據圖文信息推測紅樹林的生長習性。(2)簡述紅樹林的生態價值。(3)簡析紅樹林與其生物多樣性之間的相互作用。參考答案:(1)喜高溫;須土層深厚;耐鹽鹼;不懼海水淹沒(能承受較長時間的缺氧環境)。
  • [高考地理必背考點]生物地理和土壤地理
    [高考地理必背考點]生物地理和土壤地理 2012-04-12 17:33 來源:www.51edu.com 作者:
  • 成都生物所闡釋泥炭沼澤溼地研究的「前世今生」
    沼澤一直被視為一種自然綜合體,直到1935年英國生態學家Tansley提出「生態系統」(Ecosystem)的概念和1944年前蘇聯生態學家蘇卡切夫提出「生物地理群落」(Boigeocoenosis)的概念,學界才逐漸認同「沼澤被視為一種生態系統或生物地理群落」的觀點。
  • ——記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團隊
    對於年輕的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團隊來說,一連串的好消息讓他們在一番耕耘之後終於開始品嘗到成功的喜悅。  不久前,法國學者在《氣候動力學》雜誌上發文表示,諸多CMIP5(第五次階段耦合模式比較計劃試驗)模式中,清華大學參與研發的FGOALS-g2模式對厄爾尼諾特徵及其大氣反饋的模擬能力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