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地學系徐芳華研究組揭示北歐海高密度溢出流水體的來源與...

2020-12-05 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新聞網10月28日電 大西洋經向翻轉流(AMOC)是全球海洋環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全球氣候變化有重大影響。北歐海高密度溢出流水體是AMOC下支最冷、密度最大的水體,然而該水體形成於何處,如何流向冰島北部,一直不明確。清華大學地學系徐芳華研究組聯合4家國內外單位,基於歷史水文資料、衛星遙感資料,應用海洋位勢密度-澀度坐標系,首次發現北歐海內高密度溢出流水體形成於格陵蘭海渦流區域,水體形成後下沉,沿海底地形向南流向冰島北部。

圖1  北歐海流場示意圖,顏色表示底地形,藍色箭頭表示溢出流。

北歐海內高密度溢出流水體主要在冬季開闊大洋對流通風作用下形成。但受冬季海況影響,難以對該過程進行現場觀測,水體形成後下沉,在海洋次表層流動,對其路徑的研究具有很大難度。雖然前人在冰島北部證實了沿冰島陸坡分別向東西兩側流動的溢出流水體路徑(如圖1所示),但該水體的形成區域與上遊路徑仍不清楚。本研究通過計算海洋位勢密度-位勢澀度坐標系中不同水體間的距離(sigma-pi距離),追蹤了冰島陸坡處的高密度溢出流水體。從冬季混合層內水體與冰島陸坡處高密度溢出流水體間sigma-pi距離極小值的分布圖(如圖2a所示)中可以發現,高密度溢出流水體主要形成於格陵蘭海渦流區域,水體形成後沿Mohn脊和冰島海東西兩側流向冰島北部的路徑分別在250-300米與600-650米水層sigma-pi距離極小值的分布圖(如圖2b-c所示)中體現,並進一步在絕對地轉流流速場中得到驗證。

圖2  sigma-pi距離極小值在冬季混合層(a)、250-300米(b)、600-650米層(c)與出現最淺深度(d)的分布。

本研究同時指出,北歐海內高密度溢出流水體的形成區域存在年代際變化,即從格陵蘭海渦流邊緣區域(1986~2004年)轉變為渦流中心區域(2005~2015年),但水體形成後流向下遊的路徑沒有發生太大變化。水體形成區域的變化與氣候變化背景下北歐海冬季對流通風過程的減弱、格陵蘭海渦流強度的減弱等因素有關。理解北歐海高密度水體的形成源區與路徑,是理解AMOC深水形成和長期變化規律的重要前提,因此,本研究在全球海洋環流系統及氣候變化領域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本研究成果以「北歐海高密度溢出流水體的來源與上遊路徑」為題(Sources and upstream pathways of the densest overflow water in the Nordic Seas),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博士生黃杰為論文的第一和通訊作者。地球系統科學系副教授徐芳華,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高級科學家皮卡特(Robert S. Pickart)、教授黃瑞新、博士後林培根,挪威卑爾根大學博士生布拉克斯塔德(Ailin Brakstad)為論文合作者。該研究得到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的支持。

全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9050-y.

供稿:地學系

編輯:李華山

審核:程曦

相關焦點

  • 地學系林巖鑾教授揭示颱風「龍王」極端降水成因
    地學系林巖鑾教授揭示颱風「龍王」極端降水成因對颱風降水預報和防災減災有指導意義清華新聞網7月13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林巖鑾教授作為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在《美國氣象學會會刊》(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發表了題為《龍王颱風渦旋羅斯貝波導致的長時間雨帶分析》(A
  • 地學系林巖鑾課題組揭示熱帶中尺度對流系統活動影響平流層水汽變化
    地學系林巖鑾課題組揭示熱帶中尺度對流系統活動影響平流層水汽變化清華新聞網3月27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地學系林巖鑾教授課題組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發表題為「熱帶中尺度對流系統活動變化在平流層水汽中的足跡(Footprint of Tropical
  • 清華大學地學中心成立3年 成績斐然—新聞—科學網
    這便是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的特點——交叉性與國際化。2009年初,為深入研究地球系統的運行規律,以及人類活動對地球系統所產生的影響,為中國乃至世界培養應對全球變化方面的高層次人才,清華大學成立了地球系統科學研究中心。一年後,又以中心為依託,聯合計算機系、環境系、核能研究院等院系成立全球變化研究院,圍繞全球變化問題組織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
  • 清華大學醫學院向燁研究組《自然》在線發文揭示細菌病毒突破宿主...
    清華大學醫學院向燁研究組《自然》在線發文揭示細菌病毒突破宿主細胞膜新機制清華新聞網6月17日電 6月15日,清華大學醫學院向燁研究組於在《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題為「噬菌體φ29尾部蛋白含有一段用於穿透細胞膜的孔道形成環絆」(「
  • 地學系張強教授研究組發文揭示中國汙染減排可抵消全球變暖對空氣...
    清華新聞網8月6日電 8月3日,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張強教授研究組在《自然-氣候變化》(Nature Climate Change)在線發表題為「氣溶膠直接輻射效應減弱可減緩氣候變化對中國空氣品質的懲罰效應 」(Weakening aerosol direct radiative effects mitigate climate penalty
  • 清華大學地學系彭怡然研究組揭示全球不同區域氣溶膠影響長波雲輻射強迫的具體機理
    氣溶膠的變化可以通過改變地氣系統的輻射通量、大氣的熱動力狀況以及雲的微物理性質等影響冰雲的雲高、雲量和雲的生命時間。由於氣溶膠對冰雲的影響機理相對複雜,在氣候模式中估算由氣溶膠引起的長波雲輻射強迫的變化仍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 清華大學地學系徐世明副教授研究組開展高解析度多尺度北極海冰動力學建模研究
    高解析度是海冰變化科學研究和業務應用最重要發展方向之一,目前國際上北極海冰解析度最高水平已接近1公裡(如FESOM和MITGCM相關工作)。對海冰模式而言,提高解析度所最關注的問題是海冰多尺度形變,包括解析海冰線性形變特徵(LKF,Linear Kinematic Features),以及達到同高解析度觀測相一致的形變率的統計特性。
  • 清華大學地學系關大博教授研究組發文評估全球疫情控制政策對經濟...
    清華新聞網6月11日電 6月3日,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關大博教授研究組聯合國內外多所研究機構在《自然·人類行為》(Nature Human Behaviour)合作發表題為「全球疫情控制政策對經濟影響的評估」(Global supply-chain effects of COVID-19 control measures)的研究論文
  • 清華大學地學系劉竹研究組揭示新冠疫情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
    為及時反映新冠疫情後的全球碳排放變化,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簡稱清華大學地學系)劉竹副教授研究組聯合27家國內外單位,基於多部門高時空解析度數據觀測人類活動強度變化,構建了全球首個近實時碳排放資料庫,並揭示出新冠疫情造成了歷史上人類活動二氧化碳的最大減排量,其短期下降幅度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及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
  • 清華大學地學學科建立90周年暨復建9周年慶祝大會召開—新聞—科學網
  • 清華大學《PRL》:巧妙的實驗!揭示石墨超滑的摩擦來源
    清華大學微納米力學與多學科交叉創新研究中心鄭泉水院士研究組在結構超滑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該工作通過巧妙的實驗,揭示了石墨超滑接觸的摩擦力主要來源於接觸邊緣,並分析了其物理機理。這一結果為理解固體間的摩擦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也為超滑器件提供了指導性的設計準則。
  • 清華大學頡偉那潔研究組設計新型技術
    清華大學頡偉那潔研究組設計新型技術揭示組蛋白修飾代間遺傳及重編程的模式和分子機理清華新聞網9月22日電 2016年9月15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頡偉和醫學院那潔研究組在《自然》雜誌(Nature)上發表題為《哺乳動物早期發育中組蛋白修飾H3K4me3的親本特異重編程》(Allelic reprogramming
  • 清華大學鄭泉水院士團隊揭示結構超滑的摩擦來源
    清華新聞網9月24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微納米力學與多學科交叉創新研究中心鄭泉水院士研究組在結構超滑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該工作通過巧妙的實驗,揭示了石墨超滑接觸的摩擦力主要來源於接觸邊緣,並分析了其物理機理。這一結果為理解固體間的摩擦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也為超滑器件提供了指導性的設計準則。
  • 清華大學高寧研究組報導酵母核糖體組裝前體的高分辨冷凍電鏡結構
    清華大學高寧研究組報導酵母核糖體組裝前體的高分辨冷凍電鏡結構清華新聞網6月1日電 核糖體是一種廣泛存在於細胞中的分子機器。所有生物,包括微小的細菌直至人類個體,都依賴核糖體對各種各樣的蛋白質進行生物合成。作為一個分子量巨大的複合物,核糖體本身是如何在細胞中由多條RNA鏈及超過70種蛋白分子裝配而成?
  • 冷凍電鏡+清華大學=7篇Cell、Nature、Science
    發表於Cell雜誌上的論文(題目: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Niemann-Pick C1 (NPC1)-mediated cholesterol transfer and Ebola infection)中,顏寧研究組與中國疾控中心、中科院微生物所高福院士研究組合作,首次報導了人源膽固醇轉運蛋白NPC1的4.4埃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並探討了NPC1和NPC2介導細胞內膽固醇轉運的分子機制
  • 地學系宮鵬研究組發布多時相高解析度全球城市邊界數據集
    清華新聞網6月17日電 6月11日,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宮鵬教授研究組聯合國內外多家研究機構在《環境研究快報》(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上發表題為「基於全球人造不透水面GAIA的全球城市邊界製圖」(Mapping global urban boundaries from the
  • 清華生命學院管吉松研究組發文揭示腦中長期記憶的保護機制
    清華生命學院管吉松研究組發文揭示腦中長期記憶的保護機制清華新聞網3月28日電 3月27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研究員管吉松研究組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在線發表了題為「神經活動誘發的組蛋白修飾調控Neurexin-1分子剪切並介導了記憶的保護」(「Activity-induced
  • 清華大學成立地球系統科學系—新聞—科學網
    中青在線北京12月30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 清華大學醫學院向燁研究組合作發文揭示絲狀病毒IKe結構
    清華大學醫學院向燁研究組合作發文揭示絲狀病毒IKe結構清華新聞網3月4日電 清華大學醫學院向燁研究組與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Amir Goldbourt組合作於2月28日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