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鄭泉水院士團隊揭示結構超滑的摩擦來源

2020-11-30 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新聞網9月24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微納米力學與多學科交叉創新研究中心鄭泉水院士研究組在結構超滑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該工作通過巧妙的實驗,揭示了石墨超滑接觸的摩擦力主要來源於接觸邊緣,並分析了其物理機理。這一結果為理解固體間的摩擦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也為超滑器件提供了指導性的設計準則。

實驗裝置示意圖與典型結果

(a)使用原子力顯微鏡操縱石墨島,測量石墨超滑接觸在不同接觸面積與接觸周長條件下的摩擦力。(b)摩擦力與X成線性關係,通過其斜率與截距可測出接觸面內部與接觸邊緣各自對摩擦的貢獻。

摩擦是一個普遍而重要的問題,它對物理、化學、生物、工程等領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當代工業化社會,摩擦和其伴隨的磨損消耗了發達國家約1/4的能源,引起約80%的機械部件失效,並使得許多關鍵技術遇到發展瓶頸。設若兩個發生接觸的固體表面之間,在不添加任何潤滑劑的情況下即能實現「零」摩擦,那麼摩擦問題便可迎刃而解。而結構超滑(Structural Superlubricity)現象恰恰為上述看似不可思議的設想提供了可能性。清華大學鄭泉水課題組在2008至2012年間的系列工作開創性地利用「石墨島」體系實現了結構超滑,為顛覆性的超滑技術帶來了難得機遇,並在深圳市政府和深圳市坪山區政府資助下,領導建立了全球第一個結構超滑技術研究機構——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超滑技術研究所。

結構超滑的基本理論預言處於超滑狀態的接觸在低速條件下摩擦力等於零,實驗證實超滑接觸摩擦力確實極低,但並不嚴格為零。這是由於真實的超滑接觸面總是有限大的,因此存在邊界,也即是接觸邊緣。我們猜測,即使接觸面內部處於「零」摩擦狀態,接觸邊緣可能仍然貢獻了可觀的摩擦力,從而使得總摩擦不為零。然而由於實驗方法的限制,以往的研究不能直接測出邊緣摩擦力的大小,這一猜測無法驗證。這限制了對結構超滑基本機理的理解和對超滑器件的設計。

本次報導的工作正是巧妙地利用了「石墨島」體系,通過對大量實驗數據的詳細分析,分別標定出了石墨超滑接觸的接觸面內部和接觸邊緣各自所貢獻的摩擦力大小。結果表明,超滑接觸摩擦力來自於邊緣,接觸面內部的摩擦力貢獻在實驗誤差範圍內幾乎為零。平均來講,一個邊緣原子所貢獻的摩擦力比一個內部原子所貢獻的摩擦力要大至少104倍。藉助表徵手段,該工作進一步揭示了這一行為背後的物理機理。接觸面內部摩擦幾乎為零,是因為超滑接觸面為原子級光滑的單晶面,偶爾觀察到的內部缺陷也並不引起額外的摩擦;而接觸邊緣之所以貢獻了主要的摩擦力,是由於邊緣存在大量結構缺陷、化學基團、及環境吸附物。上述摩擦特點預示超滑摩擦存在線性的尺度效應:即不同大小的超滑接觸,其摩擦力大小正比於特徵尺寸的大小。同時,該論文的結果也意味著在超滑器件的設計當中,應當儘可能減少接觸邊緣所佔的比例,以實現更低的摩擦力。

該工作以「石墨超滑接觸的摩擦來源」(Origin of Friction in Superlubric Graphite Contacts)為題,在線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超滑技術研究所的瞿蒼宇博士為該論文第一作者,鄭泉水教授為通訊作者,論文合作者還包括博士生王琨淇、博士生王進、龔陽玉潔博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Robert Carpick教授、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Michael Urbakh教授。

文章連結:

https://link.aps.org/doi/10.1103/PhysRevLett.125.126102

供稿:航天航空學院

編輯:李華山

審核:程曦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PRL》:巧妙的實驗!揭示石墨超滑的摩擦來源
    清華大學微納米力學與多學科交叉創新研究中心鄭泉水院士研究組在結構超滑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該工作通過巧妙的實驗,揭示了石墨超滑接觸的摩擦力主要來源於接觸邊緣,並分析了其物理機理。這一結果為理解固體間的摩擦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也為超滑器件提供了指導性的設計準則。
  • 清華大學/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鄭泉水院士課題組招聘博士後
    據統計,全球約1/4的一次性能源因摩擦而損耗, 80%的器件失效由磨損而引起。帶來巨額經濟損失的同時,還造成環境汙染以及無可挽回的資源浪費。進一步地,摩擦、磨損使得許多關鍵技術遇到發展瓶頸。 結構超滑指直接接觸的兩固體表面間,相對滑移時摩擦幾乎為零、磨損為零的狀態。這一現象為解決摩擦磨損問題帶來了革命性的機遇。
  • 坪山區超滑技術研究所所長鄭泉水當選中科院院士
    ,鄭泉水院士擔任所長的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超滑技術研究所(簡稱「超滑所」)也於上個月在坪山區正式揭牌成立。鄭泉水院士是結構超滑技術的開創者和國際領先者。1990年代,鄭泉水院士系統地建立了現代張量函數表示理論,為非線性、各向異性和非均勻材料的本構方程的不變性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其成果被應用於建立了50多種本構方程。2004年,鄭泉水教授以第一獲獎人身份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 追求「零」摩擦之境–結構超滑技術與科學
    因此,簡單來說,結構超滑體系正是通過非公度接觸,才實現了優異的摩擦學特性。目前,微米尺度的結構超滑,主要由微米尺寸的石墨塊和石墨等材料的接觸實現。了解了結構超滑的基本原理和實現方式後,讓我們來看看結構超滑技術可能具有什麼改變我們生活的顛覆性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要降低無處不在的摩擦和磨損,使用潤滑液是常見的做法。
  • 超潤滑:「零」摩擦的世界
    撰文 | 鄭泉水(清華大學微納米力學與多學科交叉創新研究中心教授)  來源 | 科技導報  01摩擦對人類的影響有多大?  在人們生活中,摩擦隨處可見。中國學者對這個方向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雒建斌院士課題組發現了多個水基液體(蓴菜粘液和磷酸溶劑等)超低摩擦體系[37, 39]、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劉維民院士和張俊彥課題組發現了無定型、富勒烯碳膜固體超低摩擦體系[40, 41],見圖8。
  • 南昌大學校友鄭泉水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南昌大學校友鄭泉水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9-11-23 09: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校友鄭泉水、徐建分別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校友鄭泉水、徐建分別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9-11-22 12: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清華大學鄭泉水院士團隊《AFM》:耐磨損、耐衝擊、自清潔的超疏水/...
    根本根源在於,超疏水性是化學疏水性和具有高粗糙度的微米級和/或納米級表面結構的協同效應,因此,對機械磨損,衝擊等的抵抗力很弱。因此,製備具有耐磨損、耐衝擊性的超疏水表面,依舊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性。 鑑於此,清華大學鄭泉水院士團隊通過在3D微骨架中完全填充超疏水介質的策略,製得到高機械穩定性的超疏水微骨架納米填料(MSNF)薄膜。所得的MSNF膜不僅在衝擊(約40.2 J動能)、磨損,刮刀刮擦和循環膠帶剝離後,依舊保持超疏水性。
  • 鄭泉水:破解錢學森之問的教育求索
    在清華大學,有三個班級被學生們簡稱叫做「搖錢樹」—— 他們說的是姚期智班、錢學森班和數理基科班。這三個班是中國最頂尖的大學最難考進的班,能進到這些班的同學毫無疑問都是現有教育體制中的佼佼者。但是在錢學森班的創辦人、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鄭泉水看來,他和他的學生們都是一群傳統教育體系裡面的「漏網之魚」。
  • 清華大學6位教師8位校友新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李景虹、醫學院教授董晨、生命學院教授謝道昕和航天航空學院教授鄭泉水共4位教師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新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校友為北京大學核物理與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物理學院院長高原寧(2000-2018年任清華大學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近代物理所所長)。清華大學1984級物理系校友、史丹福大學終身教授戴宏傑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清華大學2017年度國家科技獎獲獎項目介紹
    項目組通過對一系列植物重要受體激酶(油菜素內酯受體BRI1,植物模式識別受體激酶FLS2與CERK1以及受體激酶PTO等)的複合物結構與功能的研究,揭示了植物受體激酶在植物生長及與病原菌相互作用中的複雜關係,為眾多的植物受體激酶研究提供了模式。在包括《自然》《科學》等知名期刊上發表多篇文章,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學術影響。
  • 撫州籍科學家鄭泉水入選2019年中科院院士候選人名單
    近日,中國科學院發布消息: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通信評審工作已經結束。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的規定,公布初步候選人名單,撫州籍科學家鄭泉水入選。
  • 院士說丨雒建斌:認準的事情堅持去做
    鑽研摩擦現象數十年,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雒建斌是名副其實的摩擦學專家。前不久,2020年度陳嘉庚技術科學獎頒給了「摩擦中微粒作用機制及超滑機理」,項目主要完成人正是雒建斌。我國是製造大國,機械裝備使用壽命較短、低端高耗能裝備較多,每年因摩擦、磨損造成的浪費巨大。」雒建斌說。如何降低摩擦係數,減少摩擦能耗?在薄膜潤滑理論研究取得突破後,雒建斌向「超滑」下手,挑戰這個困擾國際摩擦學界的科學難題。所謂超滑,是指摩擦係數被降低到一個極小數值並無限度接近於零的摩擦狀態。
  • ...李蘭娟院士團隊聯合清華李賽團隊重磅揭示新冠病毒全病毒精細結構
    據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微信號16日消息,9月14日,浙大一院李蘭娟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賽研究團隊聯合在國際權威學術雜誌《細胞》(Cell,影響因子38.637)在線發表題為「Mole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SARS-CoV-2 virus」的研究成果。
  • 浙大一院李蘭娟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賽研究團隊重磅揭示國際首個新冠病毒全病毒精細結構
    2020年9月14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蘭娟院士課題組與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李賽研究員課題組緊密合作,在國際權威學術雜誌《細胞》(Cell,影響因子38.637)在線發表題為「Mole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SARS-CoV-2 virus」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首個解析了真實新型冠狀病毒全病毒三維精細結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析度
  • 央視:蘭州化物所、清華大學摩擦領域重點實驗室事跡(大家哦)
    2019年7月6日,中央電視臺在《新聞聯播》中播出蘭州化物所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劉維民院士事跡,7月10日又在《大家》欄目中報導了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及雒建斌院士事跡。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為全國摩擦學界的領頭羊,帶領我國在固體潤滑材料、薄膜潤滑、超滑等領域的科研從無到有,如今已佔據國際領先地位,為我國航空航天、高端晶片等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 石墨烯摩擦表界面結構演變研究取得新進展
    石墨烯具有獨特的二維薄層結構,是一種極具潛力的新型潤滑材料。近年來研究表明,具有原子厚度的石墨烯不僅在微觀接觸尺度下具有超滑特性,而且在宏觀接觸方式下也展現出非凡的摩擦學特性,但是均強烈依賴於理想的石墨烯表界面結構。因此實現石墨烯摩擦表界面結構的調控對於獲得優異的摩擦學性能並推動其實際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摩擦力會消失嗎? | 雒建斌——科學講壇
    雒建斌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雒建斌  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技術科學獎  我想分享一個與日常生活相關的話題,關於有了原子力顯微鏡,就可以研究原子級的摩擦了,湯姆森模型才基本上被證實了。  後來超快雷射被發現,人們才能研究摩擦過程中的聲子耗散、電子耗散,以及結構的演變。  右下角的圖,就是我們研究缺陷對電子耗散的影響。我們可以看見,電子耗散也確實跟摩擦和材料有關係。
  • 兩院院士增選名單——材料相關院士介紹
    2004年起任超高溫結構複合材料重點實驗室副主任。2012年作為負責人獲批國家自然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項目。2019年7月當選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2019年11月22日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在抗氧化/燒蝕塗層研究方面,揭示了塗層在燃氣衝刷、水氧腐蝕等典型服役環境下的防氧化/燒蝕機理與損傷機制,解決了塗層與基體界面相容性、熱膨脹匹配性等關鍵難題,創立了多種高性能塗層體系,防護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碳纖維增強紙基與金屬基複合材料研究方面,發明了碳纖維增強紙基摩擦材料綠色製造及金屬基複合材料液固高壓成形技術,開發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碳纖維增強紙基摩擦材料專用裝備,研製的材料成功應用於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