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零」摩擦之境–結構超滑技術與科學

2020-11-23 DeepTech深科技

圖 1:科幻小說《三體》三部曲中三體文明探測器 「水滴」 的想像圖 1。其表面絕對光滑,不會有任何摩擦磨損,材料強度極高。

在劉慈欣的著名科幻小說《三體》三部曲中,三體文明的宇宙探測器 「水滴」 無疑是極強大又極唯美、令人震撼的存在。「水滴」 這名稱來自探測器的外形(圖 1)。在小說的設定裡,由於 「水滴」 表面的所有原子都被強相互作用力死死地釘在一起,其表面呈現出原子級的絕對光滑,不會有任何摩擦和磨損。並且,「它的強度比太陽系中最堅固的物質還要高百倍,這個世界中的所有物質在它面前都像紙片般脆弱,它可以像子彈穿透奶酪那樣穿過地球,表面不受絲毫損傷」(摘自小說原文)。在小說情節裡,「水滴」 正是靠著它的超高材料強度,和零摩擦零磨損的摩擦學特性,只是利用最原始的撞擊,就讓人類兩千多艘太空戰艦幾乎全軍覆沒,而它自己卻沒有任何損傷。

小說寫到,「水滴則外形完美。。。用精緻的唯美消弭了一切功能和技術的內涵,表現出哲學和藝術的輕逸和超脫」。「水滴」 在材料力學和摩擦學方面達到的技術境界確實令人神往。然而,根據人類目前的科學理論,原子間的相互作用不可能是強相互作用,而是弱很多的電磁相互作用,因此,上述 「水滴」 無法被製造出來。

那麼,有沒有哪種現實的技術有接近 「水滴」 那樣的摩擦學性質呢?答案是有的,一個代表性的技術便是 2012 年前後開啟的結構超滑技術 2–5。

結構超滑技術

結構超滑(structural superlubricity),我們定義為直接接觸(不需要加潤滑劑)的兩固體表面間相對滑動時,摩擦力幾乎為零、磨損為零的狀態 4,5。在這種狀態下,其摩擦係數一般小至量級或更低。長期以來,這種 「零」 摩擦狀態只存在於科幻和理論猜測中。而現在,單個接觸區域面積達量級的結構超滑已經能成熟地實現。單個更大接觸面積乃至宏觀的結構超滑的實現,仍然在研究之中 5。另外,結構超滑體系接觸面兩邊材料的某些強度確實很強(比鋼鐵強上百倍),表面也做到了納米級的平滑,這兩點和 「水滴」 也是有相似之處的。

那麼,結構超滑體系是如何實現這些優異的摩擦學特性的呢?為了解釋結構超滑的基本原理,我們需要引入 「公度」 與 「非公度」 的概念。這個概念的嚴格定義比較複雜。我們這裡就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雞蛋盒為例來簡單說明,讓讀者朋友有個直觀的認識。如圖 2 所示,我們用兩個蛋盒類比兩個相同的晶格表面。晶格指晶體內原子排列的具體形式,而晶體可以簡單理解為原子周期性規則排列形成的固體。


圖 2:(a)和(b)分別展示了二維下公度和非公度可以用雞蛋盒來形象地理解 6。

在圖 2(a)中,當兩蛋盒取向一致時,上面蛋盒的突起恰好嵌入下面蛋盒的凹陷之中,他們剛好卡住。此時我們說上下表面匹配,並把這種情形稱為 「公度」 接觸。此時根據日常生活經驗,我們知道要把兩個蛋盒沿側向拉開需要花費很大力氣,且容易拉壞,對應晶格界面來講就是摩擦力很大,很容易造成磨損。然而,如果我們將上面的蛋盒旋轉一個角度之後再放到下面的蛋盒上,兩個蛋盒就無法卡住了,如圖 2(b)所示。此時我們說上下表面不匹配,並把這種情形稱為 「非公度」 接觸。此時只需要很小的力就能拉動上面的蛋盒,並且蛋盒不會拉壞,對應晶格界面來講就是摩擦力很小,磨損幾乎為零。

因此,簡單來說,結構超滑體系正是通過非公度接觸,才實現了優異的摩擦學特性。目前,微米尺度的結構超滑,主要由微米尺寸的石墨塊和石墨等材料的接觸實現。

了解了結構超滑的基本原理和實現方式後,讓我們來看看結構超滑技術可能具有什麼改變我們生活的顛覆性應用。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要降低無處不在的摩擦和磨損,使用潤滑液是常見的做法。例如,自行車車軸上使用的潤滑油,降低了相關零件的摩擦磨損,增長了自行車使用壽命。

但在微納小尺度下(比人的頭髮絲直徑更小),摩擦和磨損等表面效應會比在宏觀尺度下更為顯著【注一】。然而,在微納小尺度接觸面中使用潤滑液卻存在很大的困難。這是因為潤滑液在微小尺度的限制下會非常粘稠(想像下粘稠的瀝青),以及容易在壓力下被擠出接觸面,造成潤滑失效 5。因此,對於微小器件來說,由於無法使用潤滑液,要降低摩擦磨損就必須避免器件裡運動部件間的接觸,這也成為了長期以來微小器件的普遍設計 「準則」。我們日常使用的各種電子設備,比如手機、電腦中,會大量用到這些微小器件。因此,這個設計 「準則」 極大地限制了研究者和發明家對於微小器件乃至各種電子設備的想像和發明。結構超滑技術完全不需要潤滑液,恰恰能顛覆式地突破以上設計 「準則」 的限制,賦予各種器件和電子設備設計全新的想像空間。

我們團隊目前正在研發的四項結構超滑應用技術,包括超滑微發電機、超滑機械硬碟存儲技術、超滑射頻開關、超滑微諧振器,正是巧妙利用了結構超滑技術,為相關技術領域的痛點問題提供了顛覆性的解決思路。關於這些應用技術的細節,讀者朋友可參考我們在 「超滑論壇」 置頂的結構超滑深度科普文(http://www.superlubricity.com/cn/,可點擊論壇標籤進入超滑論壇)。

結構超滑技術是一項平臺性技術,除了以上提到的應用外,還有極大潛力被應用在高端製造、物聯網、生物技術、綠色環保、航空航天等眾多領域,催生一系列 「從 0 到 1」 的開創性和顛覆性技術。特別的,因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很多領域(如物聯網和生物技術)都會以微米尺度的元件作為基礎元件之一,而微米尺度的結構超滑技術已經成熟,因此這些顛覆性應用可望助推第四次工業革命。為了加快結構超滑技術的產業轉化,在深圳市政府和深圳市坪山區政府資助下,擁有相關世界頂尖技術和設備的全球第一個超滑技術研究所(簡稱 「超滑所」)於 2020 年 11 月在深圳坪山正式啟動運行 7。超滑所由結構超滑技術的開拓者、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鄭泉水領銜,成員和合作者包括了結構超滑相關領域全世界最頂尖的一批專家,以及有志於結構超滑技術顛覆性應用的研發和商業化人員。

新科研模式探索

對於科研來說,科研想法(ideas)的開創性和絕妙程度(即契合某領域發展需要的程度),決定了最終科研成果的檔次和影響力。在傳統的科研模式中,很多 ideas 產生自科研團隊內部的交流,以及學術會議或訪問時研究者與少數同行的交流。然而,在這樣的科研模式下,由於參與人員的背景單一且人數少,ideas 產生總量也就很小,不同領域的 ideas 碰撞交流產生新的絕妙 ideas 的機率也小。我們認為,對於第四次工業革命這樣涵蓋眾多領域,且需要各領域緊密聯繫、協同發展的產業革命來說,傳統的科研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科技迅猛發展的需要,新的科研模式急需探索。其中,如何連結眾多領域、倍增初始 ideas 的總量和多元性、以及加快眾多 ideas 碰撞產生新 ideas 的速度,是新科研模式探索的重點之一。

我們目前的一個嘗試,是通過創作上文提到的結構超滑 「深度科普文」 來充分調動全社會的理工人士的興趣,激發他們產生與結構超滑科學與技術相關的科研 ideas。我們這裡所謂的 「深度科普文」,是介於普通科普文(面向所有公眾)和學術論文(主要面向某領域專業人士)之間的一種科普文模式。優秀的普通科普文雖然生動易懂、有趣、對讀者友好、讀者面極廣,但乾貨量(即專業知識量)和深度不足以激發科研 ideas。學術論文雖然乾貨量和深度足夠,但通常寫得不夠生動易懂有趣,其他領域的專業人士很難看明白,讀者面很窄。深度科普文的乾貨量和深度介於普通科普文和學術論文之間,同時儘量兼具生動易懂、有趣、對讀者友好、且有啟發性的特點。這些特點讓深度科普文能夠比學術論文有更廣的讀者群體,特別是讓其他領域的專業人士容易看懂,且容易激發讀者產生 ideas。

我們的另一個嘗試,是把激發起來的大量科研 ideas 和對結構超滑感興趣的人群匯集起來,形成一個生態。其中,一個重要步驟是把大量 ideas 通過 ideas 徵集大會(Open Call)的形式集中,並且通過頭腦風暴等組織形式,讓不同背景人士的 ideas 高效率地互相激發,產生更多絕妙、意想不到的 ideas。這種 ideas 激發模式,由鄭泉水團隊在清華大學創立,在過去幾年通過 X-Ideas 活動不斷探索和優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8,9。超滑所擬在 2021 年 1 月 17-19 日(17 日報到註冊)在深圳舉辦全球範圍的結構超滑科學與技術 ideas 的 Open Call 大會。之後,超滑所會和產生優秀 ideas 的人士進一步合作,利用超滑所的科研平臺,把這些 ideas 進一步發展、落實,最終產出開創性或者顛覆性的應用技術,進行產業化落地。

同時,我們也熱誠歡迎所有對我們的主題(包括結構超滑、相關學科和產業、和新科研模式探索)感興趣的人士加入我們的網絡興趣社區(即上文提到的超滑論壇),在論壇裡充分自由地探討交流。新 ideas 很可能會在論壇交流裡誕生(參見之前眾包科研的成功案例 Polymath 項目 10)。或者大家可以直接和我們聯繫(ssl_contact@qq.com),以此建立長期合作關係。

我們在結構超滑深度科普文中,除了介紹超滑所正在研究的四項應用技術(作為對讀者的啟發),也詳細解說了結構超滑的科學原理,並且講解了結構超滑實驗現象與技術。鑑於摩擦和磨損問題在各個領域廣泛存在,我們相信,這幾項應用技術僅僅是冰山一角,結構超滑技術的其他可能應用超出我們團隊目前的想像。

我們認為,存在兩種頂尖級 ideas:一種是巧妙利用結構超滑技術,創造性地解決某個領域的現有痛點問題,最終滿足人們的需求;另一種是用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洞察力,天才般地創造出新的應用領域,從而塑造人們的需求(例如賈伯斯的那些改變整個行業的 ideas)。我們堅信,想像力和創造力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與天性。即使後天的學習、經驗、社會文化對這種天性有所遮蔽,我們也有辦法去除遮蔽,重現創造力天性的本來面目。我們嘗試的跨領域的深度科普文、Open Call 頭腦風暴、網絡論壇自由交流就是激發創造力的方法和途徑。讀者朋友,您可能來自不同的理工專業領域,可能是本科生,甚至可能是學有餘力、自學了一些本科課程的高中生,也可能是某領域的專家。無論您的背景和年齡如何,我們相信,您一定有潛力可以通過我們提供的這些途徑和方法,激發創造力,產生頂尖 ideas,最終通過開創性、顛覆性的技術重塑整個行業,改變世界。

我們相信,讀者朋友您的熱心參與和分享推薦,加上我們超滑所的努力嘗試,很可能會對中國目前的產業升級起重要的促進作用,助推第四次工業革命更快地實現,改變我們的生活。

注釋

注一:通常,一個物體的表面力和其表面積(近似正比於物體尺寸的平方)成正比,體積力(如重力)和體積(近似正比於尺寸的立方)成正比,所以表面力和體積力的比值 (即表體比) 和物體尺寸成反比,例如對於尺寸為 1 的物體,其表體比為,而對於尺寸為 的物體,其表體比高達 。因此,在宏觀大尺度下,表面力遠遠小於體積力,可以忽略不計。而在微納小尺度下,表面力則遠遠大於體積力,表面力的效應非常顯著。

參考文獻

1. 此圖已獲得圖片創作者章彥博授權使用.

2. Zheng, Q. et al. Self-retracting motion of graphite microflakes. Phys. Rev. Lett. 100, 1–4 (2008).

3. Liu, Z. et al. Observation of Microscale Superlubricity in Graphite. Phys. Rev. Lett. 108, 205503 (2012).

4. 鄭泉水,歐陽穩根,馬明,張首沫,趙治華,董華來,林立。超潤滑:「零」 摩擦的世界。科技導報 34, 12–26 (2016).

5. Hod, O., Meyer, E., Zheng, Q. & Urbakh, M. Structural superlubricity and ultralow friction across the length scales. Nature 563, 485–492 (2018).

6.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uperlubricity.

7. http://ipingshan.sznews.com/content/2019-10/16/content_22547761.htm.

8. https://news.tsinghua.edu.cn/info/1003/18366.htm.

9.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yMjgzNTE4Mw==&mid=2247485267&idx=1&sn=8923b3ae4c2280c4574d8171c795a65a&chksm=e8263fd3df51b6c51f1cc3a7d75a0e9e67977d6c6e2a4f94654a0d4ed4333af9f8a29bd6916a&mpshare=1&scene=1&srcid=0903hwSRN83nDJDxHhtnZt7V&sharer_sharetime.

10.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olymath_Project.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鄭泉水院士團隊揭示結構超滑的摩擦來源
    清華新聞網9月24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微納米力學與多學科交叉創新研究中心鄭泉水院士研究組在結構超滑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該工作通過巧妙的實驗,揭示了石墨超滑接觸的摩擦力主要來源於接觸邊緣,並分析了其物理機理。這一結果為理解固體間的摩擦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也為超滑器件提供了指導性的設計準則。
  • 揭示石墨超滑的摩擦來源
    在當代工業化社會,摩擦和其伴隨的磨損消耗了發達國家約1/4的能源,引起約80%的機械部件失效,並使得許多關鍵技術遇到發展瓶頸。設若兩個發生接觸的固體表面之間,在不添加任何潤滑劑的情況下即能實現「零」摩擦,那麼摩擦問題便可迎刃而解。而結構超滑(Structural Superlubricity)現象恰恰為上述看似不可思議的設想提供了可能性。
  • 超潤滑:「零」摩擦的世界
    當行走在冰面或剛下過小雨的路面上,最好是邁小步,小心翼翼,以免滑倒(圖1(a)),這是因為通常的鞋底與這些溼滑的路面只能產生較低的摩擦力,如果真的沒有摩擦力或者摩擦力太小,人類便無法行走。當拖動一件笨重的家具時,需要花費九牛二虎之力以克服摩擦阻力移動家具,過程中也會因摩擦導致地板磨損(圖1(b))。在寒冷的冬天,兩個手掌相互間使勁搓幾下,很快就會感覺手掌熱起來了。
  • 摩擦力會消失嗎? | 雒建斌——科學講壇
    雒建斌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雒建斌  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技術科學獎  我想分享一個與日常生活相關的話題,關於有了原子力顯微鏡,就可以研究原子級的摩擦了,湯姆森模型才基本上被證實了。  後來超快雷射被發現,人們才能研究摩擦過程中的聲子耗散、電子耗散,以及結構的演變。  右下角的圖,就是我們研究缺陷對電子耗散的影響。我們可以看見,電子耗散也確實跟摩擦和材料有關係。
  • 坪山區超滑技術研究所所長鄭泉水當選中科院院士
    (簡稱「超滑所」)也於上個月在坪山區正式揭牌成立。鄭泉水院士是結構超滑技術的開創者和國際領先者。1990年代,鄭泉水院士系統地建立了現代張量函數表示理論,為非線性、各向異性和非均勻材料的本構方程的不變性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其成果被應用於建立了50多種本構方程。2004年,鄭泉水教授以第一獲獎人身份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 生活中無處不在摩擦,能消失嗎?
    「據調查,大概人類一次性能源的三分之一是通過摩擦所消耗掉的,而且80%的裝備都因為磨損失效。」雒建斌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雒建斌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技術科學獎我想分享一個與日常生活相關的話題,關於摩擦能否消失?首先,我要介紹為什麼要研究摩擦學?摩擦學是什麼?
  • 跟隨科學探索者,追逐前沿科學創新之光
    2020年9月6日,中科院格致論道第56期「探索者·創新之光」活動在中科院信息化大廈順利舉辦。他就是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家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剪接過程在每個人體細胞中時刻都在進行,它和我們的健康狀況息息相關,」施一公院士講述了什麼是結構生物學、什麼是剪接體,帶領大家走進了生命科學的神奇世界。
  • 摩擦是如何誘發材料結構發生演變的?專家指導
    因此,研究摩擦如何誘發材料結構發生演變及其與摩擦學行為間的關係,進而構建考慮摩擦誘發表層材料結構轉變效應的摩擦學理論是值得重點關注的科學問題。此外,環境介質與基體表面在摩擦過程中發生摩擦化學反應生成異於基體結構和性能的產物,例如,摩擦表面氧化物以及塗層材料摩擦誘發的結構異化,如DLC膜(類金剛石膜)的石墨化等,也會影響材料的摩擦磨損行為。基於嚴重塑性變形的表面納米化技術[5]賦予材料優良摩擦學性能的核心在於晶粒的納米化和表層碳化物/化合物的碎化和溶解所致的基體硬化或軟化,其原理與摩擦磨損過程中摩擦誘發表層材料的結構演變如出一轍。
  • 小姐姐,摩擦力太大,你是滑不下去的
    小姐姐,摩擦力太大,你是滑不下去的女朋友最近迷上了跳舞這技術碉堡了誰這麼有才 ,堆出了單身狗的氣息我小時的夢想就是像土行孫一樣,會鑽地!!!
  • 蘭州化物所宏觀尺度超潤滑研究獲進展
    「超潤滑」是近代摩擦學研究的重要科學發現,源於1990年左右提出的「結構超潤滑」理論預測:當兩個理想、平坦的剛性晶面以非公度接觸方式發生相對運動時,上下表面間的原子勢作用相互抵消,滑移勢壘為零,出現摩擦力消失或接近為零的現象。「結構超潤滑」理論的工程實現將有望為節能降耗、機械裝備設計帶來革命性的進步。
  • 青島打卡推薦,首個星空之境藝術館,如漫步星空,如置身夢境
    在1:1復刻的動車裡通過聲、光、電的融合打造出各種夢幻意境100米長,直接將動車搬到現場內部含數十種打卡項目確認過:全國首次!網紅天幕街天幕電影華麗啟幕,音樂聲中,天幕變換精彩絕倫。把6500M的深海和423M的天空,糅合進同一維度!
  • HT-摩擦係數測定儀的工藝指標是怎樣的
    通過測量材料的滑爽性,可以控制調節材料生產質量工藝指標,滿足產品使用要求,從而能正確指導生產。 二,工作原理: 將條狀試驗樣品用夾樣器夾住,同時用待測樣包住滑塊,然後將滑塊安放在傳感器的掛孔上,在一定的接觸壓力下,通過電機帶動齒條使傳感器移動,也就是使兩試驗表面相對移動。傳感器所測得的力信號經過集成器放大,送入記錄器,同時分別記錄動摩擦係數和靜摩擦係數。
  • 冰面為什麼滑?這是個化學問題
    冰面為什麼滑呢?動畫片裡,柯南還根據「復冰現象」破解過冰室殺人之謎。Ed.[2] 1987,科學家用X射線成像證實了冰面上的確存在一層「準液體」水。它非常非常薄,在-1 ℃時其厚度介於1~94 nm之間。[3] 去年,Huib J. Bakker課題組利用Surface sum-frequency generation (SFG) spectroscopy技術觀測冰表面的這層「準液體」。
  • 摩擦係數在BOPA薄膜使用過程的影響
    靜動摩擦係數一般都具有相同的變化趨勢,滑爽性有所改善時,靜動摩擦係數都會有所下降。另外,為了更加符合生產和下遊客戶的使用需求,可以模擬在不同溫度及不同時間條件下的變化進行檢測摩擦係數的。對於遷移型滑爽劑,由於潤滑層的形成和變化可能會引起薄膜表面潤溼張力的變化,所以薄膜潤溼張力(電暈值)的變化也可以作為薄膜滑爽性變化的一個參考數據。
  • 技術 | 攪拌摩擦焊接標準的分析研究
    但目前針對軌道車輛行業的攪拌摩擦焊技術標準還沒有制定,因此本文根據車輛行業實際情況,結合攪拌摩擦焊工藝穩定生產製造的需求,系統分析現有攪拌摩擦焊接標準的優缺點,為制定適合我國軌道車輛鋁合金焊接生產的攪拌摩擦焊技術行業標準奠定基礎。
  • 汽車轉彎離不了 傳動技術解讀之差速器篇
    差速器可以允許汽車的驅動輪有一定轉速差滾動,它依靠自己的作用,確保了車輛在彎道平穩行駛,同時為了滿足非常用途,誕生了限滑差速器,這也體現了汽車工程師們的智慧。傘狀齒輪差速器的特點是結構簡單,製造成本低,所以得到廣泛應用。
  • 貝克力超力PE線,競技級別,順滑耐磨超高拉力!
    貝克力超力PE線--以高強度、超耐磨、低延展的大力馬纖維製成的高強度8股緊密線體,結構緻密順滑,結實耐磨。貝克力超力PE線,專業競技級PE線,高達36.2kg的超強拉力值,攻克巨物的得力助手。8股編織,線體緊緻光滑,拋投出線更為順暢,可有效減低逆風與側風的幹擾,降低纏繞風險。
  • 星空之境 | 大衛地板金屬漆新品上市!
    木似銀河,金若星辰,徜徉星空之境!  一金一木,亦冰亦火,一剛一柔,陰陽相濟;木質溫潤,金屬犀利,冷暖相宜,樸拙精緻。「木」與「金」都是代表著美好的事物。大衛新品金屬漆木地板為您演繹「星空之境」,一種視覺+觸覺上的雙重享受,兼顧美感與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