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無處不在摩擦,能消失嗎?

2021-01-07 中科院物理所

「據調查,大概人類一次性能源的三分之一是通過摩擦所消耗掉的,而且80%的裝備都因為磨損失效。」

雒建斌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雒建斌

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技術科學獎

我想分享一個與日常生活相關的話題,關於摩擦能否消失?

首先,我要介紹為什麼要研究摩擦學?摩擦學是什麼?

諾貝爾獎獲得者費曼曾經說過:關於摩擦,雖然做了很多實驗,但是精確的摩擦實驗還很難,摩擦定理的分析還是不夠。

摩擦為什麼會這麼複雜呢?

實際上,摩擦過程是可以用一個圖可以顯示出來的,它會發射出各種光、等離子體甚至X光,還有摩擦化學反應、物體的變形等。

思想晚餐

已完成:10% //////////

走進摩擦學

摩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什麼是摩擦學呢?

1966年,英國政府當時的爵士 Peter Jost,在英國做過一個調查,內容是:摩擦、磨損、潤滑會對英國造成多大的損失?

調查結束,Jost做出了一個非常著名的Jost報告。他把摩擦、磨損、潤滑三個方面的聚集起來,創立了一個新詞彙,叫做Tribology,就是摩擦學。

他認為,摩擦學是一門研究相互運動、相互作用的對偶表面的理論實踐的科學技術。那麼,摩擦學研究,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實際上,摩擦學不僅在航空航天領域,在晶片製造、生物、高鐵、軍事領域也有很多應用。

據調查,一次性能源的消耗,大概有三分之一是通過摩擦消耗掉的,而且80%的裝備都因為磨損而失效。

摩擦和磨損共同造成的損失,一般是一個國家GDP的2%到7%。

假設,我們僅以5%來計算。2019年,我國GDP是99萬億元,因為摩擦和磨損造成的損失達到了4.95萬億元,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數字。

摩擦的起源

要研究摩擦,第一個大家想要了解的就是,摩擦到底是怎麼起源的?

最早的摩擦起源是鑽木取火。拿個硬木頭,在軟木頭上摩擦,最後起火。

人類控制了火,從野蠻走向了文明。後來就有了雪橇,然後就是車的出現。

滾動摩擦代替滑動摩擦,使人類生產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人類開始真正科學地研究摩擦問題,實際上是從15世紀達·文西開始的。

1967年,達·文西的手稿被發現了,當時他已經開始研究摩擦,提出了摩擦力大概是自重的四分之一。

但是真正上升到科學層次,探索摩擦的起源,是在17世紀。

阿孟頓是法國的物理學家,他當時在法國科學院作了一個報告:認為摩擦力只與載荷有關,與接觸面積沒關係,當時在科學界引起了非常大的震動。

一般人都認為面積越大,摩擦肯定越大。摩擦是由表面的凹凸不平引起的。為什麼他認為摩擦跟面積沒關係,跟正壓力有關係呢?

後來,另外一個英國的物理學家提出摩擦跟凹凸沒關係,跟分子間的黏附力有關係。

他做了一個很好的實驗,將一個小鉛球和一個大鉛球都切成平面,把兩個面對摩,這個小鉛球就可以把大鉛球拉起來,而且掉不下來。

分子間的黏著力、吸附力非常強,摩擦就是因為這個造成的。

後來到了18世紀,物理學家庫侖做了一個非常有名的裝置實驗,被稱為近代物理十大實驗之一。

他認為,摩擦是由凹凸不平的表面嵌在一塊兒造成的,並且提出了摩擦學的古典四大定律:摩擦跟正壓力有關係;摩擦與接觸面積沒關係;最大的靜摩擦力會大於動摩擦力;摩擦力大小與速度沒關係。

一方面,摩擦力跟面積沒關,與接觸壓力有關;另一方面,摩擦與分子的黏著力有關,與接觸面積有關。所以,這兩個理論各說其詞。

到了1939年,蘇聯學者克拉蓋爾斯基把這兩個理論統一了。他認為摩擦力等於兩個力之和,一部分是正壓力造成摩擦力,另一部分是分子間吸附造成的摩擦力。

但是還沒把本質講清楚。後來到了五十年代,劍橋大學兩位教授教授Bowden和Tabor一起合作,他們認為摩擦力是與真實接觸面積有關,與名義接觸面積無關。

他認為,摩擦力主要取決於真實接觸面積,因為正壓力增大,真實接觸面積變大,所以摩擦力增高了。

他從機理上把這兩個理論統一在一起。這就是在宏觀世界的探討。

1929年,也有科學家從微觀世界去探討它,非常著名的成果就是湯姆森(Tomlinson)模型。

C和B是兩個原子,另外一個原子是D,如果D原子離B原子比較遠,D原子從B原子的旁邊走近,D原子會把B原子靠近拉,當D原子遠離B原子時,B原子又會彈回來。

這是一個穩定的過程,沒有任何能量消耗,也就不可能有摩擦。

但是,如果這個D原子,離B原子比較近,它走近的時候會把B原子拉過來,離去時候,B原子突然回彈過去引起B原子彈性振動。這就相當於B原子在不斷地振動,一旦振動就消耗了能量,就有摩擦損失。

由此,他提出了摩擦起源的原子模型,但是這個模型提出來後,沒辦法得到驗證。

1986年,葛·賓尼(Gerd Binning)發明了原子力顯微鏡,由於原子力顯微鏡的發明,賓尼獲得了諾貝爾獎。有了原子力顯微鏡,就可以研究原子級的摩擦了,湯姆森模型才基本上被證實了。

後來超快雷射被發現,人們才能研究摩擦過程中的聲子耗散、電子耗散,以及結構的演變。

右下角的圖,就是我們研究缺陷對電子耗散的影響。我們可以看見,電子耗散也確實跟摩擦和材料有關係。

研究摩擦力的所有科學家,都有一個最大的夢想,就是能不能把摩擦控制住,或者把摩擦去除掉,這就引起了另外一個話題:超滑可否實現的問題。

思想晚餐

已完成:40% //////////

超滑能否實現?

1990年的時候,日本學者Hirano做了一個理論分析,他認為兩個原子級光滑的表面,當上下表面的原子處於公度的時候就有摩擦存在,當非公度的時候就不會有摩擦存在。

那麼,什麼叫公度?什麼叫非公度?

比如上表面兩個原子的原子間距是2,下表面的原子間距是2或者4,相當於下A圖,由於兩個平面之間有公約數,即為表面處於公度狀態,運動過程中就有能量損耗。

如果一個表面的原子間距是2,另一個表面的原子間距是3,沒有公約數,插不進去,而在表面懸著,那麼它移動過程中摩擦就會消失了,這是理論計算的結果,其本質與Tomlinson模型一致。

後來做了一個實驗,確實是非公度的時候,摩擦力會大幅度降低或者接近於零,但物理學家對它還是有一定的懷疑,希望它能進一步得到證實。

但是做摩擦學研究的人開始非常關注這個問題:超滑是否能實現?摩擦能否消失?

工程上有個定義,摩擦係數只要有數量級上的降低,就叫做超滑。

我們在低溫狀態下,用鋼和二硫化物對摩,實現了萬分之一的摩擦係數,大概比常規摩擦係數能降低兩個數量級,這就出現了超滑。

我們在二維材料上還做了一個工作,就是用二氧化矽的球,採取CVD的辦法,讓其表面生長了幾層石墨烯,然後將長了石墨烯層的球,再粘在旋臂上。

這個旋臂是帶石墨烯的旋臂,下平面可以使用石墨烯或其他材料。我們發現,當二氧化矽球對二氧化矽表面的時候,摩擦係數非常大,係數大概在0.6左右。

如果是二氧化矽表面包覆石墨烯,與石墨烯對摩,或者與高取向石墨對摩,這使得摩擦係數降到千分之三了,實現了超滑,這也被譽為實現固體超滑的六大方法之一。

後來,在真空下的摩擦係數降到十萬分之二,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

思想晚餐

已完成:50% //////////

液體能否實現超滑?

我們實現了固體超滑,那麼在液體上,能否實現超滑呢?

大概在1938年的時候,英國物理學家就做過超流體,就是把He Ⅱ(氦)降到2.17K左右,也就是零下270多度左右。

科學家發現,這時He Ⅱ流體幾乎沒有摩擦流動了,它的黏度比水大概還小了接近一億倍,比水還容易流動,物理界稱之為超滑體,這也是一種超滑態。

但是,這在物理上叫超流,對於摩擦學來說沒什麼用。為什麼?

摩擦學界以降低摩擦為核心,因為其可以把能耗降下來,但是如果把系統溫度從常溫狀態下降到接近於絕對零度,就需要大量的能耗。

所以,在常溫下能不能實現超滑,這是我們非常關注的一個問題。

後來,以色列科學家在九十年代做出來了:在兩個雲母之間置入分子刷,再加上鹽水,就可以實現超滑了。

後來,日本人在兩個陶瓷表面加水,磨合了兩個多小時,也出現了超滑。

這兩個超滑現象的出現,推動了超滑的研究,但是大家還是覺得它離應用差得很遠。

1996年,我獲得第一個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當時博士剛畢業)做的就是超滑研究,希望在二氧化矽表面注入同樣的電荷,讓它形成一個同種電荷斥力場。

然後,誘導中間的液體分子形成排列,形成一個超低摩擦。結果我們注入同種電荷,當兩個表面一接觸,這兩個表面就吸在了一起,掰都掰不開。

這是為什麼?我們發現表面電荷發生了遷移,可以說我們的研究失敗了。

到了2008年,我們的學生有一次把酸奶帶到實驗室,他發現酸奶的有些成分,跟以色列做的超滑有點相似,他把酸奶加到實驗機上,發現摩擦係數一下降到了千分之二左右。

他馬上匯報,這是不是意味著,超滑出現了?

我們就開始研究酸奶,分了幾個研究組,去研究酸奶裡的乳酸菌、乳酸、蛋白質、微量元素對超滑的影響。

有一個學生因為天天研究乳酸菌的影響,整天在顯微鏡下看乳酸菌,到現在基本上不怎么喝酸奶了。

我們通過實驗發現,酸奶一會可以實現超滑,一會又實現不了超滑。實驗機反向旋轉以後,超滑就消失了,酸奶超滑也是微現象。

雖然這次又做失敗了,但是我們發現了酸奶對摩擦係數的突降是真的。

後來我們研究它為什麼會出現突降,在磺酸和丙三醇混合時就實現了超滑,非常穩定,大概磨合了十分鐘左右,摩擦係數就能達到千分之二點八。

有一次我在杭州吃蓴菜,發現蓴菜用筷子怎麼也夾不住,只能用勺子舀著吃。

我就讓學生做做實驗,看有沒有超滑現象,發現它的摩擦係數達到千分之五,也是一種層狀的超滑材料。

磷酸是一種腐蝕劑,它有非常好的超滑性能。在超滑狀態的時候,基本上磨損也能接近於零,所以它是一個非常好的超滑現象。

這一下子給我們很大的啟迪,磷酸怎麼實現超滑的?它的機理是什麼?

一旦機理揭示出來,很多可能的超滑材料就會合成出來,所以我們的學生李津津在這方面,做了很重要的工作,發現了流體效應會形成超滑。

什麼是流體效應?

一個人踩著滑板能夠滑行,也是一種流體效應。流體動壓效應,可以把這個滑板給支撐起來。

有沒有非流體效應的超滑?

我們通過實驗發現,用聚四氟乙烯和藍寶石進行配對的時候,不用經過任何磨合過程,也不用形成任何動壓效應,就會有超滑現象的存在。

超滑的摩擦係數跟速度基本上沒關係,是什麼原因呢?

有兩種機理,其中一種叫做水合機理,水合作用相當於一個金屬正離子吸附水分子在周圍形成了水合層,水合作用越強的液體,就會發現超滑形成。

而水合作用的距離,作用力非常短,而實驗中膜厚經常有幾十個納米,我們發現這可能跟雙電層有關。

雙電層也是兩個同等電荷形成斥力,分擔了一部分壓力。

從實驗中可以看出,紅色的實驗曲線有雙電層(斥)力,幾乎沒有範德華引力過程,直接進入了斥力範圍。

常規的會有範德華引力,雙電層(斥)力也可實現超滑,我們就可以根據超滑機理,控制超滑的出現和消失。

思想晚餐

已完成:70% //////////

超滑的作用機理

歸納起來,超滑大概有三種機理:雙電層作用、流體動壓效應和水合作用,這是世界上公認的三大機理。

其中的前兩種超滑機理,是我們這個研究組提出來的。

後來,我們對一大批液體,其中包括酸溶液、鹼溶液、酸+醇溶液、油基,都實現了超滑。

當超滑實現後,承壓的範圍只能到300兆帕。然而,要真正在工業上產生大量的應用,就要把它的承載能力提高,提高到1吉帕以上。

我們又做了新的嘗試,提出固液耦合超滑,把石墨烯加強表面修飾,放到液體裡把黑鱗表面修飾,看能不能提高承載能力?

後來,我們分別提高到600兆帕和1吉帕以上,最終實現了一個非常高的承載能力的超滑。

在國際上,現在有這三大研究組進行對比。一個是以色列的Klein小組,一個是日本的Adachi小組,還有一個是我們小組。

從溶液看,我們的體系已經非常龐大了。從承載能力看的話,Klein小組大概到70兆帕,日本到100兆帕,我們現在到了1吉帕以上,實現了數量級的提高。

在液體超滑論文方面,國內主要是我們研究組做的。大概在2005年,我國就跟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差不多了,現在我們已經超過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了。

客觀上說,超滑想要推向應用,必須解決這個矛盾:減少摩擦,需要弱的分子間作用;承受載荷,需要強的分子間作用。否則在載荷的作用下,液體就流到外邊,潤滑就失效了。

所以,這就是矛盾。一個需要弱的分子間作用,而另一個需要強的分子間作用。

如何來解決這個矛盾,才是超滑應用研究的關鍵。如果解決不了,超滑的比薩斜塔就會倒掉。

超滑應用到底有什麼價值?

有人做過調查,如果全球轎車僅是發動機的摩擦係數降低到18%,每年可以節約5400多億人民幣的燃油損失,以及減少2.9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如果不僅僅是18%,而是呈數量級的降低呢?那麼應用會非常的廣泛,意義重大。

所以,超滑將來可以在航天工業、交通工業、海洋工業等領域,有重大的應用前景。

這幅圖說的是,在公元前1800多年前,當時人們用了加潤滑技術,加滾動技術,再加成千的人拉動,最終移動了一個60噸大雕塑。

我們假設,如果超滑實現摩擦係數降到萬分之一,那麼雕塑的拉力也僅有6公斤,一個小孩可以拽著它跑。

從人類發展來說,鑽木取火使人類從野蠻走向了文明,滾動摩擦代替滑動摩擦,就是現代軸承的發展,催生了現代工業。

那麼,將來近零摩擦和近零磨損就會有更廣遠的前景。超滑的應用這扇大門已經打開了並逐步向工業界推廣。

原標題:摩擦力會消失嗎?| 雒建斌

來源:格致論道講壇

編輯:Eric

相關焦點

  • 摩擦力會消失嗎? | 雒建斌——科學講壇
    >摩擦能否消失?  研究摩擦力的所有科學家,都有一個最大的夢想,就是能不能把摩擦控制住,或者把摩擦去除掉,這就引起了另外一個話題:超滑可否實現的問題。  如果一個表面的原子間距是2,另一個表面的原子間距是3,沒有公約數,插不進去,而在表面懸著,那麼它移動過程中摩擦就會消失了,這是理論計算的結果,其本質與Tomlinson模型一致。  後來做了一個實驗,確實是非公度的時候,摩擦力會大幅度降低或者接近於零,但物理學家對它還是有一定的懷疑,希望它能進一步得到證實。
  • 不適合一輩子在一起的兩個人,相處的過程中自然會有這些「摩擦」
    世界上的人分很多種類型,並不是大家都能友好和諧的相處下去的,在感情中更是如此,從不吵架的愛情是不存在,但是總是發生爭吵就一定不適合長久的在一起了。其實愛情裡兩個人合不合適,是很容易從生活的細節中看出來的,如果你們兩個直接經常發現這些「小摩擦」,那就是不合適:吃飯口味不一樣兩個人在一起,結婚後就剩下柴米油鹽醬醋茶了,那麼飲食口味和習慣是最基礎的,如果你們兩個人連飯都吃不到一起,那過日子必然會產生很多摩擦。
  • 電池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一起看看電池的發明與發展
    在生活中,電池無處不在。常見的例子是手機和電腦,現在每個人都離不開智慧型手機,但經常會對智慧型手機電池的續航能力發出抱怨。除了手機和電腦,很多常用的電動工具,年輕人和孩子們的玩具或者機器人,乃至重要的電動汽車,核心都需要用到電池。 除了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物品,其實方方面面都需要用電池。
  • 材料力學中的摩擦力怎麼來理解?
    我們平時不管是工作也罷,生活也罷,經常會跟摩擦力這個東西打交道,如果不是專門研究這個材料,或者說工程力學的方面兒的東西的話,很難清楚這個到底是怎麼個情況,今天筆者就以自己的一個見解來給大家講解一下這個問題,以便讓大家對摩擦力有個初步的認識。
  • 納米發電機:摩擦也能帶來「正能量」
    摩擦生電,是個盡人皆知的事情,初中物理電學部分的第一課就是摩擦起電,而乾燥環境下由於摩擦而造成的靜電常常讓人頭疼不已。既然生活中摩擦無處不在,如何讓這個令人厭煩的問題變成人見人愛的「正能量」?由於摩擦這一現象很普遍,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由此團隊發明了四種模式,可以把接觸、滑動等四種不同的狀態轉化成電能。這種摩擦納米發電機由特殊設計具有納米結構的高分子材料及其複合材料組成,輔以極少量的金屬電極材料,造價低廉,成品輕盈,耐腐蝕,它可以為微小電子器件、納米機器人提供電力,使之真正實現自驅動。
  • 生活無處不談判-由真實故事學談判技巧
    我給洋人當導師(9) –生活無處不談判因為人有欲望,而社會的資源又非常有限,這就造成了生活無處不談判的窘境和狀況。⑷·在談判中,理性不一定那麼重要,人是情感的動物。談判過程中,要善於利用人的情感作為突破口。⑸·同一次談判,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進行,就意味著一次新的談判,要找到情境中可以利用的地方。在談判僵局的時候,要能夠想到改變情境。
  • 定義生活的三原色,生活三原色你知道嗎?
    定義生活的三原色,生活三原色你知道嗎?光有自己的三元色,色彩也有自己的三原色,那你知道嗎?生活也有自己的三原色。生活的本源色:綠色生活的主體是人,當你還沒有來到這個世界那份綠色的生機就已經降臨。你的父母當知道你的即將到來的時候在努力著,燃起對生活激情。就像那在地下隱藏多年的毛竹,看到春天的希望。他們努力的準備生活,準備你的奶粉錢等等。等你到來的時候你那哇哇的叫聲,充滿生機,你哇哇的叫聲讓那些對於生活死心的人,重新活了過來。所以生活的本源色是帶來生機的綠色。生活的主體色:灰色你會發現生活在這個社會種你有很多牆等你翻越,這城牆是灰色的。
  • 關於摩擦起電
    在乾燥的空氣中人體會帶電,只要人一走動,空氣與衣服之間的摩擦會使人體儲存許多靜電,這些都是我們平時日常生活中能感覺到的自然現象。有些情況不摩擦也能產生靜電,如感應靜電起電,熱電和壓電起電、亥姆霍茲層、噴射起電等。任何兩個不同材質的物體接觸後再分離,即可產生靜電,而產生靜電的普遍方法,就是摩擦生電。摩擦材料的絕緣性越好,越容易產生靜電。摩擦起電的實質是靜電荷的不導電轉移。 十八世紀後,西方科學有了較快發展,對電的研究逐步深入。
  • 關於摩擦起電
    在乾燥的空氣中人體會帶電,只要人一走動,空氣與衣服之間的摩擦會使人體儲存許多靜電,這些都是我們平時日常生活中能感覺到的自然現象。摩擦過的物體帶電了就具有吸引輕小物體的性質。實質上摩擦起電是一種接觸又即刻分離的造成正負電荷不平衡的過程。摩擦是一個不斷接觸與分離的過程。因此摩擦起電實質上是接觸分離起電。
  • 生活中,共振現象無處不在,但你知道什麼是共振嗎?其本質是什麼
    但你能準確地說出,什麼是共振嗎?如果你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那我為你感到自豪!如果「物理學中的共振」這個話題,引起了一些問題,那我建議你閱讀這篇文章,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詳細地描述共振現象。在談論共振之前,你需要了解什麼是振動及其頻率。
  • 歷史上關於摩擦現象的觀察與發展
    摩擦無處不在,大到飛機飛行,小到螞蟻爬行。那麼摩擦是什麼呢?摩擦分為靜摩擦與動摩擦兩種。當一個物體與另一個物體沿接觸面的切線方向運動或者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時,在兩物體的接觸面之間有阻礙它們相對運動的作用力,這種力就叫做摩擦力。若是物體有相對運動的趨勢,但是沒有動,就稱為靜摩擦,如果動了就是動摩擦。生活中,處處可見摩擦,所以說無摩擦不生活。
  • 冬季靜電惱人 摩擦生電瞬間可帶電7000伏
    【記者實驗:摩擦生電瞬間可帶電7000伏】   靜電是一種因摩擦起電、感應起電等引發的自然物理現象,為什麼一到冬天,就會感覺靜電特別多呢?專家表示,這是因為天氣乾燥,空氣和人體導電能力差,物質之間容易摩擦生電的緣故。在專家的指導下,記者用實驗來測試一下靜電的威力到底有多大。
  • 有機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打破了「生命力」學說,有機物和無機物之間的界線隨之消失。德國化學家維勒2.生活中有機化學無處不在化學生活甲烷---最簡單的有機物
  • 20 年後的世界會變成這樣:電子設備將無處不在
    據加來道雄說,在接下來的二十年裡,很多生活中發生的事情會變得非常怪異。從能讀出我們的蛋白質含量的廁所到與我們交談的牆壁,加來道雄繪製了一幅驚人的、美麗(並且有些滑稽)的未來世界圖景。地球2.0版加來道雄首先提到的是,隨著歲月的流逝,人類方言會隨著技術的進步而發展。實際上,他想要表達的是什麼意思呢?
  • 發展中的攪拌摩擦焊
    發展中的攪拌摩擦焊上海 東建中摘要:攪拌摩擦焊類似傳統的摩擦焊,它利用一種端部帶指狀攪拌頭的鋼質迴轉工具,旋轉著壓入被焊工件,隨著攪拌頭與被焊工件的摩擦,使摩擦區域的溫度升高,並熱塑化。當工具沿著焊接的部位進給時,熱塑化區由前向後過渡,冷卻聯接形成緻密的固相連接。
  • 世界上50%的海灘將要消失,海灘燒烤無處可去,人類警鐘已敲響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或將於本世紀末世界上有一半的海灘會消失,人們嚮往的」海灘「燒烤將無處可去。 在《自然-氣候變化》報刊當中上有這樣一篇論文,講述的是在當前氣候環境和海平面上升等環境因素上,世界上有一半的海灘將會面臨消失的局面,特別是人口密集地區,時間可能會是本世紀末。
  • 相同的材料相互摩擦,會產生靜電嗎?
    對於那些捲髮的人來說,內部靜電力可能比施加的任何外部電荷都要強,所以捲髮不容易豎起來。這只是普通靜電學中最簡單的例子,給一個物體或一組物體強行施加一種電荷。這跟我們平時生活中所說的靜電不同,生活中常見的靜電是將兩個物體互相摩擦,比如你的襪子在地毯上摩擦,或者用絲綢摩擦一根玻璃棒。兩個相互摩擦的物體產生靜電是因為,在摩擦的過程中一種材料會失去電子,然後帶正電,而另一種獲得電子,就帶負電。
  • 偵探中的科學,怎樣讓細節無處遁形?
    活動中,孫娜波通過幾個經典案例,講述了科學技術對偵探工作乃至日常生活的重大影響。她說,只有更好地掌握、運用科學原理,才能發現生活中隱藏的細節,為學習和生活提供便利。孫娜波介紹,現在破案用到的潛血實驗就可以讓任何血痕無處躲藏。孫娜波說,人體血液中蘊藏的血紅素,含有亞鐵離子。哪怕擦洗再乾淨,還是會有亞鐵離子殘留。這時噴灑過氧化氫,亞鐵離子就會催化它發出氧氣。然後再使用一種叫魯米諾試劑檢測,如果遇到氧氣,試劑就會變成藍色。
  • 你能想到焊接也是高端科技嗎?——摩擦攪拌焊接
    你想像中的焊接是不是這樣的其實這只是焊接中的基本操作,今天要說的是焊接中的高端技術——摩擦攪拌焊接一個視頻介紹摩擦攪拌焊接廣泛運用於航空、航天、船舶、兵器、電力、電子,汽車等行業優點:(1)焊接接頭熱影響區顯微組織變化小.殘餘應力比較低,焊接工件不易形;(2)能一次憲成較長焊縫、大截面、不同位置的焊接.
  • 第97集 神奇的摩擦納米發電機
    摩擦起電這一現象,想必很多人都聽說過,初中物理電學部分的第一課學習的就是摩擦起電,在乾燥環境下由於摩擦而造成的靜電也常常讓人頭疼不已。既然生活中摩擦無處不在,那麼如何讓這個令人厭煩的情況變成人見人愛的「正能量」?就成為了科研人員研究和探索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