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是如何誘發材料結構發生演變的?
How Is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of Materials Induced
by Sliding Friction?
雖然材料家族日益豐富,但當今乃至未來的摩擦學材料仍將以結構材料和表面塗層為首選。人們發現在實際的摩擦磨損過程中摩擦副因熱力耦合作用會誘發表層材料發生結構演變,使其物理性質、力學性能和對環境的響應特性均有別於基體。典型的例子如具有亞穩結構的奧氏體不鏽鋼、相變誘發塑性(TRIP)鋼、形狀記憶合金、高嫡合金等。但前人的研究重點關注宏觀的摩擦磨損行為,對微觀乃至納觀的因摩擦應力或應變誘發的結構演變行為與摩擦學性能的關係並未予以足夠重視。例如,雖然有大量的關於塗層的摩擦化學效應及其對摩擦學特性影響的研究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尚未建立接觸表面化學特性如何控制摩擦學行為的理論,界面化學鍵的形成和斷裂如何控制摩擦磨損行為的機理也不明確。因此,研究摩擦如何誘發材料結構發生演變及其與摩擦學行為間的關係,進而構建考慮摩擦誘發表層材料結構轉變效應的摩擦學理論是值得重點關注的科學問題。
在摩擦磨損過程中,表層材料的結構演變是一種對外在環境的自響應或自適應行為[1],如FCC(面心立方)結構的奧氏體是一種在一定外在條件(壓力、溫度等)下處於熱力學非平衡態的材料微觀結構,當能量條件有利時會轉變為穩態結構且性能強化的物相[2],即摩擦應力/應變誘發的相變增韌或原生第二相強化會改變材料的摩擦學性能。當摩擦應力未達到觸髮結構轉變的臨界點時,材料的磨損與穩態材料(如陶瓷材料)的類似;當發生結構轉變時,因消耗摩擦功和鬆弛內聚微觀應力,材料的摩擦學行為將發生改變;當外力過大,超過基體塑性變形的臨界應力時,材料會在摩擦誘髮結構轉變前發生嚴重變形,導致表層材料中微觀缺陷的產生、堆積和纏結,微裂紋形成、擴展和破壞甚至焊合,如 Fe-Mn-Si形狀記憶合金因摩擦誘發的結構轉變所呈現的磨損規律就符合Cheng等[3,4]提出的FCC金屬從弱黏著抗力的材料向強黏著抗力的BCC(體心立方)材料轉移的觀點。此外,環境介質與基體表面在摩擦過程中發生摩擦化學反應生成異於基體結構和性能的產物,例如,摩擦表面氧化物以及塗層材料摩擦誘發的結構異化,如DLC膜(類金剛石膜)的石墨化等,也會影響材料的摩擦磨損行為。基於嚴重塑性變形的表面納米化技術[5]賦予材料優良摩擦學性能的核心在於晶粒的納米化和表層碳化物/化合物的碎化和溶解所致的基體硬化或軟化,其原理與摩擦磨損過程中摩擦誘發表層材料的結構演變如出一轍。
總之,摩擦誘發材料的結構演變是一種吸收機械能、降低相界面應力集中和延緩微觀缺陷形成和累積、減少變形和抑制缺陷形成以及裂紋擴展的自調適行為,從而有利於減輕磨損[6]。顯然,結構演變行為與摩擦誘發的表層材料的應力應變狀態、加工硬化/軟化行為、溫度、環境介質以及材料成分和結構密切相關[7,8],但由於摩擦磨損過程的黑箱屬性,摩擦誘發的材料結構轉變與摩擦學性能間的關係至今尚未建立,導致其對摩擦學行為的正負影響未見釐清。為此,應進一步加強如下科學問題的研究:
(1)摩擦誘發材料的表層結構演變如何影響摩擦學性能;
(2)摩擦誘發材料的結構演變對表層中裂紋和磨屑形成的阻抑機制;
(3)摩擦誘發材料的結構演變所致的原生強化/硬化對摩擦副壽命的貢獻;
(4)摩擦誘發材料的結構演變的形核機制及其動力學行為以及與熱誘發的結構轉變的關聯;
(5)結合計算機技術和實驗技術,揭示摩擦磨損過程中與摩擦磨損的瞬態機理相關的黑箱行為;
(6)通過揭示摩擦誘發材料的結構演變行為,指導設計或製備原生強化型複合材料或具有能量耗散功能和自適應能力的智能結構塗層。
參考文獻
[1] Wu S K, Lin H C, Yeh C H. A comparison of the cavitation erosion resistance of TiNi alloys, SUS304 stainless steel and Ni-based self- fuxing alloy. Wear, 2000, 244: 85.
[2] 徐祖耀. 馬氏體相變與馬氏體. 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3] Cheng L H, Rigney D A. Transfer during unlubricated sliding wear of selected metal systems.Wear, 1985, 105: 47.
[4] Cheng L. H, Rigney D A. Adhesion theories of transfer and wear during sliding of metals. Wear,1990,136: 223.
[5]Liu X C, Zhang H W, Lu K. Strain-induced ultrahard and ultrastable nanolaminated structure in nickel. Science, 2013, 342(6156): 337.
[6] Pena J, Gil F J, Guilemany J M. Effect of microstructure on dry sliding wear behaviour in CuZnAl shape memory alloys. Acta Materialia, 2002, 50(12): 3117.
[7] Wei X C, Hua M, Xue Z Y, et al. Evolution of fiction-induced microstructure of SUS 304 meta-stable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and its infuence on wear behavior. Wear, 2009, 267(9-10):1386-1392.
[8] Rigney D A. Large strains associated with sliding contact of metals. Materials Research Innovations, 1998, 1:231.
撰稿人:韋習成1、李 健2、 Hua Meng3、周 峰4、王海鬥5
1上海大學、2武漢材料保護研究所、3香港城市大學、
4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5陸軍裝甲兵學院
來自暨南大學摩擦學研究所
http://trib.ujn.edu.cn/info/1081/14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