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科學探索者,追逐前沿科學創新之光

2020-12-07 格致論道講壇

2020年9月6日,中科院格致論道第56期「探索者·創新之光」活動在中科院信息化大廈順利舉辦。本次活動由格致論道講壇與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聯合主辦,邀請到了七位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和青年獎獲得者作為演講嘉賓,七位科學家分別從生命科學、納米摩擦、生物分子、金屬鍛造、工程地質、數學猜想、雜交培育出發,為在場觀眾帶來了一場前沿科學盛宴。中國科學院高鴻均副秘書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局王篤金局長,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廖方宇主任、韓華書記等領導出席,中國科學院機關各局近 60人現場參加了本次活動。

本次活動在人民日報客戶端、央視頻、百度APP、bilibili、微博、知乎等平臺進行了現場直播,在線觀看了本次活動直播人次突破300萬,在網絡上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

他率領團隊在剪接體的分子結構和分子機理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突破性地得到了世界上首個剪接體近原子解析度的三維空間結構,一步步完成了剪接體的完整拼圖,極大地推動了這個領域的發展。他就是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家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剪接過程在每個人體細胞中時刻都在進行,它和我們的健康狀況息息相關,」施一公院士講述了什麼是結構生物學、什麼是剪接體,帶領大家走進了生命科學的神奇世界。

提到摩擦力,你一定不陌生。但是你可能不知道,所有研究摩擦力的科學家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夢想,那就是「控制」摩擦力。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摩擦學專家雒建斌率領團隊開展了廣受重視的國際前沿方向——超滑研究, 並發現了新的超滑體系, 這被認為是一項顛覆性技術, 在製造、醫療、航空等方面有巨大的應用前景, 為解決人類高能耗問題提供了一個重要途徑。雒建斌院士講述了研究超滑體系的過程,更普及了超滑對於未來各行業的重要意義和應用前景。

化學與生命科學的交叉融合為分析、理解和操控生物學過程開闢了一條全新的研究途徑。2020年度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獲得者、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陳興率領團隊,圍繞「活體中聚糖的精確化學標記和功能解析」開展研究,實現了聚糖的精準標記和解析。在演講中,陳興講述了糖生物學對於生命科學的重要意義,人體內的血型決定、白細胞遷移、流感病毒入侵宿主細胞、癌細胞免疫識別等過程都與細胞表面的糖有關。

大鍛件是重大裝備的核心部件, 在國家安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他與團隊近年來突破了大鍛件「以大制大」的思路局限, 在國際上率先提出金屬構築成形思想,其研究成果對於推動我國高端裝備快速發展, 保障重大裝備核心材料的自主可控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就是2020年度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孫明月。在演講中,孫明月普及了鍛造對於鑄就大國重器的重要價值,引發了公眾對鍛造科學的關注與好奇。

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極端乾旱氣候事件頻發, 誘發了一系列環境工程地質問題或災害,這不僅對國民經濟建設產生深遠影響,更為當前工程地質研究帶來許多新的挑戰。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獲得者、南京大學教授唐朝生率領團隊從極端乾旱氣候作用出發,揭示了土體水分蒸發-收縮-龜裂過程及其耦合作用關係,彌補了工程地質領域在極端乾旱氣象災害方面的研究不足, 對提升工程地質界應對極端乾旱氣候事件的決策能力、增強綜合防災減災能力, 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唐朝生從「玩泥巴」的故事出發,講述了土地龜裂對於工程地質問題和環境地質問題的重要作用,帶領受眾一起解碼自然泥土中的奧秘。

他用了一種出乎意料但巧妙的方法解決了一個重要問題,建立了具最優估計的L2延拓定理,發現其與許多不同問題的聯繫並予以解決, 打破了以往僅與一個問題有聯繫的局限。2020年度陳嘉庚青年獎獲得者、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關啟安用一種巧妙的設想,開啟了關於乘子理想層的強開性猜想。在演講中,關啟安從強開性猜想出發,向公眾分享了高數學習的心得與體會,引發了受眾的強烈共鳴。

由於雜交種子後代會發生性狀分離,無法保持其雜種優勢,因此育種學家必須每年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制種工作。科學家們長期認為,無融合生殖能夠解決這個難題,並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由於其發生機制的高度複雜性, 一直未能取得突破。2020年度陳嘉庚青年獎獲得者、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王克劍一直從事雜交水稻育種前沿技術的探索,並實現了雜交稻無融合生殖從0到1的原創性突破, 開闢了無融合生殖固定雜種優勢的研究方向。王克劍提出了雜交品種面臨的三個難點,並講述解決的途徑與經歷,向公眾普及了無融合生殖對於雜交水稻的重要意義。

本場主持人是北京廣播電視臺主持人段玉龍,他用幽默風趣、生動活潑的主持風格,帶領現場觀眾和收看直播的網友共同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

關于格致論道

「格致論道」,原稱「SELF格致論道」,是中國科學院全力推出的科學文化講壇,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聯合主辦,中國科普博覽承辦。致力於非凡思想的跨界傳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討科技、教育、生活、未來的發展。獲取更多信息,歡迎關注官網:www.self.org.cn,微信公眾號:SELFtalks,微博:格致論道講壇。

關於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與陳嘉庚科學獎

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成立於2003年,是由中國科學院和中國銀行出資設立的非營利的全國性基金會。陳嘉庚科學獎由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設立,前身是1988年設立的陳嘉庚獎,定位於獎勵近期在中國做出的重大原創性科學技術成果。2010年,基金會設立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獎勵在中國獨立做出重要原創性科學技術成果的、40歲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兩個獎項均突出強調做出「原創性科學技術成果」,鼓勵科學家從事基礎科學研究。陳嘉庚科學獎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每兩年評選一次,依託中國科學院學部組織評審,分別設置6個獎項,包括:數理科學獎、化學科學獎、生命科學獎、地球科學獎、信息技術科學獎和技術科學獎。

相關焦點

  • 【活動預告】探索者·創新之光 | 格致論道 第56期
    格致論道 第56期格致論道 陳嘉庚科學獎基金會『 探索者·創新之光 』如今天這樣迫切有這樣一群中國的探索者他們站在世界科技前沿打開細胞,發現生命的奧秘與極限紮根土地,創造生的希望2020.9.6陳嘉庚科學獎和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獲得者們將為我們講述中國科技的創新之光
  • 上海光源:照亮科學之城的「最強光」
    上海光源:照亮科學之城的「最強光」 澎湃新聞 2020-11-11 12:25 來源:澎湃新聞
  • 瞄準國家級大科學中心 上海光源點亮"世界科學之光"
    「螺心」是我國迄今為止已建成的規模最大的同步輻射裝置,內有許多電子以近乎光速晝夜不停放射著「神奇之光」。自2009年5月開放後,僅僅蜿蜒放射出7條幻彩「螺線」——光束線站,已成為世界最炙手可熱的「超級顯微鏡」。耀眼的成績單上,開機率、全球頂級期刊論文等,幾乎完勝日本、英國、法國等同處國際前列的第三代同步輻射裝置。
  • 聚焦科學研究前沿 中科院等機構發布《2020研究前沿》與《2020研究前沿熱度指數》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北京11月13日電(記者彭韻佳)中科院等機構13日發布《2020研究前沿》報告和《2020研究前沿熱度指數》報告,對世界主要國家在主要科學領域的研究活躍程度進行評估。由中科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文獻情報中心與科睿唯安聯合向全球發布的《2020研究前沿熱度指數》報告顯示,2020年,在11大學科領域整體層面,美國整體仍最活躍,以研究前沿熱度指數281.11分居全球首位,中國得分151.29,繼續穩居第二,英國、德國和法國跟隨其後。
  • 追逐引力波之光「極目」科學衛星發射成功
    作為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空間科學實驗室掛牌後發射的首顆科學衛星,中國科學院與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將這顆衛星命名為「懷柔一號」。「全天候無死角」監測宇宙中的爆發現象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這是什麼東東?顧名思義,它的使命就是全天候監測引力波伽馬暴,尋找引力波之光。
  • 腦科學領域引領世界科學的十大前沿科學問題發布
    打開APP 腦科學領域引領世界科學的十大前沿科學問題發布 發表於 2018-06-03 09:22:14 高興夫指出,腦科學是關係人類福祉、國家發展、社會安康的創新事業。浙江省政府正積極布局,對接國家「科技創新2030-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科技項目,充分發揮浙江大學、之江實驗室等科研院所的研究能力,以更好地服務於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
  • 青年科學家司徒國海:計算光學成像的探索者
    司徒國海在實驗室 鄭瑩瑩 攝中新網上海11月19日電 題:青年科學家司徒國海:計算光學成像的探索者作者 鄭瑩瑩1978年出生的司徒國海是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信息光學與光電技術實驗室主任。司徒國海在實驗室 鄭瑩瑩 攝這段歷程,在他看來,更多是慢慢用時間去培養學術品味,培養對科學問題的看法。「很多時候你接觸一個科學問題,有點像『盲人摸象』,你感受的只是大問題的小部分。」司徒國海說。
  • 探索前沿腦科學 盛趣遊戲布局腦科學與人工智慧前沿領域
    近年來,腦科學、腦機接口和融合智能等前沿科學已成為多國未來發展的重點,人工智慧是引領下一代戰略性技術和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8月20日,浙江大學與盛趣遊戲共建的「傳奇創新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 前沿科學的炮聲 |「智識前沿學者計劃」上線
    在知識分子創刊五周年、智識學研社成立一周年之際,我們正式發布 「智識前沿學者計劃」,計劃在影響人類未來生活的若干前沿科技領域,招募一批為科學進步或其應用做出努力的傑出青年學者,資助和鼓勵他們持續追蹤和分析前沿科技領域的新發現、新動向和新機會,並積極分享他們的專業判斷,促進前沿科技信息的交流和公共討論,為正在快速進展的前沿科技留影、存檔,為讀者提供重要的文獻式的科學指路牌
  • 等離子體技術的前沿探索者——記香港城市大學等離子體實驗室副...
    等離子體技術的前沿探索者——記香港城市大學等離子體實驗室副主任吳徵 自等離子體技術興起以來,已在化學合成、新材料研製、表面處理等領域開拓出一系列新方向,成為兼具國防、軍事、科技與民用多重學科交叉的最前沿研究領域,香港城市大學等離子體實驗室副主任吳徵威正是這一前沿領域的優秀探索者。 不忘初心 科研家庭走出「科研人」 吳徵威出生於一個典型的「科研人」家庭,父母都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教師。
  • 生命科學之光造福全人類--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三大看點
    新華社北京10月29日電題:生命科學之光造福全人類--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三大看點新華社記者陳芳、王昆全球生命科學的發展前景、社會各界如何參與、源頭創新的靈魂在哪裡……在29日閉幕的2018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上,國內外生命科學健康領域頂級科學家共聚一堂探尋生命科學創新的源泉,期待共同為增進人類福祉提供更多公共產品,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新動能,實現世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 科學之光 璀璨之光——「科技列車懷化行」科普活動及「科學之夜」掠影
    科學點燃夢想,創新助力前行。華燈璀璨的「科學之夜」讓科技之光點亮懷化。9月4日,「科技列車懷化行」啟動儀式後,一系列科普活動在我市舉行。當天,市民們在科技館裡探索科學,感受科技魅力,夜晚,「科學之夜」 懷化科技館圓形劇場如約上演,這是一場科技的狂歡。
  • 石家莊市舉行第20屆中小學探索者科技創新大賽
    為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培養科技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經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科協、團市委研究,決定舉辦石家莊市第20屆中小學「探索者」科技創新大賽。初中生獲得創新大賽市級一等獎,將作為石家莊市普通高中自主招生試點學校的報名條件之一。
  • 上海光源點亮大科學夢想之「光」
    王筱驕 科技日報記者 王春在張江科學城一個外形酷似「鸚鵡螺」的建築裡,光似乎停留了腳步。上海同步輻射光源(以下簡稱上海光源)產生寬波段的同步輻射光,每天供給全世界的前沿科學研究團隊使用。2004年12月開工建設,2009年5月6日對用戶開放,這一科學地標的崛起,使得中國以同類裝置最少的投資和最快的建設速度,加入到世界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裝置的第一方陣。截至2020年7月,上海光源完成了通過專家評審的實驗課題1.4萬多個,服務了遍布全國575家單位3116個研究組的30308名研究人員,已成為我國用戶和成果產出最多的大科學裝置。
  • 白春禮:物質科學充滿原始創新機會
    物質科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礎,還可以衍生出一系列新的技術原理記者:從當前科技發展態勢來看,哪個領域可能出現的原始創新最多?白春禮:從現代科技發展和當前科技發展態勢分析,物質科學研究是科學發展的制高點,充滿了原始創新的機會,而物質科學的變革性突破將對科技和經濟的發展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記者:什麼是物質科學?
  • 2020未來科學大獎舉行雲端頒獎典禮|科學之光 溫暖世界
    通過評獎活動,能夠鼓勵更多的女性科學家參與活動,並選出女性科學家給予表彰,我希望未來科學大獎會有更好的五年,五十年,甚至五百年。何川:科學的歷史是一個人類追求真理、滿足好奇心的歷史,好奇心往往是創新的動力和源泉,我希望大家不管是在生命科學或是在其他的科學領域,能夠永葆好奇心。
  • 南開成立又一重要前沿科學中心
    曹雪濤宣讀了成立南開大學新物質創造前沿科學中心、中心主任任命的通知。楊慶山、曹雪濤共同為中心揭牌。楊慶山指出,中心的成立是學校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南開大學重要講話精神、響應教育部《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加強基礎研究、實現原始創新、加快「雙一流」建設的重要舉措。
  • 地理資源所:結合國家需求,探索科學前沿,實現陸地表層系統科學的...
    自2000年以來,我所在領域前沿項目的部署過程中,認真學習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的有關指導性文件,學習院領導關於我所發展的具體指示,圍繞如何針對國家戰略需求,通過領域前沿項目的部署,把握學科發展前沿,提升研究所的原始創新能力,進而在研究所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工作中實現科學目標和國家目標的結合,不斷做出「三性」貢獻,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經過四年的實踐,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 「墨子號」搶佔量子科技創新制高點 太空最耀眼的「科學之星」
    「墨子號」搶佔量子科技創新制高點 太空最耀眼的「科學之星」 2020-10-23 09:05:35 來源:科技日報 遨遊在太空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以下簡稱「墨子號」
  • 雙子座流星雨夜賞天文奇景,左滌江天文臺上尋「科學之光」
    於是,從12月12日20點30分開始,《科學之光··認識宇宙》課程的同學們和天協的愛好者們一起向山頂前進。20點50分,我們到達山頂並有序地組織同學們鋪設防潮墊,選擇合適觀測的位置。21點10分,在老師短暫的講解了本次觀測的亮點和要點之後,同學們紛紛開始流星雨的觀測。由於場地總體比較開闊,同學們都找到了自己的觀測位置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