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PRL》:巧妙的實驗!揭示石墨超滑的摩擦來源

2020-10-09 材料material

清華大學微納米力學與多學科交叉創新研究中心鄭泉水院士研究組在結構超滑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該工作通過巧妙的實驗,揭示了石墨超滑接觸的摩擦力主要來源於接觸邊緣,並分析了其物理機理。這一結果為理解固體間的摩擦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也為超滑器件提供了指導性的設計準則。


該工作以「石墨超滑接觸的摩擦來源」(Origin of Friction in Superlubric Graphite Contacts)為題,在線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超滑技術研究所的瞿蒼宇博士為該論文第一作者,鄭泉水教授為通訊作者。


文章連結:

https://link.aps.org/doi/10.1103/PhysRevLett.125.126102


摩擦是一個普遍而重要的問題,它對物理、化學、生物、工程等領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當代工業化社會,摩擦和其伴隨的磨損消耗了發達國家約1/4的能源,引起約80%的機械部件失效,並使得許多關鍵技術遇到發展瓶頸。設若兩個發生接觸的固體表面之間,在不添加任何潤滑劑的情況下即能實現「零」摩擦,那麼摩擦問題便可迎刃而解。而結構超滑(Structural Superlubricity)現象恰恰為上述看似不可思議的設想提供了可能性


清華大學鄭泉水課題組在2008至2012年間的系列工作開創性地利用「石墨島」體系實現了結構超滑,為顛覆性的超滑技術帶來了難得機遇,並在深圳市政府和深圳市坪山區政府資助下,領導建立了全球第一個結構超滑技術研究機構——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超滑技術研究所。


結構超滑的基本理論預言處於超滑狀態的接觸在低速條件下摩擦力等於零,實驗證實超滑接觸摩擦力確實極低,但並不嚴格為零。這是由於真實的超滑接觸面總是有限大的,因此存在邊界,也即是接觸邊緣。我們猜測,即使接觸面內部處於「零」摩擦狀態,接觸邊緣可能仍然貢獻了可觀的摩擦力,從而使得總摩擦不為零。然而由於實驗方法的限制,以往的研究不能直接測出邊緣摩擦力的大小,這一猜測無法驗證。這限制了對結構超滑基本機理的理解和對超滑器件的設計。


實驗裝置示意圖與典型結果:(a)使用原子力顯微鏡操縱石墨島,測量石墨超滑接觸在不同接觸面積與接觸周長條件下的摩擦力。(b)摩擦力與X成線性關係,通過其斜率與截距可測出接觸面內部與接觸邊緣各自對摩擦的貢獻。


本次報導的工作正是巧妙地利用了「石墨島」體系,通過對大量實驗數據的詳細分析,分別標定出了石墨超滑接觸的接觸面內部和接觸邊緣各自所貢獻的摩擦力大小。結果表明,超滑接觸摩擦力來自於邊緣,接觸面內部的摩擦力貢獻在實驗誤差範圍內幾乎為零。平均來講,一個邊緣原子所貢獻的摩擦力比一個內部原子所貢獻的摩擦力要大至少104倍。藉助表徵手段,該工作進一步揭示了這一行為背後的物理機理。接觸面內部摩擦幾乎為零,是因為超滑接觸面為原子級光滑的單晶面,偶爾觀察到的內部缺陷也並不引起額外的摩擦;而接觸邊緣之所以貢獻了主要的摩擦力,是由於邊緣存在大量結構缺陷、化學基團、及環境吸附物。上述摩擦特點預示超滑摩擦存在線性的尺度效應:即不同大小的超滑接觸,其摩擦力大小正比於特徵尺寸的大小。同時,該論文的結果也意味著在超滑器件的設計當中,應當儘可能減少接觸邊緣所佔的比例,以實現更低的摩擦力。


本文來自「清華大學」。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鄭泉水院士團隊揭示結構超滑的摩擦來源
    清華新聞網9月24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微納米力學與多學科交叉創新研究中心鄭泉水院士研究組在結構超滑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該工作通過巧妙的實驗,揭示了石墨超滑接觸的摩擦力主要來源於接觸邊緣,並分析了其物理機理。這一結果為理解固體間的摩擦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也為超滑器件提供了指導性的設計準則。
  • 超潤滑:「零」摩擦的世界
    撰文 | 鄭泉水(清華大學微納米力學與多學科交叉創新研究中心教授)  來源 | 科技導報  01摩擦對人類的影響有多大?  在人們生活中,摩擦隨處可見。他們利用HOPG,通過一個設計巧妙的實驗(即後面將談到的石墨島「自縮回運動」現象[19]),發現摩擦力明顯具有超潤滑的基本特徵,即非公度定向(圖10(j)中陰影對應的角度)時摩擦極小,而每旋轉約60°度時(圖10(a)~(j)中藍色箭頭方向)摩擦力很大,並得到非公度時的剪切強度上限僅為0.04 MPa,而公度時的剪切強度比非公度的剪切強度大了4個量級,約為140MPa[47]。
  • 追求「零」摩擦之境–結構超滑技術與科學
    因此,簡單來說,結構超滑體系正是通過非公度接觸,才實現了優異的摩擦學特性。目前,微米尺度的結構超滑,主要由微米尺寸的石墨塊和石墨等材料的接觸實現。了解了結構超滑的基本原理和實現方式後,讓我們來看看結構超滑技術可能具有什麼改變我們生活的顛覆性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要降低無處不在的摩擦和磨損,使用潤滑液是常見的做法。
  • 清華大學2017年度國家科技獎獲獎項目介紹
    鄭泉水教授指導學生進行超潤滑實驗。該成果屬於表/界面力學和細觀力學領域,創建了範德華層狀介質的連續介質力學模型;突破了納米尺度「零」摩擦(簡稱超滑)的技術瓶頸,實現了微米尺度以上的超滑技術。這些發現促進了固體力學和相關交叉學科的發展,為極低摩擦磨損器件、高性能多功能微納米材料提供指導。
  • 生活中無處不在摩擦,能消失嗎?
    我們發現,當二氧化矽球對二氧化矽表面的時候,摩擦係數非常大,係數大概在0.6左右。如果是二氧化矽表面包覆石墨烯,與石墨烯對摩,或者與高取向石墨對摩,這使得摩擦係數降到千分之三了,實現了超滑,這也被譽為實現固體超滑的六大方法之一。後來,在真空下的摩擦係數降到十萬分之二,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
  • 摩擦力會消失嗎? | 雒建斌——科學講壇
    我們發現,當二氧化矽球對二氧化矽表面的時候,摩擦係數非常大,係數大概在0.6左右。  如果是二氧化矽表面包覆石墨烯,與石墨烯對摩,或者與高取向石墨對摩,這使得摩擦係數降到千分之三了,實現了超滑,這也被譽為實現固體超滑的六大方法之一。  後來,在真空下的摩擦係數降到十萬分之二,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
  • 清華大學/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鄭泉水院士課題組招聘博士後
    摩擦、磨損對人類社會影響深遠。據統計,全球約1/4的一次性能源因摩擦而損耗, 80%的器件失效由磨損而引起。帶來巨額經濟損失的同時,還造成環境汙染以及無可挽回的資源浪費。進一步地,摩擦、磨損使得許多關鍵技術遇到發展瓶頸。 結構超滑指直接接觸的兩固體表面間,相對滑移時摩擦幾乎為零、磨損為零的狀態。這一現象為解決摩擦磨損問題帶來了革命性的機遇。
  • PRL:「類五角石墨烯狀」結構的高溫超導體
    崔田課題組於2014年首次報導了共價金屬性氫化物H3S在200萬大氣壓下的超導轉變溫度高達200 K,隨後被實驗證實,激發了人們在富氫材料中尋找室溫超導體探究的熱情。2017-2019年,理論預測和實驗研究相繼發現「籠狀」氫化物LaH10的超導溫度達到250~260 K,堅定了尋找室溫超導體的信心。近日實驗上在高壓下合成了碳質硫氫化物,在288 K的室溫條件下實現了零電阻,讓人們看到了室溫超導的曙光。
  • PRL: 「類五角石墨烯狀」結構的高溫超導體
    崔田課題組於2014年首次報導了共價金屬性氫化物H3S在200萬大氣壓下的超導轉變溫度高達200 K,隨後被實驗證實,激發了人們在富氫材料中尋找室溫超導體探究的熱情。2017-2019年,理論預測和實驗研究相繼發現「籠狀」氫化物LaH10的超導溫度達到250~260 K,堅定了尋找室溫超導體的信心。
  • 為什麼會有摩擦?原子水平表面摩擦的化學和物理起源告訴你!
    而不考慮表面磨損,從而獲得對經常報導但理解較少的COF(摩擦係數)來源的基本見解。科學家們使用模型系統包含一個由矽製成的原子力顯微鏡(AFM)探針,稱為二氧化矽尖端,以及具有單層石墨烯臺階邊緣的石墨表面,石墨的基面提供了化學惰性和無缺陷平面。頂部暴露的石墨烯薄片與底層成比例,為摩擦測試提供了最少的波紋表面。實驗系統包含石墨表面上的單層石墨烯臺階邊緣,以提供在對應於一個化學鍵長度距離上高度變化為0.34 nm的明確形貌,以形成原子臺階。
  • 坪山區超滑技術研究所所長鄭泉水當選中科院院士
    ,鄭泉水院士擔任所長的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超滑技術研究所(簡稱「超滑所」)也於上個月在坪山區正式揭牌成立。鄭泉水院士領銜了科技部第一個以超滑為研究對象的973項目,同時應邀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Nature》期刊上發表了該刊的第一篇結構超滑的論文和展望綜述,有關成果於2017年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由鄭泉水院士領銜的超滑團隊是一支匯集了國內外超滑領域著名學者及跨學科高級人才的、擁有國際領先技術的研發團隊。
  • 《顆粒介質摩擦界面及其潤滑效應》
    顆粒流潤滑是將固體材料以顆粒(粉末)狀態直接導入摩擦副,使摩擦間隙中處於充滿固體顆粒狀態,利用顆粒的摩擦、變形、碰撞、擠壓和滑滾等微觀運動,減少作相對運動兩表面的接觸,保護表面免於損傷。顆粒流潤滑狀態下,摩擦間隙中以固體顆粒作為潤滑介質,可以實現低摩擦係數、寬溫度範圍、有冷卻、長壽命、可補充等性能特點,是一種新的介質潤滑理論與方法,具有較大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前景。
  • 中科院,清華大學重磅:夾層石墨烯,開闢膜特異性藥物傳遞!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IPE)和清華大學(THU)研究人員,報告了氧化石墨烯(GO)夾層膜超結構,它可以通過膜運輸。這一發現發表在《科學進展》上,開闢了一種膜特異性藥物遞送模式,與傳統藥物載體相比,該模式可以顯著改善細胞毒性效應。
  • 清華大學重要進展:從原子尺度解決滑動摩擦難題!
    氫化非晶碳是一種奇妙的固體潤滑劑,幾乎可以抵消界面摩擦表面之間的摩擦力。然而,這種特殊的超潤滑現象對環境中的水、氧分子等含氧反應物極其敏感,微量的以上物質就會完全破壞潤滑性能。本文從原子尺度上解決了滑動界面的摩擦化學活性的難題,為在複雜的環境中實現超潤滑性狀態提供了可能性。
  • 在石墨層間解離能研究上取得重大進展
    清華大學微納米力學與多學科交叉研究團隊在石墨層間解離能研究上取得重大進展清華新聞網9月17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微納米力學與多學科交叉研究中心(簡稱CNMM)鄭泉水教授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David J.
  • 青大揭示Fe3O4的額外容量主要來源及空間電荷存儲機制和位置
    近日,青島大學物理科學學院李強、李洪森教授在頂尖期刊《Nature Materials》發表突破性研究成果,通過原位磁性監測技術揭示Fe3O4的額外容量主要來源, 首次通過實驗證實了空間電荷存儲機制,明確了電子存儲位置。
  • 科普|九種摩擦起電現象的實驗
    但除了這些實驗還有什麼呢?   靜電是兩種不同的物體相互摩擦產生的,就連乾燥的空氣與衣物摩擦也會起電。摩擦起的電在能導電的物體上可迅速傳動流失,而在不導電的絕緣體如化纖、毛織物等物體上就能聚集形成靜電。當達到一定的電壓時就產生放電現象,發出響聲和火花。  這些靜電只有兩種,一種是正電荷,另一種是負電荷。這是在18世紀美國人班傑明・富蘭克林發現的。他意識到閃電與摩擦起電是相似的過程。
  • 上海交大張潔研究組揭示顆粒物質中能量漲落的特殊行為
    近日,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評論快報)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和自然科學研究院張潔教授研究組關於顆粒物質中能量漲落的實驗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