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重要進展:從原子尺度解決滑動摩擦難題!

2020-04-10 材料material

氫化非晶碳是一種奇妙的固體潤滑劑,幾乎可以抵消界面摩擦表面之間的摩擦力。然而,這種特殊的超潤滑現象對環境中的水、氧分子等含氧反應物極其敏感,微量的以上物質就會完全破壞潤滑性能。本文從原子尺度上解決了滑動界面的摩擦化學活性的難題,為在複雜的環境中實現超潤滑性狀態提供了可能性。


在氧或水分子存在的情況下,氫化非晶碳(a-C:H)膜超潤滑性態的不穩定性甚至消失的起源至今仍有爭議。近日,清華大學的研究者從原子尺度上解決了滑動界面的摩擦化學活性的難題。研究結果表明,氣態氧分子通過碳氫鍵摩擦效應的表面脫氫破壞了a-C:H的減摩能力。相關論文以題為「Atomic-scale insights into the interfacial instability of superlubricity in hydrogenated amorphous carbon films」於3月27日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


論文連結: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13/eaay1272

清華大學重要進展:從原子尺度解決滑動摩擦難題!


氫化非晶碳(a-C:H)是一個奇妙的固體潤滑劑,幾乎可以抵消界面摩擦表面之間的摩擦力,甚至可從宏觀尺度上降低摩擦係數μ達到千分之一的水平(即,μ~0.001)。然而,這種特殊的超潤滑現象通常出現在乾燥的惰性氣體、氫氣氛圍或超高真空環境中。它對環境中的水、氧分子等含氧反應物極其敏感,微量的以上物質就會完全破壞a-C:H膜的潤滑性能。因此,在大氣環境中實現強健穩定的超潤滑性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目前的研究重點是a-C:Hs在氧和水分子入侵下的表面和界面化學性質。一種可能的解釋是通過氣體吸附表面已被改性。眾多工作發現,雖然大多數氣體分子暴露於環境空氣後只是物理地吸附在a-C:Hs上,但當一小部分被吸附的分子發生解離並形成化學鍵時,烴類表面很容易被氧化。因此,在原位形成了一層天然的氧化層,這與磨合階段觀察到的高摩擦密切相關。此外,與氧分子相比,吸附的水層由於具有更大的偶極相互作用和相應更大的內聚能,使其成為更強的物理屏障。在高溼度條件下,較厚水層的存在會引起滑動面之間的粘滯阻力和毛細力。


另一個關鍵因素是這些含氧吸附劑沿滑動界面發生的摩擦化學反應。不僅a-C:H薄膜與摩擦耦合材料之間發生了強烈的化學相互作用,而且接觸表面與氣體種類之間也發生了強烈的化學相互作用。在這一過程中,摩擦誘導的結構轉變和材料轉移通常伴隨著在接觸區原位形成一個新構建的摩擦層,這是決定a-C:Hs膜潤滑行為的一個重要方面。


基於以上考慮,研究者使用掃描透射電鏡(STEM) 和電子能量損耗能譜法(EELS)所產生的原子分辨光譜表徵了受摩擦影響的接觸面,以了解原子是如何沿底部界面排列的,原子尺度結構和元素分布是如何影響a-C:H薄膜的摩擦性能的。首先,研究者設計了單獨的實驗,分別從外部和內部的角度闡明氧對烴潤滑基質的影響。然後,以a-C:H與裸鋼摩擦為例,探討了環境空氣中異常高摩擦的基本原理。


研究結果明確表明,摩擦表面和原位形成的摩擦層的原子活動在建立堅固的摩擦界面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相比較而言,氧摻入碳氫化合物基質中會形成一個低密度的表面剪切帶,因此摩擦狀態取決於氧的含量。a-C:H膜在潮溼環境下的高摩擦來自於高度氧化的摩擦層中形成的類瘤非均質結構。摩擦消失態取決於摩擦誘導的界面納米結構及其與氣體分子的物理化學相互作用。最後,通過對a-C:H的微觀結構進行摻雜處理,適當的矽摻雜可以形成類似於矽的摩擦層,有效地屏蔽了溼度效應,保持了穩定的超潤滑性。


清華大學重要進展:從原子尺度解決滑動摩擦難題!

圖1 a-C:Hs薄膜的結構、組成、力學性能和摩擦性能。


清華大學重要進展:從原子尺度解決滑動摩擦難題!

圖2 圖1 (G和H)摩擦試驗後a-C:Hs接觸區域的表面形貌和拉曼光譜


清華大學重要進展:從原子尺度解決滑動摩擦難題!

圖3 自配對a-C:H薄膜在乾燥的N2和O2氣體環境中的摩擦試驗後的界面微觀結構和表面化學(ACF-1,圖1G)。


清華大學重要進展:從原子尺度解決滑動摩擦難題!

圖4 自配a-C:H:O薄膜在乾燥N2氣體環境中摩擦試驗後的表面形貌和界面微觀結構(ACFO-1和ACFO-2,圖1G)。


清華大學重要進展:從原子尺度解決滑動摩擦難題!

圖5 溼空氣中,摩擦層在a-C:H膜上滑動後在裸鋼球表面形成的微觀結構(ACF-1,圖1H)。


清華大學重要進展:從原子尺度解決滑動摩擦難題!

圖6 在潮溼空氣中,防溼摩擦層在a-C:H:Si薄膜上滑動後在裸鋼球表面形成的微觀結構(ACF-6,圖1H)。


以上研究為在複雜的環境中實現超潤滑性狀態提供了可能性。這些發現也可以擴展為設計其他前所未有的界面材料的新的理論知識邊緣,這些材料具有之前未發現的納米結構和定製性能。(文:水生)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材料科學與工程」。歡迎轉載請聯繫,未經許可謝絕轉載至其他網站。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會有摩擦?原子水平表面摩擦的化學和物理起源告訴你!
    粘附力(Fa)可以在納米尺度上變得重要,為薄膜中摩擦學的分子機制引入一個額外術語。雖然這個表達式在現象學上很簡單,並且在實驗中保持了幾十年,但確定摩擦係數大小的實際機制非常複雜。為了探索這些起源,研究人員分析了摩擦作為載荷的函數,並從實驗研究和模擬中觀察到摩擦對石墨臺階和石墨烯臺階邊緣的載荷依賴性。結果證實,模擬為複雜摩擦行為的界面過程提供了原子級的洞察。系統中的摩擦係數與承載摩擦進行量化,以分離化學和物理貢獻,研究小組使用模擬中觀察到原子尺度信息來獲得額外的洞察。為了量化反應性MD模擬中對摩擦的物理貢獻,科學家們首先使用了二氧化矽尖端的剪切應變。
  • 清華大學《PRL》:巧妙的實驗!揭示石墨超滑的摩擦來源
    清華大學微納米力學與多學科交叉創新研究中心鄭泉水院士研究組在結構超滑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該工作通過巧妙的實驗,揭示了石墨超滑接觸的摩擦力主要來源於接觸邊緣,並分析了其物理機理。這一結果為理解固體間的摩擦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也為超滑器件提供了指導性的設計準則。
  • 清華大學鄭泉水院士團隊揭示結構超滑的摩擦來源
    清華新聞網9月24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微納米力學與多學科交叉創新研究中心鄭泉水院士研究組在結構超滑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該工作通過巧妙的實驗,揭示了石墨超滑接觸的摩擦力主要來源於接觸邊緣,並分析了其物理機理。這一結果為理解固體間的摩擦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也為超滑器件提供了指導性的設計準則。
  • 超潤滑:「零」摩擦的世界
    (a)北極熊在低摩擦的冰面上滑到§;(b)摩擦使得推動笨重的家具變得困難,並導致磨損,用放大鏡看,家具與地板的接觸面實際上是粗糙的(見(b)中小圖)§;(c)膝關節的磨損帶來疼痛§。  人們很早就懂得利用摩擦解決問題。傳說1萬多年前,燧人氏發明了鑽木取火(圖2(a),通過摩擦生熱取火),從而開啟了華夏文明。而一些因摩擦帶來的難題,也通過古人的經驗得到了巧妙解決。
  • 摩擦生熱中摩擦力為何必須是滑動摩擦力?高一物理
    高一物理問題:摩擦生熱中摩擦力為何必須是滑動摩擦力?王尚老師對該學生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的答疑。具體如下:摩擦生熱中摩擦力為何必須是滑動摩擦力學生物理學習問題學生問題:王尚老師您好,我在做物理自診斷的題,看了您的視頻,您視頻中說道,摩擦生熱中的摩擦力必須是滑動摩擦力,這是為什麼呢?
  • 原子及近原子尺度製造 ——製造技術發展趨勢
    作為下一代製造技術的代表,原子及近原子尺度製造的啟動、策劃與實施,將對我國的科技戰略發展起到重要的引領和支撐作用,有利於我國在下一輪科技競爭中佔領先機。,為推動原子尺度、低功耗電子產品的發展尋求解決方案,這一探索有望使得原子尺度製造和大規模生產成為可能。
  • 經典力學:滑動摩擦力
    摩擦力的方向總是平行於接觸面3.物體間有無靜摩擦力及靜摩擦力方向的判定①.假設法。②.根據物體所處的運動狀態,應用力學規律判二、滑動摩擦力兩個相互擠壓的物體,當接觸面存在相對運動時,接觸面上就會產生一種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叫作滑動摩擦力。1.滑動摩擦力產生條件兩個物體相互接觸且接觸面粗糙,相互之間存在著壓力且發生相對滑動。2.滑動摩擦的大小
  • 原子及近原子尺度製造——製造技術發展趨勢
    誠然,它們是重要的,但基礎仍然是製造。 首先,晶片是製造的產物,高端晶片依賴於高端製造,核心之一是高精度光刻機。其次,晶片、網絡、軟體僅僅解決信息(包括數據)的處理(包括計算)、存儲、傳輸的問題,而信息的獲取首先需要依賴於傳感器和各種測量裝置。
  • 科技:科學家創造了原子尺度的二維電子kagome晶格
    導語:科學家創造了原子尺度的二維電子Kagome晶格。臥龍崗大學(UOW)的科學家與中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開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同事合作,成功地創造了一種原子尺度的二維電子kagome晶格,在電子和電子領域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量子計算。該研究論文發表在11月出版的「 科學進展」雜誌上。
  • 在原子尺度揭開結構材料超高強度與超高韌性的面紗
    眾所周知,材料的微觀結構決定了材料的宏觀物性及其功能;而材料的微觀結構則是由組成原子之間空間排列的晶體結構所決定。如何了解調控原子之間的晶體結構,是材料微觀結構研究的重要課題和科學前沿。由北京工業大學和浙江大學組成的「材料彈塑性微觀機制研究團隊」經過13年不懈的努力,發明了國際上該領域獨有的「原子尺度材料力學性能實驗系統」和相關技術,為解決這一世界難題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徑。該實驗平臺的「力學微驅動器」可以在電子顯微鏡下精準施加外力,驅動微納米結構材料變形,並在原子尺度觀察原子及其團簇的演化規律。
  • 我國在原子分子超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證券網訊 新華社12月25日消息,飛秒強雷射為在原子時空尺度(阿秒時間與亞埃空間尺度)探測物質微觀結構及電子超快動力學提供了重要手段。近日,我國專家在利用飛秒強雷射探測原子分子結構及電子超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想像實驗的奇思妙解——滑動摩擦力與受力面積是否有關
    滑動摩擦力與受力面積是否有關——想像實驗的奇思妙解想像實驗,又叫「理想實驗」或「假想實驗」,是理論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下面應用想像實驗來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受力面積是否有關。如圖1,令動摩擦因數為μ,物體對接觸面的壓力為N,則滑動摩擦力f=μN。
  • (科技)我國在原子分子超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新華社武漢12月25日電(記者李偉)飛秒強雷射為在原子時空尺度(阿秒時間與亞埃空間尺度)探測物質微觀結構及電子超快動力學提供了重要手段。近日,我國專家在利用飛秒強雷射探測原子分子結構及電子超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哈工大在石墨烯功能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工與化學學院於淼教授課題組在石墨烯功能化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該工作通過精細調控局域雜化模式打開石墨烯帶隙,首次在原子尺度實現了石墨烯的二維長程有序功能化,為石墨烯基二維材料在電子器件和光電器件應用方面的關鍵難題提供了有效解決方法。
  • 大到宇宙,小到亞原子尺度,AI可解決雙重難題
    高能物理和宇宙學在純粹的尺度上似乎是天壤之別,但構成其中一個領域的無形成分告訴了另一個領域的組成和動力學——塌縮恆星,恆星誕生星雲,或許還有暗物質。幾十年來,兩個領域的研究人員研究各自領域的技術似乎也幾乎互不相容。
  • 蘭州化物所宏觀尺度超潤滑研究獲進展
    「超潤滑」是近代摩擦學研究的重要科學發現,源於1990年左右提出的「結構超潤滑」理論預測:當兩個理想、平坦的剛性晶面以非公度接觸方式發生相對運動時,上下表面間的原子勢作用相互抵消,滑移勢壘為零,出現摩擦力消失或接近為零的現象。「結構超潤滑」理論的工程實現將有望為節能降耗、機械裝備設計帶來革命性的進步。
  • 深海前沿中心在海洋中小尺度動力過程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研究成果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中尺度渦旋垂向熱輸送與海氣熱交換間的耦合動力機制,是對中尺度渦旋垂向熱輸送理論的重要發展;此外,也揭示了中尺度渦旋垂向熱輸送對海洋鋒面的重要維持作用,改變了「中尺度渦旋通過水平熱輸送過程破壞海洋鋒面
  • 美國諾貝爾獎主:解決了物理學中的一個150年的方程式難題
    海姆所率領的研究團隊,最近又解決了物理學中的一個150年的方程式難題,該最新研究結果論文,發表在這一期的《自然》雜誌上。它通常發生在顆粒狀和多孔性介質中,可以極大地改變諸如粘合、潤滑、摩擦、和腐蝕等特性,並且在微電子、製藥、食品、和其他行業使用的許多過程中都很重要。  具有150年歷史的開爾文方程式通常用於描述冷凝現象,並且已被證明對直徑小至幾納米的液體彎月面非常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