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諾貝爾獎主:解決了物理學中的一個150年的方程式難題

2021-01-10 網易

2020-12-23 02:20:02 來源: UFO宇宙奧秘

舉報

  安德烈·海姆(Andre K. Geim),俄羅斯裔英國籍物理學家,因「在二維石墨烯材料的開創性實驗」而與其學生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一同獲得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2013年獲得科普利獎,現為曼徹斯特介觀科學與納米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曼徹斯特大學教授。

  

  海姆所率領的研究團隊,最近又解決了物理學中的一個150年的方程式難題,該最新研究結果論文,發表在這一期的《自然》雜誌上。

  該研究團隊與論文作者中有四位中國研究學者,包括論文第一作者楊前(Qian Yang)。

  水的毛細管冷凝在自然界和技術中無處不在。它通常發生在顆粒狀和多孔性介質中,可以極大地改變諸如粘合、潤滑、摩擦、和腐蝕等特性,並且在微電子、製藥、食品、和其他行業使用的許多過程中都很重要。

  具有150年歷史的開爾文方程式通常用於描述冷凝現象,並且已被證明對直徑小至幾納米的液體彎月面非常適用。對於甚至更小的毛細管,這些毛細管在環境溼度下會發生凝結,因此具有特別的實用價值,由於所需的限制變得與水分子的大小相當,因此開爾文方程式有望被打破。

  

  該研究團隊使用二維晶體的範德華裝置來創建原子級毛細管,並研究其中的凝聚。所用的最小的毛細管高度不到4埃(ngstrms,1埃=10^–10米= 0.1奈米),只能容納單層原子尺度的水。

  出乎意料的是,即使在這種尺度下,研究人員也發現利用大量水的特徵的宏觀開爾文方程式,準確地描述了在強親水性毛細管中的縮合轉變,並且對於弱親水性(石墨)毛細管仍然在質量上有效。

  研究表明,這種性質可歸因於毛細管壁的彈性變形,它抑制了原子級毛細管與水分子之間的可比性所期望的巨大振蕩行為。該研究結果為更好地了解毛細血管效應提供了基礎,這可在許多現實情況下都非常重要的領域內發揮重要作用。

  舉例來講,在海灘上建造沙堡,儘管基本的基礎物理學是眾所周知的,但在過去十多年時間裡,物理學家仍繼續對這種引人入勝的粒狀材料獲得新的見解。這一最新突破解決了這一問題。

  

  製造沙堡所需的全部只是沙子和水。水就像一種膠,通過毛細作用力將沙粒保持在一起。研究表明,建造結構合理的沙堡的理想比例是每八桶沙子中有一桶水。

  在2008年,物理學家就深入研究為什麼沙子在變溼時會變粘。通過使用X射線顯微照相技術拍攝了溼玻璃珠的3D圖像,其形狀和大小與沙粒相似。當他們將液體添加到乾燥的粒子中時,觀察到了各個粒子之間形成的液體「毛細管橋」。添加更多的液體會使橋變得更大,並且這種情況發生時,粒胎圈表面會與更多的水接觸,從而進一步增加了粘合效果。但是,隨著橋結構的增大,毛細作用力的相應減小抵消了增加的結合作用。該研究得出結論,即使水分含量發生變化,將粒子粘合在一起的力也不會改變。

  從數學上講,這種毛細管冷凝現象,即環境空氣中的水蒸氣將如何在多孔材料內部或接觸表面之間自發冷凝,通常由1871年開爾文所提出的方程式描述。儘管這是一個宏觀方程,但事實證明,精確到10納米尺度都非常精確,但是缺乏能說明甚至更小的尺度的完整描述,這使物理學家長期感到沮喪。

  這種冷凝的典型溼度在30%到50%之間,但是在1納米或更小的分子尺度(水分子的直徑約為0.3納米)下,在1納米內只能容納一到兩個分子層的水毛細血管。在這樣的尺度下,開爾文方程似乎沒有意義。這對於建造沙堡可能並不重要,但是毛細管冷凝也與許多微電子、製藥和食品加工行業有關。該研究找到了一種克服長期研究分子規模毛細管實驗挑戰的方法。

  

  論文第一作者楊前表示:「這真是一個很大的驚喜。我期望傳統物理學會徹底崩潰。」 「原來的方程式行之有效。最終解決百年之謎的過程有點令人失望,但也令人興奮。因此,我們可以放輕鬆,所有這些冷凝效應和相關特性現在都得到了有力的證據支持,而不是憑直覺似乎有效而可以使用公式。」

  海姆說:「好的理論常常超出其適用範圍。」 「開爾文勳爵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做出了許多發現,但即使他也一定會驚訝地發現,他的理論,最初考慮的是毫米級的管子,甚至可以保持在一個原子級別上。事實上,開爾文在開創性論文中評論到正是這種可能性。所以我們的工作同時證明了他的是與非。」

  【溫馨提示】:文章來源網絡,版權歸屬原作者,若有不妥,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修改或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150年前沙堡方程式終於獲解
    一份新研究發現,150年前一位數學物理學家針對宏觀世界總結的規律,竟然在納米尺度範圍的微觀世界內仍然適用。 1871年,英國數學物理學家威廉 湯姆森(William Thomson,第一代開爾文男爵)總結了一個方程式,描述水從環境中揮發將使帶孔材料結合更緊密的現象,被稱為「開爾文方程式」,因為它能很好地解釋沙子城堡的堅固性,也被稱為「沙堡方程式」。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布 三位獲獎者與黑洞有關
    彭羅斯1931年出生於英國,現為牛津大學教授;根策爾1952年生於德國,現任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所長,併兼任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蓋茲1965年出生於美國,現為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蓋茲也是迄今第四位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科學家。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布,三位獲獎者與黑洞有關
    彭羅斯1931年出生於英國,現為牛津大學教授;根策爾1952年生於德國,現任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所長,併兼任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蓋茲1965年出生於美國,現為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蓋茲也是迄今第四位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科學家。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已經公布—關於諾貝爾物理學獎
    自1901年12月10日首次頒發物理學獎,截止2019年已頒獎113次(共有6年未頒獎:1916年、1931年、1934年、1940年、1941年、1942年),共213人次、212位物理學家獲獎,美國著名固體物理學家John Bradeen是物理學領域中唯一一位兩次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家,分別為1956年和1972年。
  • 150年後,物理學家終於解決了這個沙雕問題
    但即使物理學發展到如此程度,我們身邊不少小問題在物理學上仍然沒有令人滿意的答案。例如「沙雕是怎麼立起來的?」,這種看上去有些「沙雕」的問題,實際上卻是物理學家150年來都未能解決的難題。近日,曾以看上去有些「沙雕」的方式獲得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以看上去不那麼「沙雕」的方式,終於回答了這個「沙雕」問題。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
    彭羅斯1931年出生於英國,現為牛津大學教授;根策爾1952年生於德國,現任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所長,併兼任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蓋茲1965年出生於美國,現為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蓋茲也是迄今第四位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科學家。三位科學家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12萬美元)獎金,彭羅斯獲得其中一半,根策爾和蓋茲共享另外一半。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新聞—科學網
    關於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的新視角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表彰了兩個研究,一個是對宇宙結構和歷史的新認識,一個是在太陽系外首次發現一個繞著類太陽恆星公轉的行星。 在過去的50年裡,James Peebles 對於物理宇宙學的洞見豐富了整個研究領域,並為宇宙學從猜測轉變為實證科學奠定了基礎。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諾貝爾物理學獎近5年得主名單
    根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介紹,諾貝爾物理學獎是根據瑞典著名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的遺囑,以其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5個獎項之一,旨在獎勵對人類物理學領域裡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設立物理學獎項,最早在阿爾弗雷德·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中被提及。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2019年 獲獎者:美國的吉姆·皮布爾斯、瑞士的米歇爾·麥耶和迪迪埃·奎洛茲。 2018年 獲獎者:美國的亞瑟·阿斯金、法國的傑哈·莫羅和加拿大的唐娜·斯特裡克蘭。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當地時間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 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因為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對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北京時間10月6日,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獲獎人是:英國科學家Roger Penrose、德國天體物理學家Reinhard Genzel和美國天文學家Andrea Ghez。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被分為兩半。
  • 外媒:美國三位引力波學者獲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參考消息網10月4日報導外媒稱,諾貝爾獎主辦方3日稱,美國科學家雷納·魏斯、巴裡·巴裡什和基普·索恩因在引力波探測中發揮的先鋒作用而獲得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據路透社10月3日報導,一個世紀前,愛因斯坦曾首次預言時空結構中的波動,即引力波。在去年初科學家宣布引力波被首次發現後,它引發了天體物理學的一場革命。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這次研究的是黑洞!
    其中,彭羅斯因為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對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測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根策爾與蓋茲的獲獎理由是他們發現了銀河系中央的一個超大質量緻密天體。她也成為繼瑪麗·居裡(1903年)、瑪麗亞·格佩特-梅耶(1963年)和唐娜·斯特裡克蘭(2018年)之後,第四位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
  • 三名美國科學家分享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新華社斯德哥爾摩10月3日電(記者 李驥志 付一鳴)瑞典皇家科學院3日宣布,將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雷納·韋斯、巴裡·巴裡什和基普·索恩,以表彰他們為「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項目和發現引力波所作的貢獻。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這次研究的是黑洞
    據諾貝爾官網介紹,羅傑·彭羅斯於1931年出生於英國科爾切斯特,他因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可靠預測而獲獎。萊因哈德·根澤爾於1952年出生於德國巴特洪堡,安德裡亞·格茲於1965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市。這兩位科學家發現了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天體。諾獎官網稱,他們三人的開創性發現,為我們提供了迄今為止最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銀河系中心存在一個超大質量黑洞。
  • 諾貝爾物理學獎史演義系列(九)——馬可尼和布勞恩
    史上第一次跨大西洋電報通訊圖解,出自馬可尼的諾貝爾獎講座(來源:物理雙月刊)馬可尼的成就舉世矚目,很多人稱他為「無線電之父」,如此功勳在身,他站在19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領獎臺上也不足為怪。馬可尼讓無線電飛遍全球的過程中,不少科學家都在背後默默付出,其中德國物理學家布勞恩最為耀眼。他對無線電報進行改善,從而與馬可尼平分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這次研究的是黑洞!
    萊因哈德·根澤爾於1952年出生於德國巴特洪堡,安德裡亞·格茲於1965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市。這兩位科學家發現了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天體。諾獎官網稱,他們三人的開創性發現,為我們提供了迄今為止最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銀河系中心存在一個超大質量黑洞。
  • 3位科學家為何獲得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英國人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德國人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美國人安德裡亞·蓋茲(Andrea Ghez)獲得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彭羅斯獲得了今年獎金的一半,根澤爾和蓋茲獲得了另一半。為什麼這三名科學家獲獎?簡單來說,是他們因增進了我們對黑洞的認知而獲獎。
  • 剛剛,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英國科學家Roger Penrose「由於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一個有力預測」而被授予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德國科學家和美國科學家Reinhard Genzel、Andrea Ghez因「在銀河系中心發現了一個超大質量的緻密物體」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Roger Penrose將享有一半獎金,Reinhard Genzel和Andrea Ghez將分享另一半獎金。
  • 剛剛,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北京時間10月6日下午6時許,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Roger Penrose、Reinhard Genzel、Andrea Ghez獲獎。英國科學家Roger Penrose「由於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一個有力預測」而被授予了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