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物理學獎史演義系列(九)——馬可尼和布勞恩

2021-01-19 蝌蚪五線譜

開無線電技術研究先河的兩位科學家同時獲得1909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無線電技術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廣播、電視、手機、網際網路、雷達、導航等都有它的身影。無線電是指在空氣或真空裡傳播的電磁波,無線電技術則是指用電波傳播信號的技術,是電磁學的最重要應用。從發現電磁力到無線電的廣泛運用這一百多年裡,許多物理學家都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中,開無線電技術研究先河的兩位科學家同時獲得1909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無線通信技術應用一例(來源:新浪)

無線通訊步步高

19世紀末,經過法拉第、麥克斯韋、赫茲等科學家的不懈努力,電磁學得到長足發展。機緣巧合,義大利物理學家馬可尼發現電磁波居然不用電線媒介就能遠距離傳遞信息。其實,這種用看不見的電磁波來傳遞信息的方式都是無線電通信。

馬可尼是正宗的「富二代」,啟蒙教育是在家裡完成的。10多歲時即對物理學產生興趣,尤其喜歡讀麥克斯韋、洛奇、赫茲等前輩的著作。1895年,21歲的他在自家的莊園做了人生中第一個電磁學實驗;他設計了發射機並實現了無線電信號2.4千米距離的傳輸;他也是世界上首位發現電磁波可以傳遞信息並付諸實踐的科學家。

馬可尼設計的發射機(來源:搜狐)

很快,馬可尼將無線電通信距離提高到13千米,並開始根據電報密碼來做發電機電鍵,進行遠距離無線通訊的實驗。為了進一步研究無線電的商業應用,他創立了無線電報通信公司(即馬可尼無線電公司的前身)。1898年,跨距45千米的英吉利海峽無線電報通信實驗成功,兩岸可以順利進行電報聯繫。馬可尼下一個目標就是讓無線電橫跨大西洋!

無線電報穿越大西洋,這可是個大挑戰。大西洋跨越達3700千米,這是真正的超遠距離無線傳播;而且,當時很多人都認為電磁波和光一樣直線傳播,大西洋彎曲的地球表面不能傳播電磁波。行不行做了再說,馬可尼抱著這樣的心態,做了很多次實驗。1901年,他在加拿大接收到大西洋彼岸英國發射臺傳來的無線電報,這個實驗讓世界震驚。很快,從美國向英國《泰晤士報》用無線電傳遞新聞,可以實現當天見報。許多國家的軍事要塞、海港船艦大都裝備有無線電設備,比如大西洋航線上行駛的郵船。美國政府請馬可尼主持修造了一座大功率的發射臺,由美國總統給英國國王發了第一封無線電報。無線電成了全球性的事業。

史上第一次跨大西洋電報通訊圖解,出自馬可尼的諾貝爾獎講座(來源:物理雙月刊)

馬可尼的成就舉世矚目,很多人稱他為「無線電之父」,如此功勳在身,他站在19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領獎臺上也不足為怪。

馬可尼讓無線電飛遍全球的過程中,不少科學家都在背後默默付出,其中德國物理學家布勞恩最為耀眼。他對無線電報進行改善,從而與馬可尼平分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無線技術攻難題

卡爾費迪南德布勞恩生於德國富爾達市,父親是正宗的公務員。從小衣食無憂,接受良好教育。1868年,16歲的布勞恩進入德國馬爾堡大學,開始接觸自然科學。1872年,獲得柏林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次年,進入萊比錫的一家中學任教,主要教數學和自然兩門。在這家不出名的學校裡,他開始系統研究振蕩電流,邁出電磁學研究之旅的第一步。此後,他在馬爾堡大學、斯特拉斯堡大學及卡爾斯魯厄大學任物理學教授,直到1895年回到斯特拉斯堡大學任物理研究所主任。從這些經歷來看,布勞恩有條件進行電磁學實驗。

布勞恩在電學上做出的第一貢獻是發明了陰極射線管。19世紀末,很多科學家都在研究陰極射線,其中不乏取得成績者。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X光和英國物理學家湯姆孫發現電子的消息傳來,布勞恩也投身於這一領域。1897年,他在真空玻璃管的一端裝上電極,這樣從陰極發出的電子受靜電力影響就會發射出電子束(即陰極射線)。磁場改變時電子束也會發生偏轉,如此就在螢屏上得到波動的圖像。科學家們把這個玻璃管叫做陰極射線管(縮寫CRT),又稱布勞恩管。由於後人改進此管以用於電視、計算機等電子設備的圖像顯示,所以布勞恩管又俗稱顯像管。

用於實驗中的布勞恩管(來源:花瓣網)

陰極射線管在實驗中的廣泛應用讓布勞恩很受激勵。他得知馬可尼正在推廣無線電的消息後,便投入到無線電技術的研究中。研讀無線電論文及相關報導後,發現當時的無線電技術中有兩個難題,其一是無法讓電磁波沿指定的方向發射。換言之,以前馬可尼無線傳輸實驗只是結果,沒有對過程進行物理控制。經過多次實驗,馬可尼發明了定向天線。可以保證在指定的方向上發出無線電波,這樣就有效減少了能量消耗。1902年,他用定向天線系統接收到定向發射的信號。

第二個問題是缺少可靠的電報接收機和發射機。為此,布勞恩在接收機裡面加入晶體探測器,以提高接收的敏感度。發射機方面,馬可尼由於研究太雜又忙於推廣無線電,所以只是發明了具基本功能的發報機。布勞恩反覆研究馬氏發報機後對其進行改裝,新發報機由電容器和閉路線圈構成,線圈與不帶火花的天線相連。不同電容振蕩產生不同的電流。同時,此機的頻帶被調得很窄。這樣,發射機可以發出不同信息的電磁波,接收機接收後再轉出即可。馬可尼能完成1901年無線電跨越大西洋的壯舉,很大程度得益於布勞恩改進的發射器和接收器。

定向天線傳播示意圖(來源:與非網)

布勞恩解決早期無線電技術的兩個難題後,無線電技術進入飛速發展的快車道。如果說馬可尼讓無線電飛遍全球,那布勞恩則讓「飛」的速度變得更快。相對於他們的貢獻而言,諾貝爾物理學獎實在微不足道。

馬可尼與布勞恩醉心於無線電研究的時候,一位荷蘭物理學家正全力向熱力學進軍。通過對氣體、液體的研究,他最終全面、系統地描述氣體的物理性質,還弄清了分子間作用力的概念及相關理論。由此,這位阿姆斯特丹大學的著名教授榮獲1910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是誰?他是如何研究氣體和液體的?分子間作用力又是怎麼回事?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集分解。

馬可尼和布勞恩的諾貝爾官方照(來源:物理雙月刊網)

——————————————————————

【參考資料】

1. 圖書《諾貝爾物理學獎一百年》,2002年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出版,作者是郭奕玲、沈慧君。

2. 論文《20世紀物理學的偉大縮影》,作者清華大學郭奕玲,《物理研究》2009年第2期。

3. 資料《19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簡介》,見《物理通報》2017年2期。

4. 馬可尼事跡

作者:魏德勇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物理學獎史演義系列(六)——湯姆遜
    卡文迪許實驗室前兩任主任分別是電磁學大師麥克斯韋和泰鬥級人物瑞利勳爵(後來獲19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才畢業四年的湯姆遜算哪根蔥?可是,有前主任瑞利勳爵和劍橋大學前輩開爾文爵士、小達爾文等大咖聯合舉薦,不服不行!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來源:百度)話雖如此,但年輕的湯姆遜內心還是有些忐忑。
  • 諾貝爾物理學獎史演義系列(六)——麥可遜
    因為光跑得實在太快了,沒有超高端的實驗設備和很專業的實驗方法根本無法測量。陽光從陽光照射到地球,要8分多鐘時間。(來源:素材網)100多年前,許多科學家都致力於光速的測定,最後拔得頭籌並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者,是當時的美國物理學會主席阿爾伯特·亞伯拉罕·麥可遜。
  • 九成以上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都具有這些特徵
    我用了將近一個月的業餘時間,詳細查詢了每一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相關信息,下面就是簡單的總結,希望對那些有志於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朋友有所幫助。93%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有博士學位在216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人中,僅有15位沒有博士學位,其中4位之所以沒有博士學位並不是因為他們沒有獲得博士學位,而是因為英國的劍橋大學在1919年之後才有博士學位,這樣換算過來就是93%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都有博士學位
  • 諾貝爾物理學獎史演義系列(十)——範德華博士論文解物態
    沒上大學的範德華不甘平庸,他賺錢養家,一邊到當地知名學府萊頓大學旁聽物理、數學和天文學講座。沒過幾年自學成才,他的知識見聞就超過正規大學生。荷蘭第一所大學,萊頓大學(來源:留學網)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1865年,荷蘭政府創立專門服務中高產階級孩子的哈佛商學院,公開招聘教師。範德華通過層層考試,成為該校的物理學教師。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已經公布—關於諾貝爾物理學獎
    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另一半共同授予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Genzel)和安德烈亞該獎項旨在獎勵那些對人類物理學領域裡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獎金。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評獎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20世紀及21世紀物理學的主要成就和物理學的發展情況。
  • 了解諾貝爾物理學獎
    ;瑞典語:Nobelpriset i fysik)是根據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五個諾貝爾獎之一,該獎旨在獎勵那些對人類物理學領域裡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190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首次頒發。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甄選委員會通常在每年10月公布得主。頒獎典禮於每年12月10日,即諾貝爾逝世周年紀念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並由瑞典國王親自頒獎 。
  • 數說諾貝爾物理學獎
    本文轉自【新華社】;新華社北京10月6日電 諾貝爾物理學獎已經頒發一百多次。宏觀至宇宙探索,微觀至原子結構,都是物理學獎得主們的研究領域。回顧過去頒發的這個獎項,能發現不少有趣的數字。 113次:自1901年首次頒獎至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已頒發113次。
  • 剛剛,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
    (下同)根據諾貝爾的遺志,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在物理學領域做出最重大發現或者發明的人」。諾貝爾物理學獎僅授予1人的,出現了47次;授予兩人的,共出現了32次;授予三人的,出現了34次。近年來,兩人或者三人獲獎的頻率大大增加,上一次獨享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物理學家還要追溯到1992年獲獎的喬治·夏帕克。迄今為止,最年輕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是威廉·勞倫斯·布拉格,獲獎時是25歲。
  • 剛剛,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以表彰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有力預言的發現。數讀諾貝爾物理學獎1901年至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共頒發過113 次。其中有6個年份沒有頒發過諾貝爾物理學獎,分別是1916年、1931年、1934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
  • 數據解讀:1901-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895年11月27日,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籤署了最後的遺囑,將其一大筆生前財富立為一系列獎項的儲備基金,獎勵世界上在不同領域為人類做出重要貢獻的人。這一系列獎項就是諾貝爾獎。根據諾貝爾的遺志,諾貝物理學獎被授予「在物理學領域做出最重大發現或者發明的人」。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諾貝爾物理學獎近5年獲獎者回顧 關於諾貝爾物理學獎 諾貝爾物理學獎是根據諾貝爾1895年的遺囑而設立的五個諾貝爾獎之一,該獎旨在獎勵那些對人類物理學領域裡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 190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首次頒發。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甄選委員會通常在每年10月公布得主。
  • 數讀「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們與物理學獎」擦肩而過
    (原標題: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史上留名憑實力,獲獎還要些運氣?)當地時間10月8日,國慶黃金周已正式「收官」,而諾貝爾獎「開獎」仍在繼續。北京時間8日下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吉姆·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米歇爾·麥耶(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三名科學家,以表彰其在宇宙學和地外行星相關領域的研究貢獻。當地時間10月8日中午,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一名來自美國和兩名來自瑞士的科學家。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仍然聚焦天體物理學領域,帶我們發現宇宙探索的又一「高光時刻」——黑洞和銀河系「最深處的秘密」。當天在瑞典皇家科學院會議廳舉行的發布會比預定時間晚10多分鐘。皇家科學院常任秘書戈蘭·漢松首先向因新冠疫情而無法現場報導的媒體表示歉意,並解釋這一延遲是因為與獲獎者聯繫。隨後他公布了獲獎者名單及主要成就。
  • 「數」說諾貝爾物理學獎
    「數」說諾貝爾物理學獎 澎湃新聞 2020-10-06 17:01 來源:澎湃新聞
  • 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萊因哈德·根澤爾|諾貝爾物理學獎|羅傑...
    當地時間10月6日,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在瑞典揭曉,羅傑·彭羅斯、萊因哈德·根澤爾和安德裡亞·格茲摘得獎項。三位獲獎者因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特的現象黑洞,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合760萬人民幣)。根據諾貝爾網站消息,彭羅斯證明了黑洞的存在,而根澤爾與格茲發現銀河系中心有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
  • 無線電史上的重要人物——馬可尼
    年滿20歲的馬可尼知道了這些實驗,並受到了啟發他立刻想到能不能利用這種波向遠距離發送信號而可以不用任何線路?比如利用這種手段可以把信息傳送給航行在海上的船隻或空中的飛機,這樣就可以使電報完成不了的許多通信有了可能。經過了幾年的努力,馬可尼終於成功地發明了種工作裝置,完成了他的設想。
  • 諾貝爾物理學獎第4位女性獲獎者誕生!盤點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那些...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6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北京時間10月6日,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三位獲獎者因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特的現象之一——黑洞而獲獎。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發現,相對論的一般理論導致了黑洞的形成。
  • 尋找諾貝爾物理學獎推薦人
    尋找諾貝爾物理學獎推薦人:《宇宙物理體系》在這兒發布:尋找諾貝爾物理學獎推薦人和尋找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推薦人。如果推薦成功,獲得金獎對半分,即推薦人可獲得獎金的一半,比如,諾獎600萬人民幣,推薦人可得300萬人民幣,未來科學大獎700萬人民幣,推薦人可得350萬人民幣。以此鼓勵推薦人,最大的利益是讓《宇宙物理體系》早日為人類物理學服務。
  • 【物理諾獎】關於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小知識
    自1901年設立至今,諾貝爾物理學獎已走過百年曆程,記錄了物理學發展史上的無數個裡程碑,已成為人類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儘管諾貝爾物理學獎目前已家喻戶曉,但其背後的一些趣事或許並不為人所熟知。近日,諾貝爾獎官方網站為人們梳理了這些信息。自1901年設立至今,諾貝爾物理學獎總共頒發了110次。
  • 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海外網10月8日電當地時間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吉姆·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米歇爾·麥耶(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