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物理學獎史演義系列(十)——範德華博士論文解物態

2021-01-19 蝌蚪五線譜

壁虎能在平滑的玻璃上爬行,是因為它腳趾的絨毛分子與玻璃分子產生強大的範德華力。

氣體為何凝聚成液體?氣體的體積、溫度、壓力等要素之間有何聯繫?用數學公式可否表達?150年前,西方科學家對這些問題非常感興趣。前赴後繼研究持續近半個世紀。最後, 一位荷蘭物理教師在博士論文中完美解答了這些問題,並由此獲得1910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論文中的公式則他的名字命名。

自學成才考博士

1873年2月,荷蘭萊頓市春寒料峭,街邊花兒已含苞待放。在城東哈佛商學院的一處實驗室裡,物理教師範德華專心致志地做著關於氧氣的實驗。當他把氧氣通過高壓變為液氧後,運用克拉佩龍物態方程計算的結果與實驗測試的結果並不一樣,他不禁生出疑問。

範德華的諾貝爾獎官方照片(來源:物理雙月刊網)

克拉佩龍物態方程是1837年法國科學院院士伯諾瓦·保羅·埃米爾·克拉佩龍總結出來的熱力學方程,主要描述氣體體積、壓力、溫度等之間的數學關係。此方程包括三方面內容:氣體體積與壓力成反比、與溫度成正比、與粒子數目成正比。

沒過幾年,科學家發現克拉佩龍物態方程有一個缺點,就是它不適用高壓力下氣體與液體的互換描述。換言之,就是此方程只能計算出普通氣壓下氣體各要素之間的關係。科學界有個不成文的現象:當舊理論在一般條件下不適用的時候,新理論就成為科學家們追逐的重點。科學家紛紛加入到新理論的研究中,也包括範德華。

範德華原名約翰尼斯·迪德裡克·范·德·瓦耳斯。他父親是萊頓市的普通木匠,生了十個子女。作為長子,範德華很早就擔起大哥的責任,做弟弟妹妹們的表率。在學校是學霸,門門成績都很好,15歲時中學畢業當小學教師,用工資補貼家用。

沒上大學的範德華不甘平庸,他賺錢養家,一邊到當地知名學府萊頓大學旁聽物理、數學和天文學講座。沒過幾年自學成才,他的知識見聞就超過正規大學生。

荷蘭第一所大學,萊頓大學(來源:留學網)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1865年,荷蘭政府創立專門服務中高產階級孩子的哈佛商學院,公開招聘教師。範德華通過層層考試,成為該校的物理學教師。他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機會,一邊兢兢業業教學,一邊從事物理學研究。

要想科學有作為,考取博士是關鍵。範德華深知當時的成功密碼,他報考了萊頓大學的物理博士和數學博士,準備進行論文答辯。

他首先準備的是物理論文,並選擇一塊「硬骨頭」作論文主題,那便是找出克拉佩龍物態方程在高壓下失效的真正原因,並得出新的物態方程。這便是前文他在實驗室裡的疑問。

博士論文創新律

沉醉於氣體狀態研究的範德華教學之餘與顯微鏡、定量儀等打交道。同時,他堅持閱讀同時代的熱力學典籍,麥克斯韋、玻爾茲曼、吉布斯等大咖的作品都給他很多幫助。日子就在繁忙的工作中一天天過去。

範德華的努力沒有白費。1873年6月14日,他的博士論文《論氣態與液態之連續性》在萊頓大學順利通過答辯。他進入歐洲首屈一指的物理學家之列。

在這篇論文中他提到兩個前所未有的理論:一是克拉佩龍物態方程在高壓下失效的真正原因是其沒有考慮氣體分子之間的吸引力;二是創新導出能應用於高壓氣體下的物態方程,文章中稱這個方程被叫「範德華方程」。

範德華方程,其中a、b為常數(來源:百度)

歐洲乃至全球的科學家都對兩個理論產生興趣。經過多年研究,科學家們終於得知:無論是固體、液體還是氣體,它們的分子或原子之間都存在吸引力。他們把這種吸引力稱為「範德華力」,它對物質的熔點、沸點、溶解度等物理性質都有決定性影響。關於範德華方程,歐洲的科學家除了紛紛進行研究,荷蘭皇家科學院院刊相繼刊載了關於範德華方程的論文。這些論文還被翻譯成其它國語言,以增進世界科學的交流。無怪乎麥克斯韋在《自然》雜誌上發表預言:「毫無疑問地,範德華的名字很快會出現在分子科學的前沿之中。」

再接再厲攀高峰

範德華通過博士論文答辯,一躍成為歐洲科學界的知名人物。面對榮譽,他不驕不躁,繼續向科學高峰攀登。後來,他用函數表示範德華方程,並將方程中的化合物用a或b來代替,這樣更利於計算。由此,科學家先後制出液化氫、液化氦。再後來,範德華把他發現的方程與熱力學第二定律相結合,用數學公式或圖形來表示熱力的各種性質。科學家從範德華的論文入手,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壁虎之所以能在平滑的玻璃上爬行,是因為它腳趾的絨毛分子與玻璃分子產生了強大的範德華力。

壁虎腳上的分子與物體分子產生範德華力(來源:搜狐)

範德華的貢獻首先得到荷蘭政府的認可。1877年,他被任命為阿姆斯特丹市立大學的第一任物理學教授。10多年後,荷蘭皇家科學院聘請他為秘書。世界各國也給了他足夠多的榮譽:先後被授予英國劍橋大學榮譽博士、柏林皇家科學院通訊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等。

卓越貢獻、榮譽等身、熱力巨擘,1909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無線領域的科學家後,立馬提名範德華為新一屆物理學獎人選。一切按流程進行,範德華站到1910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領獎臺上。從旁聽窮學生到世界級大師,他用親身經歷譜寫了一曲自學成才的讚歌。

熱力學是經典物理的主要內容之一。與範德華同時代的一位東普魯士物理學家也在熱力學上做出傑出貢獻。他因發現熱輻射定律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些定律後來被運用到LED照明技術上,大大地改善了人類的生活。他是誰?他是怎麼研究出熱輻射定律的?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集分解。

——————————————————————————————

【參考資料】

1. 圖書《諾貝爾物理學獎一百年》,2002年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出版,作者是郭奕玲、沈慧君。

2. 論文《20世紀物理學的偉大縮影》,作者清華大學郭奕玲,《物理研究》2009年第2期。

3. 論文《壁虎爬牆的科學分析 》,作者趙興華,《物理通報》2014年第10期。

作者:魏德勇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物理學獎史演義系列(六)——湯姆遜
    卡文迪許實驗室前兩任主任分別是電磁學大師麥克斯韋和泰鬥級人物瑞利勳爵(後來獲19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才畢業四年的湯姆遜算哪根蔥?可是,有前主任瑞利勳爵和劍橋大學前輩開爾文爵士、小達爾文等大咖聯合舉薦,不服不行!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來源:百度)話雖如此,但年輕的湯姆遜內心還是有些忐忑。
  • 諾貝爾物理學獎史演義系列(九)——馬可尼和布勞恩
    史上第一次跨大西洋電報通訊圖解,出自馬可尼的諾貝爾獎講座(來源:物理雙月刊)馬可尼的成就舉世矚目,很多人稱他為「無線電之父」,如此功勳在身,他站在19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領獎臺上也不足為怪。馬可尼讓無線電飛遍全球的過程中,不少科學家都在背後默默付出,其中德國物理學家布勞恩最為耀眼。他對無線電報進行改善,從而與馬可尼平分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 諾貝爾物理學獎史演義系列(六)——麥可遜
    (來源:素材網)100多年前,許多科學家都致力於光速的測定,最後拔得頭籌並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者,是當時的美國物理學會主席阿爾伯特·亞伯拉罕·麥可遜。麥可遜並不是地道的美國人。他生于波蘭斯特雷諾市,父親是猶太商人。四歲時隨父母到舊金山,後來又到加利福尼亞等地。
  • 他學歷史出身,憑一紙博士論文居然拿到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德布羅意01德布羅意是歷屆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最具爭議的人物,他出身貴族。先是研究中世紀史,而後跨界學習量子物理,他的博士畢業論文導師都看不懂。卻得到愛因斯坦的肯定,後來居然憑藉這篇論文,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完全是頭戴主角光環的時代寵兒。
  • 九成以上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都具有這些特徵
    我用了將近一個月的業餘時間,詳細查詢了每一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相關信息,下面就是簡單的總結,希望對那些有志於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朋友有所幫助。93%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有博士學位在216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人中,僅有15位沒有博士學位,其中4位之所以沒有博士學位並不是因為他們沒有獲得博士學位,而是因為英國的劍橋大學在1919年之後才有博士學位,這樣換算過來就是93%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都有博士學位
  • 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三位科學家因研究黑洞獲獎
    1965年,他以著名論文《引力坍塌和時空奇點》為代表的一系列論文,和著名數學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一起創立了現代宇宙論的數學結構理論。羅傑·彭羅斯利用獨特的數學方法證明了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直接產物。雖然愛因斯坦本人並不相信黑洞真的會存在,但他在上世紀60年代證明了黑洞的形成。
  • 世界欠中國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
    2020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將一半頒給了但是,世界欠中國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欠一個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觀測到正電子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丁肇中教授曾經評論:「要不是他在30年代對正負電子湮滅發現做出的巨大貢獻,我們就不可能有正負電子對撞機,也就沒有今天的物理研究。」他就是趙忠堯。
  • 2019諾貝爾生理、物理學獎公布,獲獎科學家的背景是?
    這個國慶假期,引發全球關注的,除了祖國70周年誕辰,還有剛出爐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和物理學獎。他是2010年維克託·漢巴久緬國際獎的共同獲獎者,以及2015年京都獎的獲得者。梅厄擁有洛桑大學的物理學碩士學位(1966)和日內瓦天文臺的天文學博士學位(1971)。
  • 他承襲貴族,學歷史出身,卻憑一紙論文拿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01德布羅意是歷屆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最具爭議的人物,他出身貴族。先是研究中世紀史,而後跨界學習量子物理,他的博士畢業論文導師都看不懂。卻得到愛因斯坦的肯定,後來居然憑藉這篇論文,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完全是頭戴主角光環的時代寵兒。021892年8月15日,路易.維克多.德布羅意出生於法國迪耶普,是德布羅意家族的次子。
  • 中國科學家解讀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新聞—科學網
    打開未知世界的大門中國科學家解讀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證明了超導現象能夠在低溫下產生,並闡釋了超導現象在較高溫度下也能產生的機制——相變。 後來到了80年代,大衛·索利斯成功地解釋了之前的一個實驗,即超薄導電層中的電導係數可被精確測量到整數。他證明了這些整數在自然屬性中處於拓撲狀態。同時,鄧肯·霍爾丹發現,可以用拓撲學來理解某些材料中的小磁體鏈的性質。
  • 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這次授予了黑洞研究
    延伸閱讀|苟利軍:黑洞研究的歷史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北京時間10月6日下午6時許,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蓋茲也是迄今第四位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科學家。三位科學家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12萬美元)獎金,彭羅斯獲得其中一半,根策爾和蓋茲共享另外一半。(記者和苗 付一鳴)新聞背景:數說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物理學獎已經頒發一百多次。宏觀至宇宙探索,微觀至原子結構,都是物理學獎得主們的研究領域。
  • 科學網—詭異的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先說分享1/2獎金的詹姆斯·皮布爾斯,其在學術界地位之高毋庸置疑,在獲諾貝爾獎之前,其他獎也拿到手軟,其中一個獎叫The Crafoord Prize(2005)。為何專提這個獎呢?是因為該獎與諾貝爾獎有很大的淵源。The Crafoord Prize開始頒發於1982年,也是瑞典的獎項,其初衷是彌補諾貝爾獎的不足。
  • 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這些「追黑洞的人」早該得獎
    由於去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獎給了宇宙學和地外行星探測,而近年來物理獎從未連續發給同一領域,所以今年頒給黑洞讓人十分意外。1978年在德國波恩大學博士學位。德國馬普地外物理研究所所長,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
  • 黑洞研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諾獎為何連年垂青天文學?
    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三位物理學家,英國數學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因「黑洞形成是廣義相對論有力預言」的發現獲得該獎項的一半;諾貝爾獎的另一半授予德國天體物理學家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美國天文學家安德烈亞·蓋茲(Andrea Ghez),以表彰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緻密天體的發現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宇宙最黑暗的秘密」
    北京時間10月6日消息,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由德、美、英國的3名科學家分享: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安德裡亞·格茲(Andrea Ghez)。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已經公布—關於諾貝爾物理學獎
    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瑞典皇家科學院決定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另一半共同授予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Genzel)和安德烈亞該獎項旨在獎勵那些對人類物理學領域裡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獎金。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評獎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20世紀及21世紀物理學的主要成就和物理學的發展情況。
  • 這個當過藝術家哲學家文學家的數學家,拿到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獎首次頒發給了黑洞的研究,這太出乎大家的意料了,這個耳熟能詳的概念竟然是第一次站上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頒獎臺。數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相比以往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註:他們幾乎都是從物理、工程技術開始自己的研究),彭羅斯最大的不同是,他步入學術研究的起步是數學。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布!首次授予黑洞研究 諾獎為何連年垂青...
    原標題: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布!首次授予黑洞研究,諾獎為何連年垂青天文學?愛因斯坦場方程解的奇點是指物質被壓縮到一個點上的情形(類空奇點),以及光線從無限的的曲率處發出的情形(類時奇點)。  「彭羅斯的理論將光線代替時空點,認為光線是宇宙中最基本的物理量,這是把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統一起來的一種方法。」科普作家張軒中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奇點定理證明了黑洞的形成。」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
    蓋茲也是迄今第四位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科學家。三位科學家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12萬美元)獎金,彭羅斯獲得其中一半,根策爾和蓋茲共享另外一半。數說迄今共4名女性獲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物理學獎已經頒發100多次。宏觀至宇宙探索,微觀至原子結構,都是物理學獎得主們的研究領域。回顧過去頒發的這個獎項,能發現不少有趣的數字。
  • 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Arthur Ashkin 去世
    物理學獎獲得者Arthur Ashkin 近日逝世,享年98歲。Arthur Ashkin 1947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1952年在康奈爾大學獲得核物理博士學位。20世紀60年代後期,他開始用雷射操縱微粒,1986年發明了「光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