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年後,物理學家終於解決了這個沙雕問題

2020-12-17 木木西裡

圖片來源:Pixabay


現代物理學已經非常高深了,對於大多人來說,聽到那些高大上的物理學名詞都完全不知所云。但即使物理學發展到如此程度,我們身邊不少小問題在物理學上仍然沒有令人滿意的答案。例如「沙雕是怎麼立起來的?」,這種看上去有些「沙雕」的問題,實際上卻是物理學家150年來都未能解決的難題。近日,曾以看上去有些「沙雕」的方式獲得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以看上去不那麼「沙雕」的方式,終於回答了這個「沙雕」問題。


在沙灘上建造沙雕,想想就讓人感到歡樂享受。不過,對於沙雕能立起來的科學原理,物理學家始終無法明晰。建造沙雕時,需要將沙和水混合,一般認為8桶沙子:1桶水的比例,是建造沙雕比較合適的比例。對於原本鬆散的顆粒狀沙子,一點也不粘稠的水在其中卻能扮演膠水的角色,將沙子牢牢固定,能讓你做出或精美、或歡樂的沙雕。


毛細冷凝


2008年,科學家們就著手深入研究為什麼沙子在潮溼的時候會一改其鬆散的特性,粘成一塊。他們使用X射線顯微鏡,拍攝溼玻璃珠的3D圖像。當他們在乾燥的玻璃珠中加入液體時,他們觀察到珠子之間形成液體「毛細橋」,將珠子結合起來。水越多,液體橋越大,進一步增強了結合效果。隨著液體橋進一步增大,結合的力也相應減小。研究結論是,在一定含水量範圍內,將珠子結合起來的力和含水量無關。


液體橋的形成類似於球形的肥皂泡,是表面張力導致體系能量最小化的結果。阿姆斯特丹大學的物理學家尼爾·波恩(Daniel Bonn)說:「(與肥皂泡)類似,在兩個沙粒之間,少量的水形成一個小液體橋,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水和空氣接觸的表面積。如果將一粒沙移動到另一粒沙上,新的液體表面會自動形成,這會消耗能量,從而產生抵抗形變的阻力。」


這種顆粒材料因含水而對形變產生阻力的現象,可以用一個物理名詞——毛細冷凝(capillary condensation)——來描述。毛細冷凝是空氣中的水蒸氣自發凝結於多孔材料內部,或與空氣接觸面上的物理現象。其中有一種橋接效應(bridging effects),可以解釋鬆散的顆粒狀沙子是如何被順滑的水加固的。而對於毛細冷凝現象,其實在1871年,威廉·湯姆森(即後來的熱力學之父,開爾文勳爵)就在其一篇論文中提出了「開爾文方程」用以描述。


液體橋,類似的效應讓鬆散的沙子溼水後緊密結合


雖然分子的概念在1811年就由阿伏伽德羅提出,但直到讓·巴蒂斯特·佩蘭(Jean Baptiste Perrin)受愛因斯坦1905年關於布朗運動的論文啟發,證明分子的真實存在後,關於分子大小的計算才算正式進入物理學的範疇。自然,雖然現代實驗表明1871年提出的開爾文方程在10納米量級及以上的「宏觀」尺度都適用,但水分子的直徑也僅有約0.3納米,對於1納米量級,水膜只有幾個分子厚,顯然不能直接用毫米量級下得到的開爾文方程來描述。而實際上,生活中很多現象都要求毛細結構尺度小到1納米量級。空氣的典型溼度在30%到50%之間,想讓空氣中的水產生毛細冷凝現象,毛細結構就需要小到1納米量級。


毛細冷凝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物理現象,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物體的摩擦、粘附、潤滑和腐蝕等重要特性都受到其嚴重影響。這種現象在微電子、製藥、食品和其他工業中使用的工藝中都佔有重要的地位。甚至——當然,也決定了如何建造沙雕。如此重要的現象卻在常見溼度下,150年來得不到完整的解釋,是因為納米級別的實驗難度十足。


納米專家


而諾貝爾獎得主安德烈·海姆(Andre Geim)接過了這個挑戰。他和他的學生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Konstantin Novoselov)曾用膠帶粘在一片石墨的兩端,然後撕開。他們不斷重複這個過程,最終製得了石墨烯,並由此獲得了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曾經用看上去有些「沙雕」的方式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如今真的研究起了沙雕問題。


安德烈·海姆 圖片來源:Wikipedia


雖然看上去很「沙雕」,但研究微觀尺度下的毛細冷凝效應,的確是曼徹斯特介觀科學與納米科技研究中心(Manchester Centre for Mes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的本職工作,而作為研究中心主任的海姆帶領團隊設計了巧妙的實驗。


海姆團隊精心構建分子尺度的毛細管,將雲母和石墨的原子級薄片晶體疊放起來,每層之間用窄條石墨烯隔開。用這種方法,團隊製造了不同高度的毛細管,包括只有一個原子高的毛細管——剛好足以容納一層水分子,這是可能的最小結構。



實驗裝置示意圖 圖片來源:Nature 588, 250–253


實驗結果顯示,在分子尺度上,開爾文方程仍然是毛細冷凝現象極佳的定性描述。這和預期相矛盾,因為水的特性預計會在1納米的尺度上變得更加離散。在這種情況下,毛細管產生了微觀變化,從而抑制了可能導致方程式崩潰的任何其他影響。


自然的巧合


論文合著者楊前(Qian Yang)表示:「這讓人大吃一驚。我原本期待傳統物理學會徹底崩潰,但以前的方程仍然適用。我有些失望,但也對解開科學上的百年之謎感到興奮。無數的凝結效果和相關特性都得到了有力的證據支持,而不是憑直覺——『尋思著能行,就用原來的公式進行計算』。」


曼徹斯特的研究人員認為,雖然發現開爾文方程仍然定性有效,但這完全是偶然的。在環境溼度下,毛細冷凝涉及的壓力超過1000巴(1巴=100000帕),比海底最深處的壓力還要高。這樣的壓力導致毛細管產生幾分之一埃(1埃=0.1納米)的形變,足以在其中緊密容納數個分子層。這種微觀調整抑制了相約性效應(commensurability effects),導致開爾文方程仍然定性成立。


海姆表示:「好的理論往往超出其適用範圍,開爾文勳爵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不過即使是他,也會對他的理論在原子級尺度仍然適用感到驚訝——這理論最初考慮的是毫米尺度的管子。實際上,在開爾文開創性的論文中,他認為在這個尺度他的理論不再適用。所以,我們的工作同時證明了他既是對的,又是錯的。」

內容來源:環球科學

特別聲明:本文發布僅僅出於傳播信息需要,並不代表本公共號觀點;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公眾號轉載使用,請向原作者申請,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150年後,物理學家終於解決了這個沙雕問題
    在沙灘上建造沙雕,想想就讓人感到歡樂享受。不過,對於沙雕能立起來的科學原理,物理學家始終無法明晰。建造沙雕時,需要將沙和水混合,一般認為8桶沙子:1桶水的比例,是建造沙雕比較合適的比例。液體橋,類似的效應讓鬆散的沙子溼水後緊密結合雖然分子的概念在1811年就由阿伏伽德羅提出,但直到讓·巴蒂斯特·佩蘭受愛因斯坦1905年關於布朗運動的論文啟發
  • 150年前沙堡方程式終於獲解
    一份新研究發現,150年前一位數學物理學家針對宏觀世界總結的規律,竟然在納米尺度範圍的微觀世界內仍然適用。當然隨意一些的比例也能造出風格迥異的城堡,不過要想造出最結實、可以贏得比賽的城堡,恐怕得按照這個比例。 1871年,英國數學物理學家威廉 湯姆森(William Thomson,第一代開爾文男爵)總結了一個方程式,描述水從環境中揮發將使帶孔材料結合更緊密的現象,被稱為「開爾文方程式」,因為它能很好地解釋沙子城堡的堅固性,也被稱為「沙堡方程式」。
  • 1951年物理學家費米提出了問題
    在科學史上有一個著名的猜想,那就是費米猜想,這個猜想是1951年物理學家費米在與別人討論外星人在哪裡的時候,他突然提問:「他們都在哪兒呢?」如果真的存在外星人,那麼為什麼人類到現在為止都找到不到外星人的蹤跡?如果外星人不存在,那麼人類才會找不到外星人。
  • 輝夜大小姐第12集:本季最後一次沙雕智鬥!輝夜終於趕走藤原
    ,這一季完美落幕,接下來我們就來說說本季的最後一個沙雕故事吧!在煙花事件結束後,白銀一直對自己瘋狂的言行耿耿於懷,覺得那一天他的所作所為非常羞恥,很可能會遭到輝夜的取笑,因此忐忑不安起來。而輝夜也被類似問題所困擾,她並不覺得會長的行為羞恥,反倒是因為他的出色表現而對其更加喜歡,甚至不知道該如何打招呼。
  • 美國諾貝爾獎主:解決了物理學中的一個150年的方程式難題
    Geim),俄羅斯裔英國籍物理學家,因「在二維石墨烯材料的開創性實驗」而與其學生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一同獲得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2013年獲得科普利獎,現為曼徹斯特介觀科學與納米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曼徹斯特大學教授。
  • 地球算了一千萬年的終極問題,終於被兩位科學家一百萬小時解決了
    宇宙中最強大的電腦深思,為此為泛維度生物——老鼠們設計了一臺更偉大的有機電腦——地球,在運行了1000萬年,即將得到這個終極問題前5分鐘的時候,地球「砰」的一聲,被沃貢人給摧毀了。這個終極問題是什麼,也就誰不得而知了。
  • 麥克斯韋放出的麥克斯韋妖,糾纏了物理學家將近150年
    據說劍橋某位物理學家有一次恭維愛因斯坦說:「你站在了牛頓的肩上」,愛因斯坦卻回答:不,我是站在麥克斯韋的肩上!愛因斯坦一生的科研之路的確是在走麥克斯韋未走完的路,狹義相對論顯然是為了解決麥克斯韋電磁理論與經典力學的矛盾才得以建立的,而廣義相對論則是前面思想之延續。
  • 誕生 100 年,這個簡單的物理模型難倒了無數物理學家
    昂薩格是一位理論物理學家,也是諾貝爾獎得主。他想解出伊辛模型,即在二維情況下算出在任何給定溫度下可能指向「上」的原子的比例。對於二維方格子情況,每個箭頭都有四個鄰近的箭頭,而非兩個。解決任何一種情況都需要列一張表格,列出每個箭頭對其他箭頭的影響。在一個平面上,這些尋找相互作用的問題比在一條線上的複雜得多。
  • 誕生100 年,這個簡單的物理模型難倒了無數物理學家
    「從磁體,到大腦——伊辛模型誕生一百年後,解釋了萬事萬物。在20世紀40年代,這個理論引起了拉斯·昂薩格(Lars Onsager)的興趣。昂薩格是一位理論物理學家,也是諾貝爾獎得主。他想解出伊辛模型,即在二維情況下算出在任何給定溫度下可能指向「上」的原子的比例。對於二維方格子情況,每個箭頭都有四個鄰近的箭頭,而非兩個。解決任何一種情況都需要列一張表格,列出每個箭頭對其他箭頭的影響。
  • 這個天才青年還解決了困擾數學界近80年的「簡單問題」
    △ James Maynard在思考質數問題在他獲得博士學位後的數年中,他在數論領域的長足進步,使得他聲名鵲起。2017年,時年30歲的他受聘成為牛津大學數學學院教授。作為一名數論學家,他最新的「戰績」,是解決了一個曾困擾數學家們近80年的難題:Duffin-Schaeffer猜想。
  • 夠沙雕!論動物之森的島名被玩家秀開了花
    動物森友會》終於在3月20日發售,各位現實猛男紛紛進入遊戲,為還清自己欠下的天價貸款,去荒島瘋狂基建開墾。當然,剛剛進入遊戲的時候,一切都還都是正經且嚴肅的,動物森友會還是一款養成社交性遊戲。但就在給無人島起名字的時候,風水玄學沙雕迷幻就全都上線了。
  • 藉助超級計算機,物理學家終於解決「β衰變難題」| Nat. Phys.
    原子核發生 β 衰變的速率要低於根據自由中子的 β 衰變速率計算得出的結果,五十年來物理學家一直沒有找到其中的原因。
  • 終於明白了!華為只是企業,為啥卻有上千個數學家和物理學家?
    終於明白了!華為只是企業,為啥卻有上千個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對於華為,大家都很熟悉,作為咱們中國科技企業的代表,即便是在全球範圍內,華為的實力都很強悍,在通信行業更是處於「龍頭」地位,掌握的5G專利是全球最多的,而且是最為核心的。
  • 沙雕駱駝模擬器
    沙雕駱駝模擬器,這是一款非常休閒有趣的動物模擬養成遊戲,在這款遊戲當中,玩家將會模擬一隻沙雕駱駝進行體驗,遊戲當中包含了各種不同的場景,山地,森林,沙漠等等,每一關都會有不同的任務需要你去完成,遊戲超高度自由的體驗模式,你可以自由的進行破壞。
  • 終於解決了!困擾天體物理學60年的問題,鋰元素如何產生?
    在我們得印象中,宇宙中所有的元素,從最輕到最重,它們的來源問題貌似都已經解決了。重元素的問題是解決了,但是我們常常卻忽略了一些較輕元素的產生,如鋰、鈹、硼。相信你沒有聽說過,至少很少會看到有文章介紹這三種元素在恆星聚變中是怎樣形成的?
  • 專家稱固態電池大規模應用要在2025年後,技術與成本問題仍待解決
    楊偉斌介紹稱,目前,國內車載動力電池單體能量密度為260Wh/kg~280Wh/kg,成組後電池包能量密度在200Wh/kg左右。而此次蔚來發布的150kWh固態電池,將能量密度提升到360Wh/kg。但據蔚來公布的技術細節顯示,蔚來150kWh固態電池採用了原位固化固液電解質、無機預鋰化矽碳負極、納米級包覆超高鎳正極。
  • 這個最最基本的問題,物理學家卻還沒有標準答案
    十多位粒子物理學家對於「什麼是粒子」給出了多樣的描述,還闡述了兩個迅速發展的理論,目標是得到一個描述粒子的統一圖像。「什麼是粒子?這確實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文小剛說,「現在這一方向有一些進展,雖然還沒有產生一個統一的理論,但是各派觀點都十分有趣。」
  • 超越愛因斯坦,物理學家解決了光子動量周圍的神秘問題
    物理學家和ta'de儀器阿爾伯特但是光子在這個過程中的動量會發生什麼變化呢?歌德大學的物理學家現在能夠回答這個問題了。為此,他們開發並建造了一種新的光譜儀,其解析度是以前無法達到的。該設備長3米,高2.5米,包含的部件大約和一輛汽車一樣多。它坐落在裡德堡校區物理大樓的實驗大廳裡,周圍是一個不透明的黑色帳篷,裡面是一個非常高性能的雷射器。
  • 物理學家30年前遭遇的問題,至今沒有改善 | Physics World專欄
    在Tevatron於2011年停機退役後,粒子物理學的「能量前沿」再次回到了歐洲的地界。雖然也有多位美國的粒子物理學家在CERN工作,但美國物理學界已被迫轉而追求所謂的「強度前沿」,包括對費米實驗室的加速器設施進行改建,用於生成高強度的中子束。
  • 愛因斯坦相對論證明人的能量會在150年後重返人間
    許多科學家和神學家甚至普通人都在討論這個問題,除了我們所知的神話故事,一直沒有一個確切的定論。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膽曾經在他的相對論中提出:人的大腦記憶組就是人的靈魂,它的本質就是一連串的量子信息,從記憶組發出在空氣中傳播,如果遇到相同頻率腦電波的人,發出的腦電波就會被接收,這種晴空通俗來說就是心有靈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