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到宇宙,小到亞原子尺度,AI可解決雙重難題

2020-09-08 科學之美

雖然高能物理和宇宙學在絕對規模上似乎是天壤之別,但阿貢國家實驗室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正在使用類似的機器學習方法來解決亞原子粒子和星系的分類問題。高能物理和宇宙學在純粹的尺度上似乎是天壤之別,但構成其中一個領域的無形成分告訴了另一個領域的組成和動力學——塌縮恆星,恆星誕生星雲,或許還有暗物質。幾十年來,兩個領域的研究人員研究各自領域的技術似乎也幾乎互不相容。

高能物理依靠加速器和探測器從粒子的能量相互作用中收集一些洞察,而宇宙學家則通過各種望遠鏡來揭示宇宙的秘密。雖然兩個領域都沒有放棄特定領域的基本設備,但美國能源部(DOE)阿貢國家實驗室(DOE)的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正在使用稱為機器學習的各種人工智慧技術來解決複雜的多尺度問題。

機器學習已經應用於許多領域,通過從輸入數據中學習並逐步改進對新數據的預測,可以幫助識別隱藏的模式。它可以應用於視覺分類任務或快速再現複雜且計算昂貴的計算。由於有可能從根本上改變科學的開展方式,這些人工智慧技術將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星系在整個宇宙中的分布,或者更好地可視化新粒子的形成,可能會從中推斷出新的物理。

粒子物理學家和阿爾貢領導計算設施(ALCF)的計算機科學家Taylor Childers說:幾十年來,科學家開發重建了我們感興趣的各種粒子籤名的傳統算法。開發它們花了很長時間,但它們非常準確,與此同時,了解谷歌和Facebook成功使用機器學習圖像分類技術是否可以簡化或縮短識別3-D探測器中粒子籤名算法的開發,這將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Childers與Argonne高能物理學家合作,他們都是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大型強子對撞機(LHC)ATLAS實驗合作的成員,LHC是世界上最大和最強大的粒子對撞機。為了解決廣泛的物理問題,ATLAS探測器有八層樓高,測量質子以接近光速碰撞產生的產物。每秒鐘在ATLAS探測器中發生超過10億個粒子相互作用,數據速率相當於地球上每個人同時進行20次電話對話。雖然這些碰撞中只有一小部分被認為值得研究(大約每秒100萬次)但它仍然為科學家提供了大量的數據進行研究。

這些高速粒子碰撞在它們的尾跡中產生新粒子,就像電子或夸克簇射,每個都在探測器中留下一個獨特的標記,Childers希望通過機器學習來識別這些籤名。挑戰之一是在複雜的3-D空間中將這些能量信號捕獲為圖像。例如,照片本質上是具有垂直和水平位置的3-D數據的2-D表示。像素數據,即圖像中的顏色,是面向空間的,並在其中編碼了空間信息,例如貓的眼睛在鼻子旁邊,耳朵在左邊和右邊的上方。所以它們的空間方向很重要,在LHC拍攝的圖像也是如此。當一個粒子穿過探測器時,它會在空間模式中留下特定於不同粒子的能量信號。

再加上不僅在籤名中編碼的數據量,而且在籤名周圍的3-D空間中編碼數據量也是如此。在圖像識別的傳統機器學習示例中(同樣是那些貓)處理數十萬像素,ATLAS的圖像包含數億檢測器像素。因此,這個想法是將探測器圖像視為傳統圖像,使用一種叫做卷積神經網絡的機器學習技術(它學習數據是如何在空間上相關的)可以提取3-D空間,以便更容易地識別特定的粒子特徵。Childers希望這些機器學習算法最終將取代傳統的手工算法,大大減少處理類似數量的數據所需的時間,並提高測量結果的精度。

更大的空間

還可以取代對新探測器長達十年的開發,並用未來探測器的新培訓模式來減少這種需求。阿貢國家實驗室的宇宙學家,正在使用類似的機器學習方法來解決分類問題,但規模要大得多。Argonne計算科學部的部門主任兼高能物理部門的臨時副主任Salman Habib說:宇宙學的問題是,我們正在觀察的物體是複雜和模糊的,因此,以更簡單的方式描述數據變得非常困難。利用Argonne和其他美國能源部國家實驗室的超級計算機,逐個星系地重建宇宙的細節。

研究人員正在創建非常詳細的模擬星系目錄,這些目錄可以用來與觀測望遠鏡獲得的真實數據進行比較。比如大型天氣觀測望遠鏡,這是美國能源部和國家科學基金會之間的合作項目。但要使這些資產對研究人員有價值,它們必須儘可能接近現實。機器學習算法非常善於挑選出可以很容易地通過幾何特徵來表徵的特徵,就像那些貓一樣。然而,類似於汽車後視鏡上的警告,天空中的物體並不總是它們看起來的樣子以強引力透鏡現象為例,背景光源(星系或星系團)被中間的物質質量所扭曲。

由於引力來自光源的光線軌跡偏轉導致背景光源的形狀、位置和方向失真。這種失真提供了關於介入對象的質量分布的信息,然而,實際的觀測情況並不是那麼簡單。例如,透鏡化的完全圓形斑點可能在一個方向或另一個方向上顯示為拉伸,而如果部分沿邊緣觀察,則圓形的、透鏡的圓盤狀對象可能看起來是橢圓形。為了做到這一點,研究人員創建了數百萬個看起來逼真的物體訓練樣本,其中一半是鏡頭。然後,機器學習算法開始嘗試學習透鏡對象和未透鏡對象之間的差異,針對一組已知的合成透鏡和非透鏡對象驗證結果。

但是結果只告訴了一半的故事,算法在測試數據上的效果如何。為了進一步提高對真實數據的精確度,研究人員將一些百分比的合成數據與先前觀察到的數據混合併運行算法,再次比較他們在訓練樣本中選擇透鏡對象與組合數據的程度。最後,你可能會發現它做得相當好,但可能沒有你想要的那麼好。你可能會說,好吧,這些信息本身是不夠的,需要收集更多,這是一個相當長而複雜的過程。現代宇宙學的兩個主要目標是理解為什麼宇宙的膨脹在加速,以及暗物質的本質是什麼。

暗物質的含量大約是正常物質的五倍,但它的最終起源仍然是個謎。為了能遠程接近答案,科學必須非常深思熟慮,非常精確。在現階段,研究人員不認為我們可以用機器學習應用程式解決所有問題。但機器學習在不久的將來對精確宇宙學的各個方面都將非常重要。隨著機器學習技術的發展和完善,它們對高能物理和宇宙學的用處肯定會成倍增長,提供了新發現或新解釋的希望,這些新發現或新解釋將改變我們在多個尺度上對世界的理解。

博科園|研究/來自:阿貢國家實驗室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哦

交流、探討、學習、科學圈

請下載我們手機軟體:博科園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重要進展:從原子尺度解決滑動摩擦難題!
    本文從原子尺度上解決了滑動界面的摩擦化學活性的難題,為在複雜的環境中實現超潤滑性狀態提供了可能性。在氧或水分子存在的情況下,氫化非晶碳(a-C:H)膜超潤滑性態的不穩定性甚至消失的起源至今仍有爭議。近日,清華大學的研究者從原子尺度上解決了滑動界面的摩擦化學活性的難題。
  • 宇宙的尺度到底有多大?
    今天,我們就從這一尺度說起,沿途你將會遇到原子、細胞、人類、地球、太陽、銀河系...... 在這趟從極小到極大的旅途中,你也將看到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的研究領域所在的尺度。但蛋白質究竟是如何摺疊的一直是未解的大難題。
  • 在原子尺度揭開結構材料超高強度與超高韌性的面紗
    由北京工業大學和浙江大學組成的「材料彈塑性微觀機制研究團隊」經過13年不懈的努力,發明了國際上該領域獨有的「原子尺度材料力學性能實驗系統」和相關技術,為解決這一世界難題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徑。該實驗平臺的「力學微驅動器」可以在電子顯微鏡下精準施加外力,驅動微納米結構材料變形,並在原子尺度觀察原子及其團簇的演化規律。
  • 原子及近原子尺度製造——製造技術發展趨勢
    ,歐洲、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研究人員開展了「從原子到產品的可靠性」的研究,旨在從原子級層次研究減弱這種相互作用對系統可靠性的影響。 2018年6月,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的科學家嘗試將機器學習用於原子製造,為推動原子尺度、低功耗電子產品的發展尋求解決方案,這一探索有望使得原子尺度製造和大規模生產成為可能。此外,日本大阪大學、英國思克萊德大學、美國的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等高校和科研機構也開展了相關基礎研究。
  • 原子及近原子尺度製造 ——製造技術發展趨勢
    ,為推動原子尺度、低功耗電子產品的發展尋求解決方案,這一探索有望使得原子尺度製造和大規模生產成為可能。製造裝備方面,目前的超精密工具機與光刻機是通過對具有宏觀尺寸的物體或能量束的精密控制來實現最終的製造精度,而ACSM的原子級過程則可能掀起微尺度到原子尺度機器的研究熱潮。由於這一尺度下的相互作用與宏觀力不同,傳統的機械設計流程將被新方案所代替,甚至主軸、導軌等功能結構可能由大分子鏈或原子團簇組成。
  • 宇宙中存在一個最小的距離尺度嗎?
    為了研究宇宙的屬性,我們必須在儘可能小的尺度上觀察最小的構件。只有了解了它們在基本層面上的性質,我們才有可能了解它們如何組合起來創造出我們所熟悉的人類尺度的宇宙。但是我們對小尺度宇宙的認識不能延伸到任意小的距離尺度。一旦小於10-35米,即普朗克距離尺度,那麼傳統的物理定律就不再有意義。但為什麼一旦小於某個長度範圍,我們就不能給出任何有物理意義的結論呢?
  • 宇宙中存在多少原子?
    眾所周知,宇宙浩瀚無垠。據估計,我們可觀測到的範圍(又名「已知宇宙」)跨越約930億光年的距離。這可真是一個令人欽佩的數字,特別是當你考慮到,這僅僅是我們至今觀測到的範圍的時候。考慮到這個空間的絕對體積,人們會認為其中包含的物質數量也會同樣令人印象深刻。但有趣的是,在你以最小的尺度觀察這些物質時,這些數字將會變得巨大到令人難以置信。
  • 宇宙的五個時代,時間盡頭的原子與可觀測的宇宙一樣大
    不久之後——在宇宙的大尺度上——所有其他質子也將消失,隨之消失的還有形成行星、小行星、黑矮星。剩下的將是一些微弱的弱相互作用的粒子,比如快速移動的中微子、電子-正電子對等。我們即將進入宇宙的老年期。無論質子衰變問題的答案是什麼,宇宙的老年期總是以奇怪的景象為標誌。沉重的全鐵恆星,或者像宇宙一樣大的原子,會把時空擠得越來越大,讓人無法理解。
  • 量子效應只存在於原子尺度嗎?
    量子效應不僅限於原子尺度,有幾個宏觀量子行為的例子。量子物理學將物質和能量描述為量子波函數,它們有時像波一樣起作用,有時像粒子一樣起作用,但實際上不僅僅是波或粒子,還更複雜。實際上,宇宙中的每個物體(從原子到恆星)都根據量子物理學進行運作。
  • 物質結構的層次和尺度
    因此本文內容分4部分:(1)宇宙進化的8個層次結構;(2)物質結構的層次和尺度;(3)尺度的劃分;(4)尺度效應的重要性。 一、字宙進化的8個層次結構 筆者建議把宇宙進化分為8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物理進化,從宇宙大爆炸開始到3萬年,是宇宙的嬰兒時期。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論,大爆炸開始時處於超高溫、超高密的超統一場。
  • 宇宙的幾個漏洞,及「上帝」的解決方案
    是什麼組成了我們宇宙的萬事萬物?從古代人類就已經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不管是中國的五行學說還是印度的三元素學說還是西方的原子學說,都是對這個問題的猜想。現在我們都知道,宇宙中所有物質都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質子由夸克組成,目前我們的研究到此為止。有很多理論和實驗結果都表明,夸克還是由更小的物質構成。
  • 宇宙臺階:從無限大到無限小
    以成人和嬰兒為例,成人和嬰兒都摔倒時,成人倒地時的動能要比嬰兒倒地時大6倍。如果成人是現在的2倍大,他走路時就會像踩高蹺那麼危險。而最大的宇宙和最小的原子都在我們身上交相輝映:我們會受到一個小到百萬分之一米的病毒的侵害;小小的DNA雙螺旋分子居然包含了我們所有的遺傳密碼;同時,我們也在接受太陽的光輝,依賴它的能量。
  • 宇宙臺階:從無限大到無限小
    現在讓我們從人開始,以10的次方為階梯,向下追溯到最小的世界,向上追溯到最大的宇宙,去觀賞那意想不到的魔景吧!從1米開始,到最大的宇宙100米(1米) 日常生活這個尺度是和人們日常生活最密切相關的尺度。米這個測量單位本身就和人的手臂長短相關。
  • 哈勃望遠鏡:縱覽宇宙尺度—星系團、星系群,地球就是一個原子
    在2019年5月,我從地球視角,給宇宙完成了一張&34;——&34;(HLF),這是迄今最完整最全面的宇宙圖譜。由我在16年間拍攝的7500張星空照片拼接而成,包含約265000個星系,其中有些已至少133億歲&34;。133億歲是什麼意思?星系發出的光走了133億年才到達我眼裡(地球)。換句話說,我所看到的宇宙遠在133億光年外,這就是我眼中的世界。
  • 原子尺度最小的無線電接收器問世!可放置在人體內
    哈佛大學科學家研製出了一種原子尺度最小的無線電接收器。    這個小型無線電裝置具有建立在原子尺度上的部件,使用粉紅色鑽石中微小的原子尺度缺陷。哈佛大學約翰·鮑爾森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將無線電接收器的裝配件置於兩個原子尺寸的構件中,並且該構件能夠承受極端惡劣的環境。
  • 宇宙大撕裂時代即將到來,每一個原子都將被摧毀,人類怎麼辦?
    這個話題中有個非常嚴肅的話題,宇宙剩下的生命還有多少年?因為解決了這個問題之後才能解決剩下的人類能否堅持到最後的問題。宇宙壽命有多久?曾經宇宙被認為是永恆和無窮的,但奧伯斯在1823年提出了一個刁鑽而又古怪的假設後認為,宇宙應該是非穩態和恆定的,這就是奧伯斯佯謬的來歷,儘管奧伯斯只用了一個假設,但他對於宇宙這個尺度上的理解非常到位。
  • 太空首次觀測到「物質的第五態」,或解決量子宇宙中最棘手難題
    編譯/採寫:南都記者 史明磊 最新研究顯示,科學家首次在太空中觀測到物質的第五種狀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洞察力,可能有助於解決量子宇宙中一些最棘手的難題。科學家們相信,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EC)包含了諸如暗能量等神秘現象的重要線索。
  • 宇宙和原子有什麼關係?科學家:原子放大之後就是宇宙!
    宇宙是原子的可能性有多大?科學家:原子放大之後就是宇宙宇宙和原子是世界的兩種極端現象。宇宙有無邊界,範圍又是如何一直困擾著人類,目前科學家認為:宇宙可觀測直徑為920億光年。那麼極端微小的原子其直徑又是多少呢?
  • 科學的瓶頸或來了,2大無解的世界難題,困擾科學家上百年!
    科學的瓶頸或來了,2大無解的世界難題,困擾科學家上百年!炎熱的夏季吹著涼快的空調,玩著手機並吃著零食,這種舒適的生活得益於人類200年前做的一大決定,幸虧選擇科技發展的道路,否則人類的生活水平也不會有質的提升。
  • 探索宇宙中的極限——普朗克尺度
    如果我們把質子的大小按比例放大到可觀測宇宙的大小,那麼普朗克長度就是東京到芝加哥的距離。雖然14小時的飛行對我們來說已經夠長了,但是相對於宇宙的尺度來說,這實在是微不足道。下面是普朗克時間的公式:▼ 估計的宇宙大小,中間為可觀測宇宙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