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華大學,有三個班級被學生們簡稱叫做「搖錢樹」—— 他們說的是姚期智班、錢學森班和數理基科班。這三個班是中國最頂尖的大學最難考進的班,能進到這些班的同學毫無疑問都是現有教育體制中的佼佼者。
但是在錢學森班的創辦人、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鄭泉水看來,他和他的學生們都是一群傳統教育體系裡面的「漏網之魚」。鄭泉水說他的初心是找到一個系統性的方法幫助每個學生找到自己想走的路,根據學生的天賦與興趣,點燃學生心中的那把火。
領航名人館
鄭泉水
1982年,江西工學院畢業並留校任教
1993年,任清華大學教授至今
2009年,任清華學堂錢學森力學班創辦首席教授
2010年,任清華大學微納米力學與多學科交叉創新研究中心創辦主任
2018年,任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超滑技術研究所所長
1
破解錢學森之問:
從知識傳授到個性化和創新力培養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優秀人才?」這個著名的錢學森之問,是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道艱深命題。隨著我們走進21世紀,新興技術的飛速發展將人類帶到了從未面臨過的新時代,未來充滿不確定性。知識、信息獲取的門檻越來越低,教育的核心需求從知識傳授轉變成個性化培養和創新力培養。他舉了個例子,「假如德國製造出兩億個機器人,我們的人口優勢就沒了。這可能就是幾十年的事情」。
另一方面,中國在歷史上跟外面的世界相對封閉,封閉就會導致從眾,這樣比較好管理。在需要快速追趕的時代,這個文化問題不大,因為目標清晰,不需要太多想法,往前奔就行了。但一趕超到最前面,就會發現這一套行不通了,邊際效應越來越低。
鄭泉水深深意識到,隨著靠人口紅利驅動的發展動力下降,隨著要從科技、經濟發展的追趕者轉變成領導者,我們需要培養大量創新型人才。未來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的本質,是要讓每個人做出他獨一無二的東西,並且要做到全球最好,必須要開放和接受全球競爭。
怎樣才能找到一種新的培養模式,把學生的個性和創新力充分發揮出來呢?早從2008年開始,鄭泉水就開始了對創新教育模式的摸索,他所推動的這個項目,就是現在的「錢班」。
2
過分關注短期目標導致對長期目標的迷茫:
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是一個長周期的事情,而以前快速追趕都是三五年短周期的事情,這帶來了很大弊病,使得我們的應試教育非常剛硬,把學生的創造力殺傷得很厲害,尤其是高三一整年的應試訓練,使學生的好奇心和批判精神等都受到極大的打壓,「後遺症」明顯。鄭泉水在清華大學任教近三十年,對此感受非常深刻:「比如上課的時候提問,沒人回答。然後大家都關注考試,我比你多一分,你比我多一分,關注排名。」 於是在清華大學的學習往往演變成了「高四」「高五」,這些學生有很大可能考上大學後就泯然眾人,浪費了巨大天賦。
對短期目標過分關注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對長期目標的迷茫。即使是在清華,這批在應試教育中萬裡挑一的贏家們還是有70%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也有大量學生不敢追求長期的目標。畢竟創新是需要冒風險的,要在規規矩矩的邊上往前突破一點,不允許任何小的突破怎麼會有創新呢?
3
不能用成績來評判人的能力
就如不能用爬樹來評判動物的能力
鄭泉水下定決心要突破這種壓抑學生的體制,在創辦錢班之前,他坦言自己的創新教育模式也遭遇過兩次大失敗,側重點放錯在了更新知識和課程,最終經歷過幾次迭代,才找到錢班的模式。
鄭泉水總結錢班的特點為:
大工科,少學時,高強度;
開放、交叉、注重綜合素養;
通過研究去學習和定方向;
學生動力強,老師參與度高。
鄭泉水喜歡用愛因斯坦的一段話來解釋自己的教育理念:「每個人都是天才。但是如果你以爬樹的本領來判斷一條魚的能力,那它終其一生都會以為自己是個笨蛋。」
鄭泉水說在他的學生裡面,有猴子,有魚,也有大象,但是按照我們現在的評價體系,「高考」的標準就是爬樹,那只有猴子爬得高,對大象來說,這不是很不公平嗎?難道大象就不厲害嗎?
在鄭泉水看來,「爬樹」-學習成績好只是人多元能力中的一種而已,但是學習好對應的甚至連研究都不是,即使對應的是做研究,那清華大學裡面的畢業生也可能只有10%不到的人去做研究,那剩下的憑什麼說他們不夠好呢?這帶來的問題就是使這幫學生很迷茫,沒自信,天才、怪才、異才都出不來。而且這還不僅僅牽涉到能力,如果學生的夢想是要成為大象,他的基因就是大象,你要他爬樹,這不是很慘嗎?鄭泉水希望可以因材施教,按照學生的個性特點去培養,「我希望他內心想長成什麼樣子,他有天賦長成什麼樣子,就讓他長去」。
4
靠動手做、堅持做發現興趣所在
只有一個鄭泉水,不能只靠他跟每個學生去談心發現學生究竟是猴子、魚還是大象,而且談心有時也沒用,學生自己可能也不知道。
鄭泉水先是用了一個看上去很有道理的方法,他邀請了校內外不同領域的牛人老師去述說自己的研究領域有多牛,然後看學生對哪個領域感興趣。但是鄭泉水這樣做了幾年,發現對學生不起作用,而是一定要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做項目去摸索興趣所在。第一步是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找定方向前一定要仔細推敲,看自己是否對這個研究領域感興趣。第二、做研究一定要堅持,「不能隨便逃跑,必須要完整做完一學期"。然後在大三的時候作為必修學分再研究一年,這個難關過了,心魔就全部打開了,在科研上也就上路了。
5
用大問題點燃學生的研究激情
雖然學生的內心有夢想,雖然學生有天賦,但是如果關注的都是小問題,依然很難被點燃。於是鄭泉水又做了一個新嘗試。鄭泉水是研究結構超滑(即固體表面之間實現「零」摩擦、零磨損)方面的專家,有巨大的應用場景。這個研究領域需要運用到多學科的知識,由於擔心時間不夠來不及畢業,當時博士生們都不敢接這個課題。鄭泉水就大膽地找了一個錢班大一的學生來嘗試研究這個課題,之後竟然做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幾乎沒有損耗的、比現有的機器效率高一千倍的微型發電機。
鄭泉水也從中深受啟發,他堅信,最重要的是提出一些最前端、最重大的課題,激起學生的熱情和充分發揮他們的天賦。
在點燃學生熱情後,鄭泉水還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幫助學生減負,「我是知道他一定想飛了,我就給他卸載「,把他們的必修課程降了二十多個學分,一個學期只安排了三門核心課,這樣才可以賦予學生時間去學習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而且他還鼓勵學生每學期精學一門,知識學深了,學生就可以找到一種學習的方法論,達到一種境界和自信,幫助他很快可以進入其它領域。
6
設計「多維測評「招生體系,找到讓孩子」變聰明「的方法
在錢班的十餘年探索中,鄭泉水感到,破解「錢學森之問」另一個巨大挑戰是如何挑選那些有巨大潛力的學生。鄭泉水在一次高中生冬令營招生中發現,絕大部分學生的眼睛是暗的。前五名全是高二的學生,沒有高三的學生。這說明高三對人的摧殘很厲害。
鄭泉水說他們按照好奇心(內生動力)、開放性、堅毅力、智慧、領導力五個維度設計了一套新的評價體系去挑選學生。鄭泉水希望學生擁有對科學發現或技術創新有著迷般的極強志趣和不斷追求卓越的內在力量;有強烈的求知慾、好奇心,具有批判性思維和提出有意義問題的習慣,有思維的深度;有開始和改變的勇氣,擁抱失敗、屢敗屢戰,對目標鍥而不捨的追求和專注;同時不僅有智商、學有餘力,也擁有從他人、從失敗、從實踐中學習和領悟的能力;同時具有遠見卓識、正能量價值觀、奉獻精神、表達能力、動員追隨者和資源的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
在這五大素質中,錢學森班從創建伊始,就將內生動力(或「心想」)列為最重要的素質。因為一個不知道自己「要去哪」,甚至連方向都沒有的「迷茫」者,是不可能激發自己所有的潛能,去達成一個艱難的使命(創新)的。
鄭泉水還有這樣一個發現:學生們四年的成長優劣,與學生進清華時的高考或競賽成績關聯度不大,反而和按五維測評標準選拔的成績吻合度很高。最拔尖的那批學生,是按照錢班自己的評價體系挑選出來的學生。
這使鄭泉水意識到,教育改革需要從大學這個出口端做改革,從而倒推中小學教育改革,因為人創造性的高峰是從15歲到35歲,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是個長周期的事情。鄭泉水認為在幼兒園、小學階段,最重要的是給小孩創造機會,讓他們可以玩得開心,因為這個時期小孩的大腦沒有定型,玩得開心,細胞連接變多,孩子就會變得很聰明。鄭泉水反問道:「你讓小孩做那些苦差事,把小孩變得不聰明,為什麼要把小孩變得不聰明呢?」
鄭泉水希望由大學開始的教育改革最終能影響家庭教育,讓家長可以在決定孩子未來發展的關鍵時期-孩子7歲之前,從容地有智慧地安排好孩子的培養和成長方式,按照創新多維度而不是應試教育的單一維度的標準去幫助和鼓勵孩子全面發展,在玩中發現自己的激情所在。
他對未來充滿期待,:「如果十四億華人(平均)能取得與總人口僅有華人百分之一的猶太人類似的成功,那麼,中國、世界將變得如何?」
7
未來老師的精力將投入到個性化指導中
老師對幫助學生找到興趣、激發熱情至關重要。支撐錢班模式成功的背後,是相當於平時20倍的師資投入在對學生進行深入的個性化指導。師資問題如何解決?錢班模式的普遍意義又在哪裡呢?
在鄭泉水看來,「我們其實不需要那麼多上課的老師」,因為在線教育可以讓學生去挑選聽特定領域全球最好的老師的課,把老師上課的指標大大降低,而把精力騰出來投入到個性化指導學生中,而且也不一定是老師,高年級班的學生可以帶低年級班的,研究生可以帶高年級的學生,年輕老師可以帶研究生,在全鏈條參與的過程中把興趣和深度學習調動起來。
錢班的學生們對此體會也非常深刻,一位大四的學生指出,成為高年級學生之後有了更多的參與課程設計的機會,對不太滿意的課程可以提出意見,和老師一起去修訂。
2020年的每一則新聞都讓我們切身體會到世界真的瞬息萬變,只有不斷學習、持續學習才能更好地應對未來。鄭泉水希望他迭代升級出來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能得到更廣泛的推廣。我也深有體會,希望為創新教育的發展盡一點綿薄之力,推動全社會共同思考如何構建一個適應未來的教育模式。
編輯:呼呼、巴塔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