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泉水:破解錢學森之問的教育求索

2021-01-07 鳳凰衛視

在清華大學,有三個班級被學生們簡稱叫做「搖錢樹」—— 他們說的是姚期智班、錢學森班和數理基科班。這三個班是中國最頂尖的大學最難考進的班,能進到這些班的同學毫無疑問都是現有教育體制中的佼佼者。

但是在錢學森班的創辦人、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鄭泉水看來,他和他的學生們都是一群傳統教育體系裡面的「漏網之魚」。鄭泉水說他的初心是找到一個系統性的方法幫助每個學生找到自己想走的路,根據學生的天賦與興趣,點燃學生心中的那把火。

領航名人館

鄭泉水

1982年,江西工學院畢業並留校任教

1993年,任清華大學教授至今

2009年,任清華學堂錢學森力學班創辦首席教授

2010年,任清華大學微納米力學與多學科交叉創新研究中心創辦主任

2018年,任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超滑技術研究所所長

1

破解錢學森之問:

從知識傳授到個性化和創新力培養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優秀人才?」這個著名的錢學森之問,是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道艱深命題。隨著我們走進21世紀,新興技術的飛速發展將人類帶到了從未面臨過的新時代,未來充滿不確定性。知識、信息獲取的門檻越來越低,教育的核心需求從知識傳授轉變成個性化培養和創新力培養。他舉了個例子,「假如德國製造出兩億個機器人,我們的人口優勢就沒了。這可能就是幾十年的事情」。

另一方面,中國在歷史上跟外面的世界相對封閉,封閉就會導致從眾,這樣比較好管理。在需要快速追趕的時代,這個文化問題不大,因為目標清晰,不需要太多想法,往前奔就行了。但一趕超到最前面,就會發現這一套行不通了,邊際效應越來越低。

鄭泉水深深意識到,隨著靠人口紅利驅動的發展動力下降,隨著要從科技、經濟發展的追趕者轉變成領導者,我們需要培養大量創新型人才。未來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的本質,是要讓每個人做出他獨一無二的東西,並且要做到全球最好,必須要開放和接受全球競爭。

怎樣才能找到一種新的培養模式,把學生的個性和創新力充分發揮出來呢?早從2008年開始,鄭泉水就開始了對創新教育模式的摸索,他所推動的這個項目,就是現在的「錢班」。

2

過分關注短期目標導致對長期目標的迷茫:

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是一個長周期的事情,而以前快速追趕都是三五年短周期的事情,這帶來了很大弊病,使得我們的應試教育非常剛硬,把學生的創造力殺傷得很厲害,尤其是高三一整年的應試訓練,使學生的好奇心和批判精神等都受到極大的打壓,「後遺症」明顯。鄭泉水在清華大學任教近三十年,對此感受非常深刻:「比如上課的時候提問,沒人回答。然後大家都關注考試,我比你多一分,你比我多一分,關注排名。」 於是在清華大學的學習往往演變成了「高四」「高五」,這些學生有很大可能考上大學後就泯然眾人,浪費了巨大天賦。

對短期目標過分關注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對長期目標的迷茫。即使是在清華,這批在應試教育中萬裡挑一的贏家們還是有70%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也有大量學生不敢追求長期的目標。畢竟創新是需要冒風險的,要在規規矩矩的邊上往前突破一點,不允許任何小的突破怎麼會有創新呢?

3

不能用成績來評判人的能力

就如不能用爬樹來評判動物的能力

鄭泉水下定決心要突破這種壓抑學生的體制,在創辦錢班之前,他坦言自己的創新教育模式也遭遇過兩次大失敗,側重點放錯在了更新知識和課程,最終經歷過幾次迭代,才找到錢班的模式。

鄭泉水總結錢班的特點為:

大工科,少學時,高強度;

開放、交叉、注重綜合素養;

通過研究去學習和定方向;

學生動力強,老師參與度高。

鄭泉水喜歡用愛因斯坦的一段話來解釋自己的教育理念:「每個人都是天才。但是如果你以爬樹的本領來判斷一條魚的能力,那它終其一生都會以為自己是個笨蛋。」

鄭泉水說在他的學生裡面,有猴子,有魚,也有大象,但是按照我們現在的評價體系,「高考」的標準就是爬樹,那只有猴子爬得高,對大象來說,這不是很不公平嗎?難道大象就不厲害嗎?

在鄭泉水看來,「爬樹」-學習成績好只是人多元能力中的一種而已,但是學習好對應的甚至連研究都不是,即使對應的是做研究,那清華大學裡面的畢業生也可能只有10%不到的人去做研究,那剩下的憑什麼說他們不夠好呢?這帶來的問題就是使這幫學生很迷茫,沒自信,天才、怪才、異才都出不來。而且這還不僅僅牽涉到能力,如果學生的夢想是要成為大象,他的基因就是大象,你要他爬樹,這不是很慘嗎?鄭泉水希望可以因材施教,按照學生的個性特點去培養,「我希望他內心想長成什麼樣子,他有天賦長成什麼樣子,就讓他長去」。

4

靠動手做、堅持做發現興趣所在

只有一個鄭泉水,不能只靠他跟每個學生去談心發現學生究竟是猴子、魚還是大象,而且談心有時也沒用,學生自己可能也不知道。

鄭泉水先是用了一個看上去很有道理的方法,他邀請了校內外不同領域的牛人老師去述說自己的研究領域有多牛,然後看學生對哪個領域感興趣。但是鄭泉水這樣做了幾年,發現對學生不起作用,而是一定要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做項目去摸索興趣所在。第一步是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找定方向前一定要仔細推敲,看自己是否對這個研究領域感興趣。第二、做研究一定要堅持,「不能隨便逃跑,必須要完整做完一學期"。然後在大三的時候作為必修學分再研究一年,這個難關過了,心魔就全部打開了,在科研上也就上路了。

5

用大問題點燃學生的研究激情

雖然學生的內心有夢想,雖然學生有天賦,但是如果關注的都是小問題,依然很難被點燃。於是鄭泉水又做了一個新嘗試。鄭泉水是研究結構超滑(即固體表面之間實現「零」摩擦、零磨損)方面的專家,有巨大的應用場景。這個研究領域需要運用到多學科的知識,由於擔心時間不夠來不及畢業,當時博士生們都不敢接這個課題。鄭泉水就大膽地找了一個錢班大一的學生來嘗試研究這個課題,之後竟然做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幾乎沒有損耗的、比現有的機器效率高一千倍的微型發電機。

鄭泉水也從中深受啟發,他堅信,最重要的是提出一些最前端、最重大的課題,激起學生的熱情和充分發揮他們的天賦。

在點燃學生熱情後,鄭泉水還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幫助學生減負,「我是知道他一定想飛了,我就給他卸載「,把他們的必修課程降了二十多個學分,一個學期只安排了三門核心課,這樣才可以賦予學生時間去學習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而且他還鼓勵學生每學期精學一門,知識學深了,學生就可以找到一種學習的方法論,達到一種境界和自信,幫助他很快可以進入其它領域。

6

設計「多維測評「招生體系,找到讓孩子」變聰明「的方法

在錢班的十餘年探索中,鄭泉水感到,破解「錢學森之問」另一個巨大挑戰是如何挑選那些有巨大潛力的學生。鄭泉水在一次高中生冬令營招生中發現,絕大部分學生的眼睛是暗的。前五名全是高二的學生,沒有高三的學生。這說明高三對人的摧殘很厲害。

鄭泉水說他們按照好奇心(內生動力)、開放性、堅毅力、智慧、領導力五個維度設計了一套新的評價體系去挑選學生。鄭泉水希望學生擁有對科學發現或技術創新有著迷般的極強志趣和不斷追求卓越的內在力量;有強烈的求知慾、好奇心,具有批判性思維和提出有意義問題的習慣,有思維的深度;有開始和改變的勇氣,擁抱失敗、屢敗屢戰,對目標鍥而不捨的追求和專注;同時不僅有智商、學有餘力,也擁有從他人、從失敗、從實踐中學習和領悟的能力;同時具有遠見卓識、正能量價值觀、奉獻精神、表達能力、動員追隨者和資源的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

在這五大素質中,錢學森班從創建伊始,就將內生動力(或「心想」)列為最重要的素質。因為一個不知道自己「要去哪」,甚至連方向都沒有的「迷茫」者,是不可能激發自己所有的潛能,去達成一個艱難的使命(創新)的。

鄭泉水還有這樣一個發現:學生們四年的成長優劣,與學生進清華時的高考或競賽成績關聯度不大,反而和按五維測評標準選拔的成績吻合度很高。最拔尖的那批學生,是按照錢班自己的評價體系挑選出來的學生。

這使鄭泉水意識到,教育改革需要從大學這個出口端做改革,從而倒推中小學教育改革,因為人創造性的高峰是從15歲到35歲,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是個長周期的事情。鄭泉水認為在幼兒園、小學階段,最重要的是給小孩創造機會,讓他們可以玩得開心,因為這個時期小孩的大腦沒有定型,玩得開心,細胞連接變多,孩子就會變得很聰明。鄭泉水反問道:「你讓小孩做那些苦差事,把小孩變得不聰明,為什麼要把小孩變得不聰明呢?」

鄭泉水希望由大學開始的教育改革最終能影響家庭教育,讓家長可以在決定孩子未來發展的關鍵時期-孩子7歲之前,從容地有智慧地安排好孩子的培養和成長方式,按照創新多維度而不是應試教育的單一維度的標準去幫助和鼓勵孩子全面發展,在玩中發現自己的激情所在。

他對未來充滿期待,:「如果十四億華人(平均)能取得與總人口僅有華人百分之一的猶太人類似的成功,那麼,中國、世界將變得如何?」

7

未來老師的精力將投入到個性化指導中

老師對幫助學生找到興趣、激發熱情至關重要。支撐錢班模式成功的背後,是相當於平時20倍的師資投入在對學生進行深入的個性化指導。師資問題如何解決?錢班模式的普遍意義又在哪裡呢?

在鄭泉水看來,「我們其實不需要那麼多上課的老師」,因為在線教育可以讓學生去挑選聽特定領域全球最好的老師的課,把老師上課的指標大大降低,而把精力騰出來投入到個性化指導學生中,而且也不一定是老師,高年級班的學生可以帶低年級班的,研究生可以帶高年級的學生,年輕老師可以帶研究生,在全鏈條參與的過程中把興趣和深度學習調動起來。

錢班的學生們對此體會也非常深刻,一位大四的學生指出,成為高年級學生之後有了更多的參與課程設計的機會,對不太滿意的課程可以提出意見,和老師一起去修訂。

2020年的每一則新聞都讓我們切身體會到世界真的瞬息萬變,只有不斷學習、持續學習才能更好地應對未來。鄭泉水希望他迭代升級出來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能得到更廣泛的推廣。我也深有體會,希望為創新教育的發展盡一點綿薄之力,推動全社會共同思考如何構建一個適應未來的教育模式。

編輯:呼呼、巴塔木

相關焦點

  • 籌建錢學森科技大學,就能解開錢學森之問這個痛點嗎
    更何況「錢學森之問」凝聚了錢學森晚年的思索和期待,一所以錢學森命名的大學是必須要做出探索和回答的。但是筆者認為這所正在籌建中的大學不太可能回答錢學森之問。辦一流大學不易答「錢學森之問」更難瀏陽市是湖南省轄的縣級市,由長沙市代管,近年來經濟發展得很快。
  • 「錢學森之問」:斯芬克斯的謎語?(圖)
    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聯合《新安晚報》給新任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及全國教育界發出一封公開信:讓我們直面「錢學森之問」!這讓「 錢學森之問」成為輿論的焦點。  20日下午,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圍繞公開信作了發言。
  • 14歲天才考上中科大,破世界難題拒美回國,打破錢學森之問
    大家都聽過這位科學家的名字,他就是錢學森,錢學森為我國原子彈的研究付出了很大的心血,為中國科技的發展做出卓越的貢獻。錢學森不僅在中國科技界有著卓越的貢獻,對中國教育的發展也有很大的貢獻。錢學森曾經針對中國的教育提出這樣的疑問,這個疑問被世人稱為錢學森之問。這個疑問就是為什麼中國這些年來培養不出來新一代的年輕人才?難道中國真的沒有新一代的年輕人才了嗎?
  • 錢學森之問的答案是什麼?
    2005年,溫家寶總理去看望錢學森,錢老發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這與另外一個國際上著名的李約瑟之問並列,從人才培養和歷史的角度對中國科學落後的原因提出的疑問。下午出門散步,看到一則新掛出來的橫幅標語:「……相信科學……」。一瞬間,我觸碰到了錢學森之問的答案。追問「錢學森之問」的答案,其實就是追問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
  • 求索科學,探索不止——錢學森的學生時代
    ,堅持不懈的求索精神。錢學森的學生時代是怎麼度過的呢?這其中,除了父母與新中國的領袖五位之外,其餘十二人都是錢學森的老師。錢學森在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度過了他難以忘記的六年,在中學裡,錢學森給大家留下的印象,可以用「安靜」與「規矩」來形容。錢學森的生活一絲不苟,房間裡總是一塵不染。
  • 餘鵬鯤:錢學森科技大學選址瀏陽,合理嗎?
    更何況「錢學森之問」凝聚了錢學森晚年的思索和期待,一所以錢學森命名的大學是必須要做出探索和回答的。 但是筆者認為這所正在籌建中的大學不太可能回答錢學森之問。 辦一流大學不易 答「錢學森之問」更難瀏陽市是湖南省轄的縣級市,由長沙市代管,近年來經濟發展得很快。
  • 南昌大學校友鄭泉水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南昌大學校友鄭泉水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9-11-23 09: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從精深學習、到學術追夢、到創新教育
    從精深學習、到學術追夢、到創新教育——記中國科學院新當選院士、清華錢學森力學班首席教授鄭泉水學生記者 張同順 攝影 楊敏成功者都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又有與眾不同的特質。鄭泉水的相同與不同從這裡開始……求學:精深學習,一學期突破一門課
  • 校友鄭泉水、徐建分別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校友鄭泉水、徐建分別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2019-11-22 12: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錢學森教育觀念
    錢學森的貢獻是,在前人基礎上提出開放的複雜巨系統的理論,並提出,對應著這類系統的是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的方法論。這是全新的發現,標誌著系統科學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錢學森思維實質是把各方面有關專家的知識及才能、各種類型的信息及數據與計算機的軟、硬體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構成一個系統。這個方法的成功之處就在於發揮這個系統的整體優勢和綜合優勢,為綜合使用信息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 北京十二中錢學森學校:市教育系統關工委舉辦 「航空夢 強國夢」守正大講堂
    11月26日,北京教育系統關工委在北京十二中錢學森學校舉辦以「航空夢 強國夢」為主題的守正大講堂。本次活動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關工委、豐臺區教育系統關工委、北京十二中承辦,北京教育系統關工委副主任李宇明主持。
  • 陝西首個「錢學森學校」西安開學,愛國的人才呼之欲出
    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飛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愛國情懷、奉獻精神、求真品質、創新意識是他偉大一生的真實寫照。「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不僅是人才培養的長久之計,也是一個國家興衰的發展大計。
  • 錢學森之子談家風:如沐春雨潤無聲
    ,常有人問錢永剛,他的父親在教育子女時,是不是有什麼特別的方法或者訣竅。這是小學語文教材《錢學森》一文對半個多世紀前錢學森返國途中的一段描述。「中國航天之父」「火箭之王」「兩彈一星」元勳錢學森的名字,烙印般刻在幾代人的腦海中。其科學成就、學術思想、精神風範和人格魅力,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1957年,錢學森回國後的第三年,他因撰寫《工程控制論》,被授予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這個獎項後來有了更為人熟知的名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 錢學森大成智慧教育的設想
    大成智慧教育的方案       如何儘快提高人們的智能和品德,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這是錢學森幾十年來,尤其是近20年來,著力探索與思考的重大課題。他為之傾注了大量心血,其中凝聚著無限關愛與希望。他認為這是件大事,其意義甚至不亞於當年研製、發射「兩彈一星」。
  • 《他日歸來:錢學森的求知歲月》出版:是什麼成就了錢學森
    是什麼成就了錢學森於無形中解答「錢學森之問」,這是參會專家學者的共識。作者並未指明試圖通過錢學森教育經歷(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自我教育等)解答「錢學森之問」,但在三條故事線中卻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是什麼成就了錢學森。
  • 清華大學/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鄭泉水院士課題組招聘博士後
    自2008年以來,清華大學鄭泉水院士團隊在該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開創性成果,在國際頂級期刊(如Nature,Naut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Physical Review Letters,PNAS)發表了20餘篇論文。鄭泉水院士曾兩次以第一獲獎人身份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04,2017),所指導的博士生中有三人獲得了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 錢學森實驗班!校長親赴北京拜會錢學森之子錢永剛
    錢學森實驗班!校長親赴北京拜會錢學森之子錢永剛2020年11月19日,單縣一中校長趙瑞率劉洪波、都德華、趙峰等校領導,親赴北京拜會錢學森之子錢永剛,就有關「錢學森實驗班」掛牌等工作進行了商討。
  • 為何錢學森晚年提此問題?
    錢學森在晚年的時候曾經提出,「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人才。」錢老口中的人才,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人才,而是指大師級的人才。那麼國內的教育模式就真的培養不出大師嗎?對此,引起過學術界、教育界大量的討論,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錢學森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