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錢學森在北京逝世,人們在緬懷和追思中,不時會被錢老提出的一個問題所震撼——「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個被稱為「錢學森之問」的問題,已引起上至國務院總理下至普通學生的深思。
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聯合《新安晚報》給新任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及全國教育界發出一封公開信:讓我們直面「錢學森之問」!這讓「 錢學森之問」成為輿論的焦點。
20日下午,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圍繞公開信作了發言。
24日,記者從北大以及北京市部分中學獲悉,代號為「珠峰計劃」的「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在北大清華等國內11所名校悄然啟動,這項由中央專項撥款提供資金支持的人才計劃旨在培養創新型的領軍人物。
教育部回應:需要一步一步來20日下午,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圍繞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聯合《新安晚報》給新任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及全國教育界發出一封公開信,作了發言。她表示,對這封引起全國反響的公開信,教育部一直關注。有關部門認真收集整理了媒體和網站上的,已上報包括袁貴仁部長在內的各位教育部領導,教育部領導對公開信很重視,下一步會把創新人才的培養當成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來抓。
關於「錢學森之問」,續梅稱這個問題特別宏大,不是馬上就能分析清楚原因,不是寫一篇文章或簡單說幾句就能說清楚的。但她表示,這是教育部下一步工作的重要內容,要想辦法來解決。她坦承:「教育的問題是多少年來形成的,馬上要解決所有問題是不現實的,需要一步一步來。」
最近,來自多所名牌大學的消息證實,教育部一項「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已於近期悄然實施,這項試圖破解中國人「大師」、「諾貝爾獎」心結的人才培養計劃正在浮出水面。據了解,入選高校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內11所名校。該項計劃首先從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學科開始試驗。在高等教育界,「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以「珠峰計劃」的代號流傳,一位大學校長說,「珠峰計劃」的名字雖然比較高調,而教育部希望各校不宣傳、不張揚,埋頭苦幹。
本報綜合
詰問:別讓「 錢學森之問」成無解之謎
晚年的錢學森是中國教育改革的積極鼓吹者和推動者。他提出的「大成教育理念」,已在西安交通大學開始了教學實踐,這些理念對今天的教育體制改革很具啟示性。錢學森的教育思想,有一個重要的核心,就是通才教育觀,所謂「集大成,得智慧」。他一直強調大學教育既要通,也要專,只有學生的跨學科知識掌握得越充分,創新與發現的能力才能越強。他認為不僅理工科要跨學科,還認為理工科還需和文科相結合。對一個創造型人才來說,科學培養的邏輯思維和文學藝術培養的形象思維,就像是創新所需要的一對翅膀。
錢學森的教育理念,還有一點就是對「民主學風」的倡導。他多次以他在加州理工學院的學習經歷來說明,充分的學術權力和民主氛圍對大學的重要。據錢老說,在加州理工學院中,不同的學派、不同的學術觀點可以充分發表,學生也能充分發表自己不同的學術見解,可以向權威們挑戰,這些都真正培養了錢老的創新精神。
今天,教育的墮落已不是什麼新聞。無論在教育界,還是在知識界,自大、平庸和墨守成規都成了通行的學術準則。連教授們都失去了發現真相、捍衛真理的基本良知時,我們又怎能對他們教育出來的學生抱有奢望?科學精神也好,文化精神也罷,可以說對真相與真理的熱愛都是首要美德。有了這種美德,才是一個合格的知識分子,有了無數這種合格的知識分子,才可能誕生所謂的「世界級大師」。
錢老去世了,但把一個謎語般的詰問留給了中國人。這個問題很像人面獅身的斯芬克斯提出的問題,人們一次次考問中國的教育體制,其實也是在盼著戰神俄狄浦斯的出現。或許只有等他找到答案後,我們舊的教育體制,才會像人面獅身斯芬克斯一樣,變成一塊醜陋的石頭。
葉匡政(著名評論家)
求解:教育不能「批量生產」無論在哪個時代,培養傑出人才的基本規律都沒有發生根本變化。他們必須具有獨立思考的品質、從實際出發不迷信經典和權威、具有科學的探索精神和求真欲望、善於發現問題並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這樣的培養不能從高等學校才開始,中小學階段就應該有意識地進行。
但是,在我國目前的教育系統中,教育的導向主要是記、背標準答案,學生提問的欲望和興趣在中小學階段已經被大大地削弱了。學生疏於獨立思考、缺乏主動學習的精神,是我們在培養傑出人才時遇到的困境。究其根本,是因為我們的教育並未將學生作為主體,充分發掘他們的潛力。
溫總理在近期與北京教師代表座談中明確提出,要「以人為本」。我個人理解,教育「以人為本」是相對於以往「批量生產」的學校教育視學生為物品的一種理念變革。是尊重學習者、服務學習者、促進學習者可持續發展,為其終身受益的一種新興教育的原則精神的體現。學校、家庭和社會對學習者僅有「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有尊重、交流、換位、傾聽和真誠的批評,並給其適當的鍛鍊和考驗。
學生並不是教育單向的接收者,也不是家庭的私有財產,而是未來需要獨立生存和發展的主體。他們既有學會生存的最低需要,也會有自我實現、建設國家、追求美好生活的遠大理想。在「以人為本」的教育之後,傑出人才的培養比例一定會加大,因為在這樣的教育中人類的諸多潛能將有可能和條件被更充分地開發。為此,針對現實的教育問題,相應的改革和創新將是全方位和多元化的,不僅要提高教師的素質和水平,對家長、社會的要求也將提高。
僅靠書本學習和死記硬背很難培養出國家和社會需要的人才,只有放手讓學生去鍛鍊、實踐、想像、懷疑、承擔責任,甚至體驗失敗,傑出人才才能應運而生。
程方平(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連結 錢學森之問「 錢學森之問」是關於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道艱深命題,需要整個教育界乃至社會各界共同破解。
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學家錢學森時,錢老曾發出這樣的感慨:回過頭來看,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錢學森認為:「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
舉例說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自2000年設立以來,共有14位科學家獲獎,其中就有11個是1951年前大學畢業的。
據說溫總理2006年拿這個問題請教國內最有名的6所大學校長和教育專家,他們的回答是:要培養傑出人才,關鍵是教師;要將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貫通起來;高校大改革大發展起來之後,應該是大提高;做大高等教育,還要做強高等教育。
這種回答其實是不能讓錢老和總理滿意的。「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就是著名的「 錢學森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