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勇劍
古希臘神話中的「獅身人面」斯芬克斯(Sphinx)常向過往英雄提出三個謎語,回答錯了,英雄就淪為果腹之物。其中最著名的謎是:有一個只有一種聲音卻經歷四腳、二腳、三腳成長過程的生命。那是……?恭喜你,答對了:嬰兒、成人、老人!
如果只有一個標準答案,斯芬克斯之謎就變成背書題目,稱不上哲學「迷思」了。同樣的謎語用到高等教育上,「正確」的答案應該是:教育要有娛樂性(嬰兒)、有生產性(成人)、有教化作用(老人)。
只有這樣解迷,網絡教育和大學課堂教育才能走出「在線上」和「在現場」的矛盾與衝突。
上學期,我設計的在線教育課程以失敗告終。我的「混合制」課程交叉有「在線上」學習,「在現場」討論。起先,以為是我錄音的鴨嗓子嚇跑了學生。調查發現,學生壓根兒就沒有去點擊在線學習的連結。
在我的課程中,傳統的「在現場」教學已經成為一個個「橋段」,有諸多的實例「插曲」在抽象概念講解中。習慣了富有娛樂性的「橋段」和「插曲」的學生不再願意被動收聽「線上」的課程廣播。我失敗的經驗顯示,「在線」教育要創造有「現場感」的娛樂性。
論娛樂性,全球有上億觀眾的美國的TED在線節目非常受歡迎。TED致力於創意思想的傳播。它的成功要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兩點:娛樂性和18分鐘的「橋段」節奏。節目總管安德森(Chris Ander-son)解釋說,18分鐘大約是一般人注意力可以集中的時間段。而娛樂性則加強觀眾對思想內容的接受程度。
可是,TED 的演講格式受到許多教育工作者的批評,認為它已經意識形態化。我曾經在丹麥觀摩一個當地為TED演講做的排練。話素、場面、動作都經過設計,都從怎樣調動觀眾情緒的角度反覆編排。教育工作者認為,TED的公共溝通方法成為一種強大的社會思考和交流方式。它附帶著把其他的思想交流方式給邊緣化了,而年輕人把它當作唯一的當然形式。從一種創新形式變化為壟斷的思考方法,它意識形態化,它抑制多元性。萎縮的多元性導致思想的貧困。
批評TED的人指出,不是所有的內容都可以或應該娛樂化的,許多非娛樂性的知識有社會必須的生產力。知識入門可以娛樂,登堂入室則必須忍受枯燥和抽象的學習過程。就像跳華爾茲舞和登險峻高山是兩種不同的運動,後者的心理愉悅出現在痛苦的攀登之後。在我的課堂,段子是開胃的、開心的。之後,學生必須經歷緊張和焦慮的思考過程,否則無法洞見信息背後隱含的要義。對應用過程複雜而靈活的知識,學生更加偏好「在現場」的討論。
「在現場」有助於知識入心。網絡教 學 的 先 驅 西 門 斯(George Siemens)認為,知識的本質是「聯繫性」(Connectivism)。只有處於各個知識點相互連接的場景中,知識的原理、應用和內容(Know-why,Know-how,Know-what)才能三位一體,入腦入心。對此,我深有體會。浸淫到現場討論過程中時,學生能來回往返於思想交鋒,加深理解概念的作用和邊界。而「在線上」的課程難以產生「在現場」的身心體會效果。就像聽導航指示,我們開車會有不知所措的感覺。但是,閱讀比較平面地圖後,對街區的拐彎抹角有直觀感覺,我們才容易使用導航指示。
「在現場」的另一個重要功效正慢慢被發現,那就是「場效應」。我們早就知道動物,特別是鳥類,有辨別磁場的能力。其實,人也有,只不過非常弱。巴塞隆納的藝術家哈比森(Neil Harbisson)是眼睛的「色盲」,卻能夠聽到「顏色的頻率」。他能憑藉光譜光波頻率來辨別顏色。在他頭腦中,音樂和繪畫都是以音頻為基本單位,可以互換。奧地利的康尼格(Peter Konig)博士研究第六感官多年。他的「感官場」團隊發明一種腰帶,讓人像鳥一樣有磁場方向感。格拉斯哥大學教授麥克弗森(Fiona Macpherson)指出,人有許多潛在的感知能力,例如方向感和平衡感等,而被強化使用的五官感受掩蓋了其他28種感知能力,但它們依然存在。聯繫到課堂教學現場,所有的感官能力,無論我們是否有明顯意識,都在發生作用。目前,「在線上」的教學應用還無法模擬人的全景感知效果,尚達不到「在現場」的場效應。
即使未來的網絡技術能夠近似完美地複製「娛樂性」和「生產性」,教育的另外一個社會功效——社會教化作用,仍然需要「在現場」的課堂媒介。教育不僅是關於如何讓個人成才,還涉及社會合作。學習對別人有用,這是社會教化不可替代的功能。中國的科舉制度,歐洲早期教會辦的大學主要的功能不是研究知識和傳播科學,而是社會教化。每個現代國家的教育制度仍然包含這個功能,只是執行的方式有差別。如果忽視、甚至擯棄教化的作用,任何教育新形式都不會有長久的制度生命力。
森林中沒有人,樹倒了,有沒有聲音?這是每個教育家都需要回答的哲學問題。哲學家海德格爾認為,「在現場的感知」是人性自覺的第一要素。不在「現場」,無所謂時間和存在。教育是什麼?「在線上」與「在現場」之間如何相互延伸、相互成全、相互包含?它是我們這一代的「斯芬克斯之謎」。
(作者為加拿大萊橋大學管理學副教授,復旦大學管理學院EMBA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