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芬克斯,這座又被稱為獅身人面像的龐然大物,被認為融合了獅子的威力和人的智慧。從埃及到賽普勒斯以及愛琴海地區,這個題材的傳播沒有被高山也沒有被大海阻斷。公元前5世紀,索福克勒斯在其《俄狄浦斯王》中確立了斯芬克斯之後長久不衰的形象。到了19世紀,母獅形象的斯芬克斯匯聚了使人向上、讓人憧憬的全部美德和致人墮落、叫人絕望的所有罪孽。
- 下凡的太陽神 -
史前時期的埃及人就已經把獅子視為一種將威力與兇猛兩種特質結合到極致的動物。在表現酋邦之間為擴大勢力範圍而攻城掠地的一塊石板上,取勝方的首領呈現為一頭獅子,他用利爪踩住對手的胳膊和腿,用利齒撕咬其肚皮。一把出土於阿比多斯的燧石刀從兩個似乎相互矛盾的角度突出了獅子的威力:在象牙材質的刀柄上,藝術家不僅雕刻了一頭猛獅獵食羚羊,而且還雕刻了一位看似君主的人如同馴獸師一樣制服兩頭形體巨大的獅子。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掌握權力的統治者一方面被賦予了獅子的形象,另一方面還被描畫成具有馴服猛獸的能力。不少學者認為,表現君主雙手制服兩頭猛獸的題材源於美索不達米亞。由此說來,為了彰顯統治者打江山和坐江山的威力和能力,這把刀柄的製作者巧妙地結合了埃及本土和外來的兩種意念。
到了第四王朝時期,獅子象徵國王的權力和威嚴的概念在吉薩高地上的斯芬克斯身上找到了最好的表現形式。這座又稱獅身人面像的龐然大物一般被認為是由胡夫的兒子卡夫拉建造的,長73.5米,高20米。學者們相信,斯芬克斯融合了獅子的威力和人的智慧,象徵了卡夫拉的神性。它面朝東,等待東方地平線升起的太陽的第一縷光線落在其面龐上。卡夫拉這個名字在象形文字中表示「他像拉神一樣升起」之意,換句話說,他就是太陽神拉在人間的化身。另外,這位國王在其名字前加了「拉神之子」這一修飾語,強調了他與太陽神之間特殊的關係。按照古埃及人的王權觀念,太陽神不僅把統治埃及的權力託付給國王,而且賜予他永生的權利。古埃及人相信,太陽神之所以長生不死,是因為他具備返老還童的能力:早晨的太陽是年幼的荷魯斯,中午的太陽是壯年的拉,晚上的太陽是年老的阿吞。太陽的升起與降落被視為重複生命的周期,在人間完成了統治任務以後,埃及國王也會加入到太陽神旨在獲得新生的永不停息的巡迴之中。
獅身人面像面朝東,等待東方地平線升起的太陽的第一縷光線落在它的面龐上
在第十八王朝時期,古埃及人把卡夫拉的斯芬克斯稱為shesep-ankh,意思是「活生生的雕像」,其喻意是太陽神的顯形。不難看出,此時的埃及人已經把斯芬克斯視為下凡的太陽神。多數學者認為,古希臘語中的「斯芬克斯」(英語sphinx)很有可能是對古埃及語這一名稱的音譯。不過,斯芬克斯在希臘語中的本義是「扼殺者」。埃及第十八王朝的第八位國王圖特摩斯四世(公元前1401至前1391年在位)在斯芬克斯的兩條前腿之間立了一塊石碑,上面記述了他親身經歷的有關斯芬克斯顯靈的故事。當圖特摩斯四世還是王子的時候,曾在孟菲斯統帥戰車隊。有一次,他到斯芬克斯附近打獵,中午時分,這位王子在斯芬克斯旁乘涼,睡著了。在睡夢中,太陽神對他說,如果他把掩埋斯芬克斯的流沙移走,太陽神就會讓他登上王位,行使統治埃及的王權。王子欣然遵從了神的旨意,清除了流沙,神的預言也隨之應驗。儘管圖特摩斯四世登上王位的細節我們無從知曉,但是不難看出,古埃及人把神尤其是太陽神視為命運的主宰者。在石碑的上端,可以看見圖特摩斯四世向斯芬克斯敬獻供品,稱這位神靈為「哈馬吉斯」,意思是地平線上的荷魯斯。
圖特摩斯四世立在獅身人面像兩隻前腿之間的石碑(複製品)
到了中王國時期,許多古埃及國王都把自己雕塑為斯芬克斯形象,甚至個別王后和公主也採用這種表現形式,因此產生了女性斯芬克斯。此外,有些斯芬克斯頭上不再佩戴象徵王權的頭飾,而是直接雕飾了獅子的鬃毛。對古埃及人來說,斯芬克斯的秘密在於,虔誠的人順從神的意志,懂得神決定人的命運這一宇宙最高法則。在據稱是由古王國時期一位宰相撰寫的說教文中,作者以父親的口吻對兒子說:「不要對別人耍詭計,神早晚會讓你付出代價。如果一個人說:『我要靠它(指詭計)謀生!』他甚至會缺乏可供充飢的麵包;如果一個人說:『我要靠它發財!』有一天他不得不說:『我的聰明給我設下了圈套!』如果一個人說:『我要藉此搶別人的東西!』他自己有一天會落入陌生人之手。人的計謀能否實現,起關鍵作用的是神的意志。你要學會在滿足中生活,神決定給你的自然會來。」
埃及中王國至第二中間期的紫水晶女性斯芬克斯護身符,約公元前1981—1550,第12—17王朝,現藏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從西亞地區出土的古埃及文物以及具有古埃及風格的文物判斷,公元前兩千紀初,被刻畫成斯芬克斯的埃及國王的形象傳入這一地區,其載體是印章,這些印章被認為是到西亞進行貿易活動的埃及官吏留下來的。隨後,今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的工匠們開始製作表現斯芬克斯的浮雕和雕像,其中多數是女性斯芬克斯。在表現一位君主慶祝勝利場面的象牙雕版上,國王端坐在王座上,用右手將盛酒的碗舉到唇邊。王座的側面雕飾了戴翼的女性斯芬克斯,其右側前腿與後腿分別構成了王座右側的兩個支腿。國王面前站著兩個穿著長袖上衣和裙子的女子,其中一個女子向國王敬獻盛開的花朵,另一個女子彈奏豎琴為國王助興,國王身後有兩個男僕,忙著搬運各種供品。在其他類似的浮雕上,西亞的君主模仿埃及法老佩戴代表上埃及的白色王冠或代表下埃及的紅色王冠,手握象徵生命的象形符號,不過這些呈坐姿的君主身體前傾,或者雙腳腳尖觸地,與埃及法老威嚴和端莊的姿勢有一些差別。此外,如果說在古埃及,位於王陵和神廟前的斯芬克斯主要承擔了迎接以太陽神為代表的神靈的任務,在西亞出土的浮雕則更多地表現斯芬克斯單獨或成對守護生命樹的場面。這讓人想起了《創世記》講述的有關亞當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園的故事。因為二人不聽勸告偷吃了智慧樹的果實,上帝擔心他們繼而覬覦生命樹的果實,說:「那人已經與我們相似,能知道善惡。現在恐怕他伸手又摘生命樹的果子吃,就永遠活著。」遂將他們逐出伊甸園。之後,上帝又安設基路伯和四面轉動噴火的劍,把守通往生命樹的道路。這裡所說的基路伯長著一雙翅膀,很顯然就是斯芬克斯。這說明,亦如古代西亞地區的其他族群,古代以色列人同樣受到了法老文明的影響。
埃及新王國時期的印章,約公元前1550—1295年,第十八王朝,現藏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在來自亞述的一塊玻璃飾板上,可以看見一頭面對荷花的斯芬克斯。雖然斯芬克斯的臉部呈側面,但她的眼睛幾乎呈正面,為典型的古埃及藝術表現形式。不僅如此,斯芬克斯還頭戴象徵埃及王權的頭飾,頭頂纏繞著眼鏡蛇的太陽圓盤;斯芬克斯的前胸下也有一條眼鏡蛇,蛇的頭頂同樣畫著一個太陽圓盤。在古埃及語境中,荷花象徵生命的循環,眼鏡蛇是國王的守護者,纏繞眼鏡蛇的太陽圓盤是太陽神的表現形式。上文提到,埃及史前時期的一把象牙刀柄上馴服兩頭獅子的題材源於美索不達米亞,時過境遷,埃及人發明的斯芬克斯又被亞述人拿來作為宣揚王權的有力工具。
- 斯芬克斯說的是謎語還是謎底 -
斯芬克斯這個題材的傳播沒有被高山也沒有被大海阻斷。考古人員在賽普勒斯一處斷代為公元前8至7世紀的墓地發現了6座保存完好的石灰石雕像,其中2座是呈女性斯芬克斯的母獅雕像,另外4座則是公獅雕像。據發掘人員描述,這些雕像都被放置在墳墓旁邊。儘管我們不應對這個數量對比做過多的解釋,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在這個時期,公獅和母獅至少同樣擔負著守護墳墓的任務。關於斯芬克斯概念從埃及傳到賽普勒斯以及愛琴海地區的路徑,多數學者相信經由西亞,具體一點說就是今黎巴嫩,即古代腓尼基;也有一些學者認為,這一概念先是傳到賽普勒斯,然後由此地再向西亞和愛琴海地區傳播。在同樣位於賽普勒斯、時間上晚一些的墓地,考古人員不僅發現了佩戴古埃及王冠的斯芬克斯,而且也挖掘出兼有西亞和希臘風格的墓碑和石棺。這一點說明,斯芬克斯概念輾轉流傳的路線並非一條直線,也不一定是單向的。
公元前6世紀初,在科林斯燒制的陶器上不僅點綴了具有典型西亞風格的玫瑰花結,而且還有斯芬克斯。有意思的是,陶器上的圖案中,呈完整動物形狀的獅子與人頭獅身的獅子並存,這反映了斯芬克斯從純粹動物形象演變到半人半獸形象的漫長過程。陶器上的斯芬克斯擁有典型希臘風格的髮型和頭飾,人頭與獸身之間的界限非常明顯,缺少後期斯芬克斯人頭與獸身渾然一體的感覺,這些顯然表明,這一時期尚處在向成熟的斯芬克斯過渡階段。根據學者們的研究,公元前7世紀末至前6世紀初產於科林斯的陶器質量上乘、裝飾精緻,是科林斯重要的出口商品,遠銷羅得、西西里等地。
古希臘文學作品經常把女人比作動物。研究這一題材的專家們認為,最常被用來比喻女人的動物分別是熊、獅子、鹿和馬。其中,獅子的意象從古風到古典時期無論在價值取向還是在語氣上均經歷了很大的變化。在前一時期的史詩中,獅子被用來形容男性英雄,後一時期的悲劇則將女人比作母獅,獅子原先受到肯定的含義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否定的意象,即母獅的殘忍性。荷馬史詩中並沒有出現斯芬克斯,赫西俄德則在其著作中提到了忒拜的斯芬克斯,但是並沒有把她與俄狄浦斯聯繫起來。直到公元前5世紀,索福克勒斯才在其《俄狄浦斯王》中確立了斯芬克斯之後長久不衰的形象。
古希臘淺酒杯上的俄狄浦斯與斯芬克斯,約公元前470年,現藏梵蒂岡博物館
俄狄浦斯與斯芬克斯交鋒的畫面在造型藝術上也經歷了一個慢慢成熟的過程。在一隻現存于波士頓美術館的古希臘裝飾瓶上,斯芬克斯位於一個土丘狀的高處,右前腿抬起,看上去像是要發起攻擊;俄狄浦斯把左手張開,似乎示意前進的斯芬克斯停住,握住棍棒的右手做出擊打她的姿勢。不難看出,裝飾瓶的製作者試圖強調斯芬克斯和俄狄浦斯之間的張力,而且後者處在明顯的防守狀態。此後有關這一題材的畫作都強調了兩個對手之間鬥智的特點,突出斯芬克斯蹲坐在臺子或柱子上,等待俄狄浦斯回答她給出的謎語,俄狄浦斯則聚精會神,試圖解開這個關乎性命的謎。在其中的一幅畫上,可以看到俄狄浦斯睜大了眼睛,身體稍微後傾,斯芬克斯的額頭上有一條橫線,似乎顯示它皺著眉頭,兩者之間心理戰的激烈程度不亞于波士頓裝飾瓶上的畫面。
古希臘油瓶上,似乎要用棍棒擊打斯芬克斯的俄狄浦斯,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斯芬克斯出的謎語是「什麼早晨用四條腿走路,中午用兩條腿,晚上用三條腿?」按照索福克勒斯的描寫,俄狄浦斯找到了謎底,那就是「人」,從而戰勝了斯芬克斯,並且拯救了受斯芬克斯禍害的忒拜。不過從情節的發展來看,恰恰是俄狄浦斯給出的答案引發了一系列悲劇。從這個角度說,這個謎語顯然沒有像表面看上去那樣簡單。事實上,此謎語涉及人應當如何正確認識自己又如何坦然地面對不可預料的命運等重大人生問題。俄狄浦斯說出謎底是劇情所需要的,至於他的回答是否正確,可以說見仁見智。有些學者認為,斯芬克斯四條腿―兩條腿―三條腿之說不是謎語,而是謎底。換句話說,斯芬克斯向俄狄浦斯說明了每個人必經的人生三個階段,不同階段要使用不同數目的腿,才能夠走好整個過程。尼採說,古希臘神把充滿悲痛和悲劇的人生視為合情合理,因為他們自己也要遭受這些悲痛,也要經歷這種悲劇。由此說來,人生苦難多於快樂並不奇怪,何況人無法預料也更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尼採還認為,人追求知識的努力最終遭到失敗,因為我們處在各種局限之中,最終的結局就是蛇頭咬住了蛇尾。俄狄浦斯這個名字表示「腫腳」之意,暗示了名字主人的身世;但是,俄狄浦斯在解答有關腿和腳的謎語時仍然沒有意識到自己究竟是誰。俄狄浦斯的悲劇就在於,他在不清楚自己身世的情況下試圖解救別人。
美國著名女詩人和女權主義者穆裡爾·魯凱澤對《俄狄浦斯王》做了很有啟發性的「續寫」。她說,過了許多年以後,俄狄浦斯年事已高、雙目失明,蹣跚在路上,突然嗅到了斯芬克斯的氣味,便對後者說:「我想問一個問題,我怎麼會沒有認出我的母親?」斯芬克斯回答道:「因為你說錯了謎底!當我問什麼早晨用四條腿走路,中午用兩條腿,晚上用三條腿的時候,你回答說是男人(man),卻沒有提到女人(woman)。」魯凱澤的說法看似有些強詞奪理,不過卻給了我們一個啟示:人首先必須認識自己,這是認識其他人和整個人世的基本前提。畢竟,德爾菲神諭所的箴言是「認識你自己」。有的人認為,俄狄浦斯戰勝了斯芬克斯,他的勝利標誌著智慧擊敗野性,意味著人的理智超越了神諭,這種說法不僅沒有根據,而且顯得過於輕狂。從《俄狄浦斯王》的劇情中可知,斯芬克斯在劇中的所作所為是在完成天后赫拉交給的任務,最為重要的是,德爾菲的神諭在劇中一一得到應驗。
託勒密王朝的末代女王克婁巴特拉於公元前30年在亞克興海戰失利以後,埃及淪為羅馬的附屬地,向其提供糧食和其他物品。法老時期的斯芬克斯此時被視為彰顯羅馬人對埃及統治權的最好象徵,許多羅馬皇帝不惜成本把碩大的斯芬克斯運到羅馬,作為戰利品,裝飾神廟和宮殿。公元前27年,奧古斯都命人在歸羅馬管轄的地中海東岸鑄造了具有深遠政治意義的銀幣。銀幣的一面是按照羅馬傳統雕塑的奧古斯都頭像,另一面是具有希臘風格的斯芬克斯。顯然,羅馬對這一地區的絕對主宰權不再需要文字來贅述了,斯芬克斯與奧古斯都攜手,藉助流通中的錢幣宣揚羅馬的權威,不僅高效而且非常廉價。在由戴克里先建造的斯普利特(今屬克羅埃西亞)宮殿遺址,迄今為止,考古人員已發掘出十多座斯芬克斯。這些曾經守護古埃及陵墓和神廟的巨大雕像被調遣到遙遠的地方充當被觀賞的對象,其原有的內涵早已蕩然無存。
法老時期的斯芬克斯此時被視為彰顯羅馬人對埃及統治權的最好象徵。銀幣的一面是按照羅馬傳統雕塑的奧古斯都頭像,另一面是具有希臘風格的斯芬克斯。
龐貝出土的斯芬克斯大理石桌撐,現藏義大利那不勒斯考古博物館
- 「匯聚了全部美德與所有罪孽」 -
到了基督教倫理觀念盛行的中世紀,因為教會對來自異教的符號和人物形象持敵對態度,斯芬克斯被改編為反天使的角色。在文藝復興時期,斯芬克斯被賦予了神秘的色彩,象徵不可名狀的自然力。在一幅根據曼特尼亞的繪畫製作的版畫上,斯芬克斯成為進行道德說教的工具。在畫面的右側,可以看到一個代表愚昧和幸運結合體的肥碩且裸體的女子坐在一個球體上,象徵愚昧主宰整個世界;球體的正面有兩個並排蹲坐的斯芬克斯,像是支撐又像是守衛地球,她們相互對視,其表情令人難以捉摸。巴洛克時期的藝術家們則在斯芬克斯身上看到了色情的因素,這一象徵意義在接下來的年月裡被發揮到極致。從19世紀初,俄狄浦斯與斯芬克斯交鋒的情節成為畫家們喜愛的題材。
大約在1806年,法國畫家法布雷創作了《俄狄浦斯與斯芬克斯》。展開雙翼的斯芬克斯站在一塊巖石上,做出跳躍的姿勢,佩戴劍和標槍的俄狄浦斯與斯芬克斯保持一段距離,雙手指向斯芬克斯,二者之間更像是獵人與獵物之間進行搏鬥之前的對峙。約兩年後,另一位法國畫家安格爾繪製了同名的畫作。在這幅畫上,雙方似乎在思量,或者在討價還價,看不出在古希臘陶瓶畫上的斯芬克斯所表現出來的那份勝券在握的自信。安格爾讓俄狄浦斯完全處在金色的陽光下,相反,斯芬克斯的頭部處在陰暗中,只有其胸部露在太陽光中,似乎暗示她尚未完全進化,還不是理性的產物。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俄狄浦斯在斯芬克斯面前的姿勢,他彎下腰,整個身體幾乎成為一個大寫的問號,他用左手食指指著對方的胸部,似乎是在挑戰也像是在挑逗。斯芬克斯在這裡成為黑暗、欲望、墮落的象徵物,她腳邊的白骨則暗示那些失敗的挑戰者的下場。
法國畫家法布雷(Fran ois-Xavier Fabre,1766—1837)的《俄狄浦斯與斯芬克斯》,現藏美國紐約達西斯美術館
法國畫家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1867)的《俄狄浦斯與斯芬克斯》,現藏法國巴黎羅浮宮
在弗洛伊德位於維也納的診療室沙發椅的上方,曾經懸掛著安格爾這幅畫的複製品,可見安格爾刻畫的俄狄浦斯和斯芬克斯兩個形象充分表達了人類作為整體、人作為個體以及男女作為不同性別要面對的問題和無法解決的難題。安格爾讓人們看到了自我面對終極他者時的窘境,這個自我把象徵自然或者說宇宙的斯芬克斯視為怪物甚至惡魔,顯露其對自身在這個世界中的位置和所處的境地不適應和不自信。人本來源自這個宇宙,卻又在其中無所適從,反映了人類生存的根本危機。這幅畫說明了19世紀初對人的研究成為一個重要學科,新興的生理學、心理學和精神生物學均把人視為研究對象,試圖以科學的手段解釋自我身份、人格定位及其社會屬性等問題。按照精神分析學家們的觀點,這反映了男性對女性既恐懼又愛戀的矛盾心理。尼採曾經說,男人儘管害怕卻同情「女人」這隻危險而漂亮的貓。男人總是帶著這種矛盾的心理站在女人面前,實際上一隻腳已陷入了悲劇,這種悲劇在給人帶來樂趣的同時也叫人撕心裂肺。可以說,女性實際上成了男性無法解決和解脫自身矛盾心理的替罪羊。
19世紀中後期,女性開始在社會和政治領域爭取權利,引起許多男性的懼怕和仇視。法國象徵主義繪畫大師莫羅於1864年創作的《俄狄浦斯與斯芬克斯》不僅反映了這一社會背景,而且形象地闡釋了「斯芬克斯」這個詞在希臘文詞源上的意思,即表達「扼死」之意。有別於安格爾的畫,莫羅讓俄狄浦斯和斯芬克斯均處在陽光之下,而且二者各佔畫面的一半。斯芬克斯的乳房頂住了俄狄浦斯的胸脯,她的利爪則按住他的大腿根,幾乎匍匐在他身上,使得俄狄浦斯身體略微後傾。整個畫面的聚焦點在男女雙方的凝視上面。莫羅的畫揭示了俄狄浦斯神話表象後面的象徵意義。在他的畫筆下,斯芬克斯變被動為主動,撲向俄狄浦斯,她似乎要擁抱他,而實際上是用爪子緊緊地控制住他;她隨時可能把眼前的這個男人撕成碎塊,俄狄浦斯則表現出既有戒備但也不乏眷戀的表情和姿勢。有的學者認為,斯芬克斯在這裡代表了女性具有的物質本性和性誘惑,而物質和性在很大程度上標誌著邪惡。他們把莫羅這幅畫理解為一則寓言,其寓意在於,男人永遠解不開女人這個謎。他們強調畫中的一個細節:斯芬克斯的兩隻後爪正好壓住俄狄浦斯被遮蓋的隱私處。也有一些學者認為,莫羅為俄狄浦斯神話塗上了濃厚的基督教色彩。與其說俄狄浦斯是古希臘神話中的人物形象,不如稱其為遁世的聖徒,試圖藉助理性抵禦塵世的誘惑。在莫羅看來,解開斯芬克斯之謎相當於窺見了人生的真諦和死亡的秘密:斯芬克斯左側的無花果樹象徵罪惡(原罪),右側支架頂端的骨灰罈和纏繞託架柱子的蛇象徵死亡和復活;斯芬克斯佩戴的首飾象徵財富,蝴蝶象徵靈魂;俄狄浦斯身後與阿波羅神有關的月桂樹象徵成就,花冠和紅布象徵權力。
法國畫家莫羅(Gustave Moreau,1826—1898)的《俄狄浦斯與斯芬克斯》,現藏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德國浪漫主義詩人海涅在斯芬克斯身上看到了生活的美好和艱辛、愛情的甜蜜和痛苦、人世的美妙和邪惡,總之,斯芬克斯匯聚了使人向上、讓人憧憬的全部美德和致人墮落、叫人絕望的所有罪孽。斯芬克斯變成了令詩人恐懼和著迷的形而上的他者,他想擁有她,但又擔心被她完全佔有。海涅在1839年為其《詩歌集》第三版撰寫的序言中,附了一首詩,描寫他在深山古堡前與一座斯芬克斯雕像不期而遇的經歷。海涅凝視著斯芬克斯的面龐,從她半閉著的眼睛讀出了受到壓抑的欲望,在她冰冷的雙唇上看到了意味深長的默許,情不自禁地擁吻她,但是馬上意識到自己喪失了理智,因為此時斯芬克斯恰好甦醒過來。海涅寫道:
它吮吸我口吻中的情焰,
露出貪婪而焦渴的神情。
它幾乎吮盡了我的氣息——
最後,淫蕩地把我抱起。
用它那獅子的腳爪。
扯裂我可憐的肉體。
銷魂的酷刑,極樂的苦痛!
痛苦和快樂都是難以形容!
它嘴巴的親吻使我陶醉。
它的腳爪卻殘酷地給我傷痛。
(錢春綺譯)
海涅不無疑惑地發問:斯芬克斯為何要讓他悽涼地歡呼,快樂地啜泣?他借夜鶯之口感慨道:「啊,美麗的斯芬克斯!請給我解釋這神秘之謎!我對於這個問題。已經想了幾千年時期。」(同上)
19世紀後半期女性追求權益和平等的鬥爭如火如荼,而同時期的叔本華等人則依然主張,男性優於女性是自然規律,男性具有社會優勢是自然法則。將罪惡和邪惡女性化很快便成為文學和繪畫作品的常用手法,除了斯芬克斯,夏娃、美杜莎、莎樂美、大利拉、波提乏的妻子、克婁巴特拉、薩朗波都成為表現這一題材的絕好人物形象。在文學藝術作品中,這些女性既是受害者又是迫害者,她們令人神魂顛倒,卻又神秘莫測,構成可怕的他者;藉助她們,藝術家們表達了他們對女性既恐懼又著魔的複雜心情。在這一大背景下,德國畫家斯塔克於1895年創作了《斯芬克斯之吻》,用繪畫演繹了海涅詩中那個男子與斯芬克斯之間的致命一吻。斯芬克斯上身裸露,臥在猩紅色的天鵝絨毯子上,她的獅身只是被大致地勾勒,似乎意味著斯芬克斯的全部力量和危險均來自其女性特徵。作為一個危險和不可抗拒的誘惑者,她以居高臨下的姿勢,用渾圓的乳房和雙唇壓住男子,兩隻長滿毛髮的強有力的前爪如同擒獲獵物一樣讓對方動彈不得。男子完全裸身,雙眼緊閉,原先抓住斯芬克斯後背的右手鬆開並做揮動狀,似乎是因為窒息,又好像是為了掙脫,猶如一個即將沉入深淵的溺水者。他的臉部表情混雜著莫名的快感和極度的痛苦,很難說斯芬克斯是在吻這個男子,還是像吸血鬼一樣汲取男子的血和魂,似乎暗示了男女角色顛倒的趨勢及其可能帶來的後果。在刻畫男女地位變化和角色轉變這方面,另一位法國畫家貝爾納德走到了極端。在他同樣表現俄狄浦斯和斯芬克斯這兩個形象的畫作上,赤身裸體的斯芬克斯騎跨在同樣裸身的男子身上,她展開雙翼,目光投向遠方,男子癱臥在地上,頭已經懸在崖邊,不要說戰勝斯芬克斯,甚至連面對她的能力都喪失了。
德國畫家斯塔克(Franz Stuck,1863—1928)的《斯芬克斯之吻》,現藏匈牙利布達佩斯美術館
- 一出有關人類命運的悲劇 -
男女之間似乎已經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不過對立和對抗並不能解決問題。比利時象徵主義畫家赫諾普夫於1896年創作了名為《愛撫》的畫。畫面上,一個裸露上身的男子與長著花豹身的斯芬克斯臉貼著臉,男子顯現為陰陽人。赫諾普夫並沒有突出斯芬克斯的胸部,也沒有著意刻畫俄狄浦斯的軟弱。二者的面部均沒有非常明顯的男性或女性特徵。俄狄浦斯顯得若有所思地向前方望去,而斯芬克斯則半閉著雙眼,她的一隻前爪輕放在對方的下腹部。從畫的名稱判斷,這應當被解釋為斯芬克斯向男子示好的舉動,使得原本顯得有些老套的「蛇蠍美人」的題材具有了全新和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男子與女子似乎體驗到了物質世界背後隱藏著的神秘世界,他們試圖藉助心靈的直覺感受那個超驗的世界。二者在此處追求的目標是男女同體和陰陽和諧。意味深長的是,歷經數千年,兩位主人公實際上又回到了原點。根據古希臘劇作家阿里斯託芬的說法,最早的人是男女同體,有四隻胳膊、四條腿和一個兩面長著臉的頭,因此可以立著走,而且眼觀前後,必要時可以四隻胳膊和四條腿都落地,可以自如地翻筋鬥,猶如一個球體在地面上迅速滾動。男女同體的人所具有的力量和速度非同尋常,因此也顯得非常得意。宙斯把男女同體人一分為二,成為男人和女人兩個人,讓他們分別依靠兩條腿直立行走,並且警告說,必要時再把他們一分為二,由此生成的人不得不單腿跳來跳去。故事的寓意似乎在於,神最初的安排無疑是最佳的,男女分開引發了無數的麻煩和無休止的爭執。
比利時畫家赫諾普夫(Fernand Khnopff,1858—1921)的《愛撫》,現藏比利時皇家美術館
弗洛伊德五十歲生日的時候,他的學生們贈送給他一枚特製的紀念章。紀念章的一面是弗洛伊德的頭像,另一面是俄狄浦斯面對斯芬克斯的畫面,旁邊寫著《俄狄浦斯王》劇本中的最後一行字:「他了解那些著名的謎語,因此是最強大的人。」據說希臘文中的「謎語」一詞用的是複數,而在許多西方現代語言的版本中被譯為單數。根據弗洛伊德,真正威脅俄狄浦斯性命的不是斯芬克斯,而是他自己的欲望——超出其能力的欲望。斯芬克斯的謎語事實上為俄狄浦斯劃定了界限,那就是他所能做的和不能做的事、他應當做和不應當做的事。弗洛伊德說,俄狄浦斯的故事不是有關一個人的悲劇,而是有關人類命運的悲劇。無論是古埃及獅身人面像的故事,還是古希臘斯芬克斯的故事,它們所要表達的都是人類在自然力面前的渺小和無助以及人類遵從神的意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人類只有認清了這個殘酷的現實,才有可能減少悲劇的發生並且減緩悲劇人生的痛苦。正如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所表達的,我們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男人與女人。今天在回顧斯芬克斯形象的演變歷程時,我們更應該回到這一更根本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