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之問的答案是什麼?

2020-08-02 元守道

2005年,溫家寶總理去看望錢學森,錢老發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這與另外一個國際上著名的李約瑟之問並列,從人才培養和歷史的角度對中國科學落後的原因提出的疑問。

下午出門散步,看到一則新掛出來的橫幅標語:「……相信科學……」。一瞬間,我觸碰到了錢學森之問的答案。

追問「錢學森之問」的答案,其實就是追問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原因有兩個:第一、我們太「相信科學」。第二、「我們背棄了祖先的文化」。

一、我們先來說說第一個原因:我們太相信科學。這個原因有點有違於常識,只怕很多人都難以接受。但是,科學最重要的精神是懷疑,懷疑才是科學前進的根本動力,絕不會也不應該是「相信」。但為何中國近百年把「相信科學」掛嘴邊,把科學當做神來崇拜呢?造成我們「太相信科學」的文化模因和邏輯錯誤更令人深思。

這個文化模因即是:高起點的原生文明的降維發展規律。什麼是文化模因?就是一種文化的發展模式所帶來的因果關係。高起點的原生文明呈現降維發展的模式,這就是獨一無二的中國文化發展模式,也有因此到中國文化發展軌跡與其他各文明古國的文化發展軌跡截然不同。降維發展,是因為中國古聖的文化思想的起點太高,已究竟於天地宇宙。在天人相離後,中華的後代離天越來越遠,越來越難理解這已究竟天地宇宙的文化思想,於是只能降維理解,結果一代不如一代。有的人會問,我們現在科技這麼發達,憑什麼說我們的思想不如古人?這個疑問本身就是被「物質」遮蔽心智的人的思維方式。看不清楚,天、地、人、萬物、人造物,這之間的動態關係,就無法理解什麼是文化,也就不明白文化與政治、經濟、科技的關係,再多解釋對他們也無益。

中國五千年文明史,在文化思想上體現為無法達到古聖們的思想高度,甚至無法完整繼承他們的先祖的文化思想,更別提超越了。這種墮落會一直發展到無可復加的地步,如果沒有其他文明和文化的存在,這種墮落會在自然觸底後慢慢反彈。但是,地球不止華夏文明一家。幾千年以來,華夏民族與周邊民族來來回回打了幾百場戰爭,從一開始的戰無不勝,到勝多敗少,再到敗多勝少,最後一敗塗地,淪落到任人宰割的地步。這就是文化發展規律導致的失敗,這也是符合與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即:物極必反,盛極必衰。

而中國文化思想的高起點還帶來另一個特點,即中國人對祖先的崇拜。而這種崇拜在降維發展過程中,逐步被帶入到對「權威」的無限信任,並與外來文化結合,墮落為逆來順受,最終在滿清的奴隸統治下,完成了中國奴性文化的養成。這種喪失了血性,喪失了對美好生活嚮往的變異墮落文化,在穩定了這個少數民族政權的同時,對中國的科技發展造成毀滅性的打擊。而一旦這種奴性文化養成,要改變是何其之難,以至於到今天,還影響著中國人的心智。

在最墮落、最無能的滿清王朝的末期直到被推翻的前後近百年的時間中,幾代中國人一直反思:我們的民族會淪落至此?到了民國,一群大師級探索者在「學貫中西」後得出了一個結論,即「老祖宗的文化導致中華民族淪落」。他們所說的「中國文化」,並不是單指被滿清奴隸統治改造過的的奴性文化,而是泛指一切中國文化。而與之相對應的,歐洲的文化,他們的科學、民主、自由,是歐洲文明超越中華文明的根本原因。隨之而來的就是無以復加的對歐洲文明的崇拜。他們在批判中國老百姓奴性的同時,自己何嘗不是歐美文明的奴隸?他們在追求科學民主,將科學民主當做神崇拜,何嘗不是科學民主的奴隸?不理解高起點原生文明的降維發展規律,必然看不清中華文化發展歷史,必然導致民族失敗主義和民族悲觀主義,必然導致逢中必反,逢西必跪的「民國病」。由此,我們知道導致「民國病」,導致崇拜科學的第一個原因,是不理解中國近代淪落的原因是文化降維發展規律導致的,即自身心智墮落,無法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單單從物質和科技落後來反推文化落後。實際上,他們並不能解釋,為什麼中國在明朝中後期,還一直是科技最領先的國家,按他們的邏輯,明朝的文化思想一定比西方高明。

「民國病」還有另外一個可笑的邏輯錯誤:中國弱於西方,我們打不過歐美,因為我們祖先文化不行,不懂科學,不發展科技。打不過別人怪祖先,持有這種想法的民國文化大師大有人在,而且他們都異常堅信,所以才會有一大堆「疑古派」及其支持者。難道他們不知道,在宋朝以前,中國經常吊打四夷?他們當然知道,所以他們懷疑一切,否定中國的一切,將「疑古」變成徹頭徹尾的反一切中國文化和歷史。而與他們同一個時代,同一個祖先,同樣科技落後的另一群人,以毛主席為領袖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何為以存在代差的武器打敗日本侵略者,打敗美帝的幾十國聯軍?將清政府的奴隸統治和墮落無能導致的科技落後和奴性文化,歸咎於百姓的愚昧無知,歸咎於中國文化落後,歸咎於祖宗沒有科學,是害了「民國病」的大師們最可笑的邏輯錯誤,也是導致「科學萬能」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回答錢學森之問並不難,難在治療「民國病」。

當然,民國的文化大師們的 「科學萬能」這種近乎神學化的宣傳也是有好處的。在中國科技落後的時代,「科學萬能」引領一批又一批年輕人,懷著科技強國的夢想,到歐美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而錢學森先生就是他們中的佼佼者。但是 「科學萬能」本身卻必然導致錢學森之問,即中國無法培養出科技大師。因為,害了「民國病」的文化大師們將「科學」神話,在喚醒中國人追求科學的同時,把中國人引向科學的奴隸的道路,封堵了中國人成為科學的主人的道路。在這樣的「科學宗教」文化思想之下,作為西方科學的奴隸,一切以「西方科學」為是,最需要懷疑精神的科學,成為最神學化形容詞。你的這個不「科學」,那個是很「」科學,尊重科學,相信科學,一切都冠以科學之名,成為了全民文化正確,成為任何時候都不會錯的口號標語。

「拜科學教」阻礙了中國人的創造性的思維,阻礙了科技人才的培養。亦如墮落滿清的奴隸統治徹底窒息了中國人的科技創造能力一樣。如果我們不敢改變這個「文化正確」,不敢徹底砸爛「拜科學教」的神壇,中國就不可能產生培養大師的土壤。

第二個答案是:「我們背棄了祖先的文化」。我們先來看一個現象:一群文化大師懷疑自己的祖先,唾棄中國的文化思想,崇拜洋人文化時代之後不久。一群留學海外,學術又成,待遇優厚的科學家,在最艱難的時代,毅然回國,完成了中國科技事業的奠基,成為中國科學界的一代宗師。為何差別如此大?因為很多優秀中華兒女,始終保持著對祖先的崇敬,對自己中華民族身份的驕傲,血液裡流淌著對民族、國家的責任。所以他們才能以無限的責任感,毅然回國以所學的科學知識報效國家。然而,可悲的是我們的教育界,很多文化教育理論來源於民國的文化大師們,還沿襲著在文化上對中國文化的唾棄,對歐美文化的頂級膜拜,一切以歐美為尊。在這樣的培養洋奴才的教育土壤中,一個不傳播民族驕傲、家國責任的教育環境中,如何能夠培養出新一代的科學大師呢?沒有對民族的無限熱愛,沒有家國天下的責任擔當,沒有科學的懷疑精神,就算我們知道了錢學森之問的答案,培養大師依然無解。由此,我們可以肯定的說,錢學森之問的答案就是:

一、必須重塑文化自信,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繼承中華家國天下的責任擔當,這種擔當才是自我成長,成為科學大師的推動力,才能發展出深厚肥沃的科學探索的社會土壤。

二、必須破除科學迷信,科學以懷疑為原動力,科學家必須面對懷疑,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神」。我們要充分發展科學,利用科學,給與科技工作者優厚待遇,鼓勵他們以天下為己任,勇攀科學高峰。

近些年一股文化復興的浪潮在中華大地翻滾而來,國家在教育體系中大大加大了傳統文化的教育,培養新一代中國人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而隨著中國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的強大,中國人的自信感必然滿血復活。中國文化將實現有降維發展觸底反彈,必然會產生一批為中華文化升維的文化大師,為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的持續強大提供充足的社會推動力。


錢學森之問的答案是什麼?

錢學森:中國飛彈之父,二十世紀作為大的科學家


錢學森之問的答案是什麼?

李約瑟:英國學者,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科學史學家

相關焦點

  • 「錢學森之問」:斯芬克斯的謎語?(圖)
    10月31日,錢學森在北京逝世,人們在緬懷和追思中,不時會被錢老提出的一個問題所震撼——「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個被稱為「錢學森之問」的問題,已引起上至國務院總理下至普通學生的深思。
  • 籌建錢學森科技大學,就能解開錢學森之問這個痛點嗎
    更何況「錢學森之問」凝聚了錢學森晚年的思索和期待,一所以錢學森命名的大學是必須要做出探索和回答的。但是筆者認為這所正在籌建中的大學不太可能回答錢學森之問。辦一流大學不易答「錢學森之問」更難瀏陽市是湖南省轄的縣級市,由長沙市代管,近年來經濟發展得很快。
  • 光明日報:從「黃大年之問」中尋找答案
    原標題:從「黃大年之問」中尋找答案   黃大年的生命結束了,然而,對於他的思念、關於他的思考才剛剛開始。   身處發達國家,學術出眾、事業有成、家庭幸福、生活優渥,黃大年為何選擇回國?弄不明白這個問題就無法真正理解黃大年。
  • 鄭泉水:破解錢學森之問的教育求索
    在清華大學,有三個班級被學生們簡稱叫做「搖錢樹」—— 他們說的是姚期智班、錢學森班和數理基科班。這三個班是中國最頂尖的大學最難考進的班,能進到這些班的同學毫無疑問都是現有教育體制中的佼佼者。但是在錢學森班的創辦人、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鄭泉水看來,他和他的學生們都是一群傳統教育體系裡面的「漏網之魚」。
  • 錢學森之子談家風:如沐春雨潤無聲
    ,常有人問錢永剛,他的父親在教育子女時,是不是有什麼特別的方法或者訣竅。這是小學語文教材《錢學森》一文對半個多世紀前錢學森返國途中的一段描述。「中國航天之父」「火箭之王」「兩彈一星」元勳錢學森的名字,烙印般刻在幾代人的腦海中。其科學成就、學術思想、精神風範和人格魅力,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  1957年,錢學森回國後的第三年,他因撰寫《工程控制論》,被授予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這個獎項後來有了更為人熟知的名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 《他日歸來:錢學森的求知歲月》出版:是什麼成就了錢學森
    是什麼成就了錢學森於無形中解答「錢學森之問」,這是參會專家學者的共識。作者並未指明試圖通過錢學森教育經歷(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自我教育等)解答「錢學森之問」,但在三條故事線中卻回答了這樣一個問題:是什麼成就了錢學森。
  • 錢學森:為何我國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清華教授給出了答案
    這一段話充分概括了錢學森先生的一生。,直到老年時還在為國擔憂,所以才有了著名的「錢學森之問」。這個問題一經提出,就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的影響,但是對於「錢學森之問」一直沒人能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等一下我們一起去找答案。」
  • 14歲天才考上中科大,破世界難題拒美回國,打破錢學森之問
    大家都聽過這位科學家的名字,他就是錢學森,錢學森為我國原子彈的研究付出了很大的心血,為中國科技的發展做出卓越的貢獻。錢學森不僅在中國科技界有著卓越的貢獻,對中國教育的發展也有很大的貢獻。錢學森曾經針對中國的教育提出這樣的疑問,這個疑問被世人稱為錢學森之問。這個疑問就是為什麼中國這些年來培養不出來新一代的年輕人才?難道中國真的沒有新一代的年輕人才了嗎?
  • 我國科學家錢學森發明了什麼東西
    他的成就主要表現在著書立說上,要說錢學森發明了什麼,其實並沒有什麼值得人們紀念的東西。因為他主要負責的是研究方面而製作實踐上是技術人員的事。錢學森的貢獻是呈現出多樣性的。他除了在航天事業有非常卓越的成就之外,他還發明了一個關於人們的思想的學說,這對人們的思想方式和簡介角度有非常大的衝擊作用,他提出了有關於思維和科學的相關聯繫,他認為思維科學是意識領域和大腦思考的表現。
  • 晚年錢學森:「我是大科學家錢學森!」
    當時,錢學森年已九旬。於是,趁錢學森住院時,大夫就對他進行老年痴呆症測試。老年痴呆症的表現之一,就是計算數字產生障礙。大夫按照老年痴呆症的測試「規矩」,問錢學森:「100減7是多少?」錢學森不假思索回答說: 「93。」大夫繼續問:「93減7是多少?」錢學森遲疑了一下,答道:「86。」大夫再問:「86再減7呢?」
  • 低調的錢學森,晚年被什麼惹急,向眾人喊:我是大科學家錢學森?
    錢學森本人是個非常低調和安靜的人,卻在眾人面前自稱:我是大科學家錢學森,到底是誰逼急了他呢?中國航空航天事業也取得飛速發展,他被人們親切稱為中國的「火箭之王」、「中國飛彈之父」和「中國航天之父」,一生中獲得了無數的榮耀和讚譽,每一任領導人都會去探望他,感謝他為國家做出的卓越貢獻。
  • 低調的錢學森,晚年被什麼惹急,向眾人喊:我是大科學家錢學森?
    ——錢學森  那時候有不少在國外生活的中國人因為中國有了兩彈而得到了優待,改變了在外國的生活地位和處境,這些都歸功於我們一批又一批優秀的科學家。錢學森本人是個非常低調和安靜的人,卻在眾人面前自稱:我是大科學家錢學森,到底是誰逼急了他呢?
  • 重提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錢學森看在眼裡,急在心裡。1995年,寫了一封信。錢學森1995.1.2這封信目前收錄在《錢學森現代軍事科學思想》(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年出版)一書中。其實,中國航天人早就給出了答案。大疫之下,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如何應對美國的野蠻打壓和圍困?錢老早就給出答案:「如果不創新,我們將成為無能之輩!我們要敢幹!」錢老已逝,精神長存!革命尚未成功,我輩仍需努力!
  • 「錢學森科技大學」真的要來了?
    他最擅長的領域是空氣動力學,是49年之後,歸國效力科學家的代表,是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被稱為「中國科制之父」和「火箭之王」。他憑一己之力,將中國飛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作為中國最著名的科學家之一,錢學森還有一個舉世矚目的提問,被稱為: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
  • 為何錢學森晚年提此問題?
    錢學森在晚年的時候曾經提出,「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人才。」錢老口中的人才,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人才,而是指大師級的人才。那麼國內的教育模式就真的培養不出大師嗎?對此,引起過學術界、教育界大量的討論,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錢學森之問」。
  • 錢學森留學不能忍受種族歧視,聽音樂會是僅有娛樂
    作為獻禮之作,《錢學森傳》通過大量權威資料,以生動的筆觸,真實感人地記錄了這位享譽海內外的傑出科學家的非凡人生,展示了他的崇高風範。本版摘其片斷,重溫大師的求學之路,領略他的治學精神。  聽音樂會是我僅有的娛樂  1935年8月,錢學森從上海登上「傑克遜總統」號郵輪,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臨行前,他特意帶上了兩塊白絲手絹,上面有母親章蘭娟親手繡的荷花。
  • "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當初回國有多難?
    此後,錢學森在加州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學習和工作,由於在空氣動力學和超音速飛行方面的卓越成就,36歲他便已成為麻省理工學院最年輕的終身教授。在取得學術成就的同時,錢學森的愛情也十分美滿,1947年,錢學森與青梅竹馬的蔣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從此,錢學森不再是一個人漂泊在異國他鄉。
  • 錢學森之子錢永剛:父親從未要求我要考100分,但他有一個大遺憾
    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一家(錢學森、妻子蔣英、兒子錢永剛和女兒錢永真)終於踏上了回國的海輪。為了這一天,錢學森足足等待了五年時間。錢學森的貢獻早已家喻戶曉,官方給的評價是,「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飛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 羅藤學府朱源院長受邀參加全國第三屆錢學森班(院、校)工作論壇
    11月26日,由全國錢學森班工作聯盟(籌)、中國遙感應用協會和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聯合主辦的「第三屆全國錢學森班(院、校)工作論壇」在鄭州四中開幕。羅藤學府朱源院長受邀前往鄭州參加了本次工作論壇,並發表了重要講話。
  • 餘鵬鯤:錢學森科技大學選址瀏陽,合理嗎?
    更何況「錢學森之問」凝聚了錢學森晚年的思索和期待,一所以錢學森命名的大學是必須要做出探索和回答的。 但是筆者認為這所正在籌建中的大學不太可能回答錢學森之問。 辦一流大學不易 答「錢學森之問」更難瀏陽市是湖南省轄的縣級市,由長沙市代管,近年來經濟發展得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