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提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2020-09-12 清暑殿鏟史官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上世紀90年代,改開進入深水區,越來越多的國人開始出現崇洋媚外思潮。那是「以市場換技術」,依靠引進來來實現技術進步的「黃金時代」。更是興起一幫打著外資旗號的買辦群體,拼命鼓吹「造不如買,買不如租」。

神州上下、人心浮躁、一切向「錢」看。

錢學森看在眼裡,急在心裡。1995年,寫了一封信。

xx等同志:

元旦剛過,我就給諸位寫這封信,這是因為我讀了《中國科學報》去年12月26日4版上幾篇紀念毛澤東主席誕辰101周年的「毛澤東於科學」研討會的文章,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毛主席要我們創新,我們做到了嗎?回想在60年代,我國科學技術人員是按毛主席教導辦的:

1. 我國理論物理3提出基本粒子的「層子」理論,它先於國外的「夸克」理論。

2. 我國率先人工合成胰島素。

3. 我國成功地實現氫彈引爆的獨特技術。

4. 我國成功地解決了大推力液體燃料氧化劑火箭發動機燃燒穩定問題。

5. 其它。

但是今天呢?我國科學技術人員有重要創新嗎?諸位比我知道得更多。我認為我們太迷信洋人了,膽子太小了!

我們這個小集體,如果不創新,我們將成為無能之輩!我們要敢幹!

奉上所說文章複製件,請閱並思考。

此致

敬禮!

錢學森

1995.1.2

這封信目前收錄在《錢學森現代軍事科學思想》(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年出版)一書中。

從錢老的信中可以看到,他不斷反思和提出疑問,認為中國必須創新,而不是跟在洋人的屁股後面亦步亦趨。

「我認為我們太迷信洋人了,膽子太小了!」一語中的,振聾發聵!

遺憾的是,25年後,仍然沒有重視錢老的警告。直至今天,我們仍在關鍵技術方面被人卡脖子。

尤其是現在的大學,甚至那些國內頂級學府一無例外的都是跟隨型。沒有原創、不敢原創,常年拿著外國大學的研究和理論立課題。事實上成了洋人的附庸,如軟體動物一樣寄生著、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最主要的一個表現就是:外國沒研究的就是沒前途,外國熱門的國內就炙手可熱;衡量學術水平和業績的最高標準,不是看學術價值,只認是否是在國外發表的英文論文,而且重數量,不重質量。

一切唯論文論,一切唯國外發表論,一切唯洋人論....唯一不信的是自己人。

你看,是不是如同當年有人高談「山溝裡出不了馬克思主義」一樣?讓人可笑。

崇洋媚外是表象,根子上還是失去了自信,不敢創新,或打壓創新。

20年前,誰也想不到中國會發展到今天這個成就;

20年後,誰也想不到美國會無恥的利用科學技術卡中國科技發展的脖子。

中國很憂慮,美國很焦慮。

中國存在問題,美國同樣充滿危機。

怎樣才能打破這個瓶頸?

其實,中國航天人早就給出了答案。

如果有人質疑中國航天的發展前途,我們不妨看一個數據。

神州5號發射時,七大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平均年齡53.6歲!幾乎都到了該退休的年齡!

神州6號發射時,飛船和火箭試驗團隊,35歲的年輕人佔了80%,副主任設計師以上人員平均年齡32歲!

2016年,神州11號發射,團隊年齡平均只有30來歲!

中國航天面臨國外技術全面封鎖,為何能夠走出一條獨立自主的創新、超越之路?

除了有不怕死的拼搏精神外,還有一個秘密:

團隊不斷優化,不斷吸納新人。人才儲備從量變到質變,於是,人才層出不窮!

所以,航天人這種善於面對封鎖,善於自力更生,善於「後來居上」的精神,值得各行各業,以及每一個中國人牢記和借鑑。

大疫之下,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如何應對美國的野蠻打壓和圍困?錢老早就給出答案:

「如果不創新,我們將成為無能之輩!我們要敢幹!」

錢老已逝,精神長存!

革命尚未成功,我輩仍需努力!

相關焦點

  • 錢學森:為何我國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清華教授給出了答案
    ,直到老年時還在為國擔憂,所以才有了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在2005年,錢學森提出來了一個問題:「我們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能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為何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呢?」
  • 錢學森:為何我國學校培養不出傑出人才?清華教授指出了癥結所在
    以錢學森為首的近代中國眾多科學家中,絕大多數都有留學的經歷,為此錢學森晚年據此提出了著名的「錢學森之問」。2005年,錢學森對著前來看望他的國家領導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能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為何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呢?錢學森當時提出這個問題,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的影響,他同時也指出了其中的原因之一。
  • 「錢學森之問」:斯芬克斯的謎語?(圖)
    10月31日,錢學森在北京逝世,人們在緬懷和追思中,不時會被錢老提出的一個問題所震撼——「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個被稱為「錢學森之問」的問題,已引起上至國務院總理下至普通學生的深思。
  • 「為什麼中國培養不出大師級的人才」?為何錢學森晚年提此問題?
    錢學森在晚年的時候曾經提出,「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人才。」錢老口中的人才,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人才,而是指大師級的人才。那麼國內的教育模式就真的培養不出大師嗎?對此,引起過學術界、教育界大量的討論,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錢學森之問」。
  • 籌建錢學森科技大學,就能解開錢學森之問這個痛點嗎
    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看望錢學森的時候,錢學森感慨說:「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這句話後來被媒體修改為:「為什麼我們的高等教育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並上升為「錢學森之問」。「錢學森之問」拷問著我們興辦高等教育的初心和使命,也折射出中國學術界繁榮表面下的內在危機,同時也必然引領著未來科技創新的方向。
  • 清華、北大,你們能培養出幾個獲諾貝爾獎的拔尖人才嗎?拜託了!
    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仍然迴響在耳旁,讓人不能釋懷。儘管傑出人才的培養尤其是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拔尖人才的培養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蘊、優良的科研氛圍、堅定的探索精神、良好的合作意識等等但頂尖高校要有責任擔當的勇氣和底氣!
  • 錢學森之問的答案是什麼?
    2005年,溫家寶總理去看望錢學森,錢老發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這與另外一個國際上著名的李約瑟之問並列,從人才培養和歷史的角度對中國科學落後的原因提出的疑問。下午出門散步,看到一則新掛出來的橫幅標語:「……相信科學……」。一瞬間,我觸碰到了錢學森之問的答案。追問「錢學森之問」的答案,其實就是追問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
  • 錢學森住院期間為中國敲響警鐘,為何培養不出人才?如今還不行動
    錢學森住院期間為中國敲響警鐘,為何培養不出人才?如今還不行動隨著中國科技不斷進步和發展,未來將會需要大量人才來不斷創造輝煌,帶領祖國不斷的前進。類似此類問題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在2005年住院期間,與前來看望他的國家總理進行探討,為何中國培養不出高科技人才?這一問題被稱為「錢學森之問」。何為人才?
  • 錢學森上熱搜,我們為什麼懷念他?
    2019年10月1日國慶當天,史詩般的國之重器「東風-17」再一次讓國人內心澎湃,從「兩彈一星到「東風-17」,錢學森的科學思想不僅影響了幾代人,還在繼續指引著中國航天科技事業前進的方向。而對於自己所做出的諸多貢獻,錢學森總是謙遜地說:「我作為一名中國的科技工作者,活著的目的就是為人民服務。如果人民最後對我一生所做的各種工作表示滿意的話,那才是最高的獎賞。」
  • 錢學森一生激動過三次 晚年諫言總理憂人才培養
    我能跟他們並列,心情怎不激動?!」  心願  晚年反覆問總理  憂心缺乏拔尖人才  在生命旅程的最後幾年,錢學森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病榻上度過,但他時刻不忘創新型人才的培養。  「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2005年7月29日,溫家寶探望錢學森,錢學森向總理諫言,批評現在的教育體制存在問題。當談到科學創新思維時,他提出科學工作者的藝術修養問題,並希望將二者結合起來。
  • 關於文藝對民族的重要性,錢學森臨終前的一句話值得我們深思!
    2009年,「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在臨終前,給我們留下了這句話。十一年過去了,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能回想起錢老的這句話。「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錢學森在曾在各種場合多次提起這個問題,所以這一問題被稱為「錢學森之問」。
  • 陝西首個「錢學森學校」西安開學,愛國的人才呼之欲出
    >人才培養和教育創新的思考2005年7月30日,身處重病的錢學森向前往探望的溫家寶總理說道:「現在中國完全沒有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
  • 餘鵬鯤:錢學森科技大學選址瀏陽,合理嗎?
    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看望錢學森的時候,錢學森感慨說:「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 這句話後來被媒體修改為:「為什麼我們的高等教育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並上升為「錢學森之問」。 「錢學森之問」拷問著我們興辦高等教育的初心和使命,也折射出中國學術界繁榮表面下的內在危機,同時也必然引領著未來科技創新的方向。
  • 劉大禾:我對創新的理解——從物理的角度|創新人才培養公益課堂
    關於創新人才真正的大師不是培養出來、教出來的,是在科研環境中幹出來的。每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都不例外。創新人才就是有創新思想的人。創新人才的產生和出現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我覺得最重要的因素有兩個:教育和科研(工作)環境。下面,從錢學森之問來談一下我對創新人才的看法。「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
  • 鄭泉水:破解錢學森之問的教育求索
    領航名人館鄭泉水1982年,江西工學院畢業並留校任教1993年,任清華大學教授至今2009年,任清華學堂錢學森力學班創辦首席教授2010年,任清華大學微納米力學與多學科交叉創新研究中心創辦主任2018年,任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超滑技術研究所所長1破解錢學森之問:從知識傳授到個性化和創新力培養
  • 中國培養不出人才?這位院士的技術讓中國航發實現變道超車
    導讀:中國培養不出人才?這位院士的技術讓中國航發實現變道超車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科技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中國培養不出人才?這位院士的技術讓中國航發實現變道超車!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錢學森科技大學」真的要來了?
    作為中國最著名的科學家之一,錢學森還有一個舉世矚目的提問,被稱為: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這個提問源於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看望錢學森的時候,錢老感慨說:「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
  • 官宣啦,「錢學森科技大學」要來了
    相信現在新一代的年輕人說到錢學森都知道是誰,為我們國家做出多大的貢獻。錢學森,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飛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他是我們祖國的驕傲!我們學習的榜樣!錢學森科技大學正在湖南瀏陽籌建中!
  • 錢學森之子錢永剛:父親從未要求我要考100分,但他有一個大遺憾
    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一家(錢學森、妻子蔣英、兒子錢永剛和女兒錢永真)終於踏上了回國的海輪。為了這一天,錢學森足足等待了五年時間。錢學森的貢獻早已家喻戶曉,官方給的評價是,「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飛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 清華和北大的客座教授葛惟昆關於中外人才培養的幾點思考
    於是有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沒有培養出自己的大師?」所以自學的能力、自我更新的本領,對於創新型人才是最根本的能力。我國教育在培養人才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大量人才為國家經濟發展和科學進步做出了基礎貢獻。但是我們的人才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呈現扁平狀分布,缺少出類拔萃的特別傑出的人才,即所謂大師、或一流科學家。根據我在境外高校二十多年學習和教學科研的經驗,我覺得西方教育體制和成才模式有幾點值得借鑑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