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上世紀90年代,改開進入深水區,越來越多的國人開始出現崇洋媚外思潮。那是「以市場換技術」,依靠引進來來實現技術進步的「黃金時代」。更是興起一幫打著外資旗號的買辦群體,拼命鼓吹「造不如買,買不如租」。
神州上下、人心浮躁、一切向「錢」看。
錢學森看在眼裡,急在心裡。1995年,寫了一封信。
xx等同志:
元旦剛過,我就給諸位寫這封信,這是因為我讀了《中國科學報》去年12月26日4版上幾篇紀念毛澤東主席誕辰101周年的「毛澤東於科學」研討會的文章,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毛主席要我們創新,我們做到了嗎?回想在60年代,我國科學技術人員是按毛主席教導辦的:
1. 我國理論物理3提出基本粒子的「層子」理論,它先於國外的「夸克」理論。
2. 我國率先人工合成胰島素。
3. 我國成功地實現氫彈引爆的獨特技術。
4. 我國成功地解決了大推力液體燃料氧化劑火箭發動機燃燒穩定問題。
5. 其它。
但是今天呢?我國科學技術人員有重要創新嗎?諸位比我知道得更多。我認為我們太迷信洋人了,膽子太小了!
我們這個小集體,如果不創新,我們將成為無能之輩!我們要敢幹!
奉上所說文章複製件,請閱並思考。
此致
敬禮!
錢學森
1995.1.2
這封信目前收錄在《錢學森現代軍事科學思想》(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年出版)一書中。
從錢老的信中可以看到,他不斷反思和提出疑問,認為中國必須創新,而不是跟在洋人的屁股後面亦步亦趨。
「我認為我們太迷信洋人了,膽子太小了!」一語中的,振聾發聵!
遺憾的是,25年後,仍然沒有重視錢老的警告。直至今天,我們仍在關鍵技術方面被人卡脖子。
尤其是現在的大學,甚至那些國內頂級學府一無例外的都是跟隨型。沒有原創、不敢原創,常年拿著外國大學的研究和理論立課題。事實上成了洋人的附庸,如軟體動物一樣寄生著、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最主要的一個表現就是:外國沒研究的就是沒前途,外國熱門的國內就炙手可熱;衡量學術水平和業績的最高標準,不是看學術價值,只認是否是在國外發表的英文論文,而且重數量,不重質量。
一切唯論文論,一切唯國外發表論,一切唯洋人論....唯一不信的是自己人。
你看,是不是如同當年有人高談「山溝裡出不了馬克思主義」一樣?讓人可笑。
崇洋媚外是表象,根子上還是失去了自信,不敢創新,或打壓創新。
20年前,誰也想不到中國會發展到今天這個成就;
20年後,誰也想不到美國會無恥的利用科學技術卡中國科技發展的脖子。
中國很憂慮,美國很焦慮。
中國存在問題,美國同樣充滿危機。
怎樣才能打破這個瓶頸?
其實,中國航天人早就給出了答案。
如果有人質疑中國航天的發展前途,我們不妨看一個數據。
神州5號發射時,七大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平均年齡53.6歲!幾乎都到了該退休的年齡!
神州6號發射時,飛船和火箭試驗團隊,35歲的年輕人佔了80%,副主任設計師以上人員平均年齡32歲!
2016年,神州11號發射,團隊年齡平均只有30來歲!
中國航天面臨國外技術全面封鎖,為何能夠走出一條獨立自主的創新、超越之路?
除了有不怕死的拼搏精神外,還有一個秘密:
團隊不斷優化,不斷吸納新人。人才儲備從量變到質變,於是,人才層出不窮!
所以,航天人這種善於面對封鎖,善於自力更生,善於「後來居上」的精神,值得各行各業,以及每一個中國人牢記和借鑑。
大疫之下,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如何應對美國的野蠻打壓和圍困?錢老早就給出答案:
「如果不創新,我們將成為無能之輩!我們要敢幹!」
錢老已逝,精神長存!
革命尚未成功,我輩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