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於2009年10月3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當年《感動中國》給他的頒獎詞是這樣寫的。
「在他心裡,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5年歸國路,10年兩彈成。開創祖國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荊斬棘,把智慧鍛造成階梯,留給後來的攀登者。他是知識的寶藏,是科學的旗幟,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範。」
這一段話充分概括了錢學森先生的一生。
錢學森先生一生為國,直到老年時還在為國擔憂,所以才有了著名的「錢學森之問」。
在2005年,錢學森提出來了一個問題:
「我們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能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為何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呢?」
這個問題一經提出,就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的影響,但是對於「錢學森之問」一直沒人能給出一個滿意的答案。
直到幾年前,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原院長錢穎一教授的說法得到了教育界很多學者的認可。
錢穎一說:
「我們的教育方法中,靠認真刻苦,靠時間投入,靠死記硬背,靠大量做題,靠反覆練習,可以讓考試成績優異,讓鋼琴演奏熟練,讓生產成本降低,但這些都不能替代創新和創造。」
後來,有人在錢老的親筆信也看到了這樣一段話,其實也錢老回答了自己的問題。
「我國科學技術人員有重要創新嗎?諸位比我知道得更多。我們這個小集體,如果不創新,我們將成為無能之輩!我們要敢幹!」
不是說成績不重要,只是成績應該是孩子的階梯,而不是孩子的目標!
更何況,在現在這個社會中,論知識的儲存,計算機可比人類的大腦厲害多了。
「知識是力量、知識是財富」這句話在計算機未盛行的年代是至理名言,但是現在家長們還用這幾句話激勵孩子,就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了。
馬雲作為改變了時代的人,站在時代前沿的人,他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在鄉村教育《重回課堂》上開講也曾表達自己的看法,他說:
」如今知識不是力量,掌握知識、創造力、創新力才是力量。如果讓人提升想像力,尤為關鍵。」
同樣一個知識點,沒有創新思維的孩子,就只是只是收穫了這一個知識點;而有創新思維的孩子,腦海中會迸發很多思維的火花,則能夠舉一反三。
但是思維的養成並不是一天兩天的,而日積月累,且都是在生活中的一件又一件的小事當中形成的。而是年齡越小的孩子越容易養成創新思維。
1、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往往是對自己的未知的東西才會感到好奇。而孩子敢於探索未知,才會有創造力。
把三個孩子都送入史丹福大學的陳美玲,她也曾經說過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從不打擊孩子的好奇心。
即使自己正在炒菜,根本沒有辦法回答兒子的問題,也會先把火關了,告訴兒子「你問得真好,等一下我們一起去找答案。」
而且陳美玲還會把孩子的問題進行延伸,藉助孩子的好奇心幫助他收穫更多的知識。孩子在公園玩,孩子突然問:「媽媽,世界上哪裡下雨最多,哪裡下雨最少?」
那麼陳美玲就會和孩子們一起了解為什麼會下雨,以及打開地圖告訴孩子們哪個地區下雨最多,哪個國家雨水少。
除了回答孩子的問題之外,從小給孩子看一些科普書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可以充分調動孩子的好奇心。
2、鼓勵孩子遇事多思考
創新思維也是一種從思考中得來的一種思維。
如果孩子平常遇到問題都不愛思考,在生活中,依賴別人幫他解決,在學習中,依賴老師講解,課後答案。那麼這樣的孩子又如何會有創新思維?
所以在平時,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家長就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去自己解決問題,而不是代替孩子去解決。
思維的改變就是要從一件小事開始。
除此之外,家長也可以帶著孩子玩一些思維遊戲,畢竟孩子都愛玩遊戲,孩子最不在意的就是改變自己的思維去贏得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