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已經耄耋之年的錢學森在關於我國科學發展的問題上,提出了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而針對這個問題,社會各界反響強烈,國家也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例如,改革教育目標、體制,去行政化等等。但是,即便如此,在今天我們看到的卻仍舊是國內培養的傑出人才數量稀少的現狀。這也說明了科學技術、科學人才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並不能一蹴而就。
而與傑出人才少對應的還有更為嚴峻的問題,那就是即便是一系列在國外學成的傑出人才,也會有許多人選擇放棄了中國國籍,定居他國。一項調查便指出,在美國矽谷之中至少有兩萬多名清華北大的高科技人才工作。人才流失也是我國科學發展面臨的問題之一。
人才培養困難、人才外流嚴重的原因,在小編看來癥結是不一而同的。而這個原因,我們可以從天才物理學家尹希的人生軌跡之中窺見一二。
尹希,1983年12月出生於河北保定。父母都是中國地質大學的高材生,在父母的影響之下尹希的成長自然不成問題。
從小父母便給他制定了完善的培養計劃,在一方面培養他學習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另一方面對於尹希展現出來的數學、物理天賦也是循序善誘,進行培養。
正是在這種環境之中,1993年9歲半年齡的尹希便考入了北京八中的智力超常實驗班。作為培養傑出人才的是示範性工程,智力超常實驗班招收的都是一些智力超常的天才孩童,進入難度可想而知,更難能可貴的是尹希還是班上年齡第二小的孩子。平素的學習之中,尹希也是天賦盡顯,尤其是數學、物理他總是能夠摘取高分,令人羨慕不已。而天才的故事仍舊在不斷上演,12歲時,這位天才少年又在高考中考取了中科大少年班。
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始建於1977年,是在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提議下的產物。作為培養傑出人才的嘗試,它每年在全國範圍內僅選拔30到40人,可想而知競爭的激烈。尹希能夠考上少年班也可見他的優秀,也正是藉由此他也成為了當年中科大少年班最小的學生。
不過,作為培養傑出人才的嘗試,對於中科大的少年班模式事實上也一直有反對的聲音。有人認為這種培養模式,除了造就了一部分學子在取得優異的成績的同時,卻忽略了他們性格上的養成、培養。一如當年全國聞名的第一神童寧鉑,雖然天資聰穎、聰明過人,但在萬眾矚目之下卻陷入了自卑的痛苦,最終選擇了五臺山出家。
當然,我們可以想見任何事物都會有兩面性。而同為天才的尹希,除去天資上的聰穎外,性格上更加開朗,這種開朗既與父母的教育有關,也與人生履歷有關。
而在中科大少年班的五年裡,這個少年成熟的猶如大人。每天6點起床,圖書館、宿舍、教室三點一線的生活忙碌但足夠充實,學習的科目有物理,亦有數學理論。
五年如一日的大學生活裡,他打下了良好的知識基礎,也養成了自律的性格作風。事實上,從尹希的成長來看,我國的大學是可以培養出傑出人才的。但傑出人才的培養,又不單單是成績的培養,更應該是德智體美,身體與身心的全面培養。
在2001年完成本科學業之後,尹希面臨繼續深造的問題。選擇哪所學校呢?尹希選擇了申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美國排名世界前列的名校。很快,優秀的他便接到了他所申請的所有大學的橄欖枝。最終,在幸福的煩惱下尹希選擇了哈佛大學,攻讀物理學博士。在臨走前,他說:「我這次去美國是為了更好的深造和學習中國所沒有的知識、科技,等我學成一定回來,報效祖國。」
在哈佛大學,尹希主攻弦理論,量子引力中的黑洞熵、弦論中的超對稱束縛態等前沿領域。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可以說是他在哈佛五年的博士生涯之中的真實寫照。
2006年,在獲得哈佛博士學位之後,本從不允許本校博士在該校繼續讀博士後研究的哈佛大學為他開了後門。這在講究規制的西方社會,可以說相當罕見。2008年,在博士後短短2年時間裡,24歲的尹希被委任為物理系的助理教授。2015年,哈佛大學的新聞公告之中,年僅31歲的尹希已經升任哈佛大學的正教授,這也是哈佛曆史上華人最年輕教授的記錄。期間,他還得益於在弦理論研究的成果,先後獲得了美國斯隆研究獎等獎項。
但是天才的能力得以兌現的背後,卻是尹希本人對我國科學發展的「不滿」。隨著他的名動天下,也自然引來了國內媒體的關注,而在一些媒體詢問他是否有回國發展的打算時,尹希卻澆醒了一些人,他表示暫時不會回國發展。
至於箇中原因,作為一個此時已經漂泊在外十幾年,甚至已經在美國娶妻生子,放棄了中國國籍加入美國國籍的科學家而言,他說:國內的科研環境無法與國外相提並論,在哈佛有著頂尖的物理學家,更能夠互相交流。當然對於未來,尹希也並未封死,他還補充說到:如果要回國,我也不會一個人回國,而是要帶一個組的物理學家回國。
回到篇首,為何我國培養不出傑出人才?為何人才外流如此嚴重?其實,尹希在對媒體的話語之中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這令人深思。只有真正的改變學術氛圍,在培養學識的同時注重性格的培養;只有真正的去尊重人才,彰顯人才的價值, 錢學森之問,人才外流的問題才能解決。
前幾日中科院合肥所人員的集體離職,再到浙大的努XX事件,也更像是一記耳光,催促我們亟待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