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幾十年前鄧稼先,錢學森等科學家在國外學習後都能夠回到祖國的懷抱,為我國的科研事業盡心盡力,並以此為榮。時至今日,我國的社會條件越來越好,培養出的人才也日益增多,但是人才流失的現象也逐漸嚴重。
尹希是我國培養出的物理學天才,18歲便前往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畢業後更是成為了哈佛大學最年輕的華人教授。但是曾承諾報效祖國的他卻放棄了中國國籍,在美國結婚生子,面對媒體的詢問,表示暫時沒有回國的打算。
那麼為什麼我國培養出來的人才,在國外學習之後就不願意回國發展了呢?近年來,我國的科研圈又發生了什麼變化呢?
他表示國內環境不利於他進一步的科研事業,要回國也不會一個人回國,而是要帶一整個物理課題組回國。這樣的一番話引起了不少人對國內科研環境的思考,而這正是我國高端人才流失最主要的原因。

中科大少年班裡的天才學員
尹希出生於1983年12月,他的家鄉在河北保定,父母都是中國地質大學的高材生,從小便對尹希的教育十分上心。尹希在數學和物理學上極具天賦,加上父母的正確引導,他在九歲半的時候就進入了北京八中的智力超常實驗班學習。顧名思義,這個班級裡的學生都成績優異,極具天賦,而尹希則是其中年齡第二小的孩子。
在那樣的環境中,尹希奮發圖強,不斷進步,在12歲的時候就進入了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要知道,中科大少年班的學員是要經過層層篩選,最終每年只有三四十人能夠進入。
尹希憑藉著紮實的理論基礎和對學習的崇高熱情殺出重圍,成為了少年班最小的學生。

在少年班的五年學習中,尹希認真刻苦,每天過著宿舍、教室兩點一線的生活,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去。上天沒有辜負尹希的努力,他在物理學和數學方面的學習突飛猛進。
除此之外,他還養成了自律的好習慣,這對他之後人生的幫助要遠大於某一學科知識的學習。
本科畢業以後,尹希選擇了出國深造,他向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世界名校提交了申請,這些學校也紛紛向他發來了offer,最終尹希選擇了到哈佛大學就讀。
在出國前,尹希說道:「我這次去美國是為了更好的深造和學習中國所沒有的知識、科技,等我學成一定回來,報效祖國。」

從尹希的中學教育和本科教育可以看出,我國有培養優秀人才的能力。尹希的知識和能力得到了多所美國名校的認可,這同時也是對中國高端人才培養能力的認可。更為難得的是,尹希的性格也十分開朗,善於與人交流,從他的話中也能看到他濃濃的家國情懷。
哈佛大學最年輕的教授
在哈佛大學學習期間,尹希主攻弦理論,量子引力中的黑洞熵、弦論中的超對稱束縛態等前沿領域。這些領域的研究學習十分艱難,但是憑藉本科期間練就的自律習慣,尹希依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2006年,尹希博士畢業,繼續在哈佛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這其實是哈佛大學為其開的後門,因為哈佛大學是不允許本校博士畢業後繼續留校讀博士後的。這在注重規章制度的美國是非常難得的,也從側面體現了尹希的科研實力。

2008年,24歲的尹希成為哈佛大學物理學系的助教教授,7年後他榮升為正教授,這也是哈佛大學歷史上最年輕的華人教授。在此期間,他在弦理論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貢獻,獲得了美國斯隆研究獎等獎項。
在哈佛大學功成名就的尹希也引來了國內媒體的關注,面對媒體對其回國時間的質問,他卻表示暫時不會回國發展。
其實對於尹希的決定,很多人還是抱著理解的態度的,因為畢竟他在美國多年,已娶妻生子,且在哈佛大學取得了這麼高的職位,要做出回國的決定也是很艱難的。

但是對於尹希而言,這些都不是他暫不回國的主要原因。他表示國內的科研環境無法和國外相提並論,在哈佛有著頂尖的物理學家,可以互相交流。
他還說道:如果要回國,我也不會一個人回國,而是要帶一個組的物理學家一起回國。
為什麼我們國家留不住人才?
中國近幾十年對教育事業的投入是極大的,也培養了不少的人才,但是人才流失的現象極其嚴重,這不僅是國家的損失,也會影響國內科研人員的心態。那麼究其原因,是什麼導致我們國家留不住人才呢?

其中有一點就是愛國教育的缺失,在中小學的時候,成績對學校和家長而言是最重要的。在學校和學生間有著一種默契的認知,那就是只要不是可以提高成績的課就是「沒用的課」,這些課不用認真聽,可以睡覺,可以補作業,甚至會被其他任課老師「據為己有」。
而天才少年們更是被成績捆綁,接受這類教育的機會少之又少。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中小學生缺乏對國家的熱愛,缺少對祖國的認同感。
此外,我國對科研人員的待遇不高,甚至給高端人才的工資也是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的。在我國,科學家總是和「清貧」二字綁定,這是非常錯誤的認知。試想科研人員的生活水平都無法保障的話,又如何能安心研究課題呢?

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國科研圈子的人際關係極其複雜,中國人習慣的人情社會關係卻是和科研發展背道而馳的。圈子裡拉幫結派,互相對立,考核方式也過於看重發文獻的數量,在這樣的環境下,科研人員也逐漸失去了熱情。
從尹希的成長曆程和暫不回國的理由中,我們能夠意識到問題所在,但是要想改變現狀並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全社會的長久的共同努力。
作為普通人,我們能做的就是尊重身邊的科研人員,多關注他們的生活狀況和科研成果,逐漸將社會的關注度從演員明星轉移到一線的科研人員那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