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見習記者 王佳雯
「祝賀尹希晉升正教授」——9月4日,哈佛大學高能理論研究組在哈佛網站貼出的一句祝福語,讓1983年12月出生的尹希成為媒體關注的熱點人物。「最年輕的哈佛華人正教授」「神童」「二年級讀微積分」等字眼成為尹希這個名字的備註。
但相較於媒體對他晉升消息的熱衷,尹希自己卻表現得略有些冷淡,用他的話說,「升為正教授不是什麼大不了的消息,又不是作出了新成果,沒什麼值得報導的」。
教育應提供試探不同道路的機會
似乎用「學霸」都已經無法形容網友對尹希傳奇學習經歷的評價,於是有人用「學神」來表達對尹希的崇拜之情。不過,「學神」自己聽到這個稱謂時,卻笑得略顯尷尬。
二年級對微積分感興趣不假,在國內求學時一路「三級跳」也是真,這個中學進入北京八中少兒班、大學又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錄取的少年,確實曾因他優秀的成績令許多人為之驚豔。
當周圍人將尹希視作一個智力超群的「神童」時,尹希自己卻「從來沒覺得有什麼特別的」。在他看來,他只是一直忠於自己的內心,做自己喜歡的事罷了。
有人想追根溯源,看看是不是尹希父母的家庭教育讓他成為今天的他。但他認為,父母沒有什麼特別的教育。在他的學習歷程中,他更肯定北京八中少兒班和中國科大少年班帶來的影響。在國內大學少年班飽受詬病的當下,尹希對於教育的思考,或許能給人們提供審視這一問題的全新視角。
「少年班給年輕的孩子提供了更多的機會,而這正是中國高等教育最缺乏的地方。」尹希說。 在他看來,國內大學給予學生的選擇太少。比如在入學前選專業,對還不甚了解自己興趣、對專業也知之甚少的中學生而言,是很困難的。「少年班在招生的時候不分專業,等學生學習一兩年之後再作選擇」,尹希對這樣的做法很認可。
或許許多人認為尹希是一個很有天賦的人,但他指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而教育應當提供的是試探不同道路的機會,讓學生真正能夠發展他有天賦的方向。
他坦言,做科學研究工作如果想要做到頂尖水平,很早接觸前沿領域是十分必要的。國內這樣的機會比較少,很多有才能的學生疲於應對繁複的課程,卻耗費了專攻自己真正有特長領域的精力。
物理研究是件很浪漫的事
小時候,尹希經常跑到父親的實驗室做實驗。那時,他都搞不懂物理研究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但卻從心裡覺得,作物理研究是件很浪漫的事。「很多物理學家做事情非常執著,就是很浪漫的感覺。」尹希說。
所以,進入中國科大少年班後,雖然也對諸如計算機編程、數學等許多學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尹希最終還是選擇了物理學。這其中自然有很多偶然因素,但也少不了他對內心那份「浪漫」的堅守。
相較於尹希對選擇研究道路的堅定,國內不願意讀博士、讀完博士也不願意從事研究工作的現象,令許多人對我國科研的未來心生憂慮。不過,在尹希看來,這是每個人不同的選擇。
「即使是哈佛畢業的學生,能夠留在學術界的也非常少」,尹希說,在哈佛不光是教職,即使是博士後的位置競爭都很激烈。他所在的工作組,每年有兩三個博士後的位置,但來自全球各地一等高校的博士申請人卻高達五百多人。
甚至於,他曾經有同事已在哈佛成為助理教授,最終還是選擇了其他行業。所以在他看來,有不同的選擇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過,作為前輩,他還是建議那些有志於作研究的人,「在博士期間學習純數學、純物理是最好的選擇」。
在他看來,拿到博士學位並不只是作出了一定的科研成果,更應當讓自己的思維方式得到嚴格訓練,這對做任何其他工作都大有裨益。而數學和物理學對於人的思維方式的訓練,「會讓你覺得其他的工作什麼都可以做,沒有什麼可怕的事情」。
用玩兒的心態作研究
如今,尹希主要從事弦論和量子場論的研究。在他看來,自己所從事的研究領域並不是人們通常認為的作物理研究的模式,而是與數學研究有許多非常類似的地方。
雖然所從事的研究領域缺乏實驗,但尹希認為,自己研究領域的研究人員「在數學上比一般物理的其他方向要嚴密得多」。
在他看來,從20世紀初,物理已經變成了理論領先於實驗的學科,而這也是一個學科成熟的表現。從那時起,物理的理論就開始獨立發展,因為科學家對於物理理論的理解非常深刻,本身數學的嚴密性幾乎能夠決定一個理論,也就能夠預測出很多實驗結果。
談起自己的研究,尹希話變得多起來,說話間透露著對自己研究領域的無限熱愛。正是因為這份熱愛,讓尹希在哈佛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下也仍然自得其樂。「我工作只做我覺得有趣的事情,所以基本上就跟玩兒一樣。」尹希說。
正是這種「玩兒」的態度,讓他能夠很好地在工作與生活之間保持平衡。「需要我花很多時間專注工作的話,我就會非常專注於工作,有時候連著好幾天不吃飯不睡覺。」尹希說,但是完成一項工作之後,「該怎麼玩兒還怎麼玩兒」。
如果你認為尹希的生活如同美劇《生活大爆炸》中謝爾頓一般軌跡單調,那就錯了。如今的他,幾乎一年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外面,去不同的地方旅行、訪問。即使是在哈佛工作的時間,他也會每個周末去攀巖,或者背上睡袋到山裡待兩天。尹希笑稱:「我覺得一點兒都不單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