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31日,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錢學森的名字早已家喻戶曉,當年《感動中國》給他的頒獎詞受到了廣泛的讚譽,
「在他心裡,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5年歸國路,10年兩彈成。開創祖國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荊斬棘,把智慧鍛造成階梯,留給後來的攀登者。他是知識的寶藏,是科學的旗幟,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範。」
以錢學森為首的近代中國眾多科學家中,絕大多數都有留學的經歷,為此錢學森晚年據此提出了著名的「錢學森之問」。2005年,錢學森對著前來看望他的國家領導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能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為何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呢?
錢學森當時提出這個問題,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的影響,他同時也指出了其中的原因之一。錢學森說:「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
錢學森逝世當年11月,安徽有所高校11名教授聯合合肥一家報紙,給時任教育部部長袁貴任以及全國教育界寫了一封公開信。這11名教授在信中除了對「錢學森之問」進行了反思外,高公開呼籲國家重視先進的、現代化的教育並推進教育改革。
很遺憾,「錢學森之問」已經過去了十多年,我們還未能給出滿意的回答。事實上,很多大學、教育家等都在努力培養優秀的人才,可究竟如何解答錢學森的提問,大家眾說紛紜。這幾年來,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原院長錢穎一教授的說法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錢穎一說:「我們的教育方法中,靠認真刻苦,靠時間投入,靠死記硬背,靠大量做題,靠反覆練習,可以讓考試成績優異,讓鋼琴演奏熟練,讓生產成本降低,但這些都不能替代創新和創造。」
錢穎一還舉了一個例子,就是曾經好幾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來到清華與學生座談。當學生什麼是科學家最重要的要素時,這些著名科學家們沒有選擇中學生提倡的勤奮、努力等必要因素,而是選擇了好奇心、想像力以及批判性思維。
換句話來說,錢穎一認為錢學森提出的那個問題歸根到底是我們學生缺乏了三種能力,好奇心是前進的推動力,再依靠想像力拓展我們的思維,最後自我批判能讓我們挑戰更高的目標。錢穎一還認為,我們大學生的知識結構也有問題,大家太關注自己的專業知識,忽視了跨學科、跨領域是成為頂尖傑出人才必要因素之一。
參考資料:《錢學森之問》、《論大學本科教育改革》(錢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