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為何我國學校培養不出傑出人才?清華教授指出了癥結所在

2020-09-26 歷史李老師

2009年10月31日,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錢學森的名字早已家喻戶曉,當年《感動中國》給他的頒獎詞受到了廣泛的讚譽,

「在他心裡,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5年歸國路,10年兩彈成。開創祖國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荊斬棘,把智慧鍛造成階梯,留給後來的攀登者。他是知識的寶藏,是科學的旗幟,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範。」

以錢學森為首的近代中國眾多科學家中,絕大多數都有留學的經歷,為此錢學森晚年據此提出了著名的「錢學森之問」。2005年,錢學森對著前來看望他的國家領導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能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為何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呢?

錢學森當時提出這個問題,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的影響,他同時也指出了其中的原因之一。錢學森說:「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

錢學森逝世當年11月,安徽有所高校11名教授聯合合肥一家報紙,給時任教育部部長袁貴任以及全國教育界寫了一封公開信。這11名教授在信中除了對「錢學森之問」進行了反思外,高公開呼籲國家重視先進的、現代化的教育並推進教育改革。

很遺憾,「錢學森之問」已經過去了十多年,我們還未能給出滿意的回答。事實上,很多大學、教育家等都在努力培養優秀的人才,可究竟如何解答錢學森的提問,大家眾說紛紜。這幾年來,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原院長錢穎一教授的說法受到了廣泛的關注。

錢穎一說:「我們的教育方法中,靠認真刻苦,靠時間投入,靠死記硬背,靠大量做題,靠反覆練習,可以讓考試成績優異,讓鋼琴演奏熟練,讓生產成本降低,但這些都不能替代創新和創造。」

錢穎一還舉了一個例子,就是曾經好幾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來到清華與學生座談。當學生什麼是科學家最重要的要素時,這些著名科學家們沒有選擇中學生提倡的勤奮、努力等必要因素,而是選擇了好奇心、想像力以及批判性思維。

換句話來說,錢穎一認為錢學森提出的那個問題歸根到底是我們學生缺乏了三種能力,好奇心是前進的推動力,再依靠想像力拓展我們的思維,最後自我批判能讓我們挑戰更高的目標。錢穎一還認為,我們大學生的知識結構也有問題,大家太關注自己的專業知識,忽視了跨學科、跨領域是成為頂尖傑出人才必要因素之一。

參考資料:《錢學森之問》、《論大學本科教育改革》(錢穎一)

相關焦點

  • 錢學森:為何我國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清華教授給出了答案
    這一段話充分概括了錢學森先生的一生。,直到老年時還在為國擔憂,所以才有了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在2005年,錢學森提出來了一個問題:「我們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能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為何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呢?」
  • 重提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上世紀90年代,改開進入深水區,越來越多的國人開始出現崇洋媚外思潮。那是「以市場換技術」,依靠引進來來實現技術進步的「黃金時代」。更是興起一幫打著外資旗號的買辦群體,拼命鼓吹「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神州上下、人心浮躁、一切向「錢」看。
  • 清華、北大,你們能培養出幾個獲諾貝爾獎的拔尖人才嗎?拜託了!
    清華和北大作為我國兩所拔尖高校是眾多學子夢寐以求的求學聖地,就算是在世界名校排名中也能佔有應有的席位!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仍然迴響在耳旁,讓人不能釋懷。
  • 「為什麼中國培養不出大師級的人才」?為何錢學森晚年提此問題?
    錢學森在晚年的時候曾經提出,「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人才。」錢老口中的人才,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人才,而是指大師級的人才。那麼國內的教育模式就真的培養不出大師嗎?對此,引起過學術界、教育界大量的討論,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錢學森之問」。
  • 天才物理學家尹希放棄中國國籍成哈佛最年輕教授,一席話引人深思
    前言2005年,已經耄耋之年的錢學森在關於我國科學發展的問題上,提出了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而針對這個問題,社會各界反響強烈,國家也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例如,改革教育目標、體制,去行政化等等。但是,即便如此,在今天我們看到的卻仍舊是國內培養的傑出人才數量稀少的現狀。
  • 天才物理學家尹希,放棄中國國籍成哈佛最年輕教授一席話引人深思
    前言2005年,已經耄耋之年的錢學森在關於我國科學發展的問題上,提出了錢學森之問。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而針對這個問題,社會各界反響強烈,國家也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例如,改革教育目標、體制,去行政化等等。
  • 清華和北大的客座教授葛惟昆關於中外人才培養的幾點思考
    葛惟昆教授我國在一般人才的培養上規模宏偉、成效顯著,但傑出人才的湧現是塊短板。對於從事基礎研究的人來說,在學校裡學到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新事物層出不窮、新領域不斷開拓,他們畢生都需要不斷地學習新知識、探索新問題、突破新界限、達到新高度,從而成為大師。所以自學的能力、自我更新的本領,對於創新型人才是最根本的能力。我國教育在培養人才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 陝西首個「錢學森學校」西安開學,愛國的人才呼之欲出
    >人才培養和教育創新的思考2005年7月30日,身處重病的錢學森向前往探望的溫家寶總理說道:「現在中國完全沒有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
  • 錢學森住院期間為中國敲響警鐘,為何培養不出人才?如今還不行動
    錢學森住院期間為中國敲響警鐘,為何培養不出人才?如今還不行動隨著中國科技不斷進步和發展,未來將會需要大量人才來不斷創造輝煌,帶領祖國不斷的前進。當年國外已經轟轟烈烈展開工業革命的時候,我國實施閉關鎖國,導致與先進的工業革命擦肩而過,曾經英國學者李約瑟在作品《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提到了一個十分尖銳的問題,那就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領先整個世界,為何近代工業史中沒有出現中國的身影?
  • 清華探微書院:全力培養化學生物學及相銜接工程領域的傑出人才
    統籌清華強基計劃人才培養的致理、日新、未央、探微、行健,五個書院正式亮相。李豔梅、王中忱、梁曦東、劉錚、李俊峰五位教授從邱勇校長、陳旭書記手中接過聘書,成為五個書院首任院長。2007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8年獲評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指導教師,2012年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6年獲寶鋼全國優秀教師獎。在1911年的清華學堂章程中就明確提出了「以培植全才,增進國力為宗旨「的辦學目標,100多年來歷代清華人躬身踐行,湧現出一批批投身民族振興之偉業的傑出人才。
  • 如果鄭強教授當清華和北大的校長,能留住這兩所學校的人才嗎?
    鄭強教授的行政級別最多,他也就是一個廳級待遇的人。想改變現狀,難上加難。去國外留學是很必要的事情,閉關鎖國是不可以的,高端技術都在國外,出列與它國同檔次優惠條件招回優秀人才,沒學成的不要招,單靠愛國沒有資金基礎又回到60年代水平,鄭教授是書記材料。一身兩職!兩個都是他當的話,定能教育出品質兼優的人才,兩校的校長都不好當,但鄭強教授的愛國情懷!
  • 面對「留學不歸」的質疑,北大、清華為何沉默不語?這2點很關鍵
    而作為我國最高學府的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每年也有眾多的本科畢業生選擇出國留學,但是大部分的留學生學成後選擇留在國外工作和生活,因此公眾紛紛指責這些留學生,為何學成之後不回來建設我們的國家。,新中國成立後,錢學森和夫人決定回國,為祖國的發展效力,但是遭到美國政府的阻攔並被關起來,最後經過重重困難之後才回到祖國,錢學森在20世紀40年代就已經成為了航空領域內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是20世紀科學界少數的巨星之一,為我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清華、北大人才流失的根源在哪裡?
    清華、北大人才流失的根源在哪裡?我們大家都知道清華、北大是國內最高學府,而每一年清華、北大都有一批優秀的學生往美國跑呢?現在就有部分人嘲諷清華、北大是美國大學的學前班,專門為美國大學培養人才。清華、北大人才流失的根源到底在哪裡呢?
  • 姚期智71歲棄美籍、賣房子,回祖國從頭開始,為清華培養人才
    清華大學想必沒有人不知道吧,清華有兩個班,收攬了各省理科大神,因此在江湖有句傳言:學霸的起點就是普通人的終點。從那裡出來的人年薪百萬不是夢。這就是清華著名的"姚班"和"智班",可你知道這兩個大神雲集的班有什麼關係嗎? 這兩個班其實是同一個人所創,他就是姚期智教授。
  • 2012中國大學傑出政界校友 清華政界英才最多
    2012年5月16日,中國校友會網發布最新2012中國大學傑出校友排行榜,報告顯示,中國政學商界傑出人才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貢獻最大,已達世界一流大學辦學水準;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和南京大學名列中國校友會網2012中國大學傑出校友排行榜前五甲;其中清華大學造就的傑出政界英才校友最多;北京大學培養兩院院士和傑出人文社會科學家校友最多;恢復高考以後畢業於清華大學的兩院院士校友最多有31
  • 「錢學森之問」:斯芬克斯的謎語?(圖)
    10月31日,錢學森在北京逝世,人們在緬懷和追思中,不時會被錢老提出的一個問題所震撼——「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個被稱為「錢學森之問」的問題,已引起上至國務院總理下至普通學生的深思。
  • 「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計劃」2019屆學生榮譽證書頒發儀式舉行
    「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計劃」2019屆學生榮譽證書頒發儀式舉行清華新聞網6月25日電 6月19日下午,「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計劃」2019屆學生榮譽證書頒發儀式在主樓接待廳舉行。清華大學副校長、教務長楊斌,學堂班首席教授朱邦芬、王訓、鄭泉水、顏海平,生命學院院長王宏偉教授出席儀式,副教務長、教務處處長彭剛主持儀式。
  • 中國再出"錢學森",婉拒美國優厚待遇,毅然為國展榮光
    晚年的錢學森提到這些事的時候都難掩心中的激動感慨之心,他明確表示在自己一生的風風雨雨中,周恩來總理和嶽父蔣百裡是印象最為深刻和幫助自己最大的兩個人。錢學森作為我國航天領域的傑出代表,是湧現在中國眾多科學領域的一顆璀璨明星。他一生都在默默的為科研事業付出,深藏功與名,是中國民族的脊梁。
  • 清華留學生81%都不回國,中國為何留不住人才?施一公有話說
    清華留學生81%都留在了美國,中國為何留不住人才?施一公這樣說。相信所有人都曾有過一個夢想,那就是考入清華大學,從小家長和老師也教育我們要好好學習,將來考入名校,而清華北大則是我們的目標,從小老師也向我們灌輸這樣的思想,考入清華將來報效祖國,但是當我們長大以後才發現,原來清華大學的學生有很多都會選擇出國留學,而且出國的學生有81%將會留在發達國家繼續工作,而不會選擇回國,那麼每年有這麼多的人才選擇留在了國外,我國人才流失為何會如此嚴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