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黃大年之問」中尋找答案
黃大年的生命結束了,然而,對於他的思念、關於他的思考才剛剛開始。
身處發達國家,學術出眾、事業有成、家庭幸福、生活優渥,黃大年為何選擇回國?弄不明白這個問題就無法真正理解黃大年。回國後,他那麼珍惜時間,拼命工作;他那麼喜歡教書,傾心育人;他那麼淡泊名利,甘於奉獻。這一切緣於什麼?
「黃大年之問」或許給出了答案。
黃大年在世時,常談起鄧稼先等老一輩科學家。他曾在朋友圈提出「黃大年之問」——「看到他,你會知道怎樣才能一生無悔,什麼才能稱之為中國脊梁。當你面臨同樣選擇時,你是否會像他那樣,義無反顧?」
毫無疑問,黃大年做到了。他像鄧稼先一樣,海外學成歸國,也像鄧稼先一樣,把一切獻給了他所熱愛的、祖國需要的事業。從錢學森、鄧稼先、李四光到黃大年,前後一甲子,兩次歸國潮,讓兩代科學家魂牽夢縈的是同一個地方——祖國,讓他們毅然決然踏上歸程的是同一種動力——報國。
熟悉他的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這樣評價,「大年是一個具有極其強烈的報國理想和報國衝動的人」。這種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情懷,是流淌在中華文化血脈裡生生不息的基因,是打開黃大年精神世界的鑰匙。「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我從未和祖國分開過,只要祖國需要,我必全力以赴!」「我要是不行了,請把我的電腦交給國家,裡面的研究資料很重要。」黃大年把個人的「小我」完全融入了國家、社會的「大我」,用「小我」助力「大我」,以「大我」實現「小我」,在地球物理學領域縱情拼搏,在時代的浪潮裡弄潮起舞。
有些人怕他,有些人不喜歡他。黃大年不能忍受工作隨意拖沓,人浮於事,碰到這種情況,他會發火。有人找他爭取經費,他直言「我沒有對手,也沒有朋友,只有國家利益」,甚至連自己所在的大學和學院也沒有多得一分錢。在黃大年的急躁和「不近人情」面前,究竟孰是孰非,不難判別。只是我們對拖沓和人情習以為常,遇到像黃大年這樣較真的,反倒不習慣了。
這樣的情況並不只在黃大年身上發生。我們該反思,怎樣學習留學人員的好做法,使相關工作規範高效。這樣的反思和跟進,有時是對黃大年們愛國情懷的最好回應。很多留學人員,愛國歸國報國,最看重的不是生活條件、物質待遇,而是工作環境,他們是真心想把一生所學獻給國家。當國家宏觀政策越來越吸引留學人員歸來時,中觀和微觀層面,要保證宏觀政策不走形、不變樣,使留學人員願意留下來大顯身手,盡情展現愛國情懷。
父母臨終時,留給黃大年的是同一句話:你是有祖國的人。而今,他足以坦然面謁雙親。他出色地回答了自己提出的「黃大年之問」,把心有大我、至誠報國揮灑得淋漓盡致。在黃大年身上,我們再一次看到崇高的情懷,一樁樁,一件件,細微而感人。
凝思黃大年,思及深處,是對自己心靈的叩問審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不管從事什麼工作,在各人的崗位上,哪怕平凡,也始終愛崗敬業,永遠恪盡職守,把屬於自己的那份工作做得好一些、再好一些。無數個你我,匯集起來,奔騰向前,用同樣的中國心,擁抱同樣的中國夢。
(責編:劉琨(實習生)、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