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從「黃大年之問」中尋找答案

2020-12-05 人民網

原標題:從「黃大年之問」中尋找答案

  黃大年的生命結束了,然而,對於他的思念、關於他的思考才剛剛開始。

  身處發達國家,學術出眾、事業有成、家庭幸福、生活優渥,黃大年為何選擇回國?弄不明白這個問題就無法真正理解黃大年。回國後,他那麼珍惜時間,拼命工作;他那麼喜歡教書,傾心育人;他那麼淡泊名利,甘於奉獻。這一切緣於什麼?

  「黃大年之問」或許給出了答案。

  黃大年在世時,常談起鄧稼先等老一輩科學家。他曾在朋友圈提出「黃大年之問」——「看到他,你會知道怎樣才能一生無悔,什麼才能稱之為中國脊梁。當你面臨同樣選擇時,你是否會像他那樣,義無反顧?」

  毫無疑問,黃大年做到了。他像鄧稼先一樣,海外學成歸國,也像鄧稼先一樣,把一切獻給了他所熱愛的、祖國需要的事業。從錢學森、鄧稼先、李四光到黃大年,前後一甲子,兩次歸國潮,讓兩代科學家魂牽夢縈的是同一個地方——祖國,讓他們毅然決然踏上歸程的是同一種動力——報國。

  熟悉他的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這樣評價,「大年是一個具有極其強烈的報國理想和報國衝動的人」。這種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情懷,是流淌在中華文化血脈裡生生不息的基因,是打開黃大年精神世界的鑰匙。「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我從未和祖國分開過,只要祖國需要,我必全力以赴!」「我要是不行了,請把我的電腦交給國家,裡面的研究資料很重要。」黃大年把個人的「小我」完全融入了國家、社會的「大我」,用「小我」助力「大我」,以「大我」實現「小我」,在地球物理學領域縱情拼搏,在時代的浪潮裡弄潮起舞。

  有些人怕他,有些人不喜歡他。黃大年不能忍受工作隨意拖沓,人浮於事,碰到這種情況,他會發火。有人找他爭取經費,他直言「我沒有對手,也沒有朋友,只有國家利益」,甚至連自己所在的大學和學院也沒有多得一分錢。在黃大年的急躁和「不近人情」面前,究竟孰是孰非,不難判別。只是我們對拖沓和人情習以為常,遇到像黃大年這樣較真的,反倒不習慣了。

  這樣的情況並不只在黃大年身上發生。我們該反思,怎樣學習留學人員的好做法,使相關工作規範高效。這樣的反思和跟進,有時是對黃大年們愛國情懷的最好回應。很多留學人員,愛國歸國報國,最看重的不是生活條件、物質待遇,而是工作環境,他們是真心想把一生所學獻給國家。當國家宏觀政策越來越吸引留學人員歸來時,中觀和微觀層面,要保證宏觀政策不走形、不變樣,使留學人員願意留下來大顯身手,盡情展現愛國情懷。

  父母臨終時,留給黃大年的是同一句話:你是有祖國的人。而今,他足以坦然面謁雙親。他出色地回答了自己提出的「黃大年之問」,把心有大我、至誠報國揮灑得淋漓盡致。在黃大年身上,我們再一次看到崇高的情懷,一樁樁,一件件,細微而感人。

  凝思黃大年,思及深處,是對自己心靈的叩問審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不管從事什麼工作,在各人的崗位上,哪怕平凡,也始終愛崗敬業,永遠恪盡職守,把屬於自己的那份工作做得好一些、再好一些。無數個你我,匯集起來,奔騰向前,用同樣的中國心,擁抱同樣的中國夢。

(責編:劉琨(實習生)、王倩)

相關焦點

  • 大地之子黃大年(十六)
    在尋訪海歸戰略科學家黃大年的過程中,我們曾經無法理解他的生命軌跡。在當下慣見的世俗中,他的很多做法太過「高大上」,似乎「不真實」。我們一直在追問,想尋找一個可以為他的生命做出合理解釋的答案。    初次到長春採訪,正值春節假期。很多師生卻不回家,他們在實驗室從早忙到晚,有的乾脆就在507辦公室外等著,「你們要了解黃老師,需要我們等到幾點,我們就等到幾點。」
  • 黃大年事跡引熱烈反響 勇攀科技高峰 報效祖國—新聞—科學網
    作者:本報記者 鮑盛華 姚曉丹 光明網記者 張茜 《光明日報》( 2017年05月20日 06版) 連日來,光明日報關於國際著名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事跡的報導
  • 你問我答-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智庫你來問#【來擺龍門陣:重慶如何實現快速發展?】重慶雖然地處內陸腹地,但是近些年來,藉助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政策東風,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重慶要想更上一層樓,需要在哪些方面有所作為?我們邀請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羅來軍與您聊一聊。
  • 大地之子黃大年(十)
    第二天下午2時30分,黃大年揉了揉布滿血絲的雙眼,又含了幾粒速效救心丸,以慣有的自信完成了歷時兩個半小時的答辯發言。    專家組驗收結束後給出結論:項目成果整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這是國內同類項目評審中的最高評價。    由此,中國重型探測裝備技術研發實現了彎道超車,完成了跨代飛躍!
  • 吉林大學:希望新生都觀看 電影《黃大年》
    【經濟日報】電影展現了黃大年老師對科學孜孜不倦的追求,必將引領當代年輕人,把自己前途命運與國家緊緊相連,走好自己的路楊振斌又把電影《黃大年》看了一遍,作為吉林大學黨委書記,他說,這部電影看多少遍都想再看,看一遍有一遍的收穫。12月12日,吉林大學承辦了電影《黃大年》的吉林省首映禮。
  • 黃大年(上):以身許國 叩開地球之門
    7年間,夙興夜寐,黃大年帶領團隊在航空地球物理領域取得一系列卓越成就,以拼命三郎精神叩開「地球之門」,搶佔國際前沿科技制高點。  積勞成疾,天不假年,2017年1月8日,黃大年病逝於長春。他用短暫的一生書寫了新時期知識分子的愛國情懷。2月24日,吉林省委、省政府追授黃大年為特等勞動模範,並在全省開展向他學習活動。
  • 看《黃大年》有感:一顆報國心 一個大寫的人
    習近平總書記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的重要指示,深刻闡明黃大年精神的豐富內涵。  今日六集電視劇《黃大年》的播放再一次喚起大家對黃大年的追思和感動。該劇截取幾個片段,以點帶面展現黃大年帶領科研團隊在幾年中取得了諸多成就,同時也透支了身體。當看到黃大年已經身患重病卻瞞著家人朋友偷偷吃止疼片的情節時,我不禁淚水滿眶。
  • 吉林日報評論員:教書育人 敢為人先——二論黃大年精神
    原標題:教書育人 敢為人先 「以黃大年同志為榜樣」「學習他教書育人、敢為人先的敬業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的重要指示,深刻揭示出黃大年精神的本質特徵,為廣大知識分子樹立了行動標杆,為黨員幹部樹立了榜樣。 敬業精神是黃大年精神豐富內涵之一。
  • 趙賓福:認識黃大年 · 學習黃大年 · 成為黃大年
    ▼學習黃大年,是成為黃大年的前提。黃大年本人和黃大年精神是一體的,黃大年精神和黃大年行為是一體的。從黃大年的生活和工作中,從習近平總書記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作出的重要指示中,我感覺到構成「黃大年精神」的實質應該是奉獻精神、愛國情懷、擔當意識。
  • ——追記海歸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
    開學時,老師問臺下學生,學生們都搖頭。  老師教他們唱了一首歌:「是那山谷的風,吹動我們的紅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我們的帳篷。我們有火焰般的熱情,戰勝了一切疲勞和寒冷。背起我們的行裝,攀上層層的山峰。我們滿懷無限的希望,為祖國尋找出豐富的礦藏。」  「唱起這首歌,便知是地質人。」這首「勘探隊員之歌」如同暗號,串聯起那個時代地質人的共同夢想。
  • 光明人才微調查
    因長年累月在噪聲環境中做實驗,北理工項昌樂院士團隊成員普遍變得「耳朵背」「嗓門大」。這背後,是團隊成員科技報國的無悔付出。創新路上,你還知道哪些無怨無悔的奉獻故事?一起來說說吧。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加注分隊的工作環境離危險最近。他們是黨員、是英雄,更是一顆顆螺絲釘。新華社發@小艦長:想說說黃大年。
  • 黃大年事跡將搬上話劇舞臺 以四條感情線索寫楷模
    黃大年事跡將搬上話劇舞臺 以四條感情線索寫楷模 2017年08月31日 11:39   來源:長春日報   參與互動
  • 電影《黃大年》: 時代楷模的三重倒影
    【經濟日報】於近日上映的電影《黃大年》,無疑是本年度最令人感動和深思的現實主義傳記影片之一。相較眾多商業大片的視聽之娛,《黃大年》源自真實事跡的細節還原和娓娓道來的溫情故事,具備著直擊人心的震撼力。影片主創團隊採訪近140位當事人,從黃大年生前的諸多生活細節和性格點滴入手生發創作,使得全片具備了一種一以貫之的精神氣力。
  • 讓我們用這場詩話會追憶黃大年老師
    1月8日,「初心」追憶——紀念黃大年老師逝世三周年詩話會在吉林大學舉行,學校領導、師生和黃大年老師生前好友、同事、學生共同觀看了詩話會活動。整場活動主題鮮明,內涵深刻,以合唱、獨唱、詩歌朗誦等節目形式,追憶和歌頌敬愛的黃大年老師。
  • 師者黃大年
    、強國之志、報國之行的統一。「人的生命相對歷史的長河不過是短暫的一現,隨波逐流只能是枉自一生,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騰、呼嘯加入獻身者的滾滾洪流中推動歷史向前發展,我覺得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這是黃大年1988年在入黨志願書裡寫下的詩意的「誓言」。他用短暫的一生踐行了自己的誓言。
  • 黃大年詮釋了負重前行的時代精神
    聽到祖國召喚,黃大年義無反顧地選擇回國,馬不停蹄地組建團隊開展中國深地研究,其世界領先水平的科研成果讓國際地球物理界驚嘆:「中國進入深地時代」。2017年1月8日,黃大年因患膽管癌離開人世。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號召學習「他心有大我,至誠報國,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鬥之中」。  黃大年為什麼能夠對18年的英倫生活那樣灑脫地放棄?
  • 感悟「時代楷模」黃大年的精神力量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高度評價他的突出貢獻和崇高精神,發出了向黃大年同志學習的號召。黃大年的感人事跡迅速在全社會引起強烈共鳴,帶給人們深深的感動與深沉的思考。生命除了長度,還應有怎樣的深度和高度?怎樣才能讓有限的生命更有意義?黃大年用他走過的足跡給了我們答案。
  • 黃大年的「萬有引力」
    「磁場之網」億萬年來綿延過海底與平原,記錄著永不磨滅的信息,也能捕捉到雷達靜默的潛艇尾旋掀起的細沫。    科學家通過重力計算「磁場之網」的信息,我國在這方面的理論也有所發展,但難點在工程應用上。重力梯度儀搭載在飛機上,需要在高速移動中對地穿透,精確感知毫釐之差。    2004年,作為英國劍橋ARKeX地球物理公司的研發部主任,黃大年就曾與美國專家聯手攻關。
  • 長影電影《黃大年》全國熱映
    本報訊(記者馬璐 實習生楊拓)「我要學習黃大年老師把所有的精力、時間、愛心都投入到科研事業上的精神,學習他那種為科研獻身、追求真理的精神。」由長影集團領銜出品的主旋律題材影片《黃大年》自上映以來,在全國多地掀起了觀影學習的熱潮。
  • 海歸摯友評價黃大年:報國榜樣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馬芳武介紹團體科研項目 冉文娟 攝 中新網長春6月5日電 (記者 李彥國 冉文娟)卓越科學家、國際著名航空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儘管已經病故,但他帶來的感召力不會彌散。6月5日,黃大年的摯友、吉林大學國家「千人計劃」特聘教授馬芳武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表示,黃大年讓人們看到了一個胸懷報國之志海歸的人生價值,他的榜樣作用將帶動更多人回國效力。在國外生活18年,物質條件優越。但當自己的國家在2009年啟動「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即「千人計劃」)時,黃大年說服家人、辭去職務,義無反顧踏上回國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