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年的「萬有引力」

2020-12-06 中國青年報

    2017年1月8日,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終於停下了追趕。膽管癌手術後的併發症將他的生命定格在58歲。

    自2010年回國以來,這位「千人計劃」科學家一直在「向前衝」。他那位於吉林大學地質宮507的辦公室牆上貼著12張A4紙拼成的日程表,幾乎每個格子都滿了。

    睡覺的時間可以省,他習慣搭乘當天最晚一班航班,也總愛在後半夜回來。無論寒暑,507的燈總是直到深夜還亮著。他辦公室的柜子裡塞著一床花被子,太晚了就在沙發上睡一會兒。

    吃飯的時間可以省。他捨不得放下工作去食堂,總是請學生幫忙帶一個樓下麵包房6塊錢的菠蘿麵包或是兩個烤苞米。蒸苞米他也喜歡,可滴下的水會影響他邊吃操作電腦,只能割愛。

    他甚至連住院的時間也要利用。照顧他的護士長記得,黃教授的病房總是很熱鬧。師友學生來探望,最後往往會變成一兩個小時的科研探討。

    身邊的人擔心他的身體,常勸他。但這位大科學家有自己的「狡黠」。他總是「態度特好,積極承認錯誤,可就是不改」。

    「他著急啊,想做的事太多了。」 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地探學院)教授於平說。她是黃大年團隊最早的成員之一。「他的心裡有一張更大的時間表,不僅涉及一個學科的發展,還有整個科研事業和國家的未來。」

    沒人知道這張時間表的全貌,這個敦實的中年男人也很少談起。

    航空重力測量技術可能是這張表格的重要一部分。

    據吉林大學地探學院副教授馬國慶介紹,地球的磁場是一張大網。「磁場之網」億萬年來綿延過海底與平原,記錄著永不磨滅的信息,也能捕捉到雷達靜默的潛艇尾旋掀起的細沫。

    科學家通過重力計算「磁場之網」的信息,我國在這方面的理論也有所發展,但難點在工程應用上。重力梯度儀搭載在飛機上,需要在高速移動中對地穿透,精確感知毫釐之差。

    2004年,作為英國劍橋ARKeX地球物理公司的研發部主任,黃大年就曾與美國專家聯手攻關。他手下是一支包括英國科學院院士在內的300人精英團隊。

    3年後他回國,馬國慶是他帶的第一批博士生之一。師徒二人共同研發中國自己的重力梯度儀。項目中還有一些更年輕的師生,他們中大多數人是第一次接觸這種技術。

    他們在地質宮擁有一間辦公室。這棟宮殿樣式的教學樓建在溥儀偽滿洲國政權的皇宮地基上,1957年,新中國第一所地質學校——長春地質學院成立,李四光擔任校長,這裡成了新中國地球物理學的教育殿堂。石頭臺階即使在盛夏也涼爽異常,年輕學子攀著石頭扶手旋轉向上。

    黃大年曾是那些攀登者中的一員。1977年恢復高考,這個來自廣西南寧的男孩考進了長春地質學院,讀完了本科和碩士,並留校任教。1993年初冬,他前往英國利茲大學深造。

    黃大年對這間辦公室很滿意,他從窗戶眺望,能看到少年時代的風景。可屋子畢竟太老了。有一次地探學院黨委書記黃忠民雨天拜訪,看見電腦和重要資料上蒙著塑料布,房間四角有塑料盆滴答滴答接著水,海歸的大教授鑽在塑料布下,額發都溼了,變成一縷一縷的。

    「都這樣了,你乾脆回家休息吧。」黃忠民樂了。

    「不行啊,工作幹不完。」

    黃大年去世前,團隊對於重力梯度儀的研究已到了工程樣機階段。在數據獲取的能力和精度上,我國與國際的差距至少縮短了10年,在算法上則達到了與國際持平的水平。

    這個地質宮的老同學,成了新世界的闖入者。

    黃大年把這座老建築5樓的一間儲藏室改成了活動室,取名「茶思室」。這項小工程從走完學校的程序到竣工花了半年。那是一個完全西式的空間,沒有任何隔擋、有一個小小的吧檯和幾條皮沙發。黃大年自己掏錢買了咖啡機和咖啡豆。

    於平很喜歡這個地方。年輕人坐不住,三三兩兩地站著,外賣飯盒隨意擺在吧檯上。黃大年習慣斜靠在吧檯的右邊,滔滔不絕。在她印象裡,在這裡開會,觸及的話題反而比在會議室時更嚴肅、更宏大。

    「黃老師從來就不是一個只局限於自己學院和專業的科學家。」她說。

    黃忠民後來坦承,黃大年剛到的那幾年,自己多少對這位老友有點不解。這位被寄予厚望引進的科學家帶來了科研項目和資金,可這其中又有「多少能讓吉林大學,讓地探學院有所收穫呢?」

    在馬國慶看來,在為項目選擇人才時,黃大年的判斷標準很簡單,「誰擅長誰做,不管他是哪所高校哪個學院的」。

    「他是站在國家利益的角度去考慮優先順序的。」 馬國慶說。

    他記得自己去武漢一所高校談合作的場景。他看到一束粒子如何轟擊打造一顆螺母,在最少損傷的前提下達到最高的精確度。為了實現它,這所高校動用了一整片廠房和一組穩定的供電機。這顆螺母最終將是重力梯度儀上的一個小小配件。

    那時還在讀博士的馬國慶很羨慕,希望自己的母校有一天也能有這樣的硬體條件。但他也挺欣慰的,母校「找到最合適的人」了。

    回國不到一年,黃大年就急著和吉林大學機械學院的老師聯繫,想要聯合研發重載荷物探專用無人機,用於移動平臺探測。那時,在美劇《生活大爆炸》中露臉的大疆無人機年銷售額還只有區區300萬元。學院的很多老師根本沒接觸過無人機。

    居然就讓他談成了。

    在馬國慶眼中,老師有著西方式的直接,「執行力超強」,很少浪費時間斟酌成功率。會議上遇到感興趣的專家,一定要攔住人家聊聊,不管認不認識。遇到想不明白的問題,也總要千方百計去找懂行的請教。

    黃大年的嘗試不止於此。他涉獵頗雜,對太多前沿的發展有興趣。在他心裡,又有太多學科可以與地球物理發生聯繫。2016年9月,一個輻射地學部、醫學部、物理學院、汽車學院、機械學院、計算機學院、國際政治系等的吉林大學交叉學部形成,黃大年擔任了首任部長。

    「大年的這個戰略設想涉及衛星通訊、汽車設計、大數據交流、機器人研發等領域的科研,可在傳統學科基礎上衍生出新方向,有望帶動上千億元的產業項目。」現任吉林大學交叉學部副部長的「千人計劃」專家馬芳武曾這樣評價。

    盧鵬羽是這個學部的首批受益者之一。這位吉林大學碩士生既是地探學院的一員,又在計算機學院做科研。他的工作,是結合地探數據,利用計算機建模,將地球磁場的大網變成視覺圖像。

    跨兩個專業,盧鵬羽曾一度有點迷惘:面對的圖景太過宏大,未來又太過遙遠,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裡。他最終選擇信任導師指明的追趕方向。幾年下來他發現,自己沒走丟。

    「我有時想,黃老師是不是也曾這樣迷惘過呢?」盧鵬羽說。

    朋友和學生公認:回國7年,黃大年適應得越來越好了。

    這位在海外漂了18年的遊子初回來時,對學校的各項行政流程並不熟悉。在他的經驗裡,那不屬於科學家的本職工作。他利用一塊空地建設的車載設備機庫,因為缺少相關手續,差點被當作違章建築拆掉。這個海歸教授情急之下,躺在了卡車前的大路上。

    「他不是不通人情世故,只是缺乏經驗而已。」於平說。在她眼中,這個理科男周到細緻。他辦公桌右手邊的抽屜是個寶庫。出國再忙,他也總記得在免稅店帶禮物。女士能收到爆款色號的彩妝,男士則有各類國外食品。於平的小女兒曾收到黃爺爺送的一套粉色裙子,穿上後像個小芭蕾舞者。

    團隊的人事、財務、各項審批,都需要黃大年拍板。他越來越忙了,也越來越懂得適當的溝通和必須的等待。

    「黃老師是一個實用的理想主義者。」 盧鵬羽想了一會兒說。

    2010年,黃大年出任吉林大學「李四光實驗班」的班主任。這個班級選拔本科新生,旨在培養一批地探科學的預備軍。英語水平是選拔考試的重要標準之一。

    這位新晉班主任常常請地探領域的國際牛人來長春,為自己的學生講課。

    「一定要出去,出去以後一定要回來。」這是黃大年掛在嘴邊的一句叮囑。

    學生周文月有時覺得,老師腦海中的時間表已經超過了他的生命長度,他在學生身上寄託了一個更宏大的未來。

    本科畢業,周文月定了一個特別大的題目:汶川地震的地球磁場研究。黃大年很認可:國家需要這樣的研究!他清楚這個題目對於一個本科生來說難度太高,拜託馬國慶出差收集數據供周文月使用。

    「他就是像把我領進門,讓我體驗一下有價值的研究是什麼樣的。」她慢慢反應過來。

    和時下的風潮不同,黃大年的學生從不管自己的導師叫「老闆」。惜時如金的黃大年也從不吝嗇和學生在一起的時間。

    他們在地質宮暗黃色的水晶燈下高呼著號子拔河,在初春的巷口燒烤——黃大年還特意把車子開來擋住風,車載音響放起《斯卡布羅集市》助興。他愛攝影,去哪裡總是背著沉重的器材,指揮著大夥擺造型,一腦門兒汗。

    在黃大年這裡,只有一件事是開不得一點玩笑的——科研。

    馬國慶和周文月都見過黃大年發火的樣子,平時微笑著的臉沉下來,桌子敲得梆梆響:「是不是懈怠了!」

    黃大年給周文月博士論文的批註總是密密麻麻,連標點符號的錯誤都逃不過他的眼睛。一次正討論著思路,黃大年突然一把蓋住攤開的論文,笑嘻嘻地問:「你別看,記得我改了什麼嗎?」

    後來周文月才知道,黃大年少年時期與父親通信,去信總是被批註得密密麻麻再同回復一併寄回。再相見,在廣西地質學校做老師的父親也常這樣突然蓋住被改過的信,說:「你別看,記得我改了什麼嗎?」

    這個知識分子家庭的習慣和平翹舌不分的南方口音一樣,跟隨了黃大年一生。那是困難年代,父母下放山區,陪伴他的有李四光的故事,李四光從海的那邊歸來,「帶回來的行李滿滿都是書」。

    2016年11月29日,黃大年在北京飛成都的飛機上昏了過去。回長春後,他被檢查出膽管癌。

    這似乎是個身心永遠強健的男人。他的各類獲獎證書隨意塞在柜子裡,只有一次勝利被他一遍遍炫耀:一位外國專家來訪,兩人在泳池裡較量了一個來回。學生記得他快樂地躥出水面,水珠四濺。

    他們在重症監護室看見的老師仿佛換了一個人,蒼白,虛弱,困在病號服裡。那一刻,他們才第一次意識到:黃老師不是超人,是和他們一樣的普通人。

    在他生命最後的歲月裡,護士長常發現這位教授全身用力在思考:躺在床上背對著門,身體繃得像拉滿的弓。

    黃大年去世後,馬國慶接手了老師一系列未完成的工程。他離開實驗室的時間越來越晚,午休也總是以麵包替代。師弟師妹私下覺得,這位總愛開玩笑的大師兄神態越來越像老師了,克制、著急。

    周文月最近則常常整個白天都忙於接待——採訪和參觀的人太多。她每天特意清早起床,推遲回宿舍的時間,用早晚的時間把科研的工作補上:「怕黃老師看到我懈怠。」有時深夜寂靜,走廊黑黢黢的,只有自己的辦公室亮著燈,她想起黃大年常說的「地質宮裡有中國地探科學的靈魂」便十分安心。

    她正在穩步推進「一定要出去,一定要回來」的前半部分。這位「李四光」班學生從地質宮的窗口望出去,正是恩師少年時注視過的盛夏光景。

相關焦點

  • 趙賓福:認識黃大年 · 學習黃大年 · 成為黃大年
    ▼學習黃大年,是成為黃大年的前提。黃大年本人和黃大年精神是一體的,黃大年精神和黃大年行為是一體的。從黃大年的生活和工作中,從習近平總書記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作出的重要指示中,我感覺到構成「黃大年精神」的實質應該是奉獻精神、愛國情懷、擔當意識。
  • 大學生黨員感受一線工人的「黃大年引力」
    原標題:大學生黨員感受一線工人的「黃大年引力」 「沒想到紀念品是一份刊登黃大年事跡的報紙,看似很輕的禮物,其實很重。我要好好珍藏!」來自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的學生黨員張靈均說。7月28日,帶著這份頭版刊載《黃大年的「萬有引力」》的報紙,來自17所高校的18名大學生黨員以情景劇、座談會等形式分享在國網冀北電力的所見所聞。
  • 師者黃大年
    當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劉財將一份關於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即「千人計劃」的材料發給黃大年的時候,黃大年心潮澎湃。他知道,回國的時機成熟了。2009年12月24日,黃大年和妻子在平安夜落地祖國。6天後,黃大年與吉林大學正式籤訂全職教授合同,正式開啟他的「壯校情、強國夢」。黃大年曾說,他的夢想是把地球變得透明一些、更透明一些。
  • 電影《黃大年》全國首映式 重現黃大年感人事跡
    原標題:電影《黃大年》全國首映式 重現黃大年感人事跡 共10張 1905電影網訊12月11日,電影《黃大年》全國首映式在北京舉行。影片《黃大年》已被國家電影局列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重點影片,引起人們對這位「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科學家的無限追憶。
  • 《黃大年》開播 馬躍讚揚黃大年精神一度哽咽
    網易娛樂10月11日報導 由中央電視臺、吉林電視臺、吉林省影視劇製作集團、省文化創意產業投資引導基金聯合出品,省委宣傳部、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影視劇製作集團、上海嘉彤影視、吉林大學等單位聯合攝製,導演杜軍執導,演員馬躍、丁勇岱、張凱麗主演的6集電視連續劇《黃大年》今日在北京舉辦了開播發布會,主演們在接受採訪時紛紛表示被黃大年的故事所感動
  • 黃大年事跡學習心得 黃大年先進事跡學習體會
    「黃大年老師的事跡太感人了!」  「希望我們國家能有更多的『黃大年』,一定會有!一定還有!」  省委省政府作出開展向黃大年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後,一股向榜樣致敬、向榜樣學習、向榜樣看齊的熱潮正悄然湧動。  黃大年的事跡在全省科技工作者中反響強烈,激發了科技工作者報效祖國、振興吉林的雄心壯志。  省科技廳廳長李建華表示,黃大年用畢生努力實現了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報國之行的統一。
  • 黃大年
    黃大年新華社發  事跡簡介:黃大年,男,漢族,中共黨員,1958年8月生,廣西南寧人,生前系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著名地球物理學家。2017年5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榮獲時代楷模、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
  • 黃大年「大弟子」馬國慶:要做好黃大年精神的接力員
    馬國慶是戰略科學家黃大年歸國後的第一批博士生之一,堪稱「大弟子」,現任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恩師去世的一年間,作為黃大年核心團隊一員的他,比以前更忙了。  1月8日,是黃大年逝世一周年的日子,吉林大學將舉辦一系列活動紀念和緬懷他。  「我們學習黃大年精神,首要的就是接力黃老師生前的科研事業,研製出國之利器,這對於我們來說是很大的挑戰。」
  • 黃大年的「名利觀」
    鄭端端樹立正確的名利觀,以無私奉獻、實幹擔當之名贏得老百姓的信賴和支持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以黃大年同志為榜樣,學習他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學習他教書育人、敢為人先的敬業精神,學習他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高尚情操,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融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鬥之中
  • 電影《黃大年》的 「內蒙古元素」
    《黃大年》由我區黨委宣傳部和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吉林省委宣傳部共同選送。通過對著名科學家黃大年不忘初心、至誠報國感人事跡的描寫,展現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事業發生的巨大變化,頌揚了新時期科技工作者赤誠的愛國情懷和忘我的奮鬥精神。
  • 黃大年:以身許國的地球物理學家
    全國570萬考生用激情和渴望驅散了寒冬,黃大年也迎來了命運的轉折點。他欣喜若狂地拿起書本,踏上高考徵程。  高考前一天,黃大年走了近一天的山路,到達廣西容縣楊梅公社高中考點,跟隨浩浩蕩蕩的趕考大軍進考場。有志者,事竟成。黃大年如願以償,以楊梅公社第一名的成績,考入長春地質學院應用地球物理系(現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
  • 電影《黃大年》: 時代楷模的三重倒影
    【經濟日報】於近日上映的電影《黃大年》,無疑是本年度最令人感動和深思的現實主義傳記影片之一。相較眾多商業大片的視聽之娛,《黃大年》源自真實事跡的細節還原和娓娓道來的溫情故事,具備著直擊人心的震撼力。影片主創團隊採訪近140位當事人,從黃大年生前的諸多生活細節和性格點滴入手生發創作,使得全片具備了一種一以貫之的精神氣力。
  • 長影電影《黃大年》全國熱映
    本報訊(記者馬璐 實習生楊拓)「我要學習黃大年老師把所有的精力、時間、愛心都投入到科研事業上的精神,學習他那種為科研獻身、追求真理的精神。」由長影集團領銜出品的主旋律題材影片《黃大年》自上映以來,在全國多地掀起了觀影學習的熱潮。
  • 通訊:追憶黃大年的"英國往事"
    在英國期間,黃大年與國內的密切聯繫不僅體現在女兒教育上。據他生前摯友孫偉博士回憶,黃大年「時常在海外華人網絡社區上與一些反華言論辯論,維護祖國的尊嚴與形象」,並且一有機會就回國參加學術活動。   現居英國劍橋的孫偉及夫人任麗娟與黃大年一家認識多年,在黃大年在英國工作期間交往尤為頻密。
  • 學習黃大年「安專迷」的工匠精神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黃大年同志秉持科技報國理想,把為祖國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作為畢生追求,為我國教育科研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他的先進事跡感人肺腑。從此,黨員幹部又多了一個學習榜樣。
  • ——追記海歸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
    在地礦系統長大的黃大年,從小跟著父母在礦區流動「居無定所」,礦區像他另一個家。從那時起,「勘探」如同宿命般,同他,也同他腳下這片土地糾纏在了一起。  黃大年額頭有一條明顯的傷疤,那是物探在他身上留下的第一個痕跡。高中畢業後,單位子弟大多直接在系統內參加工作,黃大年也不例外地被分在廣西第六地質隊,做了物探操作員。「那時的工作充滿風險,傷是在採集關鍵數據時留下的。」黃大年曾對人說。
  • 黃大年:給地球做CT的科學家
    第一次見面,黃大年就給毛偉健留下深刻印象,他們知音初遇,惺惺相惜,後來經常在一起談生活、談學習。黃大年知道學習機會來之不易,四年裡,他對時間吝嗇至極,每分每秒都在吸納、都在追趕。1996年12月,黃大年以排名第一的成績獲得利茲大學地球物理學博士學位,成為該系獲評優秀學生中唯一的海外學生。博士畢業後,黃大年回到母校。
  • 傳承黃大年精神,砥礪奮進新時代
    十年後的長春,天空依然飄起了雪花,仿佛訴說著對黃大年無盡的追思與懷念。1月7日,吉林大學黨委宣傳部、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等相關部門、學院負責人,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及2017級黃大年班的同學們齊聚吉大朝陽校區,共同緬懷黃大年同志,傳承黃大年精神。
  • 【村官感悟】他叫黃大年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黃大年同志秉持科技報國理想,把為祖國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作為畢生追求,為我國教育科研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他的先進事跡感人肺腑。」是的,他叫黃大年!  他叫黃大年,是一個曾讓美航母艦隊後退100海裡的偉大科學家。
  • 寫在黃大年逝世一周年
    一年前的一月八日,著名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英年早逝,離開他鍾愛的講臺,離開他熱愛的科研事業。地質宮507,黃大年辦公室的桌椅依舊,小白板上的板書依舊;牆上,是黃大年和家人、學生的合影,他神採飛揚,微笑依舊。他已經走遠,但他又從未離去。心有大我,至誠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