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黃大年》獲得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的消息傳來,所有人都不會感到意外。
《黃大年》由我區黨委宣傳部和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吉林省委宣傳部共同選送。通過對著名科學家黃大年不忘初心、至誠報國感人事跡的描寫,展現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事業發生的巨大變化,頌揚了新時期科技工作者赤誠的愛國情懷和忘我的奮鬥精神。
內蒙古電影集團「身兼雙職」
從電影《黃大年》那張令人印象深刻的電影海報上,我們可以看到,內蒙古電影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既是出品單位之一,同時也是聯合攝製單位。
「影片創作之初,編導之間就確立了一個共識,那就是通過對時代楷模黃大年這一形象的塑造,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人物的情感、行為方式、行為習慣。」內蒙古電影集團戰略發展項目部主任王海彥說,要通過影片的細節展示、情感鋪陳、情節演進,展現一個新時代的科教工作者深入骨髓的家國情懷,展現新時代新英雄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歷程。
如何讓觀眾真實自然地走近一位已經逝世而且對其光輝事跡耳熟能詳的英模人物,是這一類型電影藝術創作中需要重點研究解決的主要課題之一。可以說,主創團隊的目標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實現。自上映後,該片一直備受關注,著名愛國科學家黃大年為我國「巡天探地潛海」填補多項技術空白的偉大事跡,特別是他嘔心瀝血與時間賽跑,一心只牽掛著科學報國的大事業而至死不渝的偉大精神,深深地鐫刻在全國人民心中。觀看這部電影,是人們緬懷愛國科學家黃大年的一種方式,也是對立足現實、直抵人心的創作團隊致敬,對他們在銀幕上展現出真實、親切、崇高的黃大年形象時運用的溫暖有力的藝術表達致敬。
內蒙古演員擔當重要角色
而對於內蒙古人來說,這部電影還有著難能可貴的「內蒙古元素」:來自我區的知名女演員哈斯高娃參演了這部影片,飾演黃大年的同學周啟紅。
電影《黃大年》以黃大年妻子的畫外音作為串連全片的主線,為觀眾打開了「追憶視角」。一開場,影片通過黃大年妻子飽含深情的述說,將觀眾帶入這位已故愛國科學家的世界裡。此刻,每一位觀影人都化身為黃大年的至愛親人,每個人的心緒都隨著電影裡呈現的那一幕幕感人至深、催人奮發的情景而起伏。飾演周啟紅的哈斯高娃在片中的出色表演,也是這部主旋律佳作的一大亮點,在故事情節的推進過程中起到了較為關鍵的作用。片中,正是她送給黃大年的一張表現國內秋日黃葉的油畫作品,強烈地喚醒了他落葉歸根、還鄉報國的情懷。哈斯高娃的出色表現,給觀眾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王海彥告訴記者,他們在影片中設計了兩個貫穿的道具,一個是油畫、一個是黃大年留給林江的「大課題」——那架小小的「永動儀」。這兩個貫穿道具,是編劇在創作中,根據黃大年的性格特點、生活經歷、情感特色、初心追求而設計的「讓虛假變得真實」的藝術細節。「我們力圖在尊重人物性格邏輯和職業特點的基礎上,多側面、多角度、縱深向度地掘進,從而展現黃大年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他說,當觀眾被這兩個貫穿道具牽領,走進黃大年的內心、走進英雄的生命時,感動油然而生,審美者和觀眾與作品以及作品中的人物、作品所展現的生活狀態之間的距離一下子就拉近了,和人物一起笑、一起哭、一起愛、一起圓夢——這也是電影藝術工作者們貫穿始終的創作追求。
內蒙古電影人的家國情懷
「從電影藝術創作的角度講,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要求電影藝術創作對現實的貼近不是簡單地復原生活、模擬生活。而是在精準地觀察生活、認識生活、理解生活後,對生活有新的發現、新的闡釋和新的解讀。」王海彥介紹,他們和編劇以及攝製組主要創作人員利用將近半年時間,採訪了140餘位當事人,聽他們講述黃大年生前的工作、生活、性格、經歷,甚至是性格弱點,不僅熟悉了黃大年的工作、熟悉了他這個人,熟悉了他的言談舉止、音容笑貌、行為方式,更熟悉了他的境界和品格,有了走近英雄、對話英雄、學習英雄的過程,有了塑造一個可信的英雄的前提。
談及影片對家國情懷的闡釋,王海彥表示,改革開放給了黃大年和黃大年這一代知識分子以寶貴的機遇,黃大年和這一代知識分子通過自我奮鬥拼搏,掌握了足以改變個人命運乃至國家命運的技能、知識。當國家需要的時候,他們義無反顧地奉獻,就是對個人和國家關係的最好詮釋。「影片中,我們把黃大年的愛國之情、報國之志通過他的夫妻情、父女情、同窗情、師生情、同事情加以展示,系統、立體、真實地塑造了一個『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時代楷模的生命歷程。」他說。
「作為一個中國人,無論在國外取得多大的成功,如果你的國家在這一方面還很落後,甚至是剛剛起步,那都不是意味著你真正的成功……」電影《黃大年》主人公的經典臺詞,正在激勵著中華兒女不畏艱難、奮勇向前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