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於近日上映的電影《黃大年》,無疑是本年度最令人感動和深思的現實主義傳記影片之一。相較眾多商業大片的視聽之娛,《黃大年》源自真實事跡的細節還原和娓娓道來的溫情故事,具備著直擊人心的震撼力。影片主創團隊採訪近140位當事人,從黃大年生前的諸多生活細節和性格點滴入手生發創作,使得全片具備了一種一以貫之的精神氣力。影片將這位燃燒生命之力點亮地球之門的時代楷模,生動傳神地復活於銀幕之上,令萬千觀眾在感動的同時,得以走近這位科研英雄的心靈深處。
無論是現實中還是影片內,黃大年都肩負眾多身份,影片正是從他的三重身份倒影講起,令我們每個人都能感知心的共感、通往他的人生。黃大年是著名地球物理學家,曾擔任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他也是一位丈夫、父親。影片以黃大年學者、老師和家人的三重身份,用科研攻堅的拼搏歷程、言傳身教的教學用心、家庭關係的情感點滴三條脈絡線索,貫穿了黃大年從海外歸來科研報國的科研歷程,到患病後仍堅持科研和教學工作最終溘然長逝的生命篇章。從他與我們共通的友誼、愛情、夢想等產生共鳴引發共情,進而真正理解他的傳奇人生與崇高理想。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勇擔重任的科研英雄
「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這是24歲時的黃大年寫給同學的寄語。然而,這位科學大師步入學術殿堂的心理契機似乎仍舊有待揭示。故事開篇,就將黃大年一段選擇科研道路的前情往事娓娓道來。少年時代,黃大年曾與摯友有過科研報國的青春約定,然而一場勘測飛機墜毀的意外,竟讓兩位少年間熱血洋溢的約定,成為生死相隔的命運誓言。黃大年此後便肩負起兩人共同的夢想,並將其升華匯聚於更為崇高的家國壯志,終生踐行著這沉重而光榮的生命諾言。墜毀的勘探飛機與此後黃大年勵志完成的特種無人機暗中呼應,少年時代的熱血與中年時代的執著彼此交織,令黃大年作為科研英雄的形象更為傳神和立體。
而當影片中,黃大年接受祖國的號召準備回國時,國外大學中的外國科研夥伴、多年來同樣漂泊海外的華人摯友反覆勸他三思而後行,更提醒他恐怕會無法適應回國後的環境。「回家還需要理由麼?」「我不想給自己留餘地。」黃大年堅定的回答中,字句鏗鏘皆是「至誠報國」的壯懷決心。當黃大年回國後,即便面對難以處理的效率糾紛和複雜艱澀的人際關係,仍始終勇擔重任、攻堅克難,別人勸他凡事可以「慢慢來」,可他卻說自己最討厭的三個字就是「慢慢來」。而正是這樣的決心和意志,令黃大年取得了項目的重大成果,也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和認可。
再次見到那位海外的摯友,對方也終於坦言自己對黃大年的選擇和付出,更多的是一份羨慕的心情。當一切似乎都順利進行時,黃大年的身體卻出現了異樣,忠誠樸實的司機一次次提醒,不要熬完了再後悔,可黃大年就是不聽。而故事在此處,已然埋下了命運的伏筆。
「教書育人,敢為人先」——傳承夢想的仁心師者
作為傳記電影,如何將既定的人物命運進一步講述得豐富多彩而不背離原有現實基礎,將更多不同側面的人物故事呈現而出就顯得至關重要。在黃大年的人生中,以他作為老師的身份去還原其生命中的閃光片段,令觀眾們得以看到黃大年的科研精魂從另一角度呈現的師者仁心。影片中的黃大年並非歸根的落葉,而是渴望良田的種子,在祖國的沃土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後又化作春泥孕育新的希望。在回國後,他和領導只提了一個請求,那就是作為全職教授,可以投身科研、可以培養學生,但任何應酬都不參加、任何行政職務都不掛名。他要的,只有時間。
他深知,唯有足夠的時間他才能儘快推進科研、造福祖國,而追隨他的學生的成長更需要時間的錘鍊和考驗。黃大年傾注於學生身上的精力所鑄就的成果,正是在完成另一項神聖的使命——對科學夢想的傳承。當測試的探測無人機墜毀事故發生時,比起高昂造價的飛機他更在乎學生的安危,其次才是數據的搶救。當他察覺學生的自責和迷惘,主動了解學生因母親患病而造成的退學壓力,與妻子攜手照顧學生的母親為其排解後顧之憂助他專心學業。當學生說自己要放棄黃大年推薦自己的出國深造的機會,留在祖國時,病榻上的黃大年嚴肅地勸解學生,該出去必須要出去,但卻要時刻銘記,「學成了,要回來」的誓言。師徒之間,有一個小小的擺件作為信物,勾連起這對師徒情感的升華、智慧的傳遞,更承載了幾代中國科學家的夢想薪火繼續傳承。正如黃大年所說,獲取他山之石是偶然,回歸才是必然。科學研究、教書育人,是他所選擇的道路,而這條道路的回歸因為有了傳承而不會有真正的終點。
「淡泊名利,甘於奉獻」——心繫天下的大愛之人
電影《黃大年》中,將黃大年的妻子、女兒傾注了頗為出彩的筆墨。妻子同樣作為一名精神獨立的精英階層,從對黃大年選擇的不理解,到默默無私的支持和陪伴,她毫無疑問深愛著黃大年,更多的是理解他的志向、尊重他的夢想。他所愛之人的心中,有著足以包裹天地萬物、洞穿地球之門的無疆大愛。而黃大年對妻子也流露出浪漫而溫情的一面,他會假以有收藏者出價買畫的方式將妻子的作品偷偷收藏在保險柜裡,將妻子這份小小的夢想當做無價之寶來守護。兩人之間彼此扶持相守對方夢想的情境中,呈現出的正是一份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大愛情操下真正令人感慨的人性之光。他們也是人間凡人,也有愛恨喜怒,正因如此,黃大年的犧牲更顯得令人觸動和深思。
在黃大年那張排滿了工作的行程表上,又有幾天能陪伴家人呢?黃大年發病時,向空乘交代的是在身體徹底撐不住時若有意外,定要將藏有重要資料的電腦交給國家,他可曾想到給自己的家人留句未曾說出過的話?更令人感動的是,在更大的夢想面前,在海外深造的女兒並未有任何怨言,而是宣稱自己成為了父親的粉絲之一,勵志如父親一樣成為一顆回饋祖國的種子。在黃大年心中,一個人只有一個家,那便是他的祖國。為了理想,他願意做先行者、犧牲者,「走多遠算多遠,倒下,就地掩埋」的豪言背後,我們看到了他的家人、他的學生、他的朋友,他的離去因此而更加令人潸然和感動。
影片最後,黃大年接起會場打來的電話,電話另一頭是此起彼伏的唱票聲,一聲聲「黃大年」的吶喊,與當年少年時代課堂上的「黃大年!到!」將相呼應,打破時間的溝壑,灌注起這位科研偉人的生命詩篇。影片中有許多飄雪的畫面,正如生命緩緩墜落於大地消弭,如黃大年於大雪紛飛的季節歸來和長逝,高潔而美麗的靈魂滋養著充滿希望的大地。當《我愛你中國》的旋律響起,觀眾的熱淚和掌聲或許是對黃大年最好的致敬與緬懷,影片中黃大年的三重生命倒影與時代精神也由此融入更多人民意念的河流,生生不息、源遠流長。無論多麼偉大的生命,也終將莊嚴地逝去,無論多麼優秀的電影故事,也不得不迎來落幕。然而崇高的精神和承載其精神品質的藝術佳作,將恆久被人民所銘記和傳承,並一代代感召更多人內心深處的共鳴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