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留學不能忍受種族歧視,聽音樂會是僅有娛樂

2021-01-21 網易

  

  錢學森(中)和他的導師馮·卡門(右)在德國哥廷根會見空氣動力學家L·普朗特。

  2011年12月11日,錢學森誕辰百年紀念。作為獻禮之作,《錢學森傳》通過大量權威資料,以生動的筆觸,真實感人地記錄了這位享譽海內外的傑出科學家的非凡人生,展示了他的崇高風範。本版摘其片斷,重溫大師的求學之路,領略他的治學精神。

  聽音樂會是我僅有的娛樂

  1935年8月,錢學森從上海登上「傑克遜總統」號郵輪,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臨行前,他特意帶上了兩塊白絲手絹,上面有母親章蘭娟親手繡的荷花。

  麻省理工學院創建於1861年,是世界最負盛名的綜合性理工科大學。古堡式的鐘樓、赭紅色的校舍、綠色如蔭的草坪、幾步一株的百年老樹,滲透著一種古典美。

  錢學森的美國留學之路,就這樣開始了。

  第一次生活在異國,錢學森有種孤獨的感覺。加上他有些孤僻的性格,常常是一人獨行。一些當年也在麻省理工學院讀書的美國同學曾回憶說:「錢是一個不愛說話又比較害羞的人。 」

  唯一能讓他快樂的是音樂。錢學森在麻省理工學院讀書那些年裡,波士頓交響樂團舉行了20場演奏會,他幾乎每場都去。錢學森後來回憶道:「那是我僅有的娛樂。 」

  最不能讓錢學森忍受的是種族歧視。錢學森晚年回憶說:「在麻省理工學院讀書時,一個美國同學當著我的面,恥笑中國人抽鴉片、裹腳、不講衛生、愚昧無知等等。我聽了很生氣,立即向他挑戰說,我們中國作為一個國家,是比你們美國落後;但作為個人,你們誰敢和我比,到學期末了,看誰的成績好? 」

  事實很快給出了答案。有位教授在對學生進行考試時,出的都是偏題、怪題,絕大多數人都做不出來。學生們氣憤不已,認為這是教授有意讓他們難堪,於是聚集起來,要找這位教授抗議。

  他們來到了教授的辦公室門口。教授似乎知道他們要來似的,門關著,門上貼著一份試卷,卷面乾淨整潔,每道題的運算過程和答案,清晰正確,沒有一處修改或塗抹的痕跡。卷首上面,教授打了一個大大的「A」,後面還有三個醒目的「+」號。這份答卷考生的名字,清楚地寫著:錢學森。

  本想鬧事的學生們,看著試卷全都驚呆了。錢學森這個名字,從此深深印刻在了他們的腦子裡,讓他們再也不敢小視這位來自中國的年輕人。

  錢學森在麻省理工學院成為年輕學子的翹楚,他只用1年時間,就順利取得了航空工程碩士學位。然而,歧視並沒有因為錢學森的優秀而消失。當時美方規定,美國的飛機製造廠,只允許美國的學生去實習。這引起了外籍學生的不滿。經過交涉,最後,歐洲的學生可以去了,但中國的學生依然不能去。錢學森被排斥在了實習的門外。他向校方提出抗議,但得到的回答是:你可以不學,回到中國去。

  學業未成,何以回國?憤怒的錢學森,決定離開麻省理工學院,改變專業方向,學習航空理論,拜於當時世界研究空氣動力學的頂尖人物馮·卡門的門下。

  在這裡,你必須想別人沒有想到的東西,說別人沒有說過的話

  1936年10月,個性倔犟的錢學森前往洛杉磯加州理工學院求學。加州理工學院創建於1891年,也是一所著名的理工科大學。學院雖小,名聲很大,聚集著不少精英。據說,該院至今共有27名校友和教授獲得了28次諾貝爾獎。

  當時,馮·卡門正擔任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主任和著名的古根海姆空氣動力學實驗室主任。錢學森這次去見他完全是毛遂自薦,既沒有導師的推薦,之前也沒有過交往。馮·卡門後來在其自傳中,回憶了這次見面:

  1936年的一天,錢學森來看我,徵詢關於進一步進行學術研究的意見。這是我們的第一次見面。我抬起頭來對面前這個身材不高、神情嚴肅的青年打量了一下,然後向他提了幾個問題。所有問題他回答得都異常正確。頃刻之間,我就為他的才思敏捷所打動,接著我建議他到加州理工學院來繼續攻讀。

  錢學森接受了馮·卡門的建議,在這位世界大師的指導下,攻讀空氣動力學博士學位。

  加州理工學院的教學理念與麻省理工學院有所不同。它十分推崇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目標是具有創新精神的科學家。

  馮·卡門曾經這樣問學生:「你們認為100分的標準是什麼? 」

  學生回答:「全部題目答得都非常準確。 」

  馮·卡門說:「我的標準跟你們的不一樣,因為任何一個工程技術問題根本就沒有什麼百分之百的準確答案。要說有,那只是解決問題和開拓問題的方法。假如有個學生的試卷對試題分析仔細,重點突出,方法對頭,而且有自己的創新觀點,卻因個別運算疏忽,最後答數錯了,而另一個學生的試卷答數正確,但解題方法毫無創造性,那麼,我給前者打的分數要比後者高得多。 」

  這正是科學家要具備的創新素質。錢學森後來回憶說:「在這裡,拔尖的人才很多,我得和他們競賽,才能跑到前沿。這裡的創新還不能局限於邁小步,那樣很快就會被別人超過。你所想的、做的要比別人高出一大截才行。你必須想別人沒有想到的東西,說別人沒有說過的話。 」

  正是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錢學森的思想變得非常活躍。就如他自己所說,好像「一下子腦子就開了竅」。

  他不僅聽馮·卡門講空氣動力學,也像海綿一樣,如饑似渴地吸取其他營養。他經常去物理系聽課,了解物理學的前沿知識,如原子、原子核、核能;也常去化學系聽L·鮑林(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講結構化學;還到生物系聽摩爾根講遺傳學。在圖書館度過的時間,比他在宿舍裡度過的時間多得多。

  在一次學術討論會上,錢學森念完自己的一篇論文後,有一位老教授站起來提了不同意見,錢學森不客氣地頂了回去。當時,彼此都沒怎麼在意,討論繼續進行著。

  會後,馮·卡門笑著問錢學森:「你知道那位老人是誰嗎? 」錢學森說不知道。馮·卡門笑得更歡了,說:「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馮·米塞斯呀。 」

  錢學森驚訝地「啊」了一聲,說:「我的天,原來他是力學權威馮·米塞斯啊! 」

  馮·卡門接著說:「不過,你回答他的那句話好極了。 」馮·卡門並沒有因為錢學森頂撞了大權威而責怪他。

  這樣的事情,也發生在錢學森和馮·卡門之間。有一次,在一個學術問題上,兩人因見解不同爭論得不可開交,馮·卡門甚至大發脾氣,把東西也摔到了地上。

  錢學森從未見馮·卡門這樣生氣,就不聲不響地離開了。第二天下午,馮·卡門突然來到錢學森面前,歉意地對錢學森說:「昨天下午,你是正確的,我是錯誤的。 」

  錢學森感動不已,深刻認識了一位大師的風範,這對他以後影響很大。

  終極的認識是不存在的

  1938年7月,錢學森作為馮·卡門的學生,被任命為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研究員,成為這所世界名校教師隊伍中的一員。

  由此開始,馮·卡門和錢學森兩人之間,漸漸形成了一種難以言狀的默契。

  馮·卡門當時正在致力於研究全金屬飛機的薄殼結構問題。當時的計算金屬殼體載荷的經典線性理論,已不能提供有價值的指導。馮·卡門把這個課題交給了錢學森。通過深入、系統的研究,錢學森於1940年發表了5篇關於屈曲問題的重要論文。這些論文突破了經典線性理論的局限,為彈性薄殼理論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

  錢學森在進行這一課題研究時,前後寫了5份演算稿。每次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否定自己,推倒重來,一直到第五次,他才覺得滿意。

  草稿一共有700多頁,發表文章時卻只有幾十頁。他把700多頁手稿存放到紙袋裡,並在紙袋外面寫下了「Final」(最終的成果)字樣。但他馬上想到,認識是無止境的,真理是相對的,於是,緊接著又在下一行寫下了 「Nothing is final」(終極的認識是不存在的)。

  1962年,錢學森在中國力學學會舉辦的學術報告會上,曾深情地回憶起這段歷史。他說:

  「發表一篇科學論文,大家所能看到的內容,只是作者科學工作中『搞對』的那一小部分,而錯的部分以及從錯到對的過程,都不能寫到論文裡去。往往以論文形式發表出來的這一部分正確的東西,只是作者對這個問題全部科學研究工作量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其他十分之九或百分之九十九的曲折和錯誤,都只記在他自己的筆記本裡,鎖在抽屜裡。因此,每一項科學研究成果,寫出來清清楚楚,看起來頭頭是道,都是經過了大量勞動的結晶,來之不易。我自己過去發表過一篇關於薄殼方面的論文,只幾十頁,可是反覆演算報廢的卻有700多頁。所以說,拿出來看得見的成果,只是像一座寶塔的塔尖。 」 (摘自《錢學森傳》人民出版社出版)來源:中新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錢學森:在常人看來,科學與藝術是不搭界的
    1930年,錢學森患了傷寒,病得很重,休學一年,在杭州老家養病期間,他和搞藝術的表弟李元慶志同道合,在書法、繪畫、音樂上相互切磋,他們一直認為「藝術能使心靈變得崇高,音樂讓思維變得活躍與廣闊」。02.留學時結識的音樂票友1935年,錢學森赴美留學,在麻省理工學院結識了很多音樂票友。
  • 赴美求學師從名門,錢學森的留學報國故事
    錢學森和妻子蔣英帶著子女登上「克利夫蘭總統號」輪船,踏上了歸國之路。錢學森先生是中國人民的科學家,是留學報國的光輝楷模,是「中國航天之父」。我們學習錢學森先生,就必須全面、系統地了解他的奮鬥過程和坎坷經歷。我們要研究錢學森先生的教育思想,就必須深入、細緻地了解他的求學經歷、科學精神和豐功偉績。
  • 除了兩彈一星,錢學森還帶回了一項高科技,如今僅有5國會造
    錢學森年輕時到美國留學,是大科學家馮·卡門最得意的弟子,年僅35歲時,他就成為了麻省理工學院的終身教授,年薪15萬美元。他在美國時就取得了一系列驕人的成績,連美國軍方都請他參加絕密的軍事項目,美國航天局的創始人之一就是錢學森。
  • 錢學森回國後,為何沒再去過美國?美國多次邀請,都被錢學森回絕
    留學後成為美國專家錢學森是中國庚款留學生之一那個時候,東方人在西方先進國家的留學生活是很艱難的,會備受歧視。但錢學森從來沒有在意過這些,他是來學習的,不是來交朋友的。由於本身對於物理就很有天賦,再加上又學習很刻苦,因此錢學森很快得到導師的認可,在他順利畢業後,更是引薦他到麻省理工成為最年輕的教授之一。對於錢學森而言,成為教授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接觸到更先進的實驗室環境,所以他欣然接受了這些條件。
  • 認識鄧稼先、錢學森和于敏貢獻的不同
    認識鄧稼先、錢學森和于敏貢獻的不同在祖國的建設中出現了許多偉大的貢獻者,像鄧稼先 錢學森和于敏都是偉大的建造者。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到底在哪個領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吧。原子彈爆炸產生的蘑菇雲首先來看一下鄧稼先先生的貢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
  • 錢學森簡介
    錢學森 原總裝備部科技委高級顧問事跡簡介:錢學森,男,漢族,中共黨員事跡材料:1934年,錢學森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35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留學,翌年獲博士學位,後入加州理工學院,1939年獲航空、數學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並從事應用力學和火箭飛彈研究。是中國航天科技事業的先驅和傑出代表,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 當年為了讓錢學森回國,究竟付出了多大的代價?
    畢業後錢學森獲得了赴美留學的資格,在見識了西方的航空研究之後,錢學森做出了一個決定,他決定將西方的航天知識體系學成之後帶回中國。於是他在麻省理工學院專心學習研究航天理論知識,只為豐富國內所缺少的知識。這些名譽並非是他出國留學的目的,而他在等待著一個時機,一個把自己腦中的所有的知識帶回中國的時機。而這個時機在1949年10月1日被他等到了,這一天新中國成立了,他與妻子蔣英毅然選擇回國奉獻自己畢生所學。
  • 國內科學家中,誰的成就能和錢學森比?
    大學時期的錢學森學習的是鐵道工程專業,畢業後赴美留學。正是在這段時間,錢學森遇見了在他科研道路上重要的指路燈——馮·卡門。 後來他和導師完成的科研論題中還建立了「卡門-錢學森」公式,甚至在28歲時就已經成為了世界知名的空氣動力學家。
  • 低調的錢學森,是什麼事將他惹急,向眾人喊:我是大科學家錢學森
    說起科學家,大家的第一反應便是錢學森,鄧稼先等人。是他們推進了中國科學的發展,讓我們成功研製出的"兩彈一星",讓中國的軍事力量大大加強,中國也從此強大起來,挺直了脊梁。可是這些偉人背後的故事,又有多少人了解呢?又是什麼讓一向低調的錢學森對眾人大喊:我是大科學家錢學森?
  • 低調的錢學森,是什麼事將他惹急,向眾人喊:我是大科學家錢學森
    說起科學家,大家的第一反應便是錢學森,鄧稼先等人。是他們推進了中國科學的發展,讓我們成功研製出的&34;,讓中國的軍事力量大大加強,中國也從此強大起來,挺直了脊梁。可是這些偉人背後的故事,又有多少人了解呢?又是什麼讓一向低調的錢學森對眾人大喊:我是大科學家錢學森?
  • 錢學森為什麼會認為特異功能是真實的?
    錢學森不僅是我國偉大的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也是全世界最著名的科學家之一,不僅如此,他還是我國航天載人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在海外留學歸國之後,1955年開始擔任我國航天飛彈的研究帶頭工作,1991年被中央軍委授予「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的稱號以及其他榮譽,對於這樣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如果說他認為所謂的特異功能是真實存在的,也許大家會想這太不像話了。
  • 一向低調的錢學森,什麼事將他惹急,向人喊:我是大科學家錢學森
    又是什麼讓一向低調的錢學森對眾人大喊:我是大科學家錢學森?錢學森赴美留學當時那個年代社會動蕩不安錢學森,出生於1911年上海,但他的老家是浙江臨安。在1934年,他從交通大學畢業後,便想去美國進修。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國家的現狀,他拼命的學習。他申請到了清華大學的留學名額,之後赴美學習。在美國留學期間,他認識到了祖國與其他國家的差距實在是太大,科技力量實在太過落後,這也堅定了他的理想信念。
  • 籌建錢學森科技大學,就能解開錢學森之問這個痛點嗎
    世界各國的大學的地域分布既有法國、韓國這樣高度集中的模式,也有像德國、英國這樣相對分散的模式,沒有人規定學術之花不能盛開在一個縣級單位內。更為重要的是,這種說法其實隱含著經濟條件好等於大學水平高的邏輯,而這樣的邏輯與「錢學森之問」的思維顯得格格不入。錢學森的一生見證了祖國從苦難到奮發的過程,期間國運雖有起伏,但總的趨勢是一路上升的。
  • 34歲大學畢業的錢永剛:如果我不是錢學森兒子,或許會擁有更多
    現如今隨著社會的進步,中國已然變得十分強大,當然這些離不開每一個優秀人才的貢獻,錢學森這位科學家大家應該都認識吧,他就為我國的科研事業做了巨大的貢獻,當時海外留學的他自己在美國有了一定的成就,但在聽到祖國的召喚之後,他便棄美歸國,他的愛國精神值得我們所有人為之敬佩,而錢學森的兒子錢永剛,他對自己父親的看法卻有所不同,34的他曾表明如果自己不是錢學森的兒子,或許會擁有更多,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 為了讓錢學森順利回國,當初究竟付出了什麼樣的代價?
    錢學森先生當年回國給,國家提供了很多幫助,因為貢獻比較突出的緣故,他後來被人尊稱為中國航天之父。有不少人認為,若是錢學森先生當年沒有回歸的話,中國的科學技術,根本沒有辦法發展那麼快,肯定會走許多彎路。因此我們應該對錢學森先生保持尊敬,向這位老先生學習。
  • 錢學森當年要回貧窮落後的祖國,當下留學生為什麼不願意回來?
    關於錢學森的相關經歷,相信作為中國人應該是耳熟能詳的,不管是從課本上了解還是各類宣傳,他確實值得每一個中國人的尊敬。錢學森在新中國成立後,放棄了美國的高薪,良好的科研環境和個人榮譽,毅然決定前往中國,為祖國建設出一份自己的力。在這樣的想法下,錢學森又經歷了千難萬險,中間受了很多苦,所幸在我國的交涉後,錢學森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 錢學森侄子錢永健,獲諾獎後:血統不能決定身份,我是美國科學家
    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侄子錢永健在獲諾貝爾化學獎後,雲淡風輕地表示:「我在美國出生、長大,我是美國科學家,不是中國科學家。血統不能決定一個人的身份。」他為何會發表如此過激的言論?
  • 錢學森98歲逝世前,曾為我國藏下一件火箭技術,全世界僅5國能造
    2009年10月底,我國兩彈元勳、航天和火箭之父錢學森,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8歲,他去世後,國家特地給予他國葬禮遇,以感謝他為國為民兢兢業業,獨立將我國的高科技禪悅向前推進至少20年,他的功勞不可磨滅,國家和人民將永遠銘記他,所以錢學森在病逝後,國家特批給予國葬禮遇,並享受三軍儀仗隊親自抬棺的殊榮。
  • 錢學森夫婦的回國之路到底有多艱難?
    錢學森是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在空氣動力學、航空工程、噴氣推進等技術科學領域做出了許多開創性貢獻。他是中國航天科技事業的先驅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飛彈之父」、「火箭之王」、「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 才華橫溢的錢學森這一生的學術研究都想奉獻給自己國家,但在上世紀留學期間,美國政府多處刁難阻礙他回國。
  • 錢學森要對醫生喊:我是大科學家錢學森
    在交通大學中的四年光陰似箭,錢學森求知若渴,於是並沒有畢業便就業,而是選擇繼續專攻專業知識,同年獲得了清華大學的留美資格。決定赴美留學,應該是錢學森一生中不可忽視的一個節點,因為在美國的時日,讓錢學森推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也堅定了自己強國的志向。1935年錢學森在麻省理工學院學習航空知識,繼而榮獲碩士學位,後又師從卡門,研讀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