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在常人看來,科學與藝術是不搭界的

2020-10-11 湖北零點觀察

文/萱小草

在常人看來,科學與藝術是不搭界的。

錢學森是一流的科學家,但音樂、書法、繪畫、攝影……卻與他終身相伴,在藝術上,他還有頗高的造詣。

錢學森與蔣英的聯姻,正是「航天之父」與「歐洲藝術歌曲權威」的完美結合,對他而言:藝術上的修養,讓他開拓了科學的創新思維,藝術與科學互相促進,互相滲透,共同啟發。

01.藝術的啟蒙,來源於家庭

藝術的啟蒙,來源於父親錢均夫

對國學研究頗深的錢均夫,又是教育家,即便家境不算富裕,但他依舊捨得花重金,讓錢學森參加各類藝術學校。

錢學森上小學時,不僅成績優異,還是一個「藝術健將」,從小喜歡書法、繪畫、寫文章、音樂……

進入北師大附中時,音樂課讓錢學森聽到各類世界名曲,貝多芬那首《第九交響曲》,洗滌了錢學森的心靈。

1929年,錢學森考上上海交通大學,即便學業繁重,他也積極踴躍參加學校各種藝術社團,尤其對音樂更是情有獨鍾。

他加入了幾個音樂藝術團,分別是學生會歌社、口琴會、管弦樂隊,他還是一名出色的圓號手。

錢學森讀的理工科,他認為學業固然重要,但也需放鬆大腦,勞逸結合。

在上海交大時,他每天堅持吹半小時薩克斯;畢業的獎學金,他去上海南京路買格拉宗諾夫《音樂圓舞曲》的各類唱片;課餘時間,他還去市區欣賞音樂會。

1930年,錢學森患了傷寒,病得很重,休學一年,在杭州老家養病期間,他和搞藝術的表弟李元慶志同道合,在書法、繪畫、音樂上相互切磋,他們一直認為「藝術能使心靈變得崇高,音樂讓思維變得活躍與廣闊」

02.留學時結識的音樂票友

1935年,錢學森赴美留學,在麻省理工學院結識了很多音樂票友。

幾個人喜歡駕駛二手老爺車,到波士頓聽交響樂,那種整齊的陣容,超高的技術讓他們無比沉醉。

一有空他們就去聽音樂會,還會舉辦小型音樂會,好友馬利納拉小提琴;錢學森吹笛子,彈吉他;威廉鮑姆彈鋼琴……共同演奏巴赫、莫扎特、貝多芬、勃拉姆斯等名曲,他們默契、和諧、動聽的演奏,一起徜徉在藝術的殿堂和廣闊的思維間……

威因鮑姆是內行的音樂愛好者,他和錢學森非常要好。

威因鮑姆是烏克蘭人,最後加入了美國國籍,他是化學家,在應用物理方面也很有名氣。

錢學森常到他家做客,一起欣賞莫扎特的《施培德勒五重奏》的唱片,共同探討貝多芬《第九交響樂》中的《歡樂頌》,他們志同道合,除了討論音樂,還常談論世界大事,討論馬克思主義,在思想上碰出火花。

許多科學家都有很深的藝術修養,音樂是許多科學家的摯愛,左右腦相互促進。

愛因斯坦喜歡小提琴、鋼琴;蘇步青、楊叔子文學功底深厚;汪德熙是一位鋼琴家;竺可楨、蘇步青、李四光、李政道……都有很深的藝術修養。

「1234567」,它對錢學森的意義非凡,它不是簡單的音符,不同的音階與節拍,能演奏出不同的旋律,既能排除孤獨與煩悶,又能激發創造性思維。

03.「航天之父」與「歐洲藝術歌曲權威」的完美聯姻

少年時,錢學森與蔣英一起演唱過的那首《燕雙飛》,居然唱出了一段62年的姻緣。

錢學森和蔣英有相同的藝術情趣,從小受到家庭的文化薰陶,婚後,蔣英用那架黑色德式的三角鋼琴,讓錢學森在科學創造性上產生更多的靈感。

特別是錢學森在美國被軟禁的日子,是音樂帶給他希望,貝多芬、莫扎特、海頓的交響樂,讓他與厄運進行抗爭。

當錢學森投入到「兩彈一星」的研究時,那時候,一切歸零,錢學森既要給學生上課,又要去沙漠基地,但錢學森還是喜歡抽空聽蔣英的歌聲,而她卻用那架黑色的鋼琴彈奏,讓錢學森的思維在音樂中發散。

錢學森生前,曾多次談到蔣英對他科學研究上的幫助:

幾十年來,蔣英給我介紹了音樂藝術,正是這些藝術裡所包含的詩情畫意和對人生的深刻理解,使我豐富了對世界的認識,學會了藝術的廣闊思維方法,我才能夠避免死心眼,避免機械唯物論,想問題能夠更寬一些,活一些。

蔣英的歌聲,對錢學森而言,就如同愛因斯坦那架小提琴,62年的「科學與藝術」的相互滲透與影響,讓錢學森和蔣英,在兩個不同的領域達到巔峰。

04.藝術上的修養,開拓了科學的創新思維

錢學森說:

「藝術的修養,對我後來科學工作很重要,它開拓了科學的創新思維,我們當時搞火箭的一些想法,就是在和藝術家們交流中產生的。」

錢學森當時的「不務正業」,書法、繪畫、攝影、音樂……也得到恩師馮.卡門的鼓勵,馮.卡門認為,藝術的才華對科學創造性很有幫助,思維會更加廣闊。

貝多芬說:

「音樂是比一切智慧與哲學更高的啟示。」

李嵐清在《音樂藝術人生》中的總結語:

「音樂能給人直擊心靈的力量,讓生活更有情趣,思維更有創意,工作更有效率,領導更有藝術,人生更加豐厚。」

1982年,錢學森提出建立「文化學」理論:

精神財富創造事業與產業,我們要研究創造精神財富的全部學問,這門學問就是「文化學」,它是關於社會主義精神財富創造事業的基礎理論。

2005年建軍節,錢學森向溫家寶提出建議:

「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一個科學創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學知識,還要有文化修養。」

現在很多網友說要崇拜科學家,不能宣揚戲子、藝術家,他們認為,國難當頭,明星是不能強國、救國的。

特別是一些出軌、吸毒、私生活糜爛的明星藝人,「落後就要挨打」,「科技才能興國」,所以大多數中國人更加崇拜科學家。

當然,我們推崇的「藝術家」,是指德藝雙馨,富有創造性的文藝工作者。

創造性需要豐富的想像力,藝術的靈性,加上嚴密的科學邏輯思維,文藝和科學是可以相互作用的。

聲明:本文僅代表創作者本人或所屬機構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版權歸屬原作者/機構

相關焦點

  • 藝術與科學同行——錢學森對藝術的認識和修養
    文/ 馮士超 夏 炎在一般人看來,凡是科學家,一定是埋頭書齋或一頭扎進實驗室,滿腦子公式、數據,仿佛離藝術很遠。其實不然,很多科學家恰恰是文理雙全,藝術天賦很高,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對世界萬物規律的探索永遠充滿了激情。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就是這方面的傑出代表。
  • 錢學森如何看待科學、哲學、藝術
    文◎馬德秀  錢學森的一生,與科學、哲學、藝術緊密相連。他畢其一生精力,在科學世界裡縱橫馳騁,在藝術世界裡盡情遨遊,在哲學世界裡苦苦冥思,用科學之精神、藝術之性情和哲學之思辨實現了三者的完美結合。
  • 緬懷錢學森 | 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一位科學家的獨特見解
    他就是錢學森。這主要不在於科學方法,而在於世界觀。他說,要成為文學藝術大家,不懂一點科學不行。因為科學技術是當今世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個文明高度發達的國家無處不存在科學,無處不存在文學藝術。文學藝術家只有懂一點科學,才會有一個正確的世界觀,才會對社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然後你才能創作出既符合時代精神又具有歷史價值的文學藝術作品。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學藝術工作是先科學而後藝術的。
  • 【文匯報】錢學森和系統科學
    作為思維體系,其特點首先應體現為思維的特性,錢學森就此從智慧的形成提出了重要的創見。錢學森很重視熊十力的「性智」和「量智」的概念。熊十力認為,人的智慧有兩個方面:文化、藝術方面的智慧叫「性智」;科學方面的智慧叫「量智」。錢老說:「這樣看來,我過去說的科學技術體系屬『量智』;而文化體系屬『性智』。」
  • 錢學森論中醫科學
    (《錢學森等論人體科學》7頁)10、信中所述中醫「證」的觀點我同意,「證」是高層次整體性的。但系統論也不是元氣論,只強調整體,不考慮微觀原子論、還原論,系統論是整體論與還原論的辯證統一。(1988年8月26日致黃建平——《錢學森書信選(上卷)》0389頁)11、經絡是我們中醫理論中基礎性的東西,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 錢學森談中醫,他到底懂不懂科學?
    凡是中國人恐怕沒有不知道錢學森的。都知道,錢學森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飛彈之父」;但是,鮮為人知的是,錢先生還是我國系統科學和控制論學科的開創者之一。近百年來,中國人普遍崇尚科學。上小學時就被告知是去學科學、學文化。從小學畢業生到大學畢業生乃至博士,無論什麼職業,凡是讀了幾年書的,幾乎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不懂科學。
  • 錢學森上熱搜,我們為什麼懷念他?
    1955年6月,幾經輾轉後,錢學森的一封親筆信被寄回祖國。「無一日、一時、一刻不思歸國參加偉大的建設高潮」。其實,對當時的中國來說,錢學森遠比5個師的力量大得多。就連毛主席也對此說到,「美國人把錢學森當成5個師,在我看來,對我們來說錢學森比5個師的力量大多啦。」1955年10月8日,錢學森一家終於抵達北京。
  • 錢學森教育觀念
    他的手稿,無論是手寫中文、英文,還是機打英文,無一不透出他嚴謹仔細、井井有條、一絲不苟的科學作風。《錢學森手稿》,形象地折射出錢學森嚴謹、不苟的治學精神。一串串英文清秀流暢,一個個數學公式推導工整嚴密,一幅幅圖表規範整潔,即使小小的等號,也標準得如同直尺畫的一樣。為解決薄殼變形的難題,他研究的手稿長達800多頁。到500多頁時,他寫上「Dissatisfied不滿意!!!」
  • 錢學森養生經
    錢學森常說:「我沒有時間考慮過去,我只考慮未來。」這種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和樂觀的生活態度,才是他的養生真經。 「我姓錢,但是我不愛錢。」這是錢學森的至理名言,也是他的財富觀,並體現在日常生活中。這裡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
  • 國內科學家中,誰的成就能和錢學森比?
    大學時期的錢學森學習的是鐵道工程專業,畢業後赴美留學。正是在這段時間,錢學森遇見了在他科研道路上重要的指路燈——馮·卡門。 後來他和導師完成的科研論題中還建立了「卡門-錢學森」公式,甚至在28歲時就已經成為了世界知名的空氣動力學家。
  • 錢學森推崇的「特異功能」,究竟是人體科學還是精神病態?
    另一類是特異致動,指不通過任何形式的實際接觸而對環境或物質對象施加物理作用。 如隔空取物,意念彎勺。但作為一種超自然力而言,迄今為止,整個科學界並未找到確鑿證據,這種現象僅在魔術表演時被表現出。便篤信這門人體科學。
  • 中國又出一個錢學森,拒絕美國優厚待遇,果斷回國做貢獻
    幸運的是當時許多出國學習的科學家都心懷祖國,選擇學成歸來報效祖國,比如著名的錢學森先生,他就是放棄了美國開給他的豐厚待遇,回到祖國奉獻自己的力量。在常人看來已經是「開掛」一般的人生,但對施一公來說,他並不滿足,他再次選擇了前往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攻讀博士後,最後成為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教授。
  • 【科技之家】錢學森的科普實踐與科普觀(下)
    第一,科普的對象不只是工農群眾和青少年,還應包括專業科技人員和廣大幹部,即所謂「高級科普」;第二,科普工作不僅是專業科技人員給專業知識少的人普及,在廣大群眾的發明創造中往往有許多科學道理,恰恰是科學技術上的新課題或生長點,可供進一步研究、提高;第三要達到普及的效果,一定要做到深入淺出,引人入勝。
  • 錢學森:人的智慧,既要有量智,又要有性智
    錢學森被他的導師馮·卡門稱為一個無可置疑的天才,並說:他的工作大大促進了高速空氣動力學和噴氣推進科學的發展。他的這種天資是我不常遇到的。我發現他非常富有想像力,他具有天賦的數學才智。人們都這樣說,似乎是我發現了錢學森,其實,是錢學森發現了我。
  • 第二個「錢學森」:在美國待遇優厚,卻毅然決然選擇回國
    作為近代著名科學家,錢學森這個名字想必每一個人都很熟悉。在錢學森的帶領下,我國的飛彈和原子彈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如果沒有他的幫助與支持,我國這兩項事業至少需要延後二十多年。除了在科學領域做出巨大貢獻外,人們敬佩錢學森的另一個原因是,他有著濃厚的愛國情懷。
  • 鄭哲敏:從錢學森的技術科學思想談起
    這些重大發明與以前的發明創造明顯不一樣,它們不是依靠工程實踐積累和經驗判斷設計出來的,而是需要數學、力學、物理學等理論科學作為設計依據,是科學家和工程師密切合作的產物。  錢學森技術科學思想的形成  錢學森的技術科學思想的形成應追溯到其赴美留學。
  • 錢學森一生激動過三次 晚年諫言總理憂人才培養
    「現在中國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的創新的東西,老是『冒』不出傑出人才。這是很大的問題。」2005年7月29日,溫家寶探望錢學森,錢學森向總理諫言,批評現在的教育體制存在問題。當談到科學創新思維時,他提出科學工作者的藝術修養問題,並希望將二者結合起來。
  • 科學遇見魔法:錢學森堅信人的意念是科技
    我們不知道孩子是不是因為出現了妄想症狀,才說出這樣的話。但是我們可以想像到,當年的特異功能與氣功之風颳得是多麼的旺盛。在中國眾多的科學家當中,支持「特異功能」與「氣功」的科學家就包括我國的飛彈之父錢學森。
  • 《錢學森著作系年》(1985—1986年)
    刊載於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論人體科學與現代科技》第134頁。3月20日,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舉辦的領導科學研究班第一課上作了《關於現代領導科學與藝術的幾個問題》的報告。發表於軍事譯文出版社1985年8月版總參謀部政治部宣傳部編《現代領導科學與藝術》一書。刊載於國防工業出版社2012年版《錢學森文集》(卷四)第109—120頁。
  • 晚年錢學森:「我是大科學家錢學森!」
    這時,錢學森的黑色轎車會準時到達。一身軍裝的錢學森下車之後,趙聚春陪他乘電梯上樓,來到牙科診室,不早不晚,8時整!一連看了五次牙病,錢學森都是如此分秒不差。同樣,醫生到他家給他打針,約好8∶30,他就坐等,但是過時不候。錢學森的健康亮起紅燈,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的一次體檢時,工作非常仔細的301醫院化驗員從錢學森尿液沉渣中發現了腫瘤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