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地學系彭怡然研究組揭示全球不同區域氣溶膠影響長波雲輻射強迫的具體機理

2021-02-15 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

氣溶膠-雲相互作用是氣候變化研究關注的重點問題。氣溶膠的變化可以通過改變地氣系統的輻射通量、大氣的熱動力狀況以及雲的微物理性質等影響冰雲的雲高、雲量和雲的生命時間。由於氣溶膠對冰雲的影響機理相對複雜,在氣候模式中估算由氣溶膠引起的長波雲輻射強迫的變化仍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清華大學地學系彭怡然副教授研究組針對目前僅有粗略估算而缺乏明確機理的氣溶膠長波雲輻射影響展開分析,通過全球氣候模式CAM5.3的一系列模擬試驗,解釋了東南亞和亞馬遜地區氣溶膠影響長波雲輻射強迫的不同主導機理。該研究成果以「氣候模式CAM5.3中東南亞和亞馬遜地區氣溶膠對長波雲輻射強迫的不同影響」(Contrasting aerosol effects on longwave cloud forcing in South East Asia and Amazon simulated with Community Atmosphere Model version 5.3)為題,近日發表於在地學領域具有高影響力的期刊《地球物理研究-大氣》《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上。

本研究在模擬試驗中使用雙向偏輻射擾動法,將氣溶膠對雲的複雜影響拆分成四個效應項,分別為RA(氣溶膠-輻射相互作用的快速調整過程)效應、CCN(雲凝結核)效應、IN(冰核)效應和剩餘效應。在氣溶膠影響長波雲輻射強迫的分解項中(如圖1),CCN效應和IN效應尤為顯著。研究發現,亞馬遜地區氣溶膠引起的長波冷卻主要由CCN效應主導,而東南亞地區氣溶膠引起的長波增暖主要由IN效應主導。

圖1 氣溶膠影響長波雲輻射強迫的全球分布及其分解項,包括(a)氣溶膠總效應、(b)RA效應、(c)IN效應;(d)CCN效應;(e)剩餘效應;(f)四種效應的累加。

其中,CCN效應主要體現為雲凝結核的增加,使得暖雲的反照率增強,引起地表冷卻,從而抑制了冰雲部分向上發展,體現為大氣層頂的長波冷卻(見圖2右)。IN效應主要體現為冰核數濃度增加引起冰晶粒徑減小,小冰晶粒子的下落速度變慢,使得冰雲可以維持在更高的高度,且冰雲的生命時間延長(見圖2)。該研究揭示了CAM5.3模式中氣溶膠影響長波雲輻射強迫在不同區域的具體機理,有助於更合理地評估氣溶膠的全球氣候影響。

圖2 東南亞和亞馬遜地區氣溶膠-雲相互作用的主導機理示意圖

 

清華大學地學系博士生王敏琦為論文的第一作者,地學系彭怡然副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劉延剛教授為論文合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項目(No. 2017YFC150140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o. 41605106和No. 41775137)以及美國能源部大氣系統研究計劃的支持。

 

全文連結:

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29/2020JD032380

供稿人:王敏琦

審核:武海平

編輯:王佳音

相關焦點

  • 地學系張強教授研究組發文揭示中國汙染減排可抵消全球變暖對空氣...
    全球氣候變暖將導致未來極端高溫事件和靜穩事件日趨頻繁,從而加劇區域空氣汙染,威脅人類健康。已有研究表明氣候變暖可能對全球空氣品質產生不利影響。然而,以往的研究通常沒有單獨評估短壽命氣溶膠變化帶來的輻射效應及其影響。實際上,氣溶膠可通過改變大氣輻射收支影響氣候系統,進而影響空氣品質。
  • 清華大學地學系劉竹研究組揭示新冠疫情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影響
    為及時反映新冠疫情後的全球碳排放變化,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簡稱清華大學地學系)劉竹副教授研究組聯合27家國內外單位,基於多部門高時空解析度數據觀測人類活動強度變化,構建了全球首個近實時碳排放資料庫,並揭示出新冠疫情造成了歷史上人類活動二氧化碳的最大減排量,其短期下降幅度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及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
  • [科研進展] 中國東南部春季雲短波輻射效應的年際變化特徵
    最新的衛星數據表明全球平均的雲短波輻射冷卻效應約為−46 W m−2,其中海洋邊界層區和中緯度層雲區的雲對雲輻射冷卻效應有很大貢獻。已有研究表明,中國東南部(包括西南、長江中下遊和華南)分布有全球最強的雲輻射冷卻效應,春季的強度超過−120 W m−2,其形成和維持與同期青藏高原熱動力強迫、低空西(南風)匯合及西風急流抽吸有關(圖1)。
  • 中國東南部春季雲短波輻射效應的維持機制及其年際變化研究獲進展
    雲調控著大氣的輻射能量收支,通過反射與散射太陽短波輻射對地-氣系統起到輻射冷卻作用。最新的衛星數據表明全球平均的雲短波輻射冷卻效應約為-46Wm-2,其中海洋邊界層區和中緯度層雲區的雲對雲輻射冷卻效應有很大貢獻。
  • 「小小氣溶膠」還能影響全球氣候變化?
    氣溶膠粒子對氣候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方面。第一種是氣溶膠粒子可以直接吸收或散射太陽短波輻射(又稱直接氣候效應)。第二種是氣溶膠粒子可以通過改變或影響雲的特性比如形狀,壽命,雲量等來間接影響太陽短波輻射和地球長波輻射(也稱間接氣候效應)。
  • 「氣溶膠對流雲降水相互作用」項目啟動
    (氣科院提供)   中國氣象報記者崔國輝報導 4月28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範」專項「氣溶膠對流雲降水相互作用機理研究及京津冀區域模式應用示範」項目啟動會暨實施方案論證會在京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徐祥德、賀克斌以及相關領域的70餘位專家學者圍繞項目立項意義、關鍵科學問題和項目實施方案等議題展開了討論。
  • 大氣所揭示不同緯度火山爆發對全球季風降水的影響
    全球季風區是全球人口分布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季風的異常活動伴隨出現的洪澇和乾旱事件對社會經濟發展有著重大影響。火山活動作為自然外強迫中的重要因子,能夠通過噴發產生硫酸鹽氣溶膠,減少到達地面的太陽短波輻射,產生冷卻作用,減弱全球水循環。因此理解火山爆發對全球季風降水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科學和社會意義。
  • 「小小氣溶膠」還能影響全球氣候變化?丨大氣悟理
    氣溶膠粒子對氣候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方面。第一種是氣溶膠粒子可以直接吸收或散射太陽短波輻射(又稱直接氣候效應)。第二種是氣溶膠粒子可以通過改變或影響雲的特性比如形狀,壽命,雲量等來間接影響太陽短波輻射和地球長波輻射(也稱間接氣候效應)。
  • 地環所揭示黑碳氣溶膠及溫室氣體對亞洲季風的影響機制
    人類活動所引起的大氣中溫室氣體及氣溶膠含量的增加是造成人類世氣候和環境顯著變化的重要強迫因子。黑碳氣溶膠作為大氣溶膠的重要組成成分,主要產生於化石燃料和生物質燃料燃燒過程。它可直接通過吸收可見光到紅外波段範圍內的太陽輻射加熱大氣,是除溫室氣體以外對引起全球變暖最大的貢獻者。
  • 清華大學地學系徐芳華研究組揭示北歐海高密度溢出流水體的來源與...
    清華新聞網10月28日電 大西洋經向翻轉流(AMOC)是全球海洋環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全球氣候變化有重大影響。北歐海高密度溢出流水體是AMOC下支最冷、密度最大的水體,然而該水體形成於何處,如何流向冰島北部,一直不明確。
  • 地學系陽坤課題組發布中國區域高解析度氣象驅動數據集
    地學系陽坤課題組發布中國區域高解析度氣象驅動數據集清華新聞網3月27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陽坤教授課題組在《科學數據》(Scientific Data)上發表題為「首套面向中國區域陸面過程研究的高解析度氣象驅動數據集」(The first high-resolution meteorological
  • 《大氣物理學》出版 聚焦雲降水物理和氣溶膠機理
    全書共分5章,重點介紹如何應用熱力學原理研究大氣熱力學過程、水的熱力學屬性、大氣中主要熱力學過程、熱力學圖解應用、大氣靜力穩定度分析等,以及輻射的基本概念、大氣吸收和大氣散射、輻射傳輸方程和地球-大氣輻射過程等。
  • 廣工大安太成團隊PNAS:全球二次有機氣溶膠形成關鍵機理
    廣東工業大學環境健康與汙染控制研究院和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安太成教授團隊與美國Texas A&M University張人一教授團隊開展長期合作研究,在最近一期的PNAS《美國科學院院刊》上再次發表學術論文,從理論計算的角度系統闡明了全球二次有機氣溶膠形成的關鍵機理
  • 我國氣溶膠微物理、光學特性以及直接輻射效應的空間分布
    首先對CARSNET中安裝有太陽光度計的50個站點進行分類:偏遠地區:3個,位於青藏高原地區,遠離人為源的影響;農村地區:23個,其中5個測站位於沙漠地區,主要受沙塵氣溶膠影響;2個黃土高原的站點同時受人為源和沙塵源的影響;另外的16個測站主要分布在城市周圍,受人為源影響較大;城區:共有24個監測站點,主要分布在省會城市或重汙染城市。對於不同測站的數據進行了校正和計算。
  • 雲加速了全球變暖?
    ,甚至同一片雲,在豔陽和月光下的,帶來的輻射影響也是各不相同。雲的氣候效應雲的存在,使得部分太陽輻射被反射回太空,造成到達地表面的太陽輻射減小,減弱了到達地表面的太陽輻射,形成製冷效應。雲同樣具有溫室效應,雲會吸收來自地球的向外長波輻射,使得只有一小部分長波能量輻射到外層空間,這在冬日有雲和無雲的早晨會有明顯的感受,當夜裡繁星閃爍萬裡無雲時,早晨一般清冷異常,而當夜裡層雲密布時,早晨的溫度更為溫和,即是因為雲層的溫室效應。
  • 環境學院蔣靖坤團隊發文揭示影響城市大氣環境中新粒子生成的主要...
    清華新聞網8月20日電(通訊員 鄧晨娟)近日,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大氣汙染與控制教研所蔣靖坤教授研究組在美國化學學會期刊《環境科學與技術》(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和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期刊《法拉第討論》(Faraday
  • 環境學院蔣靖坤團隊發文揭示影響城市大氣環境中新粒子生成的主要因素
    清華新聞網8月20日電(通訊員鄧晨娟)近日,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大氣汙染與控制教研所蔣靖坤教授研究組在美國化學學會期刊《環境科學與技術》(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和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期刊《法拉第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