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進展] 中國東南部春季雲短波輻射效應的年際變化特徵

2021-01-21 LASG
雲強烈調控著大氣的輻射能量收支,通過反射與散射太陽短波輻射對地-氣系統起到輻射冷卻作用。最新的衛星數據表明全球平均的雲短波輻射冷卻效應約為−46 W m−2,其中海洋邊界層區和中緯度層雲區的雲對雲輻射冷卻效應有很大貢獻。已有研究表明,中國東南部(包括西南、長江中下遊和華南)分布有全球最強的雲輻射冷卻效應,春季的強度超過−120 W m−2,其形成和維持與同期青藏高原熱動力強迫、低空西(南風)匯合及西風急流抽吸有關(圖1)。目前,雲宏、微觀物理屬性的衛星反演資料還存在不確定性,氣候模式模擬的雲物理變量也有不小的偏差,而再分析的氣象場具有相當的可靠程度。在此背景下,是否可以藉助關鍵氣象條件來研究區域雲輻射效應的年際變化呢?針對這一問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LASG李劍東博士等人基於CERES-EBAF衛星反演和ERA-Interim再分析資料考察了中國東南部雲短波輻射效應的年際變化特徵。結果表明:2000年以來該區域春季雲短波輻射效應呈現弱的增強趨勢,在多數年其異常值也強於雲長波暖化效應,意味著雲輻射冷卻主導著該區域雲輻射效應的氣候態及年際變化(圖2)。此外,雲短波輻射效應的年際變化明顯不同於區域雲粒子有效半徑和氣溶膠光學厚度,但與區域850-500 hPa平均的垂直速度有很好的正相關,兩者在2000-2017年的時間相關可以達到0.76,而且上升運動偏強(弱)年與雲短波輻射效應偏強(弱)年完全對應(圖3)。這表明該區域雲輻射冷卻效應的年際變化主要受環流條件影響。該研究不僅揭示了中國東南部春季雲短波輻射效應的年際變化,並且通過中低層垂直運動與區域環流條件建立了聯繫,由此為理解東亞雲輻射過程對於環流變化的響應及其反饋作用提供了有價值的線索。這項工作受國家自然基金項目41975109和41730963資助,近期發表於英國氣象學會《Atmospheric Science Letter》,信息如下:

Li, J. D., Q. L. You, and B. He, 2020: Distinctive spring shortwave cloud radiative effect and its inter-annual variation over southeastern China. Atmospheric Science Letters, doi: 10.1002/asl.970.

https://rmet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sl.970


圖1. (a) CERES-EBAF衛星資料所得春季平均的大氣頂雲短波輻射效應 (W m−2). (b) 中國東南部(22°–32°N, 104°–122°E,粉色框)全年和4個季節平均的雲輻射效應 (W m−2). (c) 紅線為200-hPa緯向風(m s−1),箭頭為850-hPa風場,填色為地形高度.


圖2. 中國東南部區域春季平均的雲(長波、短波和淨)輻射效應的年際變化. 這裡,年際異常為逐年值減去多年春季平均值,左下角的數值表示變化趨勢,其中「*」和「**」各表示90%和95%的顯著性水平.


圖3. 標準化後的中國東南部春季雲短波輻射效應和850-500 hPa平均的垂直速度的時間序列. 這裡右上角數值表示時間相關係數.

相關焦點

  • 中國東南部春季雲短波輻射效應的維持機制及其年際變化研究獲進展
    針對以上問題,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人員等人2019年基於CERES-EBAF衛星反演、ERA-Interim再分析資料及區域模式考察了中國東南部雲短波輻射效應的維持機制,近期進一步考察了其年際變化特徵。
  • 北極黑碳氣溶膠的氣候效應模擬研究取得進展
    黑碳氣溶膠是大氣中重要的吸光性氣溶膠,可通過直接和間接輻射強迫影響地-氣系統的能量平衡,沉降至雪冰表面後引起氣溶膠-雪冰輻射反饋效應,進而對區域及全球的氣候產生影響。北極地區是全球氣候變暖的放大區,黑碳氣溶膠排放的增加可能是加劇該地區變暖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 科研進展 | 青藏高原和北極混合相雲輻射效應的異同
    兩個地區都具有豐富的雲層覆蓋,並且在全球變暖背景下都可能遭受降雪或冰蓋減少的影響,使得地表反照率發生變化進而造成的氣候正反饋效應將擴大兩個地區的未來氣候變暖。眾所周知,混合相雲通過輻射效應在南、北極和全球氣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無論全球氣候模式,還是再分析資料,都不能很好地刻畫混合相雲的輻射效應,因此,儘管北極地區的混合相雲已經得到學者們的廣泛關注,但是青藏高原地區混合相雲的氣候態特徵及其輻射效應鮮少被提及。那麼,青藏高原和北極地區混合相雲及其輻射效應具有怎樣的垂直結構和季節分布特徵?這些特徵在兩個地區又有何不同呢?
  • ...周末最高接近20℃-春分 最高氣溫 輻射 冷空氣 短波輻射-上海...
    中國氣象愛好者科普微信表示,這可能是當地2018年上半年「最後一雪」,也可以說是南方的「最後一冷」。明天早晨申城也寒風瑟瑟,受輻射降溫影響,最低氣溫僅為4℃,可謂入春之後的最低。  氣象專家介紹,輻射降溫中的「輻射」是指太陽短波輻射和地面長波輻射,通常來說,白天地面吸收太陽短波輻射,大氣吸收地面長波輻射而增溫;夜間輻射降溫是指夜晚地面由於接收不到太陽短波輻射,導致大氣吸收到的長波輻射減少而不斷降溫。一般來說在日出之前,氣溫會一直下降,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一天之中的最低氣溫通常是出現在清晨。
  • 合肥研究院地球熱層大氣NO紅外輻射通量變化規律研究獲進展
    合肥研究院地球熱層大氣NO紅外輻射通量變化規律研究獲進展 2018-03-29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局部短波輻射吸收增加10倍,提升25%的熱效應
    當然通過木星和土星的衛星來說明地球甲烷的問題,大家作為參考還是可以的,整體上來說,這2個星球的甲烷濃度可以說是地球的上千倍,而地球少部分的甲烷的短波輻射效應卻對氣候的影響十分的大,從熱量的角度來講,甲烷的吸收跟其他氣體一樣,存在短波輻射效應,這是轉化熱量的主要過程,甲烷的短波輻射更加的強度,所以能夠提升大氣層的
  • 潮致混合效應對海南島周邊海域上升流的形成及年際變化的影響機制獲揭示
    潮致混合效應驅動海南島周邊海域上升流形成的機制 通過近幾年的研究,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彭世球團隊系統揭示了海南島西南部和東北部海域上升流的形成機制及年際變化機理,相關研究成果陸續以兩篇科學論文的形式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地球物理學研究雜誌:海洋)上。
  • 寒旱所荒漠區降水格局特徵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劉冰、常學向等科研人員在黑河流域荒漠區降水格局及其脈動特徵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此項研究對全球變化的區域響應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據悉,在荒漠區降水格局是生物過程的根本驅動力。
  • 氣象衛星大氣頂短波輻射產品RSR應用和評估
    圖2 2020年7月27日(左)和28日(右)12:00(北京時)風雲四號大氣頂反射短波輻射通量  副熱帶高壓北抬後,西南風將進入南海和菲律賓以東洋面,颱風活躍即將開始。大尺度對流活動與大氣頂反射短波輻射通量(RSR)相聯繫,RSR表示被地氣系統反射的太陽能量,由於對流雲和積雲將大部分入射太陽輻射反射回太空,衛星RSR的高值區往往與活躍的對流雲和積雲有很好的對應。由FY-4A大氣頂反射短波輻射通量小時產品(圖2)可見,27日主要的對流雲系盤踞在江淮區域,形成一條東西向的帶狀雲系,而赤道及西太平洋地區僅有較為零散的對流雲團。
  • 「小小氣溶膠」還能影響全球氣候變化?
    第一種是氣溶膠粒子可以直接吸收或散射太陽短波輻射(又稱直接氣候效應)。第二種是氣溶膠粒子可以通過改變或影響雲的特性比如形狀,壽命,雲量等來間接影響太陽短波輻射和地球長波輻射(也稱間接氣候效應)。這是因為氣溶膠與雲的相互作用的機制目前還認識不全面,特別是對雲特性的理解還欠缺很多。關注大氣氣溶膠,不僅是解決大氣環境汙染問題的需要,也是理解氣候變化和地氣系統輻射變化的重要環節。
  • 科研新進展!中科院海洋所研究揭示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研究組近日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了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JCR一區期刊Journal of Climate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 氣候變化 - 專題 -中國天氣網
    氣候變化氣候變化是指氣候平均狀態隨時間的變化,即氣候平均狀態和離差(距平)兩者中的一個或兩個一起出現了統計意義上的顯著變化。離差值越大,表明氣候變化的幅度越大,氣候狀態越不穩定。定義氣候變化是指長時期內氣候狀態的變化。通常用不同時期的溫度和降水等氣候要素的統計量的差異來反映。變化的時間長度從最長的幾十億年至最短的年際變化。氣候變化(Climatechange)是指氣候平均狀態統計學意義上的巨大改變或者持續較長一段時間(典型的為30年或更長)的氣候變動。
  • 「小小氣溶膠」還能影響全球氣候變化?丨大氣悟理
    第一種是氣溶膠粒子可以直接吸收或散射太陽短波輻射(又稱直接氣候效應)。第二種是氣溶膠粒子可以通過改變或影響雲的特性比如形狀,壽命,雲量等來間接影響太陽短波輻射和地球長波輻射(也稱間接氣候效應)。這是因為氣溶膠與雲的相互作用的機制目前還認識不全面,特別是對雲特性的理解還欠缺很多。關注大氣氣溶膠,不僅是解決大氣環境汙染問題的需要,也是理解氣候變化和地氣系統輻射變化的重要環節。
  • 福建物構所短波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獲進展
    探索兼具大的倍頻效應和短的相位匹配截止波長的短波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是一項較有挑戰性的課題。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光電材料化學與物理重點實驗室葉寧課題組基於功能基元替換的思想,以平面三角形基團[CO3]2-和四面體基團ZnO2(OH)2分別替換KBBF結構中的[BO3]3-和BeO3F基團,首次在碳酸鹽體系中構築一例具備KBBF結構特徵的新型羥基碳酸鹽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NaZnCO3(OH)。
  • 常見的地理效應④ | 溫室效應與陽傘效應
    大氣中塵埃等物質大量增加,使大氣中的氣溶膠物質增多,大氣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加強,削弱了太陽輻射,從而使地球氣溫下降,就像是一把太陽傘一樣遮擋住了太陽,影響了地面氣溫變化,所以這種作用便稱為「陽傘效應」。沙塵既是氣候的產物,又對氣候起著控制作用。
  • 【五分鐘學常識】太陽輻射
    對地球的意義:1、太陽輻射能是維持地表溫度,促進地球上的水、大氣、生物活動和變化的主要動力。地面不同緯度接受太陽輻射不同,地球上的熱量傳遞主要依靠大氣環流和洋流,大氣環流和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形成和變化有著重要的作用。2、 太陽輻射能是我們生產、生活的主要能源。一部分直接來自太陽能:如太陽能發電、太陽灶、太陽能幹燥器加工農副產品等。另一部分是太陽能轉化的能源: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 我國ICF黑腔動理學效應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日前,Physical Review Letters (IF=8.462)發表了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慣性約束聚變(ICF)團隊關於ICF黒腔動理學效應研究的最新科研進展。論文第一作者為單連強副研究員,通訊作者為蔡洪波研究員和谷渝秋研究員。    慣性約束聚變(ICF)點火的實現必將是人類科學技術史上璀璨的明珠。
  • 短波紅外應用領域大揭秘—天文領域
    由於大氣吸收了紅外波段大部分天體輻射,只有幾個透明窗口JHK波段。短波紅外相機可適用於窗口探測。通過實拍,XenICs提供的用於弱光探測的液氮製冷紅外相機,可探測19等星及以上。同時針對天文極低噪聲需求增加了CDS功能,開發了針對天文客戶使用的應用軟體。
  • 雲加速了全球變暖?
    雲的氣候效應雲的存在,使得部分太陽輻射被反射回太空,造成到達地表面的太陽輻射減小,減弱了到達地表面的太陽輻射,形成製冷效應。高層雲的溫室效應高層雲形成於海拔6000米以上,主要是水汽凝結成的冰晶雲,與水雲相比,透明度更高,因此太陽短波輻射大多可以不受影響的穿過,就像太陽光穿過玻璃窗一樣,而地球向外的長波輻射卻受阻擋不能通過,將來自地球表面和低層大氣輻射的長波輻射困在大氣層以內。
  • 大氣所揭示模式中印度洋海盆一致模及其電容器效應的模擬誤差
    因此,氣候模式能否較好地模擬出IOBM及其電容器效應關乎著對東亞夏季氣候預測的準確性,指出模式中存在的誤差有利於氣候模式的改進。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博士生陶煒晨、研究員黃剛等的研究表明,利用CMIP3/CMIP5多模式數據對當前情景下(historical run)IOBM及其電容器效應的模擬誤差給出了一個詳細的診斷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