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進展 | 青藏高原和北極混合相雲輻射效應的異同

2021-02-12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北極被認為是全球氣候變暖的放大器,而同在北半球且作為地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也具有強於同緯度地區的氣候增暖現象。兩個地區都具有豐富的雲層覆蓋,並且在全球變暖背景下都可能遭受降雪或冰蓋減少的影響,使得地表反照率發生變化進而造成的氣候正反饋效應將擴大兩個地區的未來氣候變暖。眾所周知,混合相雲通過輻射效應在南、北極和全球氣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無論全球氣候模式,還是再分析資料,都不能很好地刻畫混合相雲的輻射效應,因此,儘管北極地區的混合相雲已經得到學者們的廣泛關注,但是青藏高原地區混合相雲的氣候態特徵及其輻射效應鮮少被提及。那麼,青藏高原和北極地區混合相雲及其輻射效應具有怎樣的垂直結構和季節分布特徵?這些特徵在兩個地區又有何不同呢?

近期,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LASG客座成員上海師範大學燕亞菲博士聯合劉屹岷研究團隊和中山大學呂建華教授採用CloudSat/CALIPSO衛星資料,通過資料分析和模式計算對比研究了青藏高原和北極地區混合相雲的氣候態垂直分布和輻射效應。結果表明:兩個地區都存在著大量混合相雲,北冰洋地區的混合相雲主要出現在春末冬初,而青藏高原地區的混合相雲主要出現在夏季;混合相雲誘發的地表雲輻射使得北極地區在冷季呈現出強烈的增暖效應,而青藏高原在暖季呈現出強烈的降溫效應(圖1)。逆溫層的存在使得北極地區混合相雲及其水凝物和輻射加熱(冷卻)層主要位於近地層;而青藏高原沒有逆溫層的存在,因此該地區混合相雲造成的大氣加熱廓線呈現出較強的垂直對比和季節差異(圖2)。

上述成果近期發表於Climate Dynamics,得到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地球大數據工程專項」(XDA19070404)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875130)的資助。

圖1. 青藏高原(TP)、北冰洋(Arctic Sea)和格陵蘭島(Greenland)地區混合相雲對地氣系統(TOA)、地表(BOA)和大氣系統(TOA-BOA)造成的短波(SW)、長波(LW)和淨輻射(SW+LW)效應的氣候態月平均分布。

圖2. 北冰洋(a-c)和青藏高原(d-f)地區混合相雲造成的各垂直高度處大氣短波(SW)、長波(LW)和淨輻射(SW+LW)效應的氣候態季節分布。 

【文章信息】

Yan, Y., Liu, X., Liu, Y. et al. Comparison of mixed-phase clouds over the Arctic and the Tibetan Plateau: seasonality and vertical structure of cloud radiative effects. Clim Dyn 54, 4811–4822 (2020)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生態系統和氣候變化相互作用機制
    青藏高原高寒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敏感,又會對氣候系統產生反饋,是多圈層耦合過程中的關鍵因子。闡明青藏高原植被活動與氣候的相互作用機制,對理解全球變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多圈層如何相互作用,並進一步影響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區域氣候格局至關重要。
  • 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汙染物向青藏高原傳輸
    通過綜合分析青藏高原氣溶膠和氣象長期觀測數據、北極海冰數據、歐洲氣象中心再分析資料等,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等,與挪威卑爾根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挪威大氣研究所、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等單位合作發現,北極海冰減少加劇
  • 最新科學發現: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汙染物向青藏高原傳輸
    該成果已於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為理解青藏高原汙染物跨境傳輸提供了新視角。青藏高原與北極是全球最潔淨的地區之一。受大氣環流影響,青藏高原周邊南亞、中亞排放的氣溶膠等大氣汙染物跨境傳輸至青藏高原並對其氣候環境產生影響。
  • 北極如何影響世界屋脊?海冰減少加劇汙染物向青藏高原傳輸
    中新網北京9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有「地球第三極」和「世界屋脊」之譽的青藏高原,與相距遙遠的北極之間有何關聯?(中科院青藏高原所 供圖)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日發布消息說,該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課題組及國際合作者,通過綜合分析青藏高原氣溶膠和氣象長期觀測數據、北極海冰數據、歐洲氣象中心再分析資料等完成的這一全球氣候變化領域重要科研成果論文,近日已由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在線發表,為理解青藏高原汙染物跨境傳輸提供了新視角。
  • 北極海冰減少,青藏高原將受「汙染」
    作者:韓揚眉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與合作者研究發現,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氣溶膠等汙染物向青藏高原輸送,為理解青藏高原汙染物跨境傳輸提供了新視角青藏高原與北極是全球最潔淨的地區之一。受大氣環流影響,青藏高原周邊南亞、中亞排放的氣溶膠等大氣汙染物跨境傳輸至青藏高原並對其氣候環境產生影響。目前,對該區域汙染物跨境傳輸的具體特徵和相關機制仍缺乏深刻認識。
  • 青藏高原所等發布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解析度觀測數據集
    青藏高原是反映氣候系統不同圈層相互作用及其影響效應的典型區域。然而,受自然環境、複雜地形和下墊面特徵的制約,青藏高原綜合觀測站網稀疏、氣象臺站代表性較差,衛星反演產品在高原地區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因此,青藏高原成為我國觀測資料最為缺乏的地區之一,已嚴重阻礙研究人員對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過程和水分循環規律的科學認識,制約了數值模式的發展和我國災害性天氣氣候預測水平的提高。
  • 青藏高原綜合考察科研儀器架設落地青海茫崖
    樊萬珍 攝中新網西寧8月26日電 (孫睿)記者26日從青海省氣象局獲悉,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聯合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海西州茫崖氣象局開展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考察研究任務「西風-季風協同作用及其影響」科研邊界層塔和微波輻射計儀器架設選址工作結束,經過兩日的考察遴選,兩項科研儀器架設初步選定在青海茫崖大烏斯地區和花土溝鎮
  • 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汙染物「飄」入青藏高原
    本報訊(見習記者韓揚眉 通訊員劉曉倩)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研究員叢志遠與合作者研究發現,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氣溶膠等汙染物向青藏高原輸送,為理解青藏高原汙染物跨境傳輸提供了新視角青藏高原與北極是全球最潔淨的地區之一。受大氣環流影響,青藏高原周邊南亞、中亞排放的氣溶膠等大氣汙染物跨境傳輸至青藏高原並對其氣候環境產生影響。目前,對該區域汙染物跨境傳輸的特徵和機制仍缺乏深刻認識。
  • 北極海冰減少導致汙染物向青藏高原傳輸
    目前,青藏高原變暖速率是過去30年的2倍多,從全球聯動角度減少人為排放是控制該地區環境風險的唯一途徑。這一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科學家們綜合分析了青藏高原氣溶膠和氣象長期觀測數據、北極海冰數據、歐洲氣象中心再分析資料等,得出這一結論。
  • 北極如何影響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變暖速率是過去30年的2倍多
    【北極如何影響世界屋脊】有「地球第三極」和「世界屋脊」之譽的青藏高原,與相距遙遠的北極之間有何關聯?中外合作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氣溶膠等汙染物向青藏高原輸送。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2日發布消息說,該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課題組及國際合作者,通過綜合分析青藏高原氣溶膠和氣象長期觀測數據、北極海冰數據、歐洲氣象中心再分析資料等完成的這一全球氣候變化領域重要科研成果論文,近日已由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在線發表,為理解青藏高原汙染物跨境傳輸提供了新視角。
  • 北極海冰減少導致汙染物向青藏高原傳輸
    目前,青藏高原變暖速率是過去30年的2倍多,從全球聯動角度減少人為排放是控制該地區環境風險的唯一途徑。這一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學術期刊《自然—氣候變化》。科學家們綜合分析了青藏高原氣溶膠和氣象長期觀測數據、北極海冰數據、歐洲氣象中心再分析資料等,得出這一結論。
  • 北極海冰減少,加速汙染物翻越喜馬拉雅山向青藏高原傳輸
    所獲悉,綜合分析青藏高原氣溶膠和氣象長期觀測數據、北極海冰數據、歐洲氣象中心再分析資料等,該所高寒環境質量與安全團隊叢志遠研究員課題組及合作者發現,北極海冰減少加劇氣溶膠等汙染物向青藏高原輸送,為理解青藏高原汙染物跨境傳輸提供了新視角。
  • 化石燃料與生物質燃燒源對青藏高原東南邊緣黑碳的影響
    青藏高原是北半球重要的氣候調節器,對全球生態系統功能和氣候的穩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季風前期東南亞國家生物質燃燒活動頻繁,受到西南風的影響,燃燒排放的黑碳經青藏高原南部地區輸送至我國,影響我國西南部大氣環境。黑碳通過吸收太陽輻射引起輻射效應導致大氣變暖。同時通過沉降在冰雪表面吸收能量加速青藏高原冰雪融化,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利的影響。
  • 青藏高原凍土有機碳儲量有多少?清華團隊亮出答案
    北半球分布的多年凍土面積約佔北半球陸表面積的四分之一,其中環北極多年凍土區儲存著大量土壤有機碳,約為當前大氣中碳儲量的二倍。近年來,隨著氣溫升高與凍土退化,原本凍結在多年凍土層中的土壤有機碳,通過微生物分解以二氧化碳、甲烷等形式釋放到大氣當中,這些溫室氣體反饋到大氣進一步加劇氣溫升高與凍土退化,形成凍土-氣候的正反饋效應。
  • 【中國新聞網】中國向全球發布首套青藏高原地氣相互作用高時間...
    馬耀明表示,這次發布的數據集全面梳理了珠穆朗瑪大氣與環境、藏東南高山環境、納木錯多圈層、阿里荒漠環境、慕士塔格西風帶環境、那曲高寒氣候環境等中科院系統多個綜合觀測研究站,從2005年至2016年逐小時的氣象梯度、四分量輻射、土壤和大氣湍流等觀測數據,是目前發布的青藏高原時間解析度最高、觀測序列最長、觀測要素最齊全的野外臺站綜合觀測資料。
  • 青藏高原所召開2020年統戰座談會
    青藏高原所召開2020年統戰座談會 2020-11-18 青藏高原研究所 【字體:青藏高原所相關負責人,各民主黨派成員,歸僑、留學歸國人員,黨外科技骨幹代表等參加會議,各職能部門負責人列席會議。  黨委書記、副所長董偉鋒主持會議,通報研究所近期重要工作進展情況,分別介紹院黨組巡視組巡視反饋意見及研究所整改工作總體進展、卓越中心深化試點改革方案制定及審議、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申報工作進展、研究所科研人員國際評估籌備等事項。
  • 蘭州大學學者及合作者揭示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影響碳釋放的過程
    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牟翠翠教授與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美國楊百翰大學和德國漢諾瓦萊布尼茲大學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合作,綜合分析了過去青藏高原氣溫、多年凍土地溫和熱喀斯特地貌的發育過程,揭示了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對
  • 青藏高原魚類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記者從青海省科技廳了解到,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承擔的「青藏高原魚類的物種形成和進化研究」取得新進展。通過野外調查,首次在青藏高原冰川湖泊中發現了一個同域物種形成的案例,為同域物種形成理論提供了新的證據。
  • 青藏高原凍土有機碳周轉對增溫的響應研究獲進展
    為科學回答未來青藏高原凍土區是碳源還是碳匯,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博士常瑞英及合作者在青藏高原長期開展增溫實驗,比較了不同情境下土壤有機碳濃度、儲量及土壤礦物結合態有機碳來源及14C年齡的變化,並取得了新進展。由於幅遠廣闊、常年低溫,青藏高原凍土是我國重要的陸地有機碳庫。作為全球變暖最敏感的區域之一,青藏高原凍土區氣溫變暖速率約是全球平均值的2倍。
  • [科研進展] 中國東南部春季雲短波輻射效應的年際變化特徵
    最新的衛星數據表明全球平均的雲短波輻射冷卻效應約為−46 W m−2,其中海洋邊界層區和中緯度層雲區的雲對雲輻射冷卻效應有很大貢獻。已有研究表明,中國東南部(包括西南、長江中下遊和華南)分布有全球最強的雲輻射冷卻效應,春季的強度超過−120 W m−2,其形成和維持與同期青藏高原熱動力強迫、低空西(南風)匯合及西風急流抽吸有關(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