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所揭示模式中印度洋海盆一致模及其電容器效應的模擬誤差

2021-01-08 中國科學院

  印度洋海盆一致模(IOBM)是印度洋海溫年際變率的主導模態,在El Niño衰退年的夏季,IOBM增暖激發一個Matsuno-Gill響應,通過電容器效應對異常西北太平洋反氣旋的維持起作用,IOBM對東亞夏季降水、颱風、極端高溫等都有重要影響。因此,氣候模式能否較好地模擬出IOBM及其電容器效應關乎著對東亞夏季氣候預測的準確性,指出模式中存在的誤差有利於氣候模式的改進。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博士生陶煒晨、研究員黃剛等的研究表明,利用CMIP3/CMIP5多模式數據對當前情景下(historical run)IOBM及其電容器效應的模擬誤差給出了一個詳細的診斷評估。指出多數CMIP模式對大氣過程的雲-輻射-SST反饋模擬偏強,對風-蒸發-SST反饋模擬偏弱。在El Niño發展年的秋季和隨後的春季,大多數模式模擬的海洋性大陸的負降水異常和南印度洋異常反氣旋偏弱,這是由於模式對潛熱通量異常的模擬偏弱導致的。在冬季,由於模式對海溫模擬偏西導致海洋性大陸降水異常偏強,模式模擬的短波輻射偏強,引起大氣過程偏強。模式中溫躍層反饋偏強,儘管對氣候態的溫躍層的模擬偏深,但還是可以捕捉到較為合理的海表高度導致的SST異常,因此,海洋過程抵消了春季弱的大氣過程誤差,印度洋增暖可以維持到夏季。

  模式對印度洋電容器效應模擬的偏西偏弱,導致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偏弱。模式中非真實的西太暖海溫激發的Rossby波西伸,削弱了印度洋激發的Kelvin波的影響,且使得異常反氣旋位置偏北。

  該文發表在2015年的Climate Dynamics上。

  論文信息: Tao,W.,G. Huang*,K. Hu, H. Gong,G. Wen and L. Liu, 2015: A study of biases in simulation of the Indian Ocean basin mode and its capacitor effect in CMIP3/ CMIP5 models, Climate Dynamics,2015,DOI: 10.1007/s00382-015-2579-0.

  文章連結 

 

觀測和模式中夏季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的維持機制示意圖

  印度洋海盆一致模(IOBM)是印度洋海溫年際變率的主導模態,在El Niño衰退年的夏季,IOBM增暖激發一個Matsuno-Gill響應,通過電容器效應對異常西北太平洋反氣旋的維持起作用,IOBM對東亞夏季降水、颱風、極端高溫等都有重要影響。因此,氣候模式能否較好地模擬出IOBM及其電容器效應關乎著對東亞夏季氣候預測的準確性,指出模式中存在的誤差有利於氣候模式的改進。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博士生陶煒晨、研究員黃剛等的研究表明,利用CMIP3/CMIP5多模式數據對當前情景下(historical run)IOBM及其電容器效應的模擬誤差給出了一個詳細的診斷評估。指出多數CMIP模式對大氣過程的雲-輻射-SST反饋模擬偏強,對風-蒸發-SST反饋模擬偏弱。在El Niño發展年的秋季和隨後的春季,大多數模式模擬的海洋性大陸的負降水異常和南印度洋異常反氣旋偏弱,這是由於模式對潛熱通量異常的模擬偏弱導致的。在冬季,由於模式對海溫模擬偏西導致海洋性大陸降水異常偏強,模式模擬的短波輻射偏強,引起大氣過程偏強。模式中溫躍層反饋偏強,儘管對氣候態的溫躍層的模擬偏深,但還是可以捕捉到較為合理的海表高度導致的SST異常,因此,海洋過程抵消了春季弱的大氣過程誤差,印度洋增暖可以維持到夏季。
  模式對印度洋電容器效應模擬的偏西偏弱,導致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偏弱。模式中非真實的西太暖海溫激發的Rossby波西伸,削弱了印度洋激發的Kelvin波的影響,且使得異常反氣旋位置偏北。
  該文發表在2015年的Climate Dynamics上。
  論文信息: Tao,W.,G. Huang*,K. Hu, H. Gong,G. Wen and L. Liu, 2015: A study of biases in simulation of the Indian Ocean basin mode and its capacitor effect in CMIP3/ CMIP5 models, Climate Dynamics,2015,DOI: 10.1007/s00382-015-2579-0.
  文章連結 
 
觀測和模式中夏季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的維持機制示意圖

相關焦點

  • 海洋所提出印度洋偶極子影響太平洋演變「海洋通道」機制
    過去的研究主要關注大氣橋過程,強調ENSO可以通過熱帶大氣環流——沃克環流的異常影響印度洋熱帶海氣耦合過程,從而在印度洋誘發偶極子事件,而後者可以誘發印太沃克環流的異常,從而反作用於ENSO,而連接熱帶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海洋通道」機制,即印尼貫穿流的變化長期被忽視。最新研究則表明,大氣橋不可能有滯後一年的記憶,而海洋溫躍層的溫度異常則可以持續到第二年秋天。
  •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研究人員預研究發現北太平洋存在一支次溫躍層海流,位於5°N附近北赤道逆流之下,貫通太平洋海盆向西流動,進入印尼貫穿流源區,是赤道太平洋水團進入印尼海和印度洋的通道,命名為「北赤道次表層流」(NESC)。  20世紀40年代,大洋風生環流動力學理論建立,揭示大洋上層環流由風旋度驅動,並由西邊界流閉合的動力機制。
  • 南海海洋所等揭示熱帶印度洋赤道上升流季節內變化機制
    近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東曉團隊及合作者,利用觀察數據並結合數模,闡述並揭示了熱帶印度洋赤道上升流(簡稱為東印赤道上升流)的季節內變化特徵和機制,相關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 南海冷皮效應及其對潛熱通量計算影響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鑫團隊聯合俄羅斯科學院希爾紹夫海洋研究所和中山大學的科學家在南海冷皮效應及其對潛熱通量計算的影響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南海海洋所揭示西北太平洋反氣旋年代際變化及其形成機制
    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WNPAC)是連接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厄爾尼諾現象)和東亞氣候的重要橋梁,研究WNPAC的消生演變對東亞季風、中國降水和氣候預測具有意義。對WNPAC的已有研究集中在年際的時間尺度上。在年代際的時間尺度上,西北太平洋是否存在異常反氣旋及相應發展機制等問題目前仍不清楚。
  • 南海海洋所揭示西北太平洋反氣旋年代際變化及其形成機制
    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WNPAC)是連接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厄爾尼諾現象)和東亞氣候的重要橋梁,研究WNPAC的消生演變對東亞季風、中國降水和氣候預測具有意義。對WNPAC的已有研究集中在年際的時間尺度上。在年代際的時間尺度上,西北太平洋是否存在異常反氣旋及相應發展機制等問題目前仍不清楚。
  • 新聞 | 浙大海洋學院與海洋二所合作在GRL發文 揭示深海熱液顆粒物的輸運與沉降模式
    浙江大學海洋學院賀治國教授與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學重點實驗室韓喜球研究員關於深海熱液系統中礦物顆粒輸運機制的研究取得新成果。然而,海洋層化效應和底流影響使深海水動力環境特性具有複雜性,關於海底熱液羽流的上升擴散規律和物質輸移機制尚不清楚。
  • 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王春在發表綜述論文—新聞—科學網
    海洋—大氣相互作用是全球和區域氣候變化的重要驅動力。過去20—30年的研究表明,熱帶海洋—大氣相互作用對全球天氣和氣候有著重要的調控作用。熱帶海洋上的海洋—大氣相互作用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氣候模態,例如太平洋的厄爾尼諾—南方濤動和太平洋年代際振蕩;印度洋的海盆模態和偶極子模態;大西洋的尼諾和多年代際振蕩。
  • 海底地形及其特點,四大海洋
    浩瀚無垠的海洋以陸地和海底地形線為界,可分為四個主體部分,分別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為了探知海底地形地貌,人們進行了不限的探索。1925~1927年期間,德國「流星」號船考察南大西洋,首次揭示了洋底地形。1953年以來,開始使用精密的回聲測深儀獲得越來越多的洋底地形剖面。
  • 大氣所發現冬季成熟的ENSO事件可滯後影響次年冬季的平流層環流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任榮彩和博士饒建(現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講師)等,基於多套海溫和再分析資料,並利用CMIP5模式的長期積分結果以及數值敏感性試驗結果,多方面證明了ENSO在平流層滯後效應的存在。
  • 南海所研究團隊提出北印度洋中層流動條帶狀結構的生成機制
    條帶狀急流結構是在旋轉天體的大氣層和海洋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這種結構表達了能量的反向串級,即能量從較小的渦旋尺度傳遞到較大的平均流尺度上,在海洋能量及物質傳遞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前人研究主要關注了太平洋以及大西洋緯向流場的條帶狀結構,印度洋的研究相對較少。但是印度洋尤其是北印度洋海陸分布獨特,季風控制下的環流系統與其他大洋差異明顯,值得進一步探討。
  • 西北太平洋反氣旋年代際變化及其形成機制獲揭示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王春在研究團隊首次刻畫出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的年代際模態並揭示其發展機制,相關研究論文以博士研究生謝明媚為第一作者,王春在研究員為通訊作者發表在一區top期刊Journal of Climate上。
  • 大氣所等發現減排使北大西洋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成為海洋吸熱的中心
    19世紀中期以來,隨著全球加速增暖,海洋從大氣中吸收並存儲的熱量也在迅速增加,其中以南大洋(30°S以南,圍繞南極大陸的海域)和北大西洋的表層熱吸收為主,但南大洋的貢獻大於北大西洋。這種海洋吸熱的南北不對稱性很大程度上源於大氣中溫室氣體和人為氣溶膠的同時增加,並且與海洋環流的變化有關。
  • 研究揭示大氣無汙染條件下氣溶膠生成新機制
    為了建立精確完整的氣候預測模式,科學家需要將雲層和氣溶膠數據整合進模式中。但要弄清楚大氣中氣溶膠顆粒如何形成,又是如何影響雲層和氣候的,仍然面臨重重困難。  相關研究表明,當今大氣中大約一半左右的雲凝結核均來自大氣成核作用,在正午時生成大量氣溶膠顆粒。大氣觀測研究結果發現,當這些顆粒的直徑在1-10納米時,其體積增長速度加快。
  • 科研快訊-1 | 中科院大氣所成為世界氣象組織源數據中心之一
    大氣所FGOALS-f2天氣-氣候動力集合預測系統代表ANSO向WWRP/WCRP S2S預測計劃提供全球預測數據。 次季節到季節(S2S)計劃由世界天氣研究計劃(WWRP)和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於2013年11月聯合啟動,旨在提高次季節到季節尺度(介於兩周到一個季度)高影響天氣事件的預測技能,填補中期天氣預報到季節預測之間的空白。
  • 科學家揭示西北太平洋反氣旋年代際變化及其形成機制
    西北太平洋異常反氣旋(WNPAC)是連接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增暖(厄爾尼諾現象)和東亞氣候的重要橋梁,研究WNPAC的消生演變對東亞季風、中國降水和氣候預測具有意義。對WNPAC的已有研究集中在年際的時間尺度上。在年代際的時間尺度上,西北太平洋是否存在異常反氣旋及相應發展機制等問題目前仍不清楚。
  • 大氣所揭示全球陸地季風區水循環對全球增暖響應的整體圖像
    基於形態,完整的水循環包括通量和儲量;基於區域,水循環包括大氣分支和陸面分支。降水、蒸發和淡水通量(即降水與蒸發之差)是連接大氣和陸面水循環的關鍵過程。除此之外,大氣水循環還包括大氣含水量和水汽輸送;陸面水循環還包括陸地水儲量(如積雪、土壤含水量、地下水)和徑流。
  • 研究揭示厄爾尼諾影響次年夏季青藏高原降水再循環率
    青藏高原被譽為「亞洲水塔」,其大氣水循環過程對區域及全球氣候均有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