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大氣無汙染條件下氣溶膠生成新機制

2020-12-04 中國氣象局

  5月25日,瑞士保羅謝勒研究所(Paul Scherrer Institute)和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領銜的科學家在《自然》雜誌上發表文章稱,在無汙染的大氣條件下,無需別的物質介入,僅有機蒸汽本身就可以驅動氣溶膠成核過程。

  為了建立精確完整的氣候預測模式,科學家需要將雲層和氣溶膠數據整合進模式中。但要弄清楚大氣中氣溶膠顆粒如何形成,又是如何影響雲層和氣候的,仍然面臨重重困難。

  相關研究表明,當今大氣中大約一半左右的雲凝結核均來自大氣成核作用,在正午時生成大量氣溶膠顆粒。大氣觀測研究結果發現,當這些顆粒的直徑在1-10納米時,其體積增長速度加快。在1~10納米的臨界大小範圍內,新生成的顆粒很可能與固有顆粒凝結,從而無法形成新的直徑一般為50-100納米左右的雲凝結核。

  在成核過程中通常可檢測到硫酸蒸汽,但其含量很少,無法解釋隨後的氣溶膠顆粒生長過程。而有機蒸汽就成為看似最為合理的解釋,至少在邊界大氣層中是如此。儘管最近有研究預測,低揮發性的有機蒸汽在氣溶膠顆粒初始生長階段起到一定作用,但還缺乏直接證據。氣溶膠顆粒的加速生長可能是由於午後可凝結有機物光解效應增強和開爾文效應(Kelvin effect)的作用,開爾文效應可抑制有機蒸汽凝結成微顆粒,但這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該研究通過在室內模擬大氣條件,追蹤氣溶膠顆粒和植入雲層的形成發展過程,分別分析了在沒有無機酸或無機鹼參與的條件下,有機蒸汽在有機成核顆粒的初始生長階段所起的作用。研究結果表明,無需別的物質介入、僅有機蒸汽本身就可以驅動成核過程。最新研究表明,在沒有硫酸的條件下,樹木釋放的分子可直接氧化生成氣溶膠新顆粒。由於硫酸主要來自化石燃料的燃燒,因此該研究揭示了在無汙染的條件下大氣氣溶膠顆粒生成的一種機制。這對於建立精確模式以理解、預測全球氣候變化意義重大。

  由於雲層和大氣氣溶膠懸浮顆粒可反射陽光,因此是預測天氣氣候的基礎。將陽光反射回太空可產生致冷效應,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掩蓋溫室效應。一般認為大氣氣溶膠致冷效應可掩蓋三分之一左右的溫室效應,但也有可能高達二分之一或低至零。

  當今地球溫度已較工業化前時期高出0.8℃,並且大氣氣溶膠顆粒的致冷作用還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溫室效應。隨著人類逐步加大減排努力,汙染物排放量減少,大氣氣溶膠顆粒含量隨之減少,致冷效應衰退,屆時被掩蓋的溫室效應就將凸顯出來。

  (編譯:吳鵬)

相關焦點

  • 大氣科學學院丁愛軍與符淙斌團隊揭示長三角和京津冀重...
    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江蘇省氣候變化協同創新中心丁愛軍與符淙斌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我國京津冀和長三角兩大城市群秋冬季的重霾汙染如何通過相互作用增強長距離傳輸的新機制,同時提出了減緩這種區域尺度相互影響以實現科學治霾與精準治霾的新思路。
  • 地學系張強教授研究組發文揭示中國汙染減排可抵消全球變暖對空氣...
    ,指出我國未來汙染減排將導致氣溶膠輻射效應減弱和大氣汙染擴散條件改善,進而抵消全球變暖對我國空氣品質與人群健康的負面影響。全球氣候變暖將導致未來極端高溫事件和靜穩事件日趨頻繁,從而加劇區域空氣汙染,威脅人類健康。已有研究表明氣候變暖可能對全球空氣品質產生不利影響。然而,以往的研究通常沒有單獨評估短壽命氣溶膠變化帶來的輻射效應及其影響。實際上,氣溶膠可通過改變大氣輻射收支影響氣候系統,進而影響空氣品質。
  • 南京大學揭示霧霾跨區域傳播機制
    近日,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江蘇省氣候變化協同創新中心丁愛軍與符淙斌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我國京津冀和長三角兩大城市群秋冬季重霾汙染通過相互作用增強跨界傳輸的新機制,同時提出了減緩這種區域相互影響以實現科學治霾的新思路。該項研究的相關成果近日以「氣溶膠與邊界層相互作用增強我國大氣汙染跨區域傳輸」為題在《自然—地球科學》上發表。
  • 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硝酸鹽氣溶膠生成機制及來源的同位素證據
    硝酸鹽氣溶膠是大氣氣溶膠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氮氧化物(NO+NO2)排放量的不斷增加,硝酸鹽氣溶膠在大氣環境和氣候變化方面的重要性也愈來愈被學界關注。作為硝酸鹽的主要前體物,氮氧化物不僅是主要的大氣汙染物,其在大氣氧化能力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青藏高原是全球環境與氣候變化的敏感區,目前有關該地區大氣硝酸鹽的具體生成過程及其前體物的來源還不明晰,相關研究還很匱乏。
  • 研究揭示代表性礦質氣溶膠的吸溼性
    礦質氣溶膠是對流層中重要的氣溶膠之一,影響大氣汙染、氣候變化以及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吸溼性在較大程度上決定礦質氣溶膠對大氣化學和氣候的影響。但是由於礦質氣溶膠形貌不規則、吸溼性普遍較弱,現有技術較難準確測定礦質氣溶膠的吸溼性。
  • 「全球變化及應對」重點專項項目揭示黑碳氣溶膠跨南北區域相互...
    在「全球變化及應對」重點專項的支持下,「黑碳的農業與生活源排放對東亞氣候、空氣品質的影響及其氣候-健康效益評估」項目團隊揭示了黑碳氣溶膠跨南北區域相互傳輸影響。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孔少飛教授團隊通過對華北平原南部和華中地區設置的5個黑碳氣溶膠觀測站的同步在線觀測數據的研究表明:汙染天氣條件下,由化石能源燃燒產生的黑碳使得大氣中黑碳的質量濃度和吸收係數分別增加了26.4%-163%和18.2%-236%;南方城市來源於生物質燃燒產生的黑碳濃度在逐漸降低,而在北方和郊區,生物質燃燒產生的黑碳呈上升趨勢。
  • 放射性碳揭示我國城市大氣碳質氣溶膠來源
    碳質氣溶膠是大氣細顆粒物(PM2.5)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造成局地和區域性灰霾現象的重要汙染物。OC來源相對複雜,既可以來自燃燒源的直接排放(Primary organic carbon, POC),又可以通過大氣的氧化作用形成(Secondary organic carbon, SOC)。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成果 | 浙江大學王智化教授團隊:臭氧脫硝過程中硝酸鹽氣溶膠的生成機理及控制
    已有研究表明硝酸鹽氣溶膠對可見光的散射係數較硫酸鹽氣溶膠更大,更容易形成霧霾。但現有的硝酸鹽氣溶膠相關研究主要為大氣硝酸鹽氣溶膠的形成機理和時空分布特點,其濃度通常低於20 μg/m3,且溫度和相對溼度低,與臭氧脫硝過程中硝酸鹽氣溶膠的生成環境差異較大。
  • 研究發現大氣汙染給珊瑚礁生長布上陰影
    根據1880-2000年西加勒比海地區珊瑚量的記錄數據,英國、澳洲和巴拿馬的研究人員首次發現燃燒煤炭或者木材等人類活動產生的汙染氣體如何作用珊瑚礁的生長,也包括火山爆發的影響作用。  自1950年以來,巴拿馬和貝里斯兩個地區的珊瑚礁似乎受到工業活動產生的空氣汙染的影響。
  • 丁一匯院士:氣溶膠汙染空氣又抵消溫室效應
    丁一匯認為,在我們強調氣溶膠的危害,並加強大氣汙染治理的同時,還應該看到氣溶膠的另一面——氣溶膠可抵消部分溫室氣體造成的變暖作用丁一匯說,全球氣候變化主要由溫室氣體濃度的日益增加引起,而空氣汙染主要由懸浮於空氣中的氣溶膠粒子造成,它們都主要由礦物燃料的燃燒排放形成。
  • 我給大氣汙染「畫像」———專訪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長丁愛軍
    2012年6月南京出現的黃泥天和2013年初全國範圍內大面積霧霾都讓丁愛軍及其團隊備受震撼,到底什麼原因導致汙染能夠短時間內積累到如此嚴重的程度並且長時間難以消解,他們利用化學和大氣的交叉學科優勢,在比對了無數組的數據後揭示出大氣中黑碳氣溶膠的「穹頂效應」,這一成果被美國雙周刊科學新聞雜誌撰文報導,在國際上取得強烈反響.
  • 研究揭示鑽石形成新機制
    《自然—通訊》近日發表了一種可以解釋天然鑽石如何形成的新機制。根據這個新模型,在地球深處水—巖的相互作用中,酸鹼度(pH值)的下降會帶來鑽石的沉澱。過去,鑽石的形成一直被歸因為和地底深處液體或者巖漿的氧化還原反應,但是科學家對這些反應的了解卻十分有限,此前也尚未研究過pH值變化對其產生的影響。美國馬裡蘭州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DimitriSverjensky和團隊使用一個理論分析模型模擬了鑽石的形成條件。
  • 環境學院蔣靖坤團隊發文揭示影響城市大氣環境中新粒子生成的主要...
    : impacts of background aerosols)的研究論文。 新粒子生成是指大氣中氣態分子通過均相成核形成高濃度的納米顆粒物,之後通過冷凝等作用繼續增長的過程。增長後的新粒子可作為雲凝結核影響全球氣候,也有研究報導新粒子生成和增長會影響空氣品質。新粒子生成現象普遍存在,從清潔的森林大氣環境到汙染的城市大氣環境,均有新粒子頻繁生成現象的報導。在汙染的城市大氣環境中,背景氣溶膠濃度通常較高,使得大氣中的氣態分子和新生成的納米顆粒物容易被其去除。
  • 「小小氣溶膠」還能影響全球氣候變化?丨大氣悟理
    人為源氣溶膠主要包括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硫酸鹽氣溶膠、黑碳和煙塵。自工業革命以來,人為源氣溶膠在大氣中的含量持續增加,造成嚴重空氣汙染的同時也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因此,氣溶膠造成的環境問題受到了公眾和科學界的廣泛關注。
  • 炒菜真有汙染!北大學者探究中餐排放生成二次有機氣溶膠機制
    機動車和餐飲排放,是城市大氣有機氣溶膠的主要貢獻者。近日,北京大學團隊開展研究,首次探究了在城市居民家庭生活中,中式餐飲源排放生成二次有機氣溶膠的過程。他們發現,餐飲煙氣通過形成醇羥基與過氧化物等加氧過程生成低氧化性的二次有機氣溶膠,其獲得的相關數據可為環境大氣中餐飲源二次有機氣溶膠的來源解析提供參考。最新研究表明,兩種典型城市生活方式源——機動車和餐飲排放,是城市大氣有機氣溶膠的主要貢獻者。
  • 環境學院蔣靖坤團隊發文揭示影響城市大氣環境中新粒子生成的主要因素
    新粒子生成是指大氣中氣態分子通過均相成核形成高濃度的納米顆粒物,之後通過冷凝等作用繼續增長的過程。增長後的新粒子可作為雲凝結核影響全球氣候,也有研究報導新粒子生成和增長會影響空氣品質。新粒子生成現象普遍存在,從清潔的森林大氣環境到汙染的城市大氣環境,均有新粒子頻繁生成現象的報導。在汙染的城市大氣環境中,背景氣溶膠濃度通常較高,使得大氣中的氣態分子和新生成的納米顆粒物容易被其去除。
  • ...霧霾 逆溫 大氣環境容量 逆溫層 氣溶膠粒子-中國新聞-東方網
    賀克斌: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  張小曳:國家大氣汙染專項項目「我國大氣重汙染累積與天氣氣候雙向反饋機制研究」首席科學家、中國氣象學會大氣成分委員會主任委員  歐陽志云: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  周兵: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  常紀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
  • 科學家發現腎癌腫瘤血管生成新機制
    腫瘤血管生成在腫瘤的形成和轉移過程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抑制腫瘤血管的生成是現代治療腫瘤的一個重要策略。
  • 合肥研究院在大氣黑碳氣溶膠光化學老化的光吸收增強研究中取得進展
    合肥研究院在大氣黑碳氣溶膠光化學老化的光吸收增強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12-24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研究發現:黑碳的光吸收增強依賴於殼層的厚度和殼層的光吸收能力;在高氧化條件下,殼層的光吸收會增強。
  • 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驗收 秋冬季大氣重汙染物理過程機理...
    大氣攻關項目共有28個課題參加驗收評審,根據項目驗收實施細則,確定綜合排名前八的課題為優秀,其中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負責的「秋冬季大氣重汙染的物理過程機理研究」被評為優秀。2018年6月27日,國務院發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由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負責組織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