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大氣汙染給珊瑚礁生長布上陰影

2020-11-22 OFweek

  OFweek環保網訊:根據《自然-地球科學》的最新發現,空氣汙染的細微顆粒能夠阻礙珊瑚礁的生長。

  根據1880-2000年西加勒比海地區珊瑚量的記錄數據,英國、澳洲和巴拿馬的研究人員首次發現燃燒煤炭或者木材等人類活動產生的汙染氣體如何作用珊瑚礁的生長,也包括火山爆發的影響作用。

  自1950年以來,巴拿馬和貝里斯兩個地區的珊瑚礁似乎受到工業活動產生的空氣汙染的影響。

  空氣中精細的顆粒或者氣溶膠,有助於散射進入的陽光,進而創造了更加陰暗、反射性的條件。因此,空氣汙染減少了陽光進入海洋,意味著海水溫度變低,光合作用減少,兩項因素共同作用從而減緩了珊瑚礁的生長。

  研究人員探討了珊瑚礁怎樣易受大範圍威脅,包括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的珊瑚礁徑向發展和白化事件。

  然而,研究人員表示最新發現首次表明大氣汙染對珊瑚礁的重要性。

  大氣汙染研究與《自然氣候變化》最新一篇雜誌文章觀點一致,兩者都認為地球海洋針對全球變暖發揮巨大消減作用,尤其在過去的十年時間裡。研究人員表示,如果餘熱釋放到大氣層中,氣候變化會更加糟糕。

  昆士蘭大學教授Hoegh-Guldberg說,新的大氣汙染研究對深入了解珊瑚礁是一項「重要貢獻」。Hoegh-Guldberg教授表示,研究強調了他最擔憂的一個地方,對全球變暖的懈怠,正在由於氣溶膠的冷卻效應而被部分掩蓋。

  大氣汙染研究描述了二戰之後,北美洲急速發展的工業經濟膨脹以及中南美洲一定程度上導致大氣汙染的攀升,這也似乎導致海洋表面溫度降低。

  1970年開始引入空氣潔淨政策,汙染空氣排放才真正意義上降低。海洋表面問題然後穩定下來,並且開始逐步恢復上升趨勢。

  這是好消息。Hoegh-Guldberg擔憂的是現在大氣汙染問題被掩蓋。「氣溶膠或許降低溫度上升的速率,但由於健康的影響以及減少氣溶膠的需求,當我們清楚它們時,可能最終必須償還攀升的『氣溫債額』」。

  南昆士蘭大學副教授、大堡礁海洋公園管理局前任主席IanMcPhail表示,這是一個「具有吸引力的工作」。「當談論到珊瑚礁問題,我們趨向致力於局部問題諸如港口發展、疏浚、營養物質流動等等。」

  「它們都很重要,但是一個區域性和全球性氣候變化問題不得不提。我們需要從區域和全球戰線努力,並且立即實施。」

  「我們必須牢記,我們不僅僅討論珊瑚礁的生態效益,也在關注整個經濟效益。無論你在談論貝里斯,正如研究所講述的那樣,它是世界第二大珊瑚礁系統的家園,還是昆士蘭的大堡礁,這都是非凡的動植物家園。珊瑚礁的美麗多姿和生態多樣性也是貝里斯和澳洲的經濟驅動因素,因此我們對於這種複雜的生態系統作用了解的越多,我們便能更好地保護他們。」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防曬霜對珊瑚礁有害
    近日,據外媒報導,一項發表在《環境汙染和毒理學檔案》的研究表明,人們身上塗的防曬霜對世界珊瑚礁造成了難以置信的破壞。根據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的數據,每年有4000到6000噸的防曬霜進入珊瑚礁地區。但並不是只有海灘客在傳播這些有害化學物質。
  • 研究人員發現,聲音可以使垂死的珊瑚礁復活
    世界範圍內的珊瑚礁越來越受到人為壓力的破壞,因此需要採用新穎的方法進行管理。維持健康的魚類群落可抵禦珊瑚礁的退化,但退化的珊瑚礁的氣味對定居階段魚類的吸引力要低於其健康狀況。正是由於海洋高度汙染,如今海洋世界裡的珊瑚礁正處於關鍵時刻。結果,魚類遷移到新的生態系統,以尋求更好的生活和食物。
  • 什麼樣的想法可以拯救地球上最大的珊瑚礁,它們正在死亡路上?
    (一)珊瑚礁有什麼好處?珊瑚礁以多種方式有益於環境和人類。在世界各地,世界上大部分的海洋生物多樣性面臨著來自各種活動和事件的威脅沿海開發;過度捕撈 ;內陸汙染;全球氣候變化。儘管珊瑚礁只佔海底百分之十很小一部分,但它們佔有海洋生物的25%以上,使它們成為各種物種的熱點。但氣候變化並不是破壞這些海洋棲息地的唯一因素,此外,養殖和發展中的工業化學品造成的養分流失滲入水域並殺死珊瑚。隨著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積聚,二氧化碳洩漏到我們的海洋,降低水的酸鹼度(使其酸性更強)。
  • 海底世界最美的景點是珊瑚礁 珊瑚礁生態科普小知識
    珊瑚蟲對地球上大氣中的碳循環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它們將二氧化碳轉變為碳酸鈣骨骼,有助於降低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從而減輕溫室效應,降低大氣溫度。珊瑚對於海水的變化是非常敏感且脆弱的,它需要溫度適中潔淨且不受汙染的海水、汙水中的營養物會促進海藻的生長,這些藻類會擋住原先可以照射到珊瑚礁群的陽光,並且減低水中的含氧量,海藻甚至可以完全將珊瑚礁覆蓋住。 2、泥沙淤積影響珊瑚礁的生長。當汙泥從陸地衝入海洋時,會降低投射在珊瑚礁上的光線,汙泥也會沉積在珊瑚礁上,包裹住珊瑚,阻礙新生珊瑚的成長。
  • 研究發現全球暖化令太平洋珊瑚礁大規模白化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臺灣「聯合新聞網」12月23日報導,科學家22日說,隨著全球暖化危及整個太平洋北部的珊瑚礁,馬紹爾群島面臨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珊瑚白化情況。海洋研究人員表示,近幾個月來已經發展出厄爾尼諾天氣型態,海洋溫度上揚,對敏感的珊瑚礁造成壓力。
  • 二氧化碳排放過量珊瑚礁2100年或消失(圖)
    按照一項對全球主要氣候模型的回顧,如果目前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持續下去的話,到2100年幾乎所有的珊瑚礁都會死去。研究發現,維護當前珊瑚礁生存的化學環境的唯一辦法就是儘快大規模地削減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圖片來源:Louis Wray/Creative Commons全球公海的珊瑚礁已經在海水酸化、水溫升高、過度捕魚以及海岸線汙染的綜合壓力下備受打擊。碳排放已經使海水的pH值降低了0.1個單位,這樣對珊瑚礁造成了傷害,並阻礙了雙殼類的生長能力。之前關於珊瑚礁大量消失的記錄顯示:酸化的海水會使珊瑚礁大面積死亡,但並不是全部消失。
  • 營養物汙染使得海水酸化對珊瑚礁的危害更為嚴重
    來源:Nyssa Silbiger由來自夏威夷大學馬諾分校(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海洋與地球科學技術學院(SOEST)的研究人員、校友和學生們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由人類活動帶來的源於陸地的營養物汙染可能會加速全球海洋酸化對珊瑚礁的負面影響。
  • 海洋汙染!珊瑚礁正從災難中恢復得很差,而深海珊瑚礁也無能為力
    本周有兩個關於珊瑚礁未來的重大消息,都是壞消息。一項對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系統的研究發現,破壞事件後的恢復時間增加了6倍。最重要的是,許多人希望的深海珊瑚礁能夠證明淺灘的拯救是不適合這項任務的。儘管海洋科學家仍然希望我們能拯救地球上最珍貴的珊瑚礁,但越來越多的人認為,絕大多數珊瑚礁將在幾十年內毀滅。
  • 研究發現:全球20%珊瑚礁中的鯊魚已經功能性滅絕
    根據周三發表在 《自然》 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目前全球約有五分之一的珊瑚礁中的鯊魚幾乎滅絕。 全球FinPrint組織的這項研究檢查了58個國家和地區的371個珊瑚礁,發現其中約20%的珊瑚礁中的鯊魚已經「功能性滅絕」。
  • 南太平洋島嶼周圍的珊瑚礁,遭遇了最嚴重的白化現象
    一份最新的調查報告表明,研究人員剛記錄下被他們描述為最為嚴重的珊瑚白化現象。這些珊瑚白化症狀侵襲了世界上最南端的珊瑚礁——位於澳洲東部的豪勳爵島,持續的海洋高溫使一些珊瑚礁白化程度高達 90%。豪勳爵島是一個常住人口僅 350 人、佔地 14.6 平方公裡的小島,距離澳洲本土有 600 公裡,最初由火山運動與噴發而形成,因此島上有很多特有且豐富的物種,於 1982 年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名錄。這個島的周圍擁有最靠近極地的珊瑚礁,其間藏有一些稀有物種。
  • 探秘「海洋中的熱帶雨林」——珊瑚礁
    造礁珊瑚分布在水質清淨、流速中等的淺海,珊瑚幼蟲須附著在堅硬的底質上,如巖石、礁塊、珊瑚骨骼等。 珊瑚礁的重要價值 對於評估熱帶海域的環境汙染方面,珊瑚是很好的指標生物。 全球約有5億人直接依賴於珊瑚礁生態系統生活。
  • 科學家通過南海珊瑚骨骼研究揭示近代戰爭汞汙染
    Science & Technology 上。研究者通過複雜的化學流程,從海南島龍灣地區生長200年的珊瑚礁中分離出珊瑚骨骼中的「晶格結合態汞」,然後利用微量汞純化、分析技術準確測得了不同年份珊瑚骨骼中「晶格結合態汞」的含量。
  • 大氣重汙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驗收 秋冬季大氣重汙染物理過程機理...
    大氣攻關項目共有28個課題參加驗收評審,根據項目驗收實施細則,確定綜合排名前八的課題為優秀,其中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災害天氣國家重點實驗室負責的「秋冬季大氣重汙染的物理過程機理研究」被評為優秀。2018年6月27日,國務院發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由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負責組織實施。
  • 重大發現,火星上的巨石陰影下存在著水?
    有水存在於火星的巨石陰影下?行星研究所的一個新的研究發現表明,每個火星年的幾天,在巨石陰影下的火星的表面會暫時形成滷水。1997年火星探路者著陸器觀測到火星上的巨石地形,一個新的研究表明,春季時中緯度地區會有小的液態池短暫地出現在這些巨石的陰影下。
  • 澳研究發現熱帶珊瑚礁魚類壽命可達80歲以上
    新華社雪梨12月13日電(記者陳宇)澳大利亞海洋學研究所科研人員確認,一條生活在西澳大利亞州海岸附近的81歲斑點笛鯛是世界上已知最長壽的熱帶珊瑚礁魚。相關論文發表於新一期德國《珊瑚礁》雜誌上。澳大利亞海洋學研究所在一份報告中說,該機構研究人員在西澳大利亞州海岸附近4個地點和印度洋中部的查戈斯群島附近抽樣調查了熱帶魚的生長情況,共發現11條年齡超過60歲的魚。在西澳大利亞州西北部一處名為羅利沙洲的珊瑚礁海域,研究人員發現了這條年齡高達81歲的斑點笛鯛和一條79歲的白斑笛鯛。魚的耳骨有生長帶,類似於樹木年輪,科學家通過魚類的耳骨可以鑑定其年齡。
  • 香港科大研究發現海洋內波可有助於防止珊瑚礁白化
    新華社香港12月2日電(記者張雅詩)香港科技大學2日表示,由該校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參照了超過10年的數據,證明了海洋內波(海裡的波浪)的冷卻功能可為珊瑚礁營造抗熱環境,或有助於防止和更準確地預測珊瑚白化。
  • 逆溫與大氣汙染
    研究表明,對於一個城市來說,每天由工廠煙囪、住戶煤爐以及交通工具排出的廢氣總量基本上是不變的,但由於氣象條件的不同,每日造成的大氣汙染濃度卻可相差幾十倍至幾百倍。其中逆溫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條件之一。
  • 【大氣汙染防治】大氣汙染有啥表現?
    【大氣汙染防治】大氣汙染有啥表現?20世紀以來,人類文明經歷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城鎮化與工業化發展,但大氣汙染也隨之而來。在各國發展的不同時期,出現的大氣汙染及表現也有所不同。
  • 湛江特呈島驚現珊瑚礁!
    這些珊瑚礁驚豔了在場的驢友。驢友們紛紛拿出相機拍攝。珊瑚礁綿延3公裡多。為什麼會出現珊瑚礁呢據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海洋大學堂負責人張駿考究●●特呈島離徐聞海安僅80多海裡,兩地環境非常相似,是傳統意義上的珊瑚生長區,特呈和徐聞兩地的珊瑚礁已有近萬年的發育史。
  • 大氣汙染指示生物知多少?
    定義:大氣汙染指示生物是指對大氣汙染反應靈敏,受汙染後症狀明顯,可用來監測和評價大氣汙染狀況的生物,包括大氣汙染指示植物和大氣汙染指示動物。由來:19世紀中期,有人注意到城市中地衣植物逐漸消失,在燒煤的煙囪附近,植物葉片出現「病斑」,後來發現這與空氣汙染有關,並認為可利用植物來監測和評價空氣汙染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