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全球20%珊瑚礁中的鯊魚已經功能性滅絕

2020-12-06 太平洋電腦網

根據周三發表在 《自然》 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目前全球約有五分之一的珊瑚礁中的鯊魚幾乎滅絕。 全球FinPrint組織的這項研究檢查了58個國家和地區的371個珊瑚礁,發現其中約20%的珊瑚礁中的鯊魚已經「功能性滅絕」。這意味著雖然人們可能還能在這些珊瑚礁中看到鯊魚,但 「它們並沒有在生態系統中發揮正常的作用,」研究報告的共同作者、澳大利亞詹姆斯·庫克大學教授Colin Simpfendorfer在一份新聞稿中說。

研究人員使用超過15000個誘餌遠程水下視頻站的數據對珊瑚礁進行了調查,以確定珊瑚礁鯊魚在全球範圍內的情況。在擁有69個珊瑚礁的6個國家和地區--多米尼加共和國、法屬西印度群島、肯亞、越南、荷屬安的列斯群島和卡達--在超過800小時的視頻調查中,幾乎沒有觀察到鯊魚。

研究發現,珊瑚礁鯊魚數量的減少是由人類人口密度大、破壞性捕魚政策和治理不善共同造成的。研究顯示在保護鯊魚種群方面做得最好的國家和地區--如澳大利亞、法屬玻里尼西亞和美國--通常都有鯊魚保護區,並禁止所有的鯊魚捕撈,或者對可以捕撈多少鯊魚有科學的限制。

「我們發現,當這些人有意願、有手段、有計劃採取保護行動時,強大的鯊魚種群可以與人類並存,」研究報告作者、Global FinPrint共同負責人、佛羅裡達國際大學教授Demian Chapman說。

【來源:cnBeta.COM】

相關焦點

  • 一些調查顯示鯊魚在一些海域已經「功能性滅絕」
    一項對世界上近20%的珊瑚礁地區的調查顯示鯊魚在一些海域已經功能性滅絕北京科技日報7月23日電(實習記者龍雲)22日出版的《自然》雜誌對全球近20%的珊瑚礁地區進行的調查顯示,鯊魚在一些海域已經「功能性滅絕」,這是有記錄以來珊瑚礁鯊魚數量急劇下降的最大事件。
  • 鯊魚已在部分海域「功能性滅絕」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22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對全球近20%珊瑚礁區域的調查顯示,鯊魚已在部分海域「功能性滅絕」,這是自有記錄以來珊瑚礁鯊面臨的最大的一次數量銳減事件。美國佛羅裡達國際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家邁克·海特豪斯和戴米安·查普曼在5年前開始一項名為Global FinPrint的合作研究,旨在以標準化方式調查世界上所有的礁鯊(該物種比漫遊公海的鯊魚更易發現)。在五年的時間裡,該團隊對371個熱帶珊瑚礁群進行了調查,拍攝並分析了超過18000小時的視頻。
  • 法媒:全球4年超大規模追蹤 鯊魚在20%暗礁海域已經功能性滅絕
    中國小康網7月24日訊 老馬 根據今天發布在科學期刊「自然」(Nature)的一份空前調查,全球暗礁海域的鯊魚數量驚人銳減,在研究的海域中,近20%的地點呈現鯊魚「功能性滅絕」(functional extict)。
  • 在地球上活了4億年,如今生物學家宣布:鯊魚開始「功能性滅絕」
    發現鯊魚如今在很多海域中,都已經出現了「功能性滅絕」,而滅絕的原因,則與人口密度大、治理不善和過度捕撈有關。鯊魚就是其中之一,研究發現,最早在4.1億年之前,鯊魚就已經出現在地球的海洋之中,在漫長的時間裡,鯊魚經過了多次的生物大滅絕,一直到今天,仍然有300多個種類存活,不過,當人類崛起後,鯊魚的日子卻並不好過。
  • 鯊魚出現「功能性滅絕」!在地球上活了4億年,如今或無法挽救
    鯊魚就是一個比恐龍要古老的物種,根據資料研究發現,最早在4.1億年前,海洋裡就已經出現了鯊魚的身影。大部分鯊魚都喜歡生活在珊瑚礁和海洋底部附近的大陸架周圍。當人們想要研究鯊魚的生存現狀時,只需要對全球的珊瑚礁區域進行探測就可以了。 而在過去的五年時間裡,美國的海洋生物學家團隊為了研究鯊魚的狀況,基本上摸清了世界上所有的「礁鯊」,但最終的調查情況令人嚇一跳。
  • 在地球上活了4億年,鯊魚開始「功能性滅絕」,人類是幕後黑手
    ,很多人都會感到害怕,因為在很多影視作品中鯊魚的形象都是海洋中的頂級捕食者,而且它們還會襲擊人類,不過,在最新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們卻發現,未來地球上或許再也沒有鯊魚了,因為它們已經開始出現「功能性滅絕」。
  • 白鰭豚功能性滅絕了?蕪湖江段發現白鰭豚!
    晨報訊 國慶期間,經過有關部門同意,由來自全國的20名志願者組成的民間科考隊對長江部分江段啟動了科學考察,目的主要是尋找已經被科學家宣布為「功能性滅絕」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鰭豚。志願者透露,他們在安徽蕪湖江段發現疑似白鰭豚身影。中科院水生所專家表示,不排除長江裡殘存少量白鰭豚個體。白鰭豚是我國長江獨有的古老物種,是世界稀有的淡水水生哺乳動物,被譽為「長江女神」。
  • 今日科技話題:「團聚協同技術」、煤層氣、最強伽馬射線、人類、雙星伴「日」、鯊魚
    7月23日從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發現伽馬射線暴高能輻射與磁流體湍流級聯過程相關聯,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天文學期刊《天體物理雜誌》上。此前的研究認為,大質量恆星塌縮或緻密天體併合,有可能產生伽馬射線暴。「我們通過對費米衛星觀測的伽馬射線暴輻射能譜,進行了相關的統計研究。
  • 多項研究表明:地球已經處於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之中
    地球自誕生生命以來,已經經歷了20多次生物滅絕事件,其實有五次大規模滅絕時期。 第一次大滅絕始於4.38億年前的奧陶紀末期,主要原因是由於全球氣候變冷,導致海面下降。
  • 長江白鱘滅絕!「長江女神」白暨豚,也已經功能性滅絕
    2002年最後一隻人工養殖白暨豚死亡,直至今天長江流域仍然沒有再次發現白暨豚。相遇白暨豚,是機遇也是緣分。1980年,水生生物專家劉仁俊接到一個電話,水產收購所竟然捕捉到了一隻活的白暨豚。劉仁俊發現,白暨豚的背後因為被鉤子捕撈的原因,已經有很嚴重的發炎。劉仁俊在動物治療這方面沒有經驗,便請了兩名北京動物園的獸醫。在嘗試各種治療方法無果之後,劉仁俊為這隻白暨豚做了一件摻著中藥的馬甲,白暨豚的病竟然因此神奇的好轉了,這隻白暨豚被取名為「淇淇」。
  • 鯊魚躲過多次物種滅絕,如今因為人類,它們將面臨滅絕!
    現代版活化石鯊魚作為地球上古老生物之一,被稱之為現代版活化石,截止到目前為止,科學家發現最古老的化石大約在4億年前,也就是說4億年前地球上已經有鯊魚的身影,由此可以看出鯊魚是一種極為強大生物。這4億年中地球持續變化,甚至連恐龍也在這個過程中滅絕了,它們成功逃脫了地球上大災難,人類不得不佩服它們,它們和恐龍一樣,在海底中稱霸王,截止到目前為止,據不完全統計,地球上已經有300多種鯊魚仍然存在。
  • 全球珊瑚礁遭嚴重破壞 海底之花瀕臨滅絕(圖)
    全球珊瑚礁遭嚴重破壞 海底之花瀕臨滅絕(圖)  本報訊 (記者郭曉軍)  根據2004年世界珊瑚礁狀況報告,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珊瑚礁遭到嚴重破壞或處於進一步退化的險境,而氣候變化依然是珊瑚礁所面臨的最大的長期威脅。8日,世界自然基金會中國分會公布了一份氣候變化公約第十次締約方會議上發布的報告。  全球珊瑚礁處境險惡  該報告匯總了來自96個國家的240位專家的研究結果。
  • 研究表明:過度捕撈導致鯊魚瀕臨滅絕
    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全球研究發現,即使是海洋最偏遠的地方,面對工業化的捕魚,鯊魚幾乎沒有良好的庇護場所。來自26個國家的150多名科學家通過對近2000條鯊魚的活動數據與衛星標記相結合。
  • 假如海洋中沒有了鯊魚會怎樣
    它們已經在海洋中生活超過4億年。今天已有大約500種已知物種存活,甚至還有更多未發現的物種。 鯊魚可能很大,就像巨大的鯨鯊(Rhincodon typus); 或人手大小,如口袋鯊(Mollisquama parini)。然而,通常令人們要想深刻的是大白鯊(Carcharodon carcharias)。
  • 美麗珊瑚礁20年後將消亡?
    由於珊瑚礁對海洋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此舉引起海洋生態專家的強烈擔憂。國際珊瑚礁學會為號召各國和地方政府推動珊瑚礁研究與保育工作,將1997年定為國際珊瑚礁年(IYOR),並對全球的珊瑚礁進行了一番「總體檢」。經過「體檢」發現珊瑚礁的狀況極不樂觀,於是將今年定為第二個國際珊瑚礁年。珊瑚礁對人類有什麼意義呢?
  • 滄龍和蛇頸龍都已經滅絕,為什麼鯊魚卻不滅絕?
    翻開地球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歲月中,地球上出現過一種種強悍而兇猛的動物,但最終也離開舞臺,就拿恐龍來說,就曾在2.4億年稱霸地球陸地,即使是現在,也是當之無愧的陸地生物霸主,而對於海洋領域來說,其中產生的霸主更多,有滄龍、蛇頸龍等,後面又出現了巨齒鯊,到了現代,又有虎鯨、大白鯊等兇猛動物
  • 古巴海域成珊瑚礁研究新聖地—新聞—科學網
    隨著美國與古巴關係解凍,科學家渴望能在預期的經濟繁榮到來之前研究這裡的珊瑚礁。經濟發展可能會破壞這些礁石。「這裡已經出現了一點衰敗的跡象。」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研究生Clare Fieseler說。數年前,Fieseler曾赴古巴,並希望有機會重返這裡參觀未被開發的珊瑚礁。同時,緊迫感正在加劇:古巴的珊瑚礁或能治癒加勒比其他地區生病的珊瑚礁。
  • 長江白鱘滅絕、白鱀豚、鰣魚功能性滅絕: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
    今年年初,長江白鱘已經滅絕的消息,震撼了廣大網友。人類最後一次發現長江白鱘是在2003年,隨後就再也沒有發現過,研究人員推斷,在2010年前後,長江白鱘就已經滅絕了。 白鱘是長江內的獨有物種,它已經在地球上生存了上億年,是世界最大的淡水魚類之一。在古代,長江白鱘被稱為「鮪」,最長能夠長到7-8米,重量可達到1噸。
  • 研究發現全球暖化令太平洋珊瑚礁大規模白化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臺灣「聯合新聞網」12月23日報導,科學家22日說,隨著全球暖化危及整個太平洋北部的珊瑚礁,馬紹爾群島面臨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珊瑚白化情況。海洋研究人員表示,近幾個月來已經發展出厄爾尼諾天氣型態,海洋溫度上揚,對敏感的珊瑚礁造成壓力。
  • 「中華穿山甲區域功能性滅絕」不同於「穿山甲滅絕」
    「中華穿山甲區域功能性滅絕」是一個很嚴謹的概念,首先它是指在特定區域內,即中國大陸某一區域。比如目前中國臺灣地區還有野外種群存在,據報導還有一萬多隻,但這些是不包括在概念範圍之內的。再說區域功能性滅絕應理解為一種物種因為生存環境被破壞,數量急劇下降以致其在自然狀態下基本喪失了維持原物種種群繁殖的能力,甚至喪失了維持生存下去的能力。中華穿山甲在森林中主要以白蟻為食,是森林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調節生態系統功能發揮著關鍵作用。